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刀斧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吃自家的要忍

刀斧 第一百二十四章 吃自家的要忍

作者:华太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8 18:58:51 来源:笔趣阁

“兵役…精兵…你好好说说,朕洗耳恭听。”赵祯往椅背上一靠,端起一杯茶,慢慢说道。

“陛下,臣…也渴了…”

嘶,这家伙真乃胆大包天之辈,还要茶喝,赵祯道:“那朕是不是得上你个桌案,边喝边聊啊?”

“那自然是极好…”

“噗…”一口茶水没忍住,喷了出来,赵祯怔怔看着李现,李现也满脸纯良地看着赵祯,良久后赵祯冲外头喊道:“袁德海!”

“老奴在。”

“去给大宋定西伯搬张桌案,给他倒茶!”

“老奴遵旨!”退出来的时候那眼睛撇了撇李现,赐座的见的多了,赐桌案一同喝茶的还真么见过,小子你简在帝心啊…

“陛下,臣请改募兵制为兵役制!”

“哦?募兵制有何不妥?前唐安史之乱后能够苟延残喘上百年,靠的就是募兵制!”

“可那是因为玄宗后,前唐再无明君,反观我大宋,明君辈出,国家强盛,民间富足…”

“行了行了,说重点!”

“如今禁军中除延兴军外,各小军都留有一营,专门安置年老体弱的兵丁,此为冗兵弊端之一。”

“但此为善政,军士们身后无忧,方能安心戍守征战。”

“那为何不能让他们服役一定年限后,趁年轻返乡,做个平常人?”

“你说的我都知晓,那些军士们年事已高,返乡生活怕是艰难。”

“若是服役期只有十年呢?十六岁服役,二十六岁返乡,尚是壮年,别说种田经商了,埋头苦读考科举也不是来不及!”

“这…这里面牵扯甚多,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军人不受人尊重,离开军营就一无所有,导致军士们明明想返乡,却害怕日后困苦,只能赖在军中,如此,兵油**越来越多,此为冗兵弊端之二。”

“啊…这说得有些过了吧,今日大典就是朕为提升武人的地位和形象做出的努力啊…”

“陛下,臣请废黜军士脸颊刺字之政!”

“…刺字是为了防止军士逃亡…”

“大宋连战连胜,如此荣耀,逃亡的军士能有多少?反倒是在脸上刺字形同死囚,试问陛下,这样的军士何人愿意尊重?若要刺字也当刺于手臂或者后背,内容也应当是这军士服役期间所在军号藩属,所立军功如何,这才是提升武人荣耀的良策!”

“……嗯,这说的在理,朕认!”赵祯想了想,确实死囚也是脸上刺字,细细想来确实有些不像话。

李现心中一喜,这一会功夫接连试探赵祯的底线,果然如史书上所说,善于纳谏,继续道:

“若军人服役期满后或是伤残退役、或是阵亡后,朝中赏下军田,军田不可买卖,税赋优惠与军功挂钩,则民间参军氛围必定高涨,兵源不愁。”

“祖宗有云,大宋以文制武…”

“以文制武并不是文贵武贱,陛下英明神武、高瞻远瞩,当知这天下的安宁靠的是大宋煌煌军威,铁马利刃打下来的啊!

西南土司作乱,辽国虎视眈眈,吐蕃、回鹘,哪一个不贪恋着我大宋的花花世界,若是此时马放南山,就是自取灭亡!”

“这些道理朕都明白,只需改兵役制即可?”

“赏军田,军士无身后之忧,朝廷去冗兵之耗;

厢军改屯军,冗兵费用又去大半;

赋税与军功挂钩,则军士死战;

服役有期,余生可享安定;

如此百姓愿意从军者愈多,兵源愈佳,如此善政,施之有利无弊!”

赵祯沉默不语,此时他才真正审慎地对待起来,这李现所说环环相扣,一个兵役制拓展出这么多道道,而且还言之有理,韩琦说此人文武双全,今日一看,果不其然,是老天送给自己的大礼啊。

“…有意思,你不是权枢密院直学士吗?这几日就把劄子递上来,交由朝臣们议议看。你再说说精兵,今日朕就在这听你一气儿讲完。”

李现喝了口茶:“精兵首要在于兵源,优良的兵源是精兵的基础,兵在精而不在于多,咱们宋军在西北哪次不是以弱击强,照样大胜,可见人多真不一定就能打赢。”

“那何谓精兵?”

“纪律、装备、战术、精神!”

赵祯细细琢磨这李现所说的八个字,喃喃道:“纪律倒好理解,装备朕也知晓,至于战术和精神,如何说?我大宋军队都依阵图作战,有何不妥?”

“阵图多为战前所制,而战争变化无常,若是敌军不依站前预料的行动,阵图就毫无作用!”

赵祯没有接话,继续问道:“那精神呢?”

“臣请陛下重开武学,童生以上方可录用,这些人一进军中即为基层军官,由陛下任山长,如此日后军中众将皆是天子门生,如此陛下才是真正的三军统帅!”

“为何要童生才可录用?”

“武学中修习兵法,至少要认识字吧,如今军中大字不识的文盲甚多,就算录进了武学,也无法学成。军官们懂些兵法,阵前遇敌自然可以随机应变!”

这一下就解决了阵图这个难题,赵祯越听越有兴致,特别是天下武人都成了自己的门生,此举倒是神来之笔。

李现接着道:“陛下想想,今后大宋的军队,全都是由孔孟忠君爱国思想装备起来的钢铁强军,谁不愿为陛下效死?谁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去造反?”

“这就是你所谓的精神?”

“陛下智力卓绝,臣的心思在陛下面前无所遁形。”李现不轻不重地拍了个马屁。

“此计妙哉,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臣请撤厢扩军!”

“这又是为何?”

“三衙各帅与厢都指挥使以上不可出征,此为定律,当撤军厢制!”

“牵连甚广,此事再议!”赵祯觉得这事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办的,得缓缓,当场否了李现所言。

“如今各军人数只有两千五百人,而禁军出征都以军为单位,臣请扩军至五千人,且军种需要改革,如今我大宋得了良马产地,每军中应当加入骑兵,兵源可以从中下等军中合并,十万弱兵不如五千精兵、实兵!”

“这事儿你们枢密院商量着办即可。”赵祯觉得这真不是什么大事儿,汴京周边禁军高达二十万,可这次出征一挑选,东拼西凑的就只有七万多人能战,而不能战并不是因为兵源差,却是因为训练废弛,所以并掉一些弱军也未尝不可。

“陛下,那臣暂时没什么可多说的了,民政非臣本职,臣不敢随意妄言!”

赵祯心中呵呵,还不敢妄言?你说的摊丁入亩之策明日就能传到宫外去,唉,自求多福吧!

“哪儿的话,定西伯治政治军都有些不同寻常之处,今日朕听君一席话,感触良多,尽快上劄子吧。”

“微臣知晓,多谢官家提点。”

“嗯…”赵祯嗯了半天,不见李现告退,忍不住道:“定西伯还有事儿?”

“哦,没了没了。”

“那…你不回府了?”

“啊?这天色已晚,官家不留臣吃个晚膳啊…”

赵振扶额,冲门外喊道:“袁德海!”

“老奴在!”

“送定西伯出宫吧…”

……

“老奴服侍官家十余年,还从未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还让官家请你吃饭?官家的晚膳是要和娘娘们一块儿吃的,怎么,你还想和娘娘们一桌子…?”

“我家里丁口多,粮食也不是那么够吃的啊…”

袁德海停下脚步,直愣愣盯着李现道:“定西伯,人要讲良心,管家赏了你二十万贯,二十万那!咱家一年的例钱才一千多贯,你和我说你家里粮食不够吃?!”

李现熙然一笑:“海公公莫要激动,你不知道坊间流传着一句名言吗?”

“什么名言?”

“嗨,那就是吃别家的要狠!吃自家的要忍啊…”

“咕咚”一声,袁德海气得脚下拌蒜,摔了一跤,李现连忙搀扶他起来:“海公公,您这是怎么了?”

袁德海起身后揉揉腰,龇牙咧嘴道:“没事没事儿,定西伯,快出宫吧…”

……

用过晚膳后,赵祯在福宁殿翻看着各部官员递上来的劄子,张美人将温得正待好处的莲子汤端了上来,虽说后宫中以曹皇后为首,可赵祯却独宠张美人,见她来后也放下手中政事,边吃边攀谈起来。

“今日朕得一人才,率真不羁,倒有些才学。”

“定西伯?”

“哟,爱妃也知晓?”

“谁不知道今日下午官家和他在偏殿聊了两个时辰?”张美人言笑殷殷,烛光下粉面如花,赵祯看得有些沉醉。

“唉,只是明日后他就要倒霉咯,他说的那些事儿,捅出去怕是会与天下人为敌!”

“关键是官家您怎么看待,那些个人人称颂的,哪个不是伪君子,切…”

“哈哈哈,爱妃你言之有理,你猜他今日还做了些什么?”赵祯听了心中直乐,嬉笑道。

“什么?”

“此人厚颜无耻不仅要朕留他吃晚膳,被我轰走后在路上还和袁德海说什么‘吃人家的要狠,吃自家的要忍’,着实让朕捧腹!”。

张美人福临心至,哪里听不出赵祯话中浓浓的喜意,当即道:“这人我听说过,成亲之前咱们还送了些礼物,我宫里刚得了几对玉如意,明儿叫人给他家伯夫人送一对去,官家你说可行否?”

如意如意,如我心意,赵祯点点头,继续大快朵颐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