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一百八十九章华夏光景一时新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一百八十九章华夏光景一时新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阚石和黎巧两个人发了狠,要迈开大步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幸的是,从楚国到华夏建国,夫妻俩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初中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甚至高中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加上现在地多人少,又有优良的种子,粮食生产根本就没有压力,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农业生产人口。可以抽掉大部分的劳力投入到工业建设中来。夫妻俩一合计,要控制这么大的国土,还真的得把铁路搞出来。哪怕是马拉的车厢也行。得了,干吧!

现在国泰民安,政务上有新一届政事堂处理就可以了。夫妻俩做了分工,阚石负责蒸汽机的发明,哦,不应该说是发明,应该是复制。黎巧负责化学工业建立,首先是解决三酸两碱的生产工艺。

秣陵城王宫后院摇身一变成了大型的试验基地,每天乒乒乓乓的响声,各种各样的怪味,充斥着王宫内院。工部各种各样的官员成了王宫的常客,频频出入后宫,这也成了华夏王宫的一道风景线。

与此同时,第二次远洋舰队正式成立。方地成为了这支舰队第一任司令,这支舰队拥有六艘最新型的远洋帆船。这种新型的远洋帆船速度要比飞剪船慢,它有点像后世的盖伦船,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战舰。

每条船都拥有六十个炮位,携带者六十门二十四磅拿破仑炮,每条船拥有各类人员四百多名,在这个时代是一种无敌的存在。华夏六年八月一日,方地率领第二舰队出发,再次前往美洲。这一次他们将以伊雅部落为基地,对太平洋沿岸的美州部分进行一次彻底的勘探,并完善详细的海图。

……

华夏六年七月一日,第一台蒸汽机正式运行。要问阚石会不会制造蒸汽机啊?说实话他不会!阚石能够生产出第一台蒸汽机,这和他喜好历史有关,这主要涉及到中国19世纪的洋务运动。

1769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的明轮式蒸汽轮船“克勒蒙特”号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强行划租界,建教会,开商埠,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中华从来不缺有识之士,国内一些有志之士深感中国工业技术落后,久受帝国主义侵凌,认为要想独立富强,必须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当时中国国内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人,立志实业报国,在技术资料缺乏、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于清同治元年(1862)三月开始制造蒸汽机,3个月造成模型。

后经过一年的反复研制、不断改进,于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诞生,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史的奇迹。后世阚石算是一个愤青,他从部队退役后进了勘探队,每次野外勘探的时候,晚上他总是找些书来读。

这段历史他尤为深刻,也禁不住为当时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到骄傲,为此他很想知道当时他们生产的是什么样的蒸汽机。所以找过一些图纸和资料看过,他这具被改造过的身体,直接把图纸用人体3D打印了出来。那么这是一台什么样的蒸汽机呢?这还得从这段历史说起。

1862年初,徐寿携次子徐建寅同往安庆湘军大营,参与筹建安庆军械所。4月,徐寿、华蘅芳和徐建寅接到试造蒸汽机轮船的任务。他们首先着手试制船用动力机,虽然在数、理、化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缺乏制造近代机械的实际经验和必需的技术资料,困难很大。

徐寿与华蘅芳等技术人员,以《博物新编》中的图文等为主要参考资料,由华蘅芳负责“推求动理,测算汽机”,徐寿负责“造器置机”,制造小样。开始时,他们还曾到外国轮船上观察,“心中已得梗概”。他们仅靠当时能见到的关于蒸汽机的零星材料,用手工制成蒸汽机的每一个零件,经过反复试制和多次挫折,终于试造出中国第一台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

该机缸径1.7英寸(43毫米)每分钟240转,结构与当时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往复式蒸汽机相类似。蒸汽机的制造成功,具有推动中国机器制造业、农业和其他工业发展的作用,也为机动轮船的制造创造了条件。完成蒸汽机的试制后,他们开始研制轮船。对于新型轮船的知识,他们只是在安庆江边见到过行驶中的外轮,甚至没有见过轮船机动设备运转的情况。

安庆军械所内没有建造轮船的技术资料和实验设备。在诸多的困难面前,徐寿以中国古老的造船技艺为基础,吸取中华船舶制造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反复研究了,《博物新编》一书中有关船的每一个部分,反复测算,寻求合理数据,经过艰苦努力,逐步完成了船体结构的设计和有关数据的测算。先造出轮船模型,又在船模基础上造出一艘长约10米,时速为4.5千米的小火轮。

曾国藩亲自参加了试航,在日记中写道:“新造之小火轮船,长约二丈**尺,因坐至江中行**里,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试造此船,将以此放大续造。”同治五年,在对小火轮改造、放大的基础上,他们制造出了长18.5米,重25吨,平均时速为22千米的木壳轮船“黄鹄”号。

“黄鹄”号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机动船,揭开了中国动力机械史和近代轮船制造史的新篇章。当这艘船在长江下水时,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以《中国人的机器技能》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说这艘船的“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

经过努力和几次改进,1868年以徐寿为主的技术人员,为江南制造局造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180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上并装有大炮8门”。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速及制造速度等,都远远胜过了“黄鹄”号。

“惠吉”号的制造成功,不仅拉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造船工业开始朝着自立、自主的方向迈进。

中国人从设计制造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再到第一艘兵船,开始了中国自制船炮的重大转折,踏出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步。

正因为这段历史在中国工业近代化史上的重要意义,阚石特意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不仅是蒸汽机的资料,连“惠吉”号的收集得七七八八。这一次他不仅3D出这种烧煤的往复式蒸汽机,连蒸汽船的图纸也完全复制出来。

这台蒸汽机的生产,阚石和工部的人员几乎是完全复制了这一过程,全程手工打造。因为有了最详细的图纸,每一个零件配件,几乎是一模一样。如果徐寿穿越到这个世界,他一定以为是把原型机搬了过来。

同年六月,黎巧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她的试验室已经可以生产三酸两碱。不仅如此,她还通过萃取法提取了金鸡纳有效成分,生产出抗疟疾的药片,为第二舰队远洋南美提供了保障。

蒸汽机的成功复制,首先被运用到手工业最发达的羊毛纺织业和棉纺织业。华夏六年十月,阚石的学生机械师乐凯改进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纺纱顿时羊毛和棉花供不应求。同年年底,工部成功地复制珍妮纺织机,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华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从此,蒸汽机开始带动在纺织业中的螺机、织布机等先进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对蒸汽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朝庭在秣陵、马鞍山、洛阳连续创办第一第二第三机械装备厂,以工厂的形式扩大蒸汽机和各种配套机器的生产。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业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各个地方政府衙门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

这样,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国营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工部想方设法地改造交通工具。

华夏八年五月,金陵造船厂复制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女娲号汽船试航成功。同年八月,从秣陵到马鞍山第一条铁路铺设成功,阚石亲自驾驶着蒸汽机车,牵引一列拖有六节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华夏十一年前后,华夏南方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华夏成为这个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逐渐从南方向北方传播。后来,开始扩展到华夏的其它地区。

因为阚石和黎巧的胡作非为,这两个胆大包天的穿越者,把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搞得面目全非,从华夏七年开始,华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世界将走向何方?未来迎接夫妻俩的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