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摆皇 > 第十七章 紫禁城的囚徒

摆皇 第十七章 紫禁城的囚徒

作者:骡子不吃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20:47 来源:笔趣阁

琼山位于南海之滨,琼山县隶属琼州府,此地与大陆城市有别,这里没有山水,也没有繁华的大城市,以江南各省为例,退职归田园居的官员,可以出任书院的山长,教育下一代人才,继续走向科举之路。为家乡谋福利,为书院扬名。

大明开国两百多年,首辅人数以南直隶、江西、浙江为最,在同乡、同窗的关系社会,提携后背乃人之常情,如某地有人在朝为首辅,后辈进士比例要比其他省份高一些。

琼州府位于天涯海角,常伴的只有棕榈树和海涛,鳄鱼、台风、海盗对当地百姓生活有些影响,黎人与大明人互相摩擦,这里的黎人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也不知如何管理,大明帝国太大,户籍上的人口有六千五百万,各地归田园居的官员不准确统计,大明人口已经是户籍上的人口两倍还要多。

前任应天巡抚挂右佥都御史衔海瑞老家就在琼山,海风依旧,被弹劾离职的巡抚,已经走到退无可退的终点,在任顺天巡抚时,海瑞的母亲在南京过了八十岁大寿,现已经离世。

他有过三个妻子两个妾室,海瑞的第一任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因为与海母不和,被他休了,第二位妻子刚刚成亲一月,也因为与母亲不和,再次休妻,第三位夫人在海瑞任顺天巡抚时,在非常可疑的情况下去世,第二个妾室突然离世与第三位夫人前后相差不到一月。

第三位夫人和小妾,前后生过儿子,因为不幸前后都已夭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亲临去世前,也没有让海家继承香火,在海瑞的内心里,他对母亲有很深的歉疚。

在大明官场,都知道海瑞是忠臣,又是孝子,他三岁丧父,母亲忍受级大的困难把他教养成人,海瑞的刚直,就有母亲的影子,现在母亲、妻子、还有女儿,都已不在身边,被弹劾回家后,海瑞一直居住在老家,还好家田四十亩,可以温饱。

此时已经六十六岁的海瑞,背负着政敌对自己的侮辱,在老家寂寞与悲伤陪伴他度日,为了说服自己的内心,他一直期待着朝廷重新启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端坐在皇殿上的少年天子,是否还记得他这个老臣?

自大明建国开始,忠、孝二字就是读书人所追求的,很多读圣贤书的人,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如他在顺天巡抚任上,查办的朝廷官员,大量侵占着土地,忠于国、忠于君、最后这些人都只忠于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挖大明的墙角。

海瑞捡漏的房子内,挂着忠、孝二字,在他很小读书时,这两个字就印刻在他心中,至今仍然让这两个字警惕自己,尽忠不易、尽孝不易,他自己有深刻的体会。

此次与行人司行人一同前往琼山的董嗣成,感觉到大明的幅员辽阔,从京城到南海之滨的琼山,队伍整整走了五千多里,一个多月的时间,让他尽览大明秀丽的风光。

行人司是太祖时期成立的官属,洪武二十七年后定均以进士充任,行人为正七品,左、右行人为从七品,这是一个专业跑腿的部门,为皇帝跑腿的叫行人司,内阁、六部也都有自己的行人,朝廷一、二品大员,总不能亲力亲为吧?

掌传旨、册封、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等等,都归行人司,以前这是一个美差,大明天子册封三山五岳,册封各地藩王,这也是可以见到皇帝的差事,可是万历八年的所有进士,心中有一种深深的刺痛,他们所有人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

凡进士皆为天子门生,有机会见到皇帝,学生见老师一面,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董嗣成他们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都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只是听说少年天子英俊不凡,具体长什么样,他们也没有见过。

状元张懋修为当朝首辅张相爷三公子,听说殿试前夕因为逛青楼被锦衣卫拿进镇抚司,后来被放回家,这样的人当状元,确实丢朝廷的脸面。

董嗣成的祖父乃嘉靖时期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份,浙江湖州人,家里是浙江屈指可数的乡宦,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船三百余艘,田地千顷,每年可入白银百万两,家有钱财,又有礼部尚书的祖父,科举浙江乡试第十名,次年殿试二甲第一名,高中进士后,又被选入翰林院,在别人还在观政的时候,他已经成为钦差,此次到海瑞的老家,把他叫到南京,随时等候陛下的召见。

董嗣成与祖父、父亲并不是一种人,他虽然成长在富庶之家,可是看到别人被欺压,他会感觉到不平,这一路上看到百姓的饥寒极苦感到同情,一路几千里所带几百两白银,全被他以各种形式给苦难的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出仕做官就要为国尽忠,为百姓办事。

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提出把祖父董份侵占百姓的土地还给百姓,并且严厉惩戒家奴,他的本意散出去部分财产,百姓们得到了实惠,以后大家就可以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

整个江南地区侵占百姓土地岂止董家一家,他这里想把田地退还给百姓,其他家当然不愿意,最后董嗣成被弹劾罢官,回到家后郁郁而终。

一个是甘愿清贫的闲居官员,一个是满心抱负新科进士,彼此家庭不一样,目标出奇一致,凡事都没有绝对,嘉靖时期内阁首辅张骢就是董嗣成的目标,辞官回家只有一箱子书,其他任何事物都没有。

出于谋利可以经商,读书出仕做官,要排除利己的行为,远行五千多里,董嗣成也想见一见南直隶人们口中的海青天,他认为海瑞之所以会被叫海青天,就是因为大明贪婪之人太多,如自己的祖父、父亲就是这样的人,贵为朝廷的礼部尚书与乡间举荐的孝廉,应为大明做一些为国为民的事。

当刚刚二十岁的董嗣成把圣旨放在海瑞的手中,这位已经六十六岁的前应天巡抚很是激动,没有任何任命,也没有任何优抚,陛下就是想见一见海瑞,董嗣成也很想见陛下,听说天子少有聪慧,至今还未见天颜。

董嗣成执弟子礼拜海瑞:

“刚峰公,上谕命你立刻启程。”

海瑞已经欢喜忘乎所以,可以见到人们口中的天子,说明陛下没有忘记他,海瑞招呼族中亲戚置办酒席宴请钦差、行人。

……

人们传统印象里,天子应该一言九鼎,可是此时的朱翊钧,成为紫禁城的囚徒,他既没有自尽的勇气,也没有同归于尽的壮烈,他佩服轰轰烈烈的正德,也佩服心机深沉的嘉靖,此时此刻全大明最可怜的人,可能就是他。

紫禁城西苑,仿佛就像一个大王八,朱翊钧躲在王八壳子里,躲避后宫和文官的加害,漫长的日子里,他只能安慰自己,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

正德年间正德皇帝给自己加封威武大将军朱寿,内阁大学士指责他,陛下好好的皇帝不做,为何降为公爵?要是追封三代,岂不是先皇三代都要降级?

朝中文官每天奏疏轰炸,或弹劾内阁,或弹劾六部堂官,一向存在感不高的勋贵,都被他们弹劾,当然皇帝也少不了被骂。

朝中几千名官员和各省官员的奏疏,进入西苑,犹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消息,这些奏疏被留在奏章房,无声无息等待自生自灭。

张懋修此时正架在火上烤,翰林院的同僚本能排斥着他,万历八年科举的状元没有见过陛下一面,身为内阁首辅的儿子,也被士林嘲讽为关系户,每天在翰林院等着回家,然后躲在房里自身自灭。

吏部尚书王国光,颇感惆怅,他已经几个月没有见过陛下,此时有些忘了天子尊容,几月前祈雨后,在皇极门陛下进入宫门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当今天子。

江山还是女人,他们的皇帝全都不要,他最心爱的杨宜妃后事,他也没有走出西苑一步,杨宜妃万历八年五月薨,无子,也未得晋封,太医曾经报过杨宜妃曾经有孕,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太医院的太医与杨宜妃一同离开人世。

南京礼部、太常寺、还有南京勋贵、以及冯保的奏疏送抵京城,南京太祖陵寝修缮完成,所费白银二十七万两,各地藩王献银十三万两、宫中内帑出银十万两,其余四万两南京工部支取。

内阁首辅张居正派行人通知鸿胪寺,召集朝中官员到西上门,叩门请求觐见,内阁认为太祖陵寝修缮完成,陛下的心病应该好一些。

已经三个多月,陛下再不出来,他们真没脸继续待在内阁。

朝中内阁、六部、九卿还有勋贵,各自带着奏本,想要与皇帝论辩一番,他们要逼迫陛下从西苑走出来,继续充当他们的傀儡。

近千人跪在西上门,不止西苑可以听到,就连后宫也能听到大臣们的哭闹声。

坐在玉熙宫中,正在闭目打坐的朱翊钧听到大臣们的哭闹声,派张鲸出去查看。

朱翊钧身体虽然十九,精神已经九十,没有自尽的决绝,也没有鱼死网破的勇气,只是活着等死罢了,他此刻就如大明帝国一样,外表看似繁华,里面已经行将就木,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整个官僚系统他这个皇帝改变不了,张居正更改变不了,后世所谓的张居正新政,只是后人强加上去的,这是一个没有法的朝代,每个官员都在按照四书五经上的圣人经典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

一条鞭法不能改变大明财政,只会让官员更加**,只会加速土地兼并的速度,朝廷上的所有政令,如果不偏向所有官员利益,那么将会执行不下去,宋朝的魔咒此时笼罩着庞大的大明,字面数据虽然是天下第一,里面已经千疮百孔。

白银运到九边各镇,大部分都再流入京城文官的口袋,将领吃空饷喝兵血,没有白银时还有所收敛,有了白银后,贪污开始明目张胆,为了自己的利益,边将小部分钱用来养家兵,大部分银钱贿赂朝中官员,落入自己口袋里只有少部分。

难道这就是万历新政吗?

边军成为军官种地的奴隶,所有军官开始养家兵,大明整个军队烂透,李成梁这样的边将,要是不能贿赂朝中官员,险山参将职位都不能世袭。

李成梁杀良冒功,坟墓中的百姓都被他刨出来,顶替首级,多次杀良冒功,百姓认可去草原,都不愿意在辽东,因为冒充军功,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首辅职位,睁一眼闭一眼,这是特么什么名臣?

当皇帝,当个屁!

朱翊钧没有见官员,他们在西上门跪了一天,他已经心死,等待着死亡,官员们也已经心死,都知道大明距离灭亡不远。

整个大明收益最大的就是文官士绅阶层,受苦的只有皇族宗室和百姓,一个饱受天下议论,得到的最少,被指责最多,百姓处于被剥削的阶层。

用朱翊钧话评价大明文官士绅阶层,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杀害多位皇帝,史书上不见记载,现在声称没钱,就缺少李自成这样的人教育,只有李自成这样的人,才会让他们知道手段。

明朝灭亡后,又开始怀念明朝,孩子死了,来奶了,清朝江南三大案干的漂亮,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杀他个人头滚滚,一个个称赞清朝皇帝圣名。

要想收税收的快,就要把刀磨快,这是治理文官士绅最有效的办法。

西上门叩门事件轰轰烈烈开始,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文官们破口大骂他们的皇帝,而大明皇帝都懒的理他们,既没有廷仗,也没有发配,无声是最锋利的武器,几名官员以为会名扬天下,结果就是被人们评价:

讪君卖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