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在三国谋天下 > 第一百零二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朕在三国谋天下 第一百零二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醍醐香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20:42:48 来源:笔趣阁

“孔少府,您的文章可不比陈琳差啊,以您的能力招募一些能工巧匠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刘协笑笑,将手中的笔放下,吹了吹未干的墨迹,“少府,您来看看朕这诗怎么样?”

“《琅琊吏》

暮投琅琊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官渡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抱得乳孙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本是诗圣杜甫的《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反应晚唐时期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刘协将两者一改编,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孔融看罢,唏嘘不已,“陛下这诗虽工整有误,但实在是扎人肺腑,老臣明白怎么办了。”

能不“有误”吗?这可是唐诗。

当即躬身拜别,将此诗辅以檄文格式,装入竹筒用蜡密封,放于淮水,让这些檄文顺江漂流,这可比有名有姓出自谁之手的威力大多了,沿江两岸传的神乎其神,更有甚者,说是天神显灵了,即将有麒麟诞生于徐州,加上刘备早有仁名在先,现下又是正儿八经的徐州牧,这一联系起来,更能佐证这一说法。

这个时代多少都相信一些所谓的“天命”。

比如陈胜吴广,鱼肚藏反书“大楚兴,陈涉王”;什么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什么“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什么“代汉者,涂高当”。

跟着一个有麒麟之才的王族后裔,前途显然是光明的,最不济,也比做贱民、流民饿死路边好吧。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男女比例问题。

刘协针对此,特开了一道绿灯,凡是外地愿嫁入徐州的女子,其子女都可以享受免费教育一年。别小瞧了这一条,这可是天大的利好,这个时代的平民文盲率98%,知识属于士族专属。

再许以利诱,比如,生女孩的家庭奖励多少钱。这样,自认而然的各类人才举家搬迁。

这个时代,也还没有良贱不婚的律法,娶歌姬女伎者,大有人在,比如曹操,就鼓励纳贱。对于统治者来说,纳贱可以有效的防止外戚专权,随意上行下效。

接下来,就是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汉时的编户制度非常之严,齐民就是平民,才能编册入户。优倡商贾,都归入贱民。而眼下所稀缺的工匠也属贱民,想要落户的话,还得有正当理由。

但这些刘协都给摆平了,置办田产这个理由足够充分,足够正当。这样工匠也就逐渐齐民了,只要来徐州落户的工匠,在当地郡县,向郡丞买一份“客田”,请求迁移到下邳耕作。立券为据后,按照郡县的落户制度,开局落户文书证明,迁户随之生效。

当然卖给工匠的田产,不可能万千贱卖,刘备等人核算过,每亩天可卖两万钱,这两万钱可不是小数字,相当于一亩地的三年的纯收入,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不赋税的情况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换一块地。

因为此法主要是针对工匠的,工匠们的收入可不止于种地。土地这种稀缺资源可是固民之资,可不能轻易出手。所以,工匠们可以以工抵债,家人种地,一种变相的徭役,一般工匠们劳作个三年就可以得到这笔钱,这块地就可以真正属于自己了。

三年时间虽然不短,但至少比一辈子种地还吃不饱来的强吧。至少未来是可期的。

当然了,卖出去的都是无主的荒田,士族们的利益还是不能动,如果有士家愿意卖田地的也不是不可,遵循买卖自由。而下邳周围都是军屯田,所以工匠们只能入住其他郡县,这样既解决了流民的入住,也将发展了农业,又引来了工匠。

在农业时代,土地是生存之根本。

士族之所以是士族,是因为他们垄断土地,垄断知识。

现在徐州大把的土地,缺的只是人,怎么样将人吸引来呢,那自然是土地。

但既然要以仁主之名来收拢天下,那肯定得以进步的历史眼光来看问题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对土地的处理的有三种: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井田制: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统治,性质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出现于商朝,在西周发展成熟。显然不适用这个时代。

屯田制:即官府提供土地,收获谷物按比例分成。屯田制兴起于曹操。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资条件,但屯田制剥削较严重,屯田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自由,屯田士兵更是艰苦,到了后期,屯田剥削日益眼中,分配比更是达到了8:2,引起屯田农民的逃亡和反抗,屯田土地又不断被士族所侵占,于是屯田制逐渐被破坏。

均田制: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为保证郭嘉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颁布了均田制,肯定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士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基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破坏。

无论是屯田制还是均田制,士族的垄断都是这些土地制度的终结者。

刘秀靠士族起家,士族在汉末挑战皇权,皇权压制士族,于是出现了党锢之祸,士族转向投资军阀,利用军阀做大,然后干掉军阀,创建士族王朝,士族只用士族导致**,导致五胡乱华,但士族垄断文化,只有士族才有学识能治国,于是出现了科举,让庶民也能拥有文化,也能治国,庶民有了文化,成为了新士族,士族拥有了新鲜血液,抑制了**,又形成了国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便是历史的选择。(此处借鉴抖音“星彩他爹讲三国”)

显然,均田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士族的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主义中央集权制。

首先要做的就是颁布均田制,当然得保证部分土地是国有资产,目前来说,下邳周围必须得军屯。

接下来的才是设立国子监,发展科举。当然这些都是任重道远的事,搞不好就是下一个王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