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陈嘉 > 第0011章:好大好黄的盐块

陈嘉 第0011章:好大好黄的盐块

作者:黄河十三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6:00:36 来源:笔趣阁

刚回到家,家里人早已晓得车祸的事情,纷纷围上来问候。打发走众人,陈嘉便赶紧去洗浴,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此时尚没有吹风机,湿漉漉的长发全靠自然风干。碧月一边用布擦拭他的头发,一边埋怨道:“那女子也太不小心了,若是伤了少爷,老爷绝不会饶了她。”

陈嘉微微一笑,也不搭言,只是拿出笔记细细看了起来。

碧月唠叨了几句,见少爷浑然不当回事只是看书,知道自家少爷性子平和,无奈下只得住口。帮少爷把头发散开,以便风干,随后去泡了茶水放在旁边的茶几上。

陈嘉此时已经将车祸的事情抛诸脑后,他现在思考的是怎么改进原先的水车设计。原先的水车毕竟是自己闭门造车设计的,实地考察后发现了好几处不合理的地方。

修改好图纸,麻烦事就跟着来了,水车的设计和制造其实不难,难点在于一些比较细节但是又非常关键的地方。

比如度量单位就让他挠头不已。

现在大宋的度量单位极其混乱,各地都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尺寸,南北就有差异。

陈嘉干脆根据现在江宁地区比较流行的长度标准,自己设计了一个相对应的米制量具,还用花岗岩做了一个一米的标准量块。之所以用花岗岩做标准尺,就是因为花岗岩很少受到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变形量非常小,是目前陈嘉所能接触到的材料里面最稳定的材质了。

尺寸的换算标准借用了前世的十进制,比现在的十六进制要直观,更方便计算。

“这个花岗岩的长度单位是米,十分之一是分米,百分之一是厘米,千分之一是毫米。就这个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陈嘉将做好的花岗岩标准量块上的尺寸解释给胡三,杜平和石头听,并且将已经做好的几把木尺交到他们手里。

“少爷,为啥不用尺?我们现在都习惯用尺来标注尺寸的。”杜平是识图的,也认字,不像石头就是个睁眼瞎,大字不识一个。

“现在的长度换算太复杂了,不容易计算。我这个都是用十进制的,简单,易计算,也就不容易出错。”陈嘉在纸上写下一串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对应的数字。

“这个数字叫阿拉伯数字,学会以后再计算就非常简单。”

“阿......什么数字?”胡三,杜平和石头三人一头雾水,搞得陈嘉也是挠头皮。

“阿什么不重要,你们记得这些数字就行。”

整整教了三天,胡三和杜平算是学会了,还学会了一千里面的加减算法。至于石头,还在百位数里面打转转。

这三天时间,娇娇和碧月也在一旁听课,她们二个比杜平学得还要好,毕竟年轻,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

还有就是水车旋转部分的磨损问题,最好使用轴承,可惜胡三见到轴承的设计图便大摇起头,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做不出来。

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轴瓦。轴瓦分成俩个部分,内衬用青铜,外衬用铁,中间加了几道油槽方便润滑。青铜比较软,磨损较快。只要定期更换内衬即可。换下来的内衬经过再加工,便可以用到其他更小尺寸的轴瓦上,这样也能极大节约成本。

现在一般的锤头都是木制的,陈嘉为其包上了一层铁,便变成了铁锤。这样的设计除了可以承受更大的冲击力,更是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根据陈洸的测算,扩大规模后纸张的成本会降低三分之一。纸张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人工上,原材料因为随着采购量的增大,会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人工成本由于采用水车技术,会有比较大的降低。也就是说,随着作坊的规模加大,成本也会相应降低,这就是规模化效应。按照现在市场价格,作坊未来的盈利也是非常可观的,还能解决几十个劳动力,等于改善了几十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至于污染问题,陈嘉就选择性忽视,毕竟规模小,造成污染的范围也小。这也是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在现有基础上规模扩大二十倍,纸张的成本就会降低到现在的五分之一,这就是未来作坊发展的终极规模,因为根据测算,规模继续扩大,成本的降低已经微乎其微了。

陈嘉在家里废寝忘食画图纸,饭食都是碧月从厨房拿来就在书房里解决的。

“咦,好苦。”陈嘉突然咬到了一块石头一样的东西,苦的满嘴发麻,吐出来一看,是一块淡黄色的晶体。

碧月伸过头来一瞧,噗呲笑道:“少爷你要发财了。”

陈嘉指指那东西问:“啥东西?怎么就发财了?”

“呀?少爷不认识的么?这是盐啊!”碧月很是惊诧,少爷居然连盐都不认识?

陈嘉呆滞,这特么是盐?怎么这么大一块,还是淡黄色的?

“你去厨房把盐罐子拿来我看看。”即便前世吃的粗盐,也没有这样夸张的吧。陈嘉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进过厨房,所以他对厨房里的东西真的是不了解。

碧月匆匆端来一个盐罐子交给陈嘉,陈嘉低头一看,好么,都是一块块小石头大小的淡黄色盐块。

“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盐?就没有更好的盐了么?那种白白的,跟沙子一样的?”

“有啊,就是太贵了,一般人家可用不起。好像厨房里有一点,我去拿给您看。”碧月蹭蹭蹭又跑出去拿盐。

陈嘉看看手里的盐,突然想起小时候似乎也吃过类似的盐,叫粗盐。不过好像也比这样的好多了,至少颜色看上去似乎更白一些。

前世吃粗盐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等他稍微大一些以后就几乎看不到粗盐了,都是雪白的粉末状。

等碧月捧着所谓的细盐进来以后,陈嘉就傻眼了,这特么不就是小时候吃的粗盐么?颗粒小一些,颜色稍微白了点,在阳光下依旧能看出淡淡的黄色。

陈嘉不知道现在的盐很正常,厨房在西跨院,陈柳氏从不让他进厨房,所谓君子远庖厨。陈嘉也不愿意进厨房,因为前世他也不怎么进,都是老婆一个人忙活。

宋朝人平时很少吃炒菜,都是煮菜,所以盐很好地与菜融合在一起,陈嘉压根就看不到盐的样子。若不是今天他吃蛋炒饭,若不是厨娘一时疏忽,匆忙间没有融化完盐就倒了进去,估计他更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发现盐的真正样子。

正所谓十指不沾阳春水,说的就是这种人。

精盐最简单的就是多层过滤,然后加入土碱和熟石灰再提炼,高温结晶后就是细盐了。

说干就干,陈嘉扔下手头的活,直接就去厨房准备提炼细盐。

厨房里有一小袋盐块,陈嘉打开一看,都是一块块的,呈淡黄色。

厨娘柳嫂是陈柳氏从家乡带来的亲戚,看着少爷拿着一袋盐研究,不由好奇问:“少爷,您看盐做什么?”

陈嘉指指盐问:“平日里你烧菜怎么放盐的?”

柳嫂笑了,这少爷就是金贵人,连盐怎么放都不晓得。

于是也不多话,抓起一把盐块,放在一个小碗里,用一根小杵棒碾压了几下,倒一点清水,再用筷子搅拌几下,将碗递过来笑道:“呶,就是这样用的。”

好么,怪不得一年了,居然不知道盐块有这么大。

少爷进厨房的消息早就被多嘴的去告诉陈柳氏了,陈柳氏匆匆赶来的时候,屁股后面还跟着娇娇和小岚。难得小岚今天没有出去和孩子们疯,居然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她与陈嘉就是两个极端,一个一年出不了几次门,一个天天野在外面,不到天黑不回家。

“嘉儿啊,这厨房是你个大男人该进来的?赶紧出去,别妨碍柳嫂干活。”陈柳氏一进门就唠叨开了,君子远庖厨的道理不懂么?我这个不识字的妇女都晓得,你个江宁贡生不明白?

“婶娘,我们平时就吃这个盐?”陈嘉将手里的盐袋子递给陈柳氏看。

陈柳氏疑惑地结果盐袋子仔细看看,抬眼道:“对啊,有问题么?”

“问题大了,这盐里面有很多脏东西,还有毒,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陈嘉此言一出,把众人给吓坏了。

小岚一个箭步窜过来,伸头看看,然后夸张地对自己娘亲说:“娘啊,我们天天在吃毒药啊?!”

陈柳氏放下盐袋随手呼了一巴掌骂道:“丫头你懂个屁,死开。”

然后又冲陈嘉说道:“大家伙都吃这盐的,这是好盐,淮南盐场出的。吃了几十年了,也没有见谁被毒死的。”陈柳氏心里有点不高兴,这盐可是江宁市面上比较好的盐,虽说比不上精盐,那是精盐实在太贵了。苦出身的陈柳氏当然不会这么败家,又不是福王那些有钱人,顿顿要**盐。

现在很多穷苦人家吃的盐叫岩盐,那味道咸中带苦,苦中带涩,就这样的盐一般人都很节约的用的。

陈嘉挠挠头,转头吩咐碧月:“给我找几张粗纸,几根绳子,几块布,大小么能盖住......”陈嘉四处瞧瞧,指着角落里的几个瓦罐,“能盖住这些瓦罐口的。”

碧月朝瓦罐看看,转身就跑了出去。

“柳嫂,这几个空瓦罐搬去洗干净。”几个下人赶紧帮着柳嫂把瓦罐搬了出去。

碧月气喘吁吁将陈嘉需要的东西拿了过来,后面跟着管家张有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