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三百章 大洋纵横莫覆盖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三百章 大洋纵横莫覆盖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大片大片的湿地,就这么消失,变成一块块良田。李晨心里觉得非常可惜。但人类在生存的压力面前,自然界必须做出让步。

在哈德逊河畔的沼泽中,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樟、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其次是芦苇沼泽。在哈德逊河两岸芦苇荡里、成人般高的野草和小叶樟的灌木丛中,栖息这各种野生动物,是丹顶鹤、沙鹤、白头鹤、小天鹅、白枕野等等珍稀动物的天堂。

而今人们没有经过它们的同意,便要夺走他们的家园,让它们无家可归。

李晨莫名其妙的有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从小生活在阚石夫妇身边,尤其是黎巧是个环境控,对他影响较大。

看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场面,李晨在想:如何让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许将来人类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

随着本土一支又一支的建设兵团抵达北美,整个纽约地区变得更加的热闹。

到了五月底,这里已是初夏的天,苗儿猛长草儿也猛长,此地近两百天的无霜期,植物是抢着阳光和温度拼命的长。

锄草叫夏锄,几十万亩地的草,没有合适的机械处理,建设兵团只能够靠人海会战这个笨办法了,累就不用说了。

七月的北美大陆已是盛夏,虽说同处北半球,白天日头照样毒的火辣辣,锄草的还在继续,割茅草,编草帘子,平整压实晒场,检修各种农机,基建盖房子,也是忙的不可开交。

八月一到,所有兵团召开誓师大会,杀猪宰羊,犒劳三军,开始了一年中最壮观的麦收,拖拉机收割机如同联合舰队,在无边的金黄色麦海中浩浩荡荡。

营地的晒场上人喊马嘶,也一片沸腾,足足要折腾一个月,几十万亩的小麦收回来,劳作的人们才能喘息几日。

收完小麦的地里光秃秃的,拖拉机在复翻,翻了的地,除了种些豌豆苗,这时节是种什么也不赶趟,只好晾着休闲。

而大田里的玉米大豆,绿的出油,绿的发粘,高高的青纱帐,人一进去就不见踪影,一遍两遍的锄大草,相隔几步只能听见声,见不着人影。

九月到十月是北美最美丽最美好的季节,从初秋到深秋到暮秋,是色彩绚烂的季节,也是所有果实丰收的季节。

凉爽的秋风中,天高云淡,迁涉的各种候鸟,一行行一列列,嘎嘎叫着,一时间遮天蔽日。

田野山岭的色彩五天一变八天一换,从老绿色到嫩黄色、米黄色到金黄色、淡红色到深红色,美丽极了。

田野上,金红色的玉米棒子沉甸甸的垂着,金黄色的大豆在秋风中摇着铃,草甸里灌木丛里,绯红的野酸枣、淡红的覆盆子、紫红的刺莓果摇曳着晃荡着。

菜地里,瓜田里果园里,黄瓜扁豆辣椒西红柿吊着垂着,西瓜甜瓜躺着晾着,青国光红沙果挂着晃着,走到哪里看到哪里吃到哪里。

一年多的辛苦劳作,李晨变得更加的皮肤黝黑,从小到大他没干过这么多农活,这一年下来,可是让他吃了不少的苦头。

尽管如此,如今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李晨心中满满的都是兴奋,感觉活得特别充实。

曾经许多次,李晨站在田间的小道上,坐在河边枯黄的茅草上,或者倚靠在连部后面山坡的白桦树上,沐浴着秋日的余辉,静静地陶醉在如画秋景里。

十月的秋收,是一年劳作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田间作业,战士们拿起镰刀背着筐,下地割大豆扳苞米去了,早晨下地,田野里已经是厚厚的白霜。

这一年多来,李晨不仅亲身体验了从开荒到收获的过程,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同时还收获了一份纯真的爱情,他和梁静茹两颗年轻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

华夏九十一年秋,轮建国作为新任北美总督,即将远渡重洋赴任。为了照顾好他的生活,妻子毘青霞辞去了南京大学的工作,准备陪伴他一同赴任。

十月一日,一行人登上了“开拓”号大型五桅全帆装钢质帆船。全帆装,意思是所有主桅上全是四角横帆,是八七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最新型的机帆船。

令轮建国夫妇感到最骄傲的地方,就是这条船的主要设计师是他们的小儿子轮范,他是轮家唯一继承祖业的传人,总算是保持了轮家“工匠大师”的传承。

“开拓”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艘五桅全帆装帆船,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帆船。

该船全长达一百四十六米,船体长为一百三十一米,两柱间长一百二十米,船宽16.5米,型深10.24米,吃水8.3米。

开拓号注册总吨五千零八十吨,载重量八千一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一千吨。

五根桅杆均为钢制,从龙骨到桅杆顶最高达六十八米,索具也是钢丝绳。

这艘船的船体非常丰满并呈流线形,涂装颜色也很特殊,银灰色的船体上有三道横向的彩条,从上到下分别为黑、白和红色,船艏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金龙。

开拓号一共有四十七张帆:包括五根桅杆上的三十张横帆、桅杆之间的十二张支索帆、四张船艏三角帆和一张小的后桅纵帆,所有帆面积之和达到六千八百零六平方米。

建造开拓号主是是为了方便跨洋运送移民,她是一艘纯粹的客运帆船,船上配置有两台小型锅炉和蒸汽机。

蒸汽机只是用来带动四个蒸汽风帆绞盘、一台蒸汽锚机、液压舵机、水泵和发电机,并不作为推进动力。

有了蒸汽力量的协助,驾驶和操纵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只需四十八名船员。

因为她的优雅外观和无与伦比的出色性能,开拓号被华夏海员们称作“海上精灵中的巨无霸”,把它看成海船中的公主。

同行的还有最新款的三条体量稍小的机帆船。它们是以开拓号为蓝本建造的皇家飞剪系列运输舰,是这个世界上第二种五桅全帆装帆船。

虽然他们比开拓号稍小,但在当今世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除了外形上完全一样,它们比开拓号多出了蒸汽动力推进系统。

华夏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应付越来越庞大的海上航运的需要。国内各大造船厂纷纷设计出各式各样的船只。

随着开拓号脱颖而出,良好的适航性能,和低廉的运营成本,让各大船厂纷纷效仿这种设计。

皇家飞剪系列就是秣陵皇家造船厂最成功的作品。这一系列船型目前共完成了九艘,组成皇家海运飞剪船队,主要负责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营运。

皇家飞剪系列的机帆船体型稍小,总长达一百三十米,船宽十六点五米,吃水5.5米,注册总吨约为五千吨,在这个时空也是个巨无霸。

皇家飞剪型机帆船在主甲板上有一层上层建筑,造型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游艇。

风帆面积五千二百平方米,一共有四十二张帆,从龙骨到桅杆顶最高六十米,气势壮观而又充分注意受风面积与稳性。

动力除了风帆外,还有两台最新研制的大功率六缸柴油机。风帆操纵高度简化,很多操帆动作驾驶室就可以完成。

因此,只需二十八名船员就能驾驭自如,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因为是客货两用船,皇家飞剪每艘船配备,船员五十二名,甲板上的客舱可载客五百位,极限载客可以达到一千一百人。

可持续在海上行驶一个月不用靠岸补给。由于它的吨位比开拓号稍小、吃水较浅,可以进出开拓号不能到达的小港口,非常方便华夏在太平洋上的岛屿补给。

开拓号和皇家飞剪都采用了全干的船体,配备了最新的无线电台,它们代表着华夏造船业的最高水平,以及高超的金属加工能力。集合了华夏在这个时空,目前能拿出手的最新科技成果。

全钢制的船身,尤其是开拓号上万吨的排水量是史无前例的吨位,体积比目前国内最大的蒸汽动力军舰足足大了三分之二。

以目前华夏的燃煤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还远远达不到万吨巨轮的动力要求,因此,短期内铁甲军舰暂时无法突破这样的吨位。

在上海海运码头,这只庞大的船队,装载了大批的建设兵团成员和物质,他们沿途要停靠马尼拉、文莱、马六甲、帝汶岛、拉包尔等港口,这是华夏海军第一舰队的辖地。

这些地方都建设有华夏海军的军用码头,各地驻扎者规模不一的分舰队,负责辖区的防御和巡逻。它们就像一个环形锁一样,将整个东印度群岛包围其中。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些群岛上建设有比较完善的设施。这些南洋的岛屿上有丰富的资源,如香料、木材、粮食、渔业资源、各种矿物。

在移民的努力下,资源已经逐步的开发出来,由于地理上不像美洲那么遥远,这些岛屿成为供养帝国子民,维持华夏老百姓优渥生活的宝藏。

从建国开始,得益于朝廷的大力宣传,加上相关介绍当地风土电视节目的普及。帝国的老百姓基本上已经认同南洋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了,对去那里开拓不再很排斥,这解决了很多麻烦。

华夏帝国进入八十年代后,人口爆发性的增长,本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以及国内工商业的高度发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发的强烈。很多有识之士目光投向海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针对这种情况,朝廷从七十年代起,就下决心大力开发南洋各岛,政策针对移民倾斜。

在相对优渥条件吸引下,南洋各岛的华夏移民逐年增长,陆陆续续有近六百万华夏移民生活在这些地方。

移民主要在当地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办了各种各样的矿场、伐木场、种植园和小型加工厂,在南洋各岛,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移民城镇。

华夏八十九年,规模最大的马六甲县和吕宋县被纳入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从南洋总督府辖区里分离出来,直接设立了特别行政区,由朝廷派官员直接管辖。

目前,南洋总督府的总部迁往了文莱县,主要针对东印度洋方向的开拓,由于印度大陆有许多的土著部落,朝廷对这里掌控的力度还不是很大。

随着朝廷新政策的出台,这种情况近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九零年开始,南洋总督府补充了五万多建设兵团战士后,在印度大陆上开辟了五个大型的军屯垦殖点,南洋总督府的实力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仅仅是在果阿,华夏就已经控制了的因哈斯、巴德兹、塞尔蒙特三块土地,总计达到九百多平方公里,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估计两年以后,控制的面积还会翻番。会达到特别行政区的标准。

朝廷在南海及东印度群岛的控制力度大增,成为主导性的力量,随着华夏民族在当地人口比例的增加,当地的土著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挤压到偏远的地方。

时间越长,这种优势将越发的明显。可以预见,在这个时空,欧洲人没有机会,也本来就不该来亚洲。这里属于华夏最核心的势力范围,绝不容他人染指。

华夏九十一年十二月,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移民船队终于抵达曼哈顿港口。

还没有下船,新任北美总督轮建国就迎来了上任以后的第一个严峻考验。北美总督区出大事了,兵团垦殖区爆发了严重的疫情。

和如火如荼的垦殖区建设相比,进入十一月份后,气温开始逐渐降低。

而垦殖区的战士也陆续出现了各种病号,这种情况进入十二月份以后,就有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这两天愈发的严重。

战士们的病症状况千奇百怪,有人掉发厉害,有人不断腹泻,还有人干脆就是持续低烧。

一时间,整个建设兵团人心惶惶,随即谣言四起。严重影响了建设兵团的士气,大规模的减员,拖累了建设进度。

情况紧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轮建国顾不上旅途劳累,立刻组织总督府下辖的医疗机构,成立救灾委员会。

总督区所有的医疗资源都被调动起来,投入到这场有关北美总督区生死存亡的大阵仗中。

经过医疗专家组的诊断,突发流行病已经排除,除了极少数病人诊断为特殊环境应激症导致的内分泌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外,大部分病人都被归为了水土不服。

身处陌生而恶劣的自然地理,因生活环境水土酸碱度差异,造成的人体内菌群失调,成为了水土不服这个听似没啥大不了的病症。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这种病症的危害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之前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后世那个时空的十六到十七世纪,欧洲人在北美进行殖民过程中,因为水土不服引发的超高死亡率,早已是后世世界卫生发展史的典范教范。

听闻专家组的汇报以后,深知问题严重的黎巧挺身而出,她根据后世的经验,马上开出了病症解决方案。

除了给病人大量补充体液外,总督府将所有能收集到的发酵食品全部拨给了建设兵团医院,帮助兵团战士调节身体机能。

即使这样,随着病情的蔓延,还是有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屯殖垦官兵不幸遇难,整个防疫救灾工作持续时间长达三个多月,垦殖区的建设几乎陷入瘫痪。

据说几年以后,当人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几乎不寒而栗,几千号人躺在简陋的垦殖区医院,战士们变得虚弱不堪,没人知道自己和死神仅仅是擦身而过。

时间进入九二年三月,救灾工作才彻底结束,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总督府的桌面。

每个人从疫情开始都在惊恐和迷茫中忙得一塌糊涂。但灾难过后,应激症这个跑不掉的社会心理疾病,在建设兵团内外愈发明显,甚至都影响到新来的部队士气。

且不论经历失去了战友的部分人,单就从远渡重洋导致与亲朋好友远隔万里之外,就让许多人在劳累一日后,表现出了各种难以捉摸的言行。

一时间,整个建设兵团士气低迷,军心涣散。垦殖区的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

面对这样复杂的心理问题,新任总督轮建国措手无策,陷入深深的烦恼之中。

目前的困境,李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认为是时候皇家应该站出来鼓舞士气了。他去找阚石,希望太爷爷能够亲自出面,为兵团战士打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