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三国:这个阿斗不用扶 > 第112章:迁都长安(2)(万字大章求订阅)

或许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原本打算出奇兵,到关中打游击捣乱,从而给兵出祁山的丞相诸葛亮,争取更多的时间去攻占陇右。

不想到了关中,刘禅就改变了主意。

就是因为他担心即使丞相占了陇右,大汉也不一定能够守得住陇右,于是便有了冒险抢占潼关、武关、蒲坂津之举。

结果当然是,刘禅赌赢了。

如今第二次从蜀地来到长安城外,刘禅其实还是有些心有余悸的,若是上一次稍有差池,或许他现在已经不在人间。

呜,呜,呜——

就在刘禅沉思之间,几声悠长的号角声响起,将他从回忆中拉回到现实。

咚,咚,咚咚——

紧接着,又是几声鼓声响起。

张鸳似乎有些激动,旁边奶娘抱着的小金豆,咿咿呀呀的在奶娘的怀里不知在说些什么。

“公主殿下!”

“回京了!”

听着奶娘笑呵呵低声与小金豆说着话,让銮驾上的刘禅张鸳,不由得相视一笑。

也就在这时,走在前面的队伍,缓缓向两边散开,留出一条宽阔的通道,在道路的前方,恭恭敬敬的站立着一队朝廷文武官员。

而在这些文武官员的身后,还有官道两侧,则是近万名长安城附近的百姓,此时没有一人敢于说话,他们神色肃然,紧紧的盯着官道上那一队豪华车队。

少时——

随着马车缓缓停下,当伺候的宫女轻轻掀开车帘,大汉皇帝刘禅,皇后张鸳这才携手走出马车。

“臣等恭迎陛下!”

以丞相诸葛亮为首,率领近百位文武官员,恭恭敬敬的向马车上的刘禅行了一礼。

“众卿平生!”

随着刘禅一声高喝,众文武这才谢恩站定,下一瞬围观的长安百姓,立时高声齐喝道: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听着这震耳欲聋的吼声,刘禅只感觉浑身热血沸腾,他很享受这种感觉,这是一个帝王应有的场面。

就在百姓的大汉万年声中,刘禅突然大手一挥。

“入城!”

刘禅话音刚毕,迎接的官员立时向两边散开,留出通道让銮驾通过,此时马车走得相对缓慢,即使刘禅与张鸳就站立于车头平台之上,也感觉不到一丝颠簸。

当然,这也是因为进入长安城的官道,比较平整的缘故。

长长的通道,两边都是站着围观的长安百姓。

皇帝銮驾所到之处,两边的百姓均会高声齐喝。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

这声音从长安城外,一直延续到长安城内的大汉皇宫。

经过差不多小半个时辰,刘禅所乘坐的銮驾,这才来到一座高大巍峨的宫城门前。

大汉未央宫。

这是西汉时期的皇宫,只是到了东汉时,因为都城迁到了洛阳,后来又经过东汉末年,数十年的战乱。

未央宫其实已经大不如前。

早在刘禅上次进入长安城时,他其实来过这座皇宫。

那时候的皇宫,虽然宫城依然还在,但是相对就显得有些破败。

但是现在——

高大巍峨的宫城,已然焕然一新。

城头正中是一面硕大的“漢”字大旗,两边的城郭之上则是布满镶龙旌旗,还有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禁卫士兵。

在那宫门的前方,则是整齐列队近百位金甲武士,他们一个个神色肃然,威风凛凛,待到皇帝的銮驾来到宫城的前方。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大汉万年!”

三声大汉万年过后,宫城之上顿时响起三声鼓声。

咚,咚,咚。

“恭迎陛下回宫!”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随着一名礼官的唱喝后,宫门前、宫城之上的禁卫武士,全部整齐的单膝跪地,起身高喝陛下万岁。

伴随着武士们整齐的山呼万岁,刘禅的銮驾浩浩荡荡的抵进宫门。

入宫——

车队缓缓进入宫门,身前身后依然在高喝:“大汉万年,陛下万岁。”坐在銮车上的刘禅一脸的肃然,此时他虽然也是热血激昂,但是却也知道,他的人生将从这里,彻底的改变。

銮车进入皇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汉未央宫前殿,由三座高大宫殿组成。

前殿长约三百步,宽约一百步。

殿前有一块长百步,宽五十步的大广场,此刻的广场之上,一对金甲武士整齐排列,刘禅所乘坐的銮驾从武士的中间穿过,所过之处武士们无不肃然起敬,并起身高喝:“大汉万年。”

按照流程,刘禅入宫并不会立即到前殿升殿,而是先回后宫稍作休整,再到前殿来召开进入长安的第一次朝会。

銮车绕过前殿,便进入到后宫的第一座大殿——宣室殿。

在西汉时,宣室殿就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

如今这座宫殿,也迎来了它新的主人——刘禅。

刘禅进入宣室殿,皇后张鸳则在宫女的引领之下,带着小公主刘蓉玥前往椒房殿,因为椒房殿是西汉时皇后所住的宫殿。

先说进入宣室殿的刘禅。

上一次他到长安的时候,其实也到过这里,而且还是在丞相诸葛亮的陪同之下,参观了一圈西汉王朝的这座庞大宫殿,只是那时候各宫陈色已经老旧。

但是这一次不同。

“丞相有心了!”

刚进入宣室殿,刘禅不由得暗自在心里感激说道。

当初丞相让刘禅暂回成都时,他就表示要重新修葺宫室,经过这一路进来,刘禅仔细的看过,沿路各宫各殿,并未做出大的改变,应该说只是做了翻新处理。

宫墙之上的漆料是新涂上去的,宫室内的陈色换了一批新的家具摆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宫殿内,多出了桌椅板凳。

比如在宣室殿内,一张宽大的书案,还一把雕龙的木椅。

上一次刘禅进来时,桌案还是低矮的桌案,皇帝想要在此御览奏章,阅读书籍,只得采用跪坐的方式。

不过后来刘禅让木匠在成都研制出桌椅后,丞相诸葛亮便将这座低矮的桌案,全部换成了桌椅。

除了一张御案和龙椅,旁边则是两排书柜,以及各种陶器瓷器。

“福安!”

刘禅在御案后面的龙椅上坐下,叫了一声福安。

福安是他的贴身太监,在成都他便是后宫大总管,此时迁都到了长安,他自然也跟着刘禅来到了这里。

福安今年四十六岁,一向憨厚老实,刘禅很喜欢他,因为他非常听话老实,交代给他的事情,基本他都能够办得很好。

“陛下!”

福安欠身应了一声。

“如今迁都未央宫,宫城要比成都大很多;”刘禅说道:“宫中管理之事,汝可要多上些心。”

“奴婢遵旨!”

福安很高兴,毕竟此前在成都,皇宫本就不大,后宫的宫女太监全部加起来,也就是三五百人。

现在到了未央宫,别说整个未央宫,其实就说这宣室殿,就要比成都的兴汉宫还要大,未来宫内的太监宫女必然也要翻翻。

福安是后宫总管,这些宫女太监自然得由他来管理。

刘禅在安排福安,皇后张鸳却很是轻松,她来到椒房殿时,当即被这座皇后的寝宫给惊到。

此前在成都,她所住的宫殿,也是取名为椒房殿。

只是此椒房殿而非彼椒房殿可比。

仅仅是正殿,就比成都的寝宫要大两三倍,旁边还有两座配殿,除了她从成都带来的五名宫女,五名太监之外,椒房殿这里,又给她准备了十几个宫女,婆子、太监。

入宫之后,随行的太监宫女,先是忙着收拾寝宫,而皇后张鸳则是忙着重新梳洗,装扮,因为一个时辰之后,她将要随同皇帝刘禅一起参加进入未央宫的第一次朝会。

梳妆打扮的,当然还有皇帝刘禅。

进入宣室殿,短暂休息之后,刘禅就在一众宫女太监的帮助下,重新穿戴冕服,等着第一次在未央宫的朝会。

未时初刻——

未央宫前殿广场之上,随着三通鼓敲响,早已等候在宫门外的大汉文武百官,在丞相诸葛亮的引领之下,缓缓进入宫门。

第一次在未央宫举办朝会,礼节仪式十分繁琐,从宫门到前殿大殿,仅仅三百步的距离,数百名文武官员,愣是花了近半个时辰,才终于进入到前殿的大殿之上。

当然,真正进入大殿的官员,只有不到百人,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其余的官员则在大殿之外的平台之上站立。

也就在众文武进入大殿之时,在宣室殿等候多时的刘禅,还有早有从椒房殿过来的皇后张鸳,俩人在一众宫女太监的簇拥引领之下,缓步来到前殿门口。

“陛下驾到!”

随着宣礼太监的一声高喝,大殿上的文武百官,立时整顿官服衣帽。

少时——

皇帝刘禅,皇后张鸳缓步走进大殿。

见到刘禅进来,文武百官立时站得笔直,刘禅一脸轻松的模样,看着这些站在大殿上的文武官员,他很满意。

这是他在成都新改的规矩。

但凡上朝,文武大臣均不在设座,这事儿后来蒋琬与丞相诸葛亮说过一遍,不想丞相并未觉得皇帝所做有什么过分,反而觉得刘禅的做法更加妥帖。

天朝,就得有天朝的威严。

前殿的大殿,成长方形,坐北朝南,整个大殿长约五十步,宽约三十步,在正北方的中间位置,是一座九尺高台,台上正中间置有一张御案,一把雕龙座椅,在龙椅旁边则是一把鳯椅。

刘禅携手张鸳缓步登上高台,分别落座于龙椅鳯椅之上。

“拜!”

等待刘禅与张鸳坐定,宣礼太监当即高喝,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立时躬身向刘禅行礼道。

“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等到众文武大礼参拜之后,接着便是丞相诸葛亮宣读,大汉王朝正式迁都长安云云,然后便又是朝臣们向皇帝道贺。

差不多也是小半个时辰吧,这番礼仪也才算结束。

当然,迁都大喜。

在诸葛亮的请奏之下,便对关中之战的有功之臣,进行了封赏。

其中赵云镇守武关有功,加封为武功候,这也是这一次北伐战争中,唯一一位晋封为侯爵的将领。

其余的诸如魏延等人,皆是官升一级。

还有就是新晋归降的郭淮,被册封为护军将军;郝昭为右护军将军,姜维则为丞相府参军。

然后便是刘禅所领的新军几位将领。

郭卫为丞相府参军,杨同山封为骁骑校尉,吕芃则为禁卫军都统,其余诸将皆有封赏。

对于这个封赏,刘禅特别满意。

当然,特别是对于吕芃的封赏,因为原来在成都时,禁卫军的统领是费祎,虽然刘禅知道这人也是一位忠臣,但是无论怎么说,他必定更听命与丞相诸葛亮。

可是现在,丞相直接任命刘禅的亲兵吕芃,为禁卫军都统,也就是说原来在成都的时候,刘禅的一举一动,丞相诸葛亮都是知根知底,毕竟费祎是禁卫军统领,若是诸葛亮想知道刘禅的一些事情,费祎必然会告知于他。

但是经过关中一战,诸葛亮其实已经发现。

陛下长大了。

虽然兵出子午道,有些冒险。

但是毕竟是冒险成功了,原本只想要夺得陇右五郡,如今正是因为陛下的这一次冒险,大汉不但夺得陇右五郡,而且还占据了整个关中。

还有就是,在他率军赶到潼关时,刘禅居然用五千新军,愣是将曹魏大将张郃的五万精锐,挡在了潼关之外。

除此之外,刘禅又研制出水泥,石灰、三弓床弩等等。

继续让陛下安坐于深宫,必然不在现实。

倒不如给予陛下一些成长的空间。

毕竟皇帝越来越出息,这对于大汉来说,也是好事情,诸葛亮自然是很高兴的。

迁都仪式、封赏仪式结束。

刘禅已经有些累了,毕竟舟车劳顿早上才赶到长安,现在又折腾了这么久,想着这次朝会,咱们应该结束了吧。

可是——

就在刘禅欣喜,未央宫第一次朝会应该结束的时候。

尚书郎谯周,突然出班。

谯周原为大汉劝学从事,此番迁都长安,谯周晋升为尚书郎。

“启奏陛下!”

谯周高声说道:“今日我大汉正式入主长安,皆乃陛下亲征之功,若不是陛下兵出子午道,我大汉必然难以进驻长安。”

谯周的话音刚落,整个大殿顿时雅雀无声,就连那高台之上的刘禅,也是不由得一紧。

心道,谯老,您老要干什么?

“先前是因为陛下年少,我大汉才置丞相府治理国事。”

嘶——

谯周这话一出,更是让所有人都是一愣,当然除了部分人有些惊讶,还有一些官员却在暗自得意。

刘禅却很想开口制止,因为他又不是傻子,这老头如此说,接下来的话,还用去想吗?

“现在我大汉已经还于旧都,老臣以为,丞相应立即归政于陛下。”

未出意外,谯周还是说了出来。

刘禅不由得暗自摇头,谯周就是谯周。

即使是历史上的他,也是这个性格,什么都敢说。

就在谯周的话音刚落,又有几位大臣跟着附和,比如官升一级的镇北将军魏延等人。

丞相归政于陛下。

这话有些刺耳。

一旁的丞相诸葛亮,并未因此惊讶,只待几人刚一说完,诸葛亮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附议。”

诸葛亮的话语虽短,却让满朝文武皆是一惊。

比如像谯周等益州派人士,他们本以为此番迁都长安,大汉政局稍稳,短时间大汉不再会主动向曹魏用兵,休养生息,是大汉王朝眼下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不用主动出兵打仗,那么就可以趁机让诸葛亮归政。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

诸葛亮居然同意了。

他居然愿意放弃权利?

刘禅却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历史对于丞相的记载有很多,而且即使他治理蜀中十几年,最后病死于五丈原时,其名下也并无多余田产。

而且如果他真的是如曹操那等奸相,在他死后,也并未将他的位置传给他的子嗣。

丞相高风亮节,这些大臣们不确定。

但是刘禅却深信不疑。

此时让丞相归政?

就在诸葛亮刚说完话,刘禅突然从龙椅上站起,先是向众臣摆了摆手,才缓缓说道:“谯卿此言诧异,关中之战并非朕之功,若不是丞相即时赶到潼关,我大汉也不可能取得关中之战的胜利。”

刘禅先将功劳推给诸葛丞相,然后又说道:“至于爱卿所言归政于朕,这话从何说起?”

“丞相开府治世,为朕分忧,此乃朕之允事;”说着他笑了笑,才有说道:“况且丞相但凡大事,皆是先奏与朕知,获朕许可方才施行,何谈归政一说?卿是要让丞相归何政于朕?”

刘禅的话,让一众大臣顿时一愣。

因为他的话,并无虚假。

虽然丞相开府治世,很多国政方针,均出于丞相府。

但是正如刘禅所言,但凡大事,诸葛亮都有先向刘禅奏报,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奏报,也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最终都会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去施行。

但是刘禅很清楚。

比如历史上的刘禅与诸葛亮。

别的不说,就说第一次北伐。

原本是诸葛亮上奏,请命领兵北伐,但是刘禅却以曹魏势强,同时大汉刚经历了南征平乱的战争,觉得此时应该休养生息。

但是诸葛亮很明白,那时候曹丕病逝不久,曹叡刚刚登基为帝,而且那时候关中空虚,是大汉北伐的良机,若是错失,恐再难获得这么好的机会。

于是乎,才有了诸葛亮闻名于世的出师表。

若是丞相诸葛亮擅权专政,即使刘禅不同意,他也会领兵出征,用得着写什么出师表?

写出师表的目的,无非是因为皇帝刘禅不同意出兵,但是诸葛亮觉得此时是北伐的大好良机,不可错失,于是陈说事情厉害,希望得到刘禅的应允吗?

就鉴于此,刘禅并非是一位被架空的皇帝。

他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分量。

至于后世所谓的诸葛亮擅权,直接将刘禅圈养在后宫,其实这只是阴谋论看得多了,于是便自以为的觉得,掌握大汉政权的诸葛亮,也是像曹操那样的权臣。

但是现在刘禅已经穿越到这个时代,经过他这些年的了解,和亲生经历,他也更加了解大汉的这位丞相。

“相父!”刘禅随后向诸葛亮说道:“朝政之事,还是由相父节制,治国理政本不是朕的长相,相父切不可推脱。”

刘禅说得很真切。

大殿上的诸葛亮,甚为感动。

他并不看重这些所谓的权利,他只想尽忠职守,通过他的努力,可以完成先帝复兴汉室之大业。

如今看到陛下逐渐成长起来,他是真的很高兴。

若是陛下真的能够独挡一面,愿意亲自治理国政,他是非常愿意卸下重担,从旁辅佐,如同当年辅佐先帝一样。

可是现在,刘禅如此真切的话语。

他没有推脱。

“老臣领旨!”

皇帝都已经发话,关于归政的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即使谯周在内,也没人愿意在出来继续争取。

因为人家皇帝都不在意,他们再怎么争取,又有何用。

同时也都更加清楚,皇帝对于丞相的信任,可不是他们可以比拟。

这是刘禅希望看到的。

大汉王朝想要长治久安,短时间内,或者说在丞相还在世的时间内,他不会做出任何改变,因为他更相信,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必然比他要高明得多。

当然——

即使他相信历史的记载,还有这些年与诸葛亮的相处,确信诸葛亮就是如同历史记载那般高风亮节,忠贞不二。

但是眼下大汉王朝,已经不在是历史上偏居一隅的蜀汉小朝廷,所以刚才故意提及,但凡大事,丞相皆是先奏于朕知,然后才会去施行。

这话其实也是留了一手。

不做皇帝,或许不会想这么多。

纵使知道丞相是忠臣,但是皇帝可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多少留一手免得自己以后没了后路。

当然,这并非是不相信丞相。

只是因为作为皇帝,多少得为自己考虑一些而已。

朝政之事解决。

现在该散朝了吧。

休想——

“启奏陛下!”诸葛亮此时又行一礼奏道:“国祚延续,关乎国家的命运,老臣深知陛下仁厚,登基至今,后宫仅皇后一人。”

话到此处,皇后张鸳不由一愣。

丞相要干什么?

“为了更好的延续大汉国祚,老臣恭请陛下,择日增选妃嫔,以延皇室香火。”

“丞相!”刘禅急忙说道:“朕有皇后即可,国祚延续,不急于一时,如今朕已得一女,况且朕与皇后尚且年轻,将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皇子降生。”

“增选妃嫔之事,朕看还是免了吧。”

刘禅现在还真没想过增加后宫,与张鸳相处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非常满足,还有前世看多了后宫乱斗。

他是有些害怕的。

正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后宫的女人要是多了,说不定就整得是乌烟瘴气,现在大汉王朝,可还未到太平盛世之际。

更何况,在他骨子里,早就根深蒂固的觉得,一夫一妻制,这才是最好的制度,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他是真的不想。

但是——

诸葛亮突然噗通一声跪匐在地,这可把刘禅吓了大跳,这可还是诸葛亮第一次向他下跪,因为这个时代,人们并不习惯下跪,只有在过些年或者几百年,具体多久,刘禅也不记得了。

反正下跪这事儿,并不是汉朝的惯例。

“陛下!”诸葛亮跪匐说道:“帝王后宫规制,乃是祖上制定,陛下是大汉皇帝,后宫怎可只有一人,请陛下应允,增选后宫嫔妃。”

“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诸葛亮话音刚落,大殿上所有的大臣,尽皆跪匐于地,同时齐声请求说道:“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

我的个天——

看着满朝文武,齐刷刷的跪了一地,就连大殿之外的低阶官员,也是跟着都跪在地上,请求皇帝增选妃嫔。

刘禅彻底懵了。

朕不好色,难道不好吗?

你们这些人,居然逼着朕增选后宫妃嫔。

当然,他也知道,这些大臣如此恳求。

也是为了国家着想。

特别是这种封建王朝,国祚延续,这可是大事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才会拥有那么多的后妃,无外乎就是想让皇帝多生一些孩子。

如此皇帝百年之后,或者英年早逝,至少还有人可以继承他的帝位,要不然没有人继承皇位,这国家岂不大乱。

只是刘禅很疼爱张鸳,曾经多次与张鸳说过,他不会增选后妃,因为他只爱张鸳一人。

张鸳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是有史以来,最幸运的皇后。

但是现在——

看着满朝文武请求,张鸳先是有些惊讶,但是随着大臣们全部跪匐在地请求,张鸳知道,陛下疼爱自己,那是自己的命好。

但是她不能如此自私,于是就在大臣们全部跪匐请命时,她也从鳯椅上起身,缓步走向台阶,立于朝臣们的前方。

然后也跟着噗通跪下,说道:“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以延国祚。”

“......”

霎时间,整个大殿之上,除了伺候的宫女太监,其余的朝廷大臣还有皇后张鸳,全部跪在大殿上,请求刘禅同意增选后妃。

而且——

他们给出的理由,让刘禅根本无法拒绝。

为了延续大汉国祚。

这可就不是小事情了,即使刘禅贵为大汉天子,也不能不顾大汉王朝国祚的延续。

无奈——

“相父快起!”刘禅快步走下台阶,扶起丞相诸葛亮说道:“朕应了相父便是。”

“多谢陛下!”

诸葛亮很高兴,这事儿在成都他提出过一次,那时候刘禅刚登基不久,不过被刘禅以先以国事为重为由推脱。

但是现在,他必须让刘禅赶紧选一些妃嫔。

因为刘禅登基也已经好几年了,到现在为止,皇后张鸳也才诞下一位公主,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多增加一些妃嫔,或许很快就会诞生一些皇子出来。

毕竟皇后一人,肯定不如多一些妃嫔帮忙,这事儿来得更快。

得到刘禅的应允之后,诸葛亮认真的说道:“陛下,老臣与诸位大臣已经商议过,此次将为陛下增选妃嫔十二人。”

“多少?”刘禅闻言大惊。

“十二人;”诸葛亮随口说道:“若是陛下觉得人数不够,也可增加为二十四人。”

诸葛亮的话音刚落,刘禅差点就笑了出来。

在他的记忆里,诸葛丞相是一位长辈,此时说出这番话来,却让刘禅顿时一惊。

当然最让他惊讶的,还是一次性要给他选十二位妃嫔。

“不可!”刘禅赶忙摇晃着脑袋,拒绝道:“并非朕嫌人少,而是十二人太多了;”说着他看了一眼一旁的张鸳,认真的道:“朕以为,即使要增加妃嫔,最多可增加俩人。”

俩人?

所有人都是一愣。

陛下,您是不是傻?

那个男人,会嫌弃妻妾人数太多的?

就说在场的这些大臣们,那个又不是拥有三妻四妾,就算是一向高风亮节的丞相诸葛亮,除了正妻黄氏,依然也还有两名妾侍。

刘禅贵为天子,现在居然只有一个皇后。

“陛下不可!”诸葛亮拒绝道:“若是陛下不嫌人多,就定下十二位妃嫔,择日老臣便会安排官员,为陛下选妃。”

“相父!”刘禅虽然一向敬重丞相,但是这一刻,他不得不第一次反驳道:“相父若允,可增两名妃嫔,如若相父不允,朕即刻禅位与相父,相父可自选无数妃嫔以延国祚,朕亦不过问。”

噗通——

刘禅这话杀伤力太大。

诸葛亮闻言当即噗通又跪了下去。

“陛下!”诸葛亮惶恐说道:“老臣不敢,选妃之事,就依陛下旨意为准。”

刘禅暗自得意。

他是很敬重丞相的,但是增选妃嫔,他确实不愿一次性增加这么多,十二个女子,这还得把他累死。

而且这么多女人跑到后宫里来,那还不得翻了天。

选择两位,加上张鸳也就三个人,凭借他这些年对张鸳的了解,张鸳一定能够与新增的两位妃嫔搞好关系,而且即使三人闹出些什么小别扭啥的,需要刘禅这个皇帝从中调节,他也能够从容应对。

若是十二人,他可真的忙不过来。

想要拒绝诸葛丞相的好心,刘禅自知仅靠好言相劝,必然难以说服,倒不如耍一个小无赖,来的实际。

反正刘禅本就是丞相看着长大的,晚辈在长辈面前,有时候耍耍无赖,使使小性子,只要他不作,倒也无伤大雅。

用禅位一说,特别管用。

诸葛丞相是大忠之人,听到这话,他还不得乖乖妥协,总不能说好啊,你禅位一个看看。

当然,就算真的让刘禅禅位于诸葛亮。

他也非常愿意。

毕竟刘禅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古代帝王,本就是最危险的一个职业,只是他的命好,身边有这么一位大忠大贤的诸葛丞相。

若是他穿越成为了汉献帝,或者曹奂等,身边要么是曹丕,要么是司马炎这种奸臣,即使不愿意禅位,最后也得逼着你禅位。

况且刘禅前世还是一个超级诸葛粉,如果可以的话,他还真的愿意把这个皇位,禅让给诸葛亮。

或许禅让给诸葛亮,大汉可能会走得更远。

当然这只是说说而已,先不说即使刘禅愿意这么做,然后可以去过逍遥快活的日子,但是他很清楚,纵使他愿意,诸葛亮也不愿意。

所以,他今天也是为了拒绝选妃人数太多,故意使使小性子而已。

但是——

刘禅也知道,这种话自然不能经常使用。

用得多了,或许会让丞相以为,刘禅是在怀疑他的忠心,这对于一向忠贤的诸葛丞相,或许就是一种伤害。

其实说完这话,看见诸葛亮噗通一声跪匐在地,刘禅就有些后悔了,他觉得自己的玩笑可能开得有些大。

只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想收已经收不回来了。

只能提醒自己,以后可别再开这种玩笑了。

散朝之后,刘禅回到后宫,脑子里还想着这事儿。

因为他依稀记得,至从开了这个玩笑之后,诸葛丞相的脸色就有些僵硬,或许已经伤到了丞相。

“陛下!”

张鸳看出了刘禅的不悦,于是问道:“陛下何事烦忧?”

“唉!”刘禅叹息一声,说道:“刚才朕一时妄言,似乎伤害了丞相...”

“嘻嘻!”张鸳闻言笑道:“陛下是说,若丞相不允选妃之事,就要禅位于丞相吗?”

“嗯!”刘禅微微点头。

张鸳却笑着说道:“陛下此言,确实说得过了,不过梓潼以为,丞相既是长辈,自然知道陛下只是戏言,必不会耿耿于怀,陛下切勿多心。”

看刘禅并未因此缓和,张鸳于是又说道:“陛下若是忧心,不妨亲自登门,与丞相解释一二,即可解除丞相与陛下之间的嫌隙。”

张鸳话音刚落,刘禅顿时眉头一展,笑着说道:“梓潼此言甚善,朕这就去趟丞相府,朕还有很多话想要与丞相说呢。”

刘禅的担心并未多余,散朝之后,诸葛亮一路返回丞相府,但是一直却是愁眉不展。

他是大汉的丞相,皇帝突然说出禅位一词。

这事儿恐怕有些严重。

况且这两年下来,皇帝的改变太大,早已不是他熟悉的那个恭顺的阿斗,陛下现在更加有主见。

而且做事从不拘于小节。

兵出子午道等等,都不是一个文弱的人,能够做得出来的。

还有就是,陛下训练的新军。

诸葛亮一路上,想了很多很多。

现在的大汉,刚刚占据关中,朝廷可容不得纷乱,特别是君臣之间若是产生嫌隙,那对大汉王朝,可将是灭顶之灾。

只是,让诸葛亮意外的是。

就在他刚刚回到丞相府不久。

“丞相!”

一个小厮急匆匆的从外面跑了进来,说道:“陛下驾到。”

“陛下?”

诸葛亮顿时一惊,这才刚刚散朝不到半个时辰,虽说皇宫距离丞相府并不远,仅仅一街之隔。

但是陛下怎么突然跑到丞相府来?

只是皇帝已经来了,他也顾不得多想,赶忙出门前去迎接,只是他刚从内堂出来,刘禅已经从外面走了进来。

“相父!”

刚一见面,刘禅便呵呵笑道,然后向诸葛亮行了一礼。

此时的刘禅,与诸葛亮熟悉的刘禅无二,顿时让诸葛亮放松了许多,他恭敬的回了一礼:“老臣见过陛下。”

“相父快些免礼!”

“谢陛下!”

诸葛亮谢恩后,便将刘禅迎入内堂。

“相父!”刘禅刚一坐下,便笑着说道:“今日朕在朝堂之上一时戏言,望请相父切勿多心,朕真的只是一时戏言耳。”

正所谓人与人之间,难免会生出嫌隙。

但是只要把话说开了,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况且刘禅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多少还是了解他的脾性,小时候他时不时也会使使小性子。

此时专程跑到相府来解释,诸葛亮心中的困惑,顿时也就化解了。

因为他知道,刘禅一直视他为长辈,对他很是尊重。

作为长辈,又是臣下,自然不能与晚辈还有君主去过多计较。

只要陛下不怀疑老臣即可。

解开了诸葛亮的心结,刘禅自然是大喜不以,作为大汉的皇帝,他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还需这位忠贤的丞相尽心辅佐。

也只有丞相安心的治理大汉,他这个皇位,也才能安安稳稳的坐得更加久远,可不能没事给丞相制造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让丞相因此分心。

大汉王朝,现在可经不起任何的折腾。

当然,刘禅亲自来到相府,除了为化解自己一时失言的误会之外,他这次来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与丞相诸葛亮交流。

......

......

PS:此前有书友嫌弃在下的章节太短,今儿特别为各位奉上一个万字大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