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孟达密谋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七十二章 孟达密谋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闲话表过,书接前文。且说魏文帝天使至于北海,见到管宁,颁赐征召赦文,任为太中大夫。管宁坚辞不受,并致书文帝及华歆谢绝。文帝恼怒,欲问罪管宁,华歆极力谏阻,这才作罢。书中暗表,那华歆虽然功名之心极重,但历来为官倒是清廉,每将个人禄米及皇帝赏赐都赈济亲戚友人,家中没有百斤之钱,更无十斗以上存粮。朝廷每将罚没为奴少女赏赐大臣,惟华歆不留,而是将其择婿嫁人。曹丕常为此赞叹不已,并下诏书道:“华司徒乃国之长者,其所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今众官皆丰盛佳肴,惟其简蔬佐饭,甚不计较。”即特以己衣赏赐华歆,并为其妻子家人制衣而赐,华歆不得不受。

管宁不肯出仕,国内儒士皆为仿效,独善己身,不肯应朝廷招引贤士之征。由是三府官员不喜儒生,共同联名上奏文帝:“进行取仕应以品德为准推举孝廉,不需以儒家经典为考。”华歆则谏道:“自丧乱以来,六经无人再读,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宜提倡儒学,推崇以仁为本之王道。选官标准决定国运盛衰,今只举孝廉不考六经,臣恐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如有特别优长而六经短缺者,可殊加任用。所虑者无此特殊人才,何虑有而不选?”文帝曹丕即从其谏,于是复立太学于洛阳,置《春秋》、《谷梁》博士,制五经课试之法。

三府官员乃奉天子之诏,制定五经课试之法,颁行天下。规定满二年考试可通一经者,可称儒家弟子;弟子满二年再试,能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满三年再试,能通三经者擢其高弟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年再试,可通四经者擢其高弟为郎中;郎中满二年再试,能通五经者擢其高弟随才叙用。凡至弟子以上,不通一经者均需随后辈复试,复试不通,则予以罢黜。经试诏令颁行期年,则魏国儒学之风大盛,人才济济,聚于朝野。魏黄初五年十二月,文帝曹丕复又下诏,除郊社宗庙,三辰五行,名山大川外,其余不在朝廷祀典之列。若朝中百官及士大夫敢在家中及封国设立非祀之祭,听信巫祝之言者,皆以执左首论罪。

魏文帝亲征东吴败归之后,魏、蜀、吴三国之间兵戈不兴,各自休养生息,暗蓄国力,以待时变。蜀建兴二年,后主刘禅赐军师中郎将、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孔明欲征聘杜微为主簿,杜微以耳聋为借口固辞。孔明遂在府中召见杜微,见其果然耳聋,便于座上笔谈,极力相劝入仕,杜微但请以德行辅政,不责以军国大事。孔明于是拜杜微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杜微字国辅,梓潼涪城人,少受学于广汉任安,在蜀中颇负盛名,孔明故征聘之。此时乃是吴国黄武二年,吴王孙权以金印紫绶赐安国将军朱治,徙封故鄣,镇抚山越之民。经岁余,朱治因病还归吴郡而卒,寿终七十八岁。黄武三年,天竺僧维祗难和竺将炎携《昙钵偈经》胡文本至武昌,译为汉文。译后,由吴国博士支谦修订补增并作序。支谦认为竺将炎虽善天竺语,但未备晓汉语,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义出道家,近于质直,故说其词不雅。而维祗难则引用佛、老子、孔子之语辩解,称“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魏黄初年间,河西鲜卑族逐渐强盛,轲比能、弥加、素利等割地统御,各有分界。因恨当年夏侯渊平灭河西诸羌,此时不愿归服魏帝统辖,各部酋长乃相与集会,共同约誓,皆不得卖马与魏国,以免使其增益骑兵。轲比能诱杀鲜卑大人步度根中兄扶罗韩,吞并扶罗韩部众,由此与步度根结怨。步度根部众稍弱,以其众万余退保太原、雁门郡,并遣使献马于曹魏求和,其后与轲比能互相攻击。鲜卑东部大人素利亦违前盟,卖马千匹与魏国,被轲比能攻击。素利求救于魏主,曹丕便令护乌桓校尉田豫,率轻骑乘虚袭击轲比能军之后。轲比能使别小帅琐奴拒战,被田豫破之。轲比能由是对魏国不满,屡发兵袭扰幽、并二州。

黄初五年,魏尚书仆射杜畿受天子诏制作御楼船,试船时遇风沉没,被溺水而死,年六十二岁。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建安年间被荀彧荐于曹操,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平定冀州后又拜为河东太守。曹操与韩遂、马超战于潼关之时,军粮大部仰仗河东郡提供,战后尚余二十余万斛。征汉中张鲁之时,杜畿又使五千人运粮,故曹操谓河东为“股肱之都,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魏国初建,便以杜畿为尚书,甚见重用。曹丕即位后进封丰乐亭侯,守司隶校尉,尚书仆射。杜畿卒后,曹丕为之流泪,追赠太仆,谥曰戴侯。因为杜畿治丧之事,魏帝忽由河东想起汉中,于是下旨,令新城太守孟达进京来见。孟达奉诏,便至洛阳面圣述职,并备咨询蜀**政。因久闻孟达文武双全,颇有才名,魏帝曹丕尝问左右:“孟达何许人也?”左右皆受孟达之贿,于是奏曰:“文武双全,且有乐毅之量。”曹丕大喜,即将上庸三郡合成新城郡,让孟达做新城太守,掌管魏蜀吴三国交界重地。孟达弃蜀降魏之后,与曹魏宗室夏侯尚、名臣桓阶关系交厚,便为朝中靠山。

孟达奉诏入都,多带重金,暗地给散朝中重臣,使其在天子面前为己美言。由此君臣相会,曹丕厚待孟达,十分亲热,以致赐其与己同车而出,为文武朝臣侧目。侧目而视为何?因皆不耻其为人也。天下士宦皆知,孟达两度叛国背主,其父又有交结宦官家风,故此侧目鄙视。孟达本人且喜玩弄权术,但易为人识破,故司马懿、刘晔等大臣皆颇有差评,谓之佞幸之臣,单凭借曹丕宠幸立足于朝。刘晔并且直说与宾客:“此人日后必复为叛!”后为魏帝闻之,心中不乐。君臣同车而行之际,曹丕就问孟达平定益州两川之策,孟达奏道:“蜀汉两个托孤大臣,李严乃臣之莫逆,孔明亦为某之挚友。若他日孔明侵魏,必诱臣降。臣即可将计就计,佯为内应,令孔明兵出上庸,某暗伏甲兵擒之。孔明遭擒,则蜀国灭矣。”

曹丕哈哈大笑,连称妙计。不料却被随行车后之司马懿悉数听去,半字不落。孟达在洛阳停留十余日,辞别魏帝回至新城。曹丕又思伐吴,即诏令司马懿镇守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见魏帝忽然如此重用,怕内中有甚玄机,便力辞不受。曹丕说道:“朕夜以继日处理国家大事,无须臾片刻休息之时。今册封于卿,非是加以优荣,而是要卿为朕分忧也。”司马懿拜谢,领五千兵到许昌上任去了。

且说吴蜀重修旧好,互通信使,往来不绝于途。吴国通蜀使者张温荐引暨艳字子休,与己同郡人氏,奏请为选部尚书,吴王孙权从之。暨艳生性狷历,好为清议,见当时郎署混浊淆杂,所用多非其人,便着手进行臧否区别,使贤愚异贯、善恶异流。于是弹射百僚,核奏三署,大多贬高就下,降损数等。百官经考核鉴别后,能保持原职等级者,竟不到十分之一。若发现贪鄙污卑者,皆使为军吏,置于营府处之。暨艳为显其诡谲才能,多扬人暗昧之失,作风之私。同郡陆逊、陆瑁及侍御史朱据善言劝止,暨艳皆不听。于是满朝大臣积怨至深,争言暨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不由公理。至九月,暨艳、徐彪皆获罪赐死,因张温为推荐者,又素与艳、彪意见相同,遂牵连坐罪。可叹一时名臣,因交友不慎,晚节不保。

黄武二年四月,东吴大都督陆逊和丞相孙邵率群臣上表,劝吴王即皇帝大位。孙权怕引起蜀相孔明反感,致使孙刘联盟再度破裂,即再三谦让,未曾答应。但此时孙权心中已有称帝之意,只待时机成熟。吴蜀联盟即复,凡两国关系处理,孙权都令陆逊与诸葛亮通信自为,绝不干涉。为互通国书方便,孙权甚至复刻吴王玺一方,置于陆逊住所,以备随时取用,不必另行上奏。孙权每次与刘禅、诸葛亮来往书信,或两国互通文书,也先付陆逊查看,凡有不妥之处,即行修改后直接发出。君臣间相互信任如此,可谓自古罕见。

陆逊因驻守之地缺粮,即上表吴王孙权,欲效当年魏公曹操屯田之策,令诸将各家属子女于屯营之地烧荒,广开农田,以备军用。孙权当即下诏回复道:“我江南乃是鱼米之邦,土肥水丰,贤卿此计甚好!自即日起,凡孤父子及宗侄等辈,亦各自领受一份农田,以孤驾车之八牛分拉四犁,耕作可也。虽不比上古圣贤所作,亦可享与众卿同等劳作之乐。”十月,陆逊又上表,劝吴王孙权广施恩德、减轻刑罚,宽田赋征收,停止户税收稽。孙权览奏即准,叹道:“方信世间之事,果有英雄所见略同者。孤亦正思此事,未及于行,伯言奏章已至,且无一字不与孤意相符,喜忧与共,思虑实同。真奇缘哉!”即命主管官吏撰写法令,派郎中褚逢送予陆逊和诸葛瑾过目,让其增削修改,即刻颁布全国各州郡县官,令其执行。

蜀建兴三年,益州诸郡大收,由此国强兵壮,粮足库丰,百姓乐业。这一日丞相孔明正坐府中理事,忽接云贵永昌郡飞马来报:“前有建宁太守雍闿造反,杀死益州太守正昂;朝廷当时因逢先帝新丧,未及发兵平叛,遂重派太守上任,署理建宁政事。雍闿不思悔过报本,反而得寸进尺,以为蜀主年幼可欺,便又擒继任太守张裔,遣送于东吴主孙权。可恨吴主,又受其俘,鼓励其叛反蜀汉。雍闿由是自封为王,率军北攻我新道县城。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受了雍闿蛊惑,与之俱反。因三郡之兵颇多南人,于是又勾结南王孟获,使其来援,同反朝廷。若不征伐,恐其坐大也。”孔明闻报,尚不十分准信,因发丞相符节至白帝城,令李严细查雍闿反状;再遣越嶲刺史龚禄,急引本部兵马到南中边界安上县,与城中守兵积极防备;又令蜀郡太常颀行,直接兼道南行至牂柯郡署,查清反叛事件本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