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六十四章 董昭料敌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六十四章 董昭料敌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奏表既到洛阳,曹丕大惊,因知曹休脾性火爆,恐其先斩后奏,随即渡江,则又是一场赤壁大战。于是急派驿马传诏,令曹休按兵休动,待朝议后奉旨而行。彼时董昭立在魏帝身侧,谏奏道:“既征东将军奏请渡江以战,应为褒奖。臣私窥陛下面有忧虑之色,却为何故?”曹丕道:“东吴因凭恃长江之险,方敢与我魏国相抗多年,互有胜负。曹休却将渡江视作易事,孤恐其恃勇而往,故此忧虑。”董昭笑道:“臣观陛下之虑,是恐征西大军未返,曹征东孤军难以成功也。曹、孙据江而战久矣,我魏国诸将皆知其难,众心皆惧,唯征东大将军心怀壮烈,视作等闲。臣谓陛下亦奖其勇,且趁其士气高涨,亲征江南。但依形势观之,非曹休孤军所能独自实行,尚应诸将协同作战,方保必胜。今有臧霸等将,据青、徐之地年久,亦通水战,陛下何不诏其进兵,使之以为征东大将军后应?如此必保万全。”

曹丕道:“青州军多年不战,此时尽为疲兵,恐不能战矣。”董昭答道:“陛下所论极是,青徐之兵未必能胜东吴。臧霸十余年来养尊处优,臣恐其亦欲平安到老,保守利禄福祚不失而已。怎肯赴危蹈死,以谋侥幸成功?”曹丕大奇道:“既青、徐诸将不肯用命,则难保必胜,又何必冒此奇险,致损兵折将,遗笑蜀吴二国?”董昭道:“不然。此乃奖掖曹休之勇,而羞诸将之怯,帝王之术也。陛下请思,若臧霸等人奉诏,则不敢不从命出兵。又不愿折损兵将,欲保存实力,唯有迁延于路途,不肯努力向前。臧霸既不肯努力向前,则曹休自然沮丧,因而停止冒险渡江。若果如此,臣恐便是陛下令其渡江,曹征东亦必沉吟犹豫,未必奉诏!故此士气可鼓而不可泄,但又可达阻战之效。”曹丕闻奏大喜,暗赞董昭老奸巨滑,即分别下诏于曹休、臧霸,令其合兵攻吴。却一面布置军马粮秣,准备亲征。

曹休连接两道诏书,即厉兵秣马,只等臧霸前来会合,齐头并进。臧霸接到天子诏命,便领兵出徐州南下,果如董昭所言,于途中迁延不进,且走且停。眼看已到夏末秋初,曹休久等臧霸不至,颇为丧气。此时江南颇多风雨天气,江上忽起暴风,吹送一队吴军船到江北,竟至曹休军营之前,约有千人之众。曹休急令出击,将吴兵斩首大半,又捕获两百人,余众驾舟四散奔逃。曹休审问俘虏,探知江南并无防备,于是大喜,便不待臧霸兵至,即令全军拔营上船,挥师渡江。不料曹军未到江心,东吴大军已到,遮江而至,金鼓震天。原来是徐盛见有风暴,至营中检点部下水军,见有千余兵不在港内,即报都督吕范,引大军前来北岸寻找,欲接应回营。当时在江面上正遇曹休主力,这才出其不意,果断出击。当时东南风狂劲无比,吴兵顺风放箭,曹兵纷纷中矢,落水无数。魏军急还射时,却被大风吹得箭矢歪歪斜斜,即便有力大者射中吴兵,也透不得甲胄,便如隔靴搔痒,全无用处。曹休由此大败,急回军岸上,兵退三十里扎住营栅,只得忍怒含羞,差使向洛阳告急求救。使者急如星火北去,刚到宛城便迎着魏帝曹丕车驾,便即求见,报上曹休告急文书。原来曹丕听从董昭之谏,早已料着曹休必败,故此发出诏命后便亲率大军南下,此时正好到达南阳宛城。

曹丕览视曹休告急表章,即差使者两路齐出,督促臧霸、张辽加速进军,前去与曹休会师;一面诏命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会合曹真、张郃二将,攻打江陵。夏侯尚奉诏,先派出细作前去江边打探,观其水势如何。不移时细作回报,说今已入秋,正值长江水浅,江面狭窄,江中大片洲渚已露于江面之上,正好涉水作战。夏侯尚大喜,即率步骑精兵乘船进入江中,令于江中陆地洲渚驻扎,再制作浮桥横于江面,以通洲渚及北岸往来。于是上奏魏主曹丕,说明原委,谓如此则我可发挥陆战之长,必克江陵矣。曹丕览奏,遍示群臣。随征文武见了夏侯尚之策,皆以为古之未有奇计,若依计行之,定取荆州。一时谀词如潮,纷纷赞叹。

魏主大喜,便欲诏准令行。董昭见众臣异口同声无人反对,遂大急,上前止住书记官写诏,因而出班奏道:“陛下不可发诏。若如此,我军危矣!”众人见他如此惶急,无不吃惊。曹丕问道:“依夏侯征南所奏,长江水浅而窄,是天助我成功,卿何独谏不可?”董昭道:“天下善用兵者,除却孙、吴,便是我高祖武皇帝也。以高祖之智勇皆超常人,而用兵时且十分重视敌手,不敢似征南将军如此轻敌。今若将大军驻扎洲渚之中,是谓深入敌围;再若搭建浮桥以渡水,则战马不得为用,其险甚矣。浮桥狭窄,只可容三人并行,兵器无所措手,行军不可纵驰。敌人来时,又何以御敌?此三者皆属兵家所忌,而今俱备,众人尚以为奇计,不亦惑乎?若贼兵频繁攻击浮桥,则屯于洲渚中精锐步骑,将皆为吴国所俘也。臣窃以为忧,废寝忘食尚且不及,而议事诸公却怡然自得,不以为虑,不亦愚乎?再者,秋日江水虽浅,但江南秋季亦多暴雨,一夕暴雨则江水必至大涨。一旦江水暴涨,我又以何防御?彼时贼兵未破,我军先自完结于江中矣。我谓诸公因何临险履危而不惧?望陛察之!”

董昭慷慨激昂,陈词激烈,满朝皆惊,一时竟无回言者。曹丕大悟,深明董昭之意,急令修改诏书,遣董昭亲随来使前往江陵大营,严命夏侯尚急速撤出江心洲渚,回至北岸。夏侯尚虽然不解,但不敢抗旨,只得令大军回撤。刚刚撤回大半,洲中尚留石建、高迁一旅之师。忽见对岸城门大开,吴军纷纷登船,分两路向洲中挺进杀来。未能登船魏军只得做成一路,沿浮桥往北退却,却因吴军冲击不时溃散,纷纷拥挤落水,被吴军或杀或擒。

将军石建、高迁乘舟仓惶而逃,仅以身免。由此而撤回大部人马,且未损上将。董昭在岸上见此,连称“高祖保佑,万千侥幸”不止,夏侯尚则是连声道谢,口称死罪。魏军退出江心洲渚十余日后,天降大雨,果然江水暴涨,将魏军原屯兵之洲悉数淹没,复成泽国。曹丕在宛城闻说天降大雨,又说江水暴涨尽淹洲渚,亦是后怕不已,当即厚赐董昭,赞其有张良之略、陈平之谋。魏吴两军夹江相持,半年有余,魏军并无进展之功。相持半年之久,至黄初四年三月,曹仁方率步骑兵数万进入濡须口。魏帝曹丕诏命曹仁,若欲先抢占濡须坞要地中洲,则需声东击西,如此如此。曹仁奉诏,即使副将打着自己旗号,佯攻濡须口东三十里羡溪,自己则亲率中军暗伏于营内,只待吴将朱桓大兵出城,乘势强攻濡须坞口。

那朱桓年方二十七岁,虽极有胆略,但不曾独自带兵,闻报曹仁亲至羡溪,遂中其计,急分兵一万五千赶赴羡溪救援,濡须守军只有五千人。刚刚派出援兵,忽报曹仁引五万精兵飞奔濡须城来。诸将惧怕,朱桓奋然道:“两军对阵,胜负在于将领之能,不在于士兵多寡。今魏兵胆怯,又千里迢迢赶来,人困马乏。某与诸将据守高城,濒临大江,倚靠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制客,即曹丕亲来尚不足忧,何况曹仁之辈!”于是下令偃旗息鼓,将濡须坞做无人把守状,外示形弱,诱魏军攻城。曹仁果派其子曹泰急攻濡须,又派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五千将士,乘油船别袭朱桓部众妻子家眷所在中洲;亲自率一万人留在橐皋,作为后援。蒋济见曹仁如此分兵,遂急谏道:“将军不可如此。今吴军占据西岸,将战船列于上游,若我进攻下游之中州岛,其顺流而击,我便无异于自取败亡也。”无奈曹仁不听。

朱桓果然利用上游优势,先派大将严圭阻截油船,大破魏军,斩将军常雕、副将诸葛虔,生俘部将王双,溺毙魏军千余人。后又率军夜袭曹泰,火烧其营,斩敌数千,并乘势反攻。朱桓遂以少胜多,得了无数旌旗军器战马,曹仁领兵随后到来,却被吴兵从羡溪杀来,迎头痛击。曹仁大败而退,回见魏主,细奏兵败之事。曹丕大惊,因曹仁系自己叔父,且屡有大功于国,于是劝慰数语,令其回营安养。又遣使前到江陵,打探曹真一路人马消息。

却说孙权依从吕蒙临终所荐,授予朱然符节,使其镇守江陵,与公安守将诸葛瑾互为声援。曹真、夏侯尚一路大举而至,随即包围江陵,三面攻打。朱然见曹军势众,便欲据险固守,副将孙盛不从,恃勇请战,以死相胁。朱然无奈从之,分与三千兵马,令出城交战。但孙盛却是有勇无谋之辈,恃勇而出,误中曹真诱敌之计,将三千人马损失大半,只带千余人退回城中。朱然大怒,欲斩孙盛,众将因其乃吴王族侄,一起告免。吴王孙权闻报江陵战事紧急,即遣使传诏,令诸葛瑾自公安率军前去解围。诸葛瑾即率军渡江而来,却被夏侯尚预先探知,亲引一军纵火烧毁吴兵船只,水陆夹攻,诸葛瑾只得引军退至上游。魏军围困江陵数月,内外吴兵断绝联系,城中渐渐粮尽,朱然只得令杀战马而食。城内虽有近两万兵马,但士兵多因饥饿以致浑身浮肿,能够参加战斗者只有五千余人。曹真命令士兵在江岸堆起土山,临城立起无顶高台楼橹,向城中放箭,矢如雨下;又暗派军士潜至城边挖掘地道,但因城坚而不能透。东吴守城将士皆大惊失色,唯朱然泰然自若,并无丝豪恐惧,且不断激励将士杀敌。一日,朱然在城楼上巡哨,见对岸魏军懈怠,即带一千精壮,偷偷打开城门,上船渡江。寻至魏营薄弱之处,率军呐喊杀入,迎风放火。魏兵不知吴兵虚实,一时大乱,被吴军攻破两座营垒,掠走粮米无数。朱然率人搬粮上船,渡江回城,江陵遂解乏粮之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