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66.黄谷价来买高粱

庚辰年正月 66.黄谷价来买高粱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00:30:29 来源:笔趣阁

从潼江河走水路往盐亭属顺水。沿途二百多里地,得经过多个集镇。如无意外耽搁,正常也就是两天的行程,不会很赶。曹家富事先与船家商定,船资三两。考虑到一路都在出产高粱的区域,王秉正可能会登陆一些逢集的集镇,路上会多耗一点时间,就与船家沟通,最后商定,船资在三两银子的基础上,以三天为限。如途中耗时超过三天,每天加银五钱。

交接完毕,王秉正一行上了船。船家解缆前,曹家富将拎的两个捆扎精美的纸包递给了王法天。他告诉王秉正,这是梓潼特产酥饼,让几人路上饭食不便时拿来充饥。

算来,正式认识也就两三天,王秉正很感激曹家富的用心。送曹家富下船时,他再三道谢,还嘱咐曹家富说:“秋收很快开始,放手多收高粱就是,特别是糯红高粱。要本钱周转不开,可边收边雇车送到铜牟来,我这边会及时把粮钱给你带回去的。”

“王掌柜放心,按我们约定,我多收粮食就可多挣钱,自然不会错过傍着王掌柜发财的机会。”曹家富乐呵而爽快。

各自别过,船家解缆,把船撑到河心,张帆,调整方向。顺风顺水,小船沿河而下。潼江河两岸,除大片已渐黄待收的稻田外,还有许多青油油碧沉沉的桑田。

梓潼之行顺心顺意,潼江河风光旖旎,王秉正心情大好:“汉女输潼布,巴人讼芋田……”望着岸边桑田里忙碌着的蚕妇,他不由得信口吟出。

潼江河流域,古来都是栽桑养蚕的所在。黄帝元妃、蚕桑之祖嫘祖就出生在潼江河下游的盐亭境内,而“潼布”就是指潼江河旁出产之蚕丝织成的锦缎。

“掌柜是个风雅之人啊。”船家搭话。

“商贾之人,哪敢称风雅。只是这两岸景致太美,没忍住,随意吟哦几句。”王秉正笑答。

“随意就来,说明肚里有货哇!我们这些跑船的人,嘴里除了乡野号子,啥都吼不出来。”船家快言快语,很是开朗。

“那,你来一段号子听听?”王秉正兴致很高。

“真要听?”船家也来了劲。

“来!”

“别见笑哦。”

“哪会呢。来吧!”

“那好。”船家先清清嗓子,盯着岸边采桑的蚕妇,扯开喉咙,吼起一段涪江滩坪号子。

“哟嗬哟……坎上那幺妹哟……长得标,小脚尖尖吔……蚂蝗腰,哥哥看着哟……想不到,整夜整晚喔……睡不着哦……”声音高亢嘶哑,更显力道雄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边船家的号子才停,那边桑林里竟有了回应。

“那船上的艄公莫发骚,坎上的妹子哟……你别嬲,不要走神撞了礁,自己的婆娘吔跟人跑……”同样高亢的女声,俏皮泼辣,不遑多让。歌声未毕,一阵笑声就从桑林传来。

听了岸上的回应,王秉正饶有兴味地转脸看向船家。那船家不愠不恼,扯开嗓子接着唱:“坎上的妹妹吔,心莫操,哥哥舵儿把得牢,想要靠岸把妹抱,妹妹你看好不好?”

王秉正一行忍不住拍手叫好,但只见轻舟飞过,笑声渐远,余味不消……

时间飞快,船行一个多时辰,右岸一小码头上,有船只拥停。王秉正询问船家:“那是啥地方?”

“玛瑙。”船家一边回答,一般掐指一算:“今天正是逢场天。”

“我们靠岸,上去看看,顺便吃个午饭。”

“好嘞。”船家应声调舵,向岸边靠拢。

降帆,系缆,上岸,一行人沿着青石路走了很长一段,到了玛瑙场镇小街。

初秋酷热,时辰近午,街面上人影稀疏,茶馆酒楼内却人头攒动。

王秉正找到一间气派酒楼,要了一雅间,领一行人入内坐了,吩咐小二安排饭食。

“瞧几位客人不像本地的,也是来拜二九老爷的?”上菜时,酒楼掌柜随小二一同进房,与众人搭讪。

“二九老爷是什么东西?为啥要拜?”刚才兴奋过了头,王法天忍不住抢话。

“呸!呸!呸!不能乱说。二九老爷是求雨得雨、求财得财的神仙,灵验得很。你说他是东西,不怕他在你梦里用他的‘啄啄’啄你?”酒楼掌柜正色道。

“哦,那么神奇?烦劳掌柜详细说道说道。”王秉正止住王法天,自己接过话。

酒楼掌柜也不见外,同几人一桌坐了,讲起了二九老爷来。

原来,玛瑙西北大约十里地的地方,有座山叫兜鍪山。相传,蜀王遣五丁往秦国迎接屙金子的石牛和美女,遇大蛇开蜀道,地崩山摧遇难时,其头盔滚落化成。明皇幸蜀时,因其形赐名兜鍪山。

在兜鍪山上,有一间山祠,供奉着被称为兜鍪神的蛟龙。古时,此地每年六月初十,有把活人丢入山下黑龙滩祭祀蛟龙的习俗。当地人认为,不如此,就会有瘴疫水患为害。后来,这一恶俗被天师张道陵阻绝。为永绝后患,张道陵还在这里设道场传教收徒。道徒首领名鬼吏,又叫二九。二九常率道徒在当地施善道、驱妖魔。二九死后,道徒于蛟龙祠塑像祭祀,以后,乡民就称此神为二九老爷。

二九手中所执法器为一弯曲物体,似犁非犁,似弓又非弓,似锄也不是锄,乡民们称之为“啄啄”。因此又称二九老爷为啄啄神。每遇天旱,乡民只要请道士装扮成啄啄神模样,手舞足蹈,鸣锣鼓角,祈求雨水,就能得来甘霖。

因二九老爷灵验,寺庙在前朝景泰年间得以重建,建成改名为大安寺。长时间里,频繁有信士慕名前来参拜,以消灾解难,得福得禄。

“真有这等灵验?”王秉正非常好奇。

“灵与不灵,我说了不算,客官可自去看看。烧三炷香,磕几个头,求求不就知道了?”酒楼掌柜说。

“那咱们饭后就去兜鍪山看看。”王秉正决定。

据酒楼老板介绍,镇西头有专去兜鍪山的马车,一人单程才十个铜钱,方便得很。饭后,几人果然在镇西北的路口找到了马车。谈定以五十个铜钱的车价,让车主不必再等其他客人,专送几人去了。

常年车来人往,往兜鍪山的路早被践踏碾压得接近于官道。路一直缓缓上行,一匹马拉着五个人,在路上仍可小跑。

道路两旁,平地里的稻谷都已散籽,沉甸甸的稻穗下垂着,穗尖部分谷粒已黄,稻草叶尖也开始脱水。远望田垅,青黄相间。

旱地坡上,种着红薯、黄豆、花生一类作物,枝藤都还青翠,呈现出旺盛的生机。

蜀地生长的高粱,也在路边见到了。

这里的高粱不似北方在低洼地里成片种植,而多在花生等伏地庄稼地垅或田埂边上间种。偶或见到一块单独栽种高粱的地块,面积也非常小,几乎都是不方便播种其他作物的所在。

在一片间种着很多高粱的花生地旁,王秉正让车夫停车,下车近距离观察了一番。他发现,当地的高粱不仅种植方式不一样,就是高粱本身也与北方的高粱有很大区别。北方高粱粗短,籽实集中,整个粮穗呈纺锤状。当地高粱不论禾秆还是穗秆,都较北方的高粱更高细,禾秆多倾斜而非直立,籽实在穗顶分布,不密实,细长而散开。

秋收将近,高粱穗上的籽实都已灌浆。兴许是间种,没有同类植物争夺阳光雨露及地里养分,这里的高粱,每一粒都非常饱满,很少有未灌浆的谎壳。

见了这种高粱,王秉正想明白了,购买大量优质糯红高粱的愿望是很难达成的。如何才能尽可能多地把如此零散的高粱都收集起来呢?

回到车上,车夫好奇地问:“看那些扫把秆秆做啥?鸡都不爱吃,只能跟大麦、黄豆和苞谷一起,炒熟磨碎了喂猪牛。”

“为啥不拿来卖钱?”王秉正问。

“没人买那玩意。隔三岔五遇到一个杂粮贩子来收,一升也才给三几个铜钱,比稻谷和苞谷少一半都不止,还不如喂猪牛划算。”马夫悠闲地驾着马车。

“关键还是在价钱上。”王秉正想起了在铜牟镇发动老乡为自己种高粱的事。

“要是用黄谷价钱来收,你们愿意多种不?”王秉正问他。

“肯定愿意啊!高粱贱,好种又不择地,要是高粱米米都能卖到黄谷的价,还可卖穗秆秆,这旱坡地种起来比水田都划算了,哪个还不种哦!”不过他又说:“哪有那么傻的人,会用黄谷价来买高粱哦。”

王秉正没说话。下一步怎么做,他心里有了底。

上了兜鍪山,王秉正施了香火钱,虔诚地给啄啄神上了香,才返回镇上。看天气还早,船家建议,上船再赶一段路,根据天色决定靠哪个码头过夜。王秉正应了。当夜,一行人在一个叫交泰的小镇靠岸食宿。

由于已经了解到两岸高粱种植的情况,又不在售粮季节,王秉正决定不再在路上耽搁。次日早起,一行人饭后登船,紧紧赶路,中午也没靠岸餐歇。途中充饥,王秉正拆开一包曹家富送的酥饼。

开始以为是寻常点心,直到打开包才发现,这酥饼色泽浅黄,质感很强。此时,原先透过纸包飘出的淡淡香气浓烈起来。轻轻一咬,酥脆即化成渣,一股鲜甜的奇香散开来。

“咋弄的,这么好吃!”

“肯定好吃了。酥饼是我们梓潼的特产,给皇帝老爷的供品,一般人可舍不得吃,吃不起哦。”船家接过王秉正分给他的一份,用手接着,以防碎渣掉落,小心翼翼地咬着,细细品味,良久方才咽下。

原来,这竟是梓潼人的贡饼。听船家说,时间久得很了,至少在汉武帝那阵子,就有了这种酥饼。老辈人讲,当年司马相如跟卓文君寄居梓潼,经常以酥饼下酒吟诗,所以有“金樽美酒香酥饼,相如弹琴醉文君”的句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梓潼,尝过此饼赞不绝口,就让这边的官员按期上贡朝廷。

看来,曹家富真是个有心之人。王秉正想。

紧赶慢赶,天黑之前船到盐亭。王秉正依约付了船家三两银子,又按一天的耽误,另加给船家五钱银,一行人便进了盐亭县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