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廖立谤政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六十九章 廖立谤政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列位看官,你道那秦宓究有何才,让孔明如此器重,非欲自监中放出,以敌吴使张温?且听说话的道来。早在刘璋任益州牧时,因同郡王商为益州治中从事,便写信给秦宓,将荐之于刘季玉,秦宓一口回绝。后王商为严君平、李弘建祠,秦宓写信讥刺道:“某因病避世,知公为严、李立祠,可谓同道相厚。严君文章冠绝天下,许由、伯夷超俗操行,皆如高山不可动摇,即扬雄不赞,亦名扬世间。若李仲元不遇《法言》,必致湮没无闻,因其文章不文,以攀龙附凤而得名也。而扬子云潜心著书,有益于世,出污泥而不染,行动以圣人为师,今日天下之人仍诵其文。国有此人,足以夸耀四方,可怪者公颠倒本末,反不为其建祠。蜀地本少学士,文翁遣司马相如往东方学七经,回蜀地以教化官民,于是蜀地文采方比肩齐鲁。汉室得才士,以彼时最为繁盛。董仲舒不明封禅,相如制封禅之礼。能制礼作乐,移风易俗,非以礼节行而补益其国乎?虽因卓王孙为累,但如孔子崇齐桓公之霸,公羊高赞叔术之让者,某亦盛赞相如教化之德,故谓公亦应为之建祠,并速撰铭文焉。”王商读毕大羞。

名士李权曾向秦宓借《战国策》,秦宓说道:“战国合纵连横,攻战不已,读它何用?”李权答道:“孔子、严君平之谓圣贤,因汇聚众书写成《春秋》、《老子指归》,故海汇百川为阔,君子以广博闻见为宏。”秦宓道:“凡书籍者,除正史和周朝文献外,仲尼一概不采;凡道法者,除崇尚虚无自然外,君平一律不推。海因泥沙而淤,每要荡涤清除;君子固广博见闻,但道非礼勿视。《战国策》反复记载阐明谋略权术,杀人存己,害人护身,此为圣贤经典所恶者也。故此孔子发愤而作《春秋》,以堂正阐述圣贤大道,又制《孝经》广泛宣扬仁德。防微杜渐,抑恶于萌,故老子倡祸消于未发,果如是哉!商汤谓圣,因见郊野之鱼即明溺猎之过;鲁定公虽贤,因贪赏女妓而废朝政。诸如此类者,数不胜数。道法有言:‘不见所欲,免受其惑’。故天地一而日月明,光直如矢,君子所应效之。《洪范》所记灾异,皆由人言行声貌引发,与《战国策》奸诈权谋有何相干?”李权即无语可答。

有人不屑其雄辩之才,即对秦宓说道:“公自比巢父、许由及商山四皓之贤,便应隐居修身,沉默寡言,为天下学子表率。又为何屡宣辞藻文采,每露奇瑰才能?如此做作,是同于世间沽名钓誉者也。”秦宓答道:“某之文章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又何可宣扬?孔子三次拜谒鲁哀公,作《三朝记》七篇,是因感怀于心,不能保持沉默也。接舆边走边歌,论者以为文灿之诗,是发乎于心而宣出于口,非故意为之,欲使世人皆知也;渔父咏叹汉水,贤士以为华章之辞,并非渔父宣于市井以哗众取宠也。猛虎生而具有斑斓之纹,凤凰诞而本有五彩之羽,岂皆以美色装饰自身哉?因其自生而有之也!《河图》、《洛书》因其文采而盛传于世,圣贤六经因其文采而传诵历代,君子以礼乐教化为美德,辞藻文采又有何妨?以某之愚,且以革子成非文采之失为耻,况其比我贤能者耶!”其人即无言以对。

皇叔刘备平定益州之时,广汉太守夏侯纂请秦宓出仕,并尊称仲父,秦宓又托病不出。夏侯纂率功曹古朴、主簿王普携酒食登门拜访,秦宓依然高卧不起。夏侯纂即问古朴:“某闻益州酒肴食具远胜他州,不知文人才士如何?”古朴答道:“自前汉以来,益州人士官爵或低于他州,但论著书立说为世人师法,却为天下之冠。严君平读黄、老而著《老子指归》,扬雄读《易》而著《太玄》、读《论语》而述《法言》。至于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文告,则今天下皆知之事矣。”夏侯纂又问:“仲父如何?”秦宓听说到自己,便从榻上一跃而起,以笏板拍打己颊,说道:“请使君莫谓某之不谦,可允某以本州源流始末言之。蜀地有山名曰汶阜,长江源出于此山;天帝以使其昌,神灵使得福祉,因此蜀地沃野千里。江河淮济四渎者,长江居于首位,此其一也。大禹生于石纽,即今之汶山郡;尧受水患,鲧治水无功,禹疏江决河,使其东流入海,为民除患,自有人类起始未有逾其大功者,此其二也。天帝以房、心、参、伐之星以行政令,参、伐二宿即为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即谓今之斜谷。此乃本州始末纵横,请公平心而论,其比天下诸州如何?”夏侯纂惊异半晌,无言以对。

闲言叙罢,书接前文。孔明深知秦宓博学辩才,故此请来对付吴使。却说张温闻来者是益州学士,便冷笑道:“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某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张温笑道:“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秦宓道:“有头。诗云:乃眷西顾。无头何以顾?且以此推之,头在西方。”张温又问:“天有耳乎?”秦宓答道:“有耳。鬼谷子谓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张温又问:“天有足乎?”秦宓道:“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张温又问:“天有姓乎?”秦宓道:“岂得无姓!天子姓刘,故知天必姓刘也。”张温又问:“日生于东乎?”秦宓对道:“虽生于东,而没于西。”两人一问一答,如山中回音,应声随出,满座皆惊。张温半晌无语,乃避席而谢道:“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某顿开茅塞。”

孔明恐张温羞愧,故以他言解之道:“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张温拜谢,宴罢辞归东吴,回报吴主孙权道:“蜀帝刘禅虽然年幼,然蜀中文武因感先主刘备之德,悉皆用命;丞相孔明学究天人,且治国有方。益州文人才士,皆胸藏锦绣,世之豪杰比比皆是;西川之民,闻其主与东吴复合,无不奔走相告,举国欢庆。”孙权闻奏大喜,重赏张温。自此孙刘两家复归旧好,重缔盟约,终生再未相犯。孔明即表奏秦宓升任大司农,后至建兴四年去世,寿不知几何。秦宓读史,见五帝世系皆出自同一部族,疑而考辨其误。谯周年轻时亦曾拜访求教秦宓,将其言论录在《春秋然否论》中。

因秦宓逞辩之事,孔明不由叹息朝中人才零落。忽想起长水校尉廖立,已离京一年,便遣丞相掾李邵、蒋琬前往巴郡查访。若是政绩斐然,便取回成都另行重用。李、蒋二人奉命,即领仆役前往巴郡去了。书中暗表,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亦是先主刘备重要谋臣,曾被孔明评为荆楚奇才。刘备任荆州牧时便召廖立为从事,不到三十岁又被拔为长沙太守。当荆南三郡被吕蒙袭取,廖立脱身奔归成都,即被先主任为巴郡太守。先前孙权遣使通好,使者曾问荆州人才,孔明即答:“庞统、廖立皆为楚地奇才,今幸同我共事。”刘备为汉中王时,征廖立为侍中,位同三公。刘禅继位,廖立因无功于新君,便被调任长水校尉。

廖立自谓才气俱佳,以为若封官职,自己理应仅在诸葛亮之次,而高出于其他众人。先主于白帝城托孤之后,廖立见自己作为荆州老臣,却游散于李严等降人之下,又被迁除外任,官途不顺,故常怏怏不乐,时有怨恨之语,不避下人。这日闻报李邵、蒋琬来访,不由大喜,急请进府设宴相待,问从何来。李邵心直口快,刚要说明来意,蒋琬忙以脚尖相蹴止之,笑道:“丞相命邓伯苗出使东吴,恐有急信传递,令我二人沿途接应。因途经宝地,便思故旧之情,不揣冒昧,来讨杯酒吃。”廖立闻此,信以为真,便殷勤劝酒,宾主尽欢。

酒过三巡,蒋琬问道:“公渊兄自离京都,在外为官,可足以展公之才否?”廖立酒已微醺,便借机把满腹牢骚倾泻而出:“似孙权这样反复小人,便应遣军队远征,何必结盟!我蜀汉文武,今除某之外,无有知军事者。当初先主不取汉中,而去与东吴争夺荆南,此失策之举也。结果三郡被夺,劳累军士无功而返。后张鲁坐失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巴地,又几乎丢失整个益州。后终收汉中,急于称王,不图天下,又使关羽死后尸骨不还。因错用孟达等东州之士,上庸又遭惨败,白白丢失三郡,使东出之路被断。此乃关羽仗恃勇武,带兵作战无方,臆断任性所致,故前后屡次丧师失众。如向朗、文恭者皆被重用,都是平庸之辈。文恭任治中毫无章法;向朗曾信马良兄弟,吹嘘其为圣人,今任长史,只善于迎合求全耳。中郎郭演长,盲目随和他人,不足与共谋大事,丞相却命其为侍中。今处衰微之世,朝廷却任用此三人,确实不当。又以王连为丞相长史,其乃流俗之人,一旦聚敛贪狠,便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闹到今日地步。时政如此,蜀汉岂不危乎?”边说边饮,以至大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