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第三世 > 第702章:天朝气魄

大隋第三世 第702章:天朝气魄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9 21:30:59 来源:笔趣阁

次日卯时一刻,天还没有完全大亮,东天空染红了朝霞,一道道曙光透过云层,将整个洛阳抹上一层金色光芒。一队隋军骑兵从新野出发,终于将唐使护送到了洛阳。

作为唐使,李建成也是带了一千名士兵,不过没能入境,而是改由隋军护送。

放眼天下,勉强有资格与隋朝为敌的,只有李唐王朝,但是他们不但内乱频发,连军队都在汉水防线上被隋军牵制得动弹不得,北镇军如此嚣张,固然是父皇算准了他们不能肆无忌惮,但反过来,也证明唐朝没有过多的军队,若不然,哪能容许叛军在眼皮底下作乱?要是换成隋军,要是隋军将汉水防线某个接点攻破,隋军下一步就如同北镇军一般,杀到襄阳城下。可以说,北镇军和唐军的僵局,是隋唐的一个预演,但隋军和北镇军能一样吗?

出于此虑,李建成便有了休战之想,与隋朝休战,以抽出犬牙交错的军队。可他同时也知道,唐朝没任何让杨侗动心的资本,杨侗真心想拿荆北数郡的话,纸糊一般的汉水防线早在去年就破了,哪还等到今天?就算现在想破,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说实话,要是让他李建成与杨侗易地而置,他肯定不会答应休战,因为益州本就有山川之险,要是唐军可以完整的退入益州,那样只会给带来极大的安排,将之消灭在荆北才是王道。

这么浅显的道理,杨侗不可能不清楚,这也意味着休战协定只是唐朝一头热,不拿出一点让杨侗动心的东西,根本不足以将之打动。而让杨侗心动的是什么?李建成开始也不知道,直到父皇提起科举的时候,李建成才想到房玄龄出使的真实用心,由此推断出能让杨侗动心的东西其实就是士族。因为他知道杨侗并不喜欢士族,就像他不喜欢关陇贵族一样,他憎恨一切作威作福数百年的世家门阀,他想打碎一切旧势力,但他担心天下统一过早,使这些人成为隋朝的降臣,到那时候再动手,只会徒生波折,所以他需要在战争中将之屠杀干净,最好是李唐充当这个刽子手。而这,便是他向父皇提伪科举、提休战协议的底气所在,要是杨侗还是不答应,那他真就束手无策了。

走到城门处,只见城门旁等候着一群文官,为首的是一名身穿王袍的翩翩美少年。

大隋王爵稀少,成年亲王只有杨侑一个,不像他们李唐王朝,李氏宗亲郡王满天飞,有了王爵就得有封地、有私军、有效忠幕僚,哪怕无才无德也要占据要职,没事也能给你搞出事了,还有很多毫无功绩、才华平平的宗亲自以为自己有多么多么的厉害,明目张胆的‘自污’,导致主管唐朝政务的李建成很头疼……看看人家隋朝,亲王只有杨侑、杨嵘两个叔侄,郡王就一个杨恭仁。眼前这个,不用猜也是被他们李家夺了关中的杨侑。

“尊驾可是唐使?”这时,杨侑踱步上前。

“在下李建成,正是唐使。”

杨侑笑着拱手道:“在下杨侑,奉皇兄之命特有相迎,建成兄辛苦了。”

“有劳仁铺了。”还了一礼的李建成受宠若惊之余,还有一种感动在心底洋溢着。

他现在的身份是使臣,按照惯例,顶多是礼部尚书迎接,而旁边也确实有礼部尚书杜如晦在,可见杨侑如今与两国来往无关,而是杨侗情谊的展现所在。

就在这时,李建成听到城内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呼,他为之一怔,这一大清早的,城里有什么大喜事不成?

一旁的杜如晦笑道:“前天是科举张榜之日,而今日是中举学子游街夸官;不管是文科、还是武科,都会这般隆重,一是让有才之士感到荣耀,二是激励我族子民攻读诗书、勤练武艺,所以每逢游街夸官,城内都很热闹。”

“这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李建成恍然大悟,十分好奇的说道:“能否好生一观?”

“当然可以,请!”

“请。”

一行人策马入城,只见天街人山人海,仿佛逢年过节一般,一眼望不到边际,足有数十万人聚集在大街两旁,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维持秩序。

不一会儿功夫,一大队人马出现在了御道之上,前方是千名开道骑兵,敲锣打鼓、唢呐声声的鼓乐队紧随其后,最后才是约有两百人的年轻士子。

他们骑着一匹匹雪白无杂色的高头大马在街上出现。他们身着朱红色锦袍,头戴双翅纱帽,胸挂一朵簇锦红花,如若一群娶亲的新郎官,他们红光满面,喜悦之情溢于颜表。为了防止马匹受惊,士子之马各有一名异族马夫牵着,一群人鱼贯走来,引来两边民众大声喝彩。

李建成心中感触万分,唐朝还在为开科取士激烈争论,科举却已经在隋朝付诸实现多年,收拢了天下寒士之心,并以荣耀和官职吸纳寒士为己用。而唐朝上下讨论最多的是洛阳学子大暴动事件,很多臣子的语气之中充满了小人得志的幸灾乐祸之感,好像大隋科举真的遭到重挫一般。但实际上,所谓的大暴动在隋朝不过是汇入大海的涓涓细流,掀不起一丝涟漪。

这让李建成心中涌起一种浓浓的危机感,他们唐朝已经落后得太多太多。隋朝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一次次重大胜利,其他各方面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一路上,他看到官府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也看到很多很多青壮在田间地头劳作,而不是披甲持戈当兵,这既是国力的体现,也是隋朝精兵路线的实施,导致大量青壮脱离战争,以保证朝廷赋税收入,从而让军队无粮食之忧、无军饷之患。

“这支军队好像与众不同啊。”这时,副使陈叔达发现一队锦衣卫士在街上巡视,他们一律冷着一张脸,给他的感觉是隋朝的‘武川卫’。

“这是洛阳城卫军,他们身系帝都安危,在执行公务期间,他们是冰冷的武器,不能和任何一人闲聊,哪怕多年不见的父母亲眷就在眼前,城卫军也不会交流半句。”杜如晦笑着说道。

“久闻圣武帝推崇法家,如今看来果有成效,只是城卫军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迟早会出问题吧?”陈叔达笑着说道。儒家讲究德治,推崇忠、孝、仁、义、礼等情感,而法家则以律法约束个人行为和情感,但凡是有一点见识的人都知道人一旦压抑久了,各种负面情绪,有朝一日终如火山一般喷涌出来。

“不会的。”杜如晦摇头道:“城卫军共有三万人,每月轮换一次,换下的士兵可以回家耕田、可以做生意,三月之后再回来执勤。当然了,为了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回来之后都会考核他们的武艺、体力,要是不合格,便被踢出城卫军,由其他强者补上,被取代的人只能回地方当郡兵,要是在郡兵考核中也没通过,那只能离开军队,想要继续从军,只能等到扩军之时,参与选拔。”

李建成和陈叔达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目中惊骇之色,要是杨侗的军队都是这么层层淘汰,那隋军的战斗得强到何等恐怖的地步啊?

“军队一旦出去了,被人收买了怎么办?难道你们一点也不担心?”李建成勉强一笑。

“军人子女得到免费教育、家人可以享受荣誉,同村百姓为军属之家收割粮食;每一年,同村农户要给军属之家送干柴三百斤…总之,官府的任何惠民政策都以军属优先。最重要的是大隋最重军功,渴望开疆扩土的人比比皆是,军人要是战死,地方烈士陵园铭刻其名,每到清明时节,地方官府组织百姓集体膜拜,说是流芳百世亦不为过。若是换作陈先生,会做如何选择?”杜如晦反问道。

陈叔达无言作答,这人活一世,所需所求莫过‘名利’二字,不说流芳百世乃是多数人的追求,单是对将士家属的种种优待,隋军将士都没法拒绝,与隋朝为敌的唐朝根本给不了这些,将士们怎么可能退居其次的被收买?

陈叔达看了眼默不作声的杨侑,目光忽然一动,撇开了这个话题,笑眯眯的说道:“杜尚书泄露这么贵军军事机密,就不怕祸从口出?”

“大隋王朝行事堂堂正正,没什么见不得人之事,也不会像老鼠一样躲躲藏藏。杜尚书所说的每句话,任何人都知道,这算什么机密?”杨侑当了那么多年大兴留守,天天和一干关陇贵族打交道、天天看着卫玄化解各种阴谋诡计,当然不是政治白痴,哪能不知陈叔达挑拨离间的险恶用心?

杨侑知道陈叔达才华横溢,也能理解南陈子弟的反隋之心,但他就是瞧不起这个人,这个陈叔达明明很厉害,却以帝胄子弟之身,屈居李渊之下,当了走狗。再看人家萧铣,那也是被隋朝灭了国的帝胄子弟,但人家却旗帜鲜明的打出反隋复梁的旗号,哪怕最后失败了,也不负帝胄子弟之荣耀,这才是帝胄子弟、真男人应该干的事情。

他瞧不起陈叔达,所以不但解释了一句,还狠狠的刺了陈叔达一记,将陈后主这个弟弟称之为‘躲躲藏藏老鼠’,一有机会就出来做见不得人的事情。

陈叔达呼吸为之一滞,心中既尴尬,又恼怒。

“驿馆到了。”杜如晦心中暗笑,适时出声,化解了尴尬的气氛,带着他们走向一排类似宫殿的建筑群落。

李建成抬头看去,却见足有五丈高的主建筑上方,写着‘大使馆’三个大字,一笔一划如刀削斧凿,大气磅礴,不禁出场赞道:“好字。”

“皇兄写的。”杨侑说道。

李建成也认得杨侗的字,感慨道:“仁谨所学博大精深,每一项成就都是冠绝当代;上天待仁谨是何其之厚?”

“谁让人家是时代之子呢,我辈俗人没法比。”杨侑笑道。

李建成为之错愕,杨侑这十分随意的话,让他察觉到杨侗和杨侑感情极好,再想自己那些不省心的兄弟…感觉都是泪。

“那些是什么人?”这时,李建成又看到一排排胡人,这些人虽然穿得珠光宝气,但面却隋人却卑躬屈膝,哪怕普普通通的侍卫都受到这些人礼遇。

“有些是丝路上番邦小国的使臣、有些是西突厥各部落首领使节。近的西域附近的小国,远的可达波斯一带。要么是想对大隋称臣,加入丝路联盟,以寻求庇佑;要么是希望开辟新丝路,为他们带去致富商机。”杜如晦十分随意的说道。

李建成和出陈叔达只感到苦涩万分,他们也有礼部,不过礼部官衙门可罗雀,说难听,礼部就是他们养闲人的地方,再看隋朝的礼部官衙,异域使臣不远千里前来送礼,居然还得排队等候,礼部到了隋朝,分明就是实权在握的衙门。

李建成还敏锐这里的侍女,也带着一股看似亲切,实则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气,这种泱泱气度的女子,在襄阳也只有那么大家闺秀才具备。

那些番邦使者面对这些侍女相当客气有礼,但是从不少使者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猥亵目光,可知这些番邦使者并非善类,只是他们不敢对这些侍女有不轨之心,理由为何?自然是强大的大隋王朝、强大的军威令他们不得不收起心中邪念。

再回头来看即将要和吐蕃和亲的大唐王朝,李建成想不丧气都难。

“诸位,到了。”杨侑和杜如晦带着李建成一干人等,到了一个独立院子。

“这里好像比其他院子大了一倍,不知是何缘故?”李建成笑问。

“那些番邦小国,能进来就不错了,哪有资格享受最好的待遇。”杜如晦平淡的话语中,充满了睥睨的傲气。

李建成面色复杂的点了点头,他怕自己知道越多,与隋朝争胜之心越小,索性就不说话了。

众人分宾主入座,待到侍女奉茶退走,杜如晦开口问道:“唐使此次前来,一定有要事,如果我们连你们来意都不知道,自然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商谈,还请明示,以便我们回复对上。”

说到正事,李建成神情一肃,欠身道:“建成奉父皇之命前来,一是回应房尚书、杜尚书年前之访。二是两位尚书受贵朝皇帝之托,提出了结束敌视、和平共处的倡议,对此,我方态度很明确,十分欢迎这样的和解。经过再三考虑,同意贵朝当初的和解协议,具体就是用襄阳、舂陵、竞陵、夷陵、清江这五个荆州之郡达成和解。”

杜如晦心下冷笑不已。

什么叫答应?

要是真心答应的话,早先就签订好了。李渊明显是看到李密灭了,觉得守不住荆北五郡,索性用来换一年喘息之机,并能让汉水防线上的唐军完整撤离。

主意倒是打得不错,难道就不知什么叫‘今非昔比’、什么叫‘世态变迁’吗?

他不动声色的问道:“除此以外,还有别的目的吗?”

“还有就是为了防止冲突发生,双方各派使臣长驻对方都城,以便及时沟通。”

“在下明白了。”杜如晦点头道:“一定会如实上报圣上。”

说完了公事,李建成便向杨侑说道:“我有一个私人请求,请仁铺代为通报。”

“建成兄请说,只能小弟能为到,绝不为难。”杨侑很是客气。

“我和三妹一别多年,我想见她一见,也想看看我的外甥女。”

李建成和李秀宁兄妹情深,经过多年分别,想念之情如陈年老酒一般,越陈越香,虽知她在大隋过得很好,但是到了洛阳之后,团聚之心更加殷切。

杨侑听说是这件事,不由笑了起来,“这个简单,小弟一定向皇兄汇报。你的外甥女大名杨露,小名小鹿,那丫头古灵精怪、十分可爱,兄长见了,想必喜欢得很。”

“是吗?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李建成心下喜欢,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另外,长孙无忌也来了,他的心情和我一样,能否……”

“我明白了,一起通报。”杨侑应了下来。

“诸位一路劳累,且先休息休息。容在下前去通禀。”眼见差不多了,杜如晦便告辞离开。

“有劳二位。”

李建成和陈叔达起身相送,看着门卫离去,李建成突然苦笑一声。

“殿下何故发笑?”陈叔达不解的看向李建成。

“今日我才知道何为坐井观天,不知天地之地。”李建成看着杨侑和杜如晦离开的方向,叹息道:“想当初,世人皆说杨侗凶残粗俗、无法无天横行无忌。士族更是抨击隋朝法制,说是第二个暴秦,并鼓动天下儒生与之为敌,但看看今日的洛阳,再比比士族横行的襄阳,当真是可笑之极。”

陈叔达点了点头,今天在街上的百姓,少说也有数十万之众,可这些人虽然情绪激动,但他始终没有发现一人破坏规矩,人们之所以这般守规矩,恐怕跟杨侗大力推行的法制不无关系,正因为有了一套严密的律法来约束,数十名百姓才这么安分守己。

德治和法制看似背道而驰,但相通之处极多,德治要求每个人当圣人,当所有人都成了道德圣人,也就没有作奸犯科之事上演,

但这可能吗?当然不。

只要是人就有私心杂念,单纯在道德上要求百姓如何如何,根本是行不通的。实际上,推崇德治的士族都知道这个道理,因为各个士族本身就存在很多勾心斗角之处,而各家的家规,分明就是律法,如此现状居然还要以德治取代法制,纯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而法制则是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用一套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底线,强迫人们去做‘道德圣上’。世人虽然都说法治残暴,但自汉以来,大大小小正统政权都在执行法制,只是因为利益妥协,使法治无法执行彻底,大业之乱,又何尝不是法治崩溃所致?

杨侗多年坚持以法治国、完善律法,方能有今日气象,洛阳被他收复的时间虽然不久,但因为法治深入人心,所以占领的时间虽不如李唐都城襄阳时间长,却比襄阳更加井然有序无数倍。

“殿下,我们回到襄阳,当力荐圣上。在准备不足之前,切不可头脑发热的贸然与隋军开战。”陈叔达肃然道,

杨侗眼下实在太可怕了,单就杜如晦门前所说的话,就足以证明隋军是一支闻战则喜、敢打敢拼的凶悍之师,单就这份气势,隋军已经凌驾天下,再想到一层接一层的淘汰方式,隋军的战力想想都令人生寒。

“我明白的。”李建成默默地点了点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