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一百七十五章丸泥可塞潼关路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一百七十五章丸泥可塞潼关路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阚石搀扶起两位,语气恳切的说道:“两位爱卿,本王今天当着天地承诺,卿不负我,我不负卿,若违此誓,天地不容!”

“臣等惶恐,誓将肝脑涂地以报君恩。”力牧和大鸿热泪盈眶,感激涕零的拜伏在地。

……

华夏三年七月十日,阚石一行出了函谷峡道,前面是渭河与黄河交汇点,也就是后世潼关的所在地,当然此时还没有潼关。

和函谷相比,这里地形也非常险要,渭河与黄河在这里的交汇,春秋时这里称渭汭,河对面就是黄河历史上最重要的渡口——风陵渡。

阚石的大军伐木扎木筏渡河,花费了整整一天,全军才渡过大河。来到黄河的南面,又有两条河流。据力牧介绍,西面的一条叫潼水,这也是后世潼关得名的原因。东面一条叫远望沟,在潼水及其支流禁沟与远望沟之间,是一个塬。

侦察营的测绘军士回来汇报:”报告王上,几个小组都勘测了这边的道路。河边的这个塬是唯一的通道。这个塬宽约有两公里,高六、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

”……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这里和函谷道的地形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塬上,而且再无其他路可走。”

阚石听完汇报,神色有些凝重,他点点头说道:“很好,你们辛苦啦!传令!侦察营在前面开道。测绘大队跟进,你们务必要将沿途勘测清楚,各种数据测绘要准确无误,这非常的重要。明白吗?”

“明白!”

“执行吧!”

“遵命!”

……

阚石的大军要登上塬,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后世这条路叫做黄巷坂,这条路和函谷一样,南面紧靠高原,北面和黄河之间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临绝涧的形势,中间唯一孔道,宽仅数米,真所谓丸泥可塞,非常险峻。这条黄巷坂,后世也被叫作五里暗门,五里言其长度,暗门形容其险峻。

走在这狭窄的谷道里,阚石记起了央视纪录片《孙子兵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片中编导人员也曾走访潼关,在五里暗门经过,当时阚石即使在屏幕中看,其险峻也是令人心惊胆战。

此刻阚石的体会更加真切,这种险恶的地形让人禁不住背脊发凉。后世函谷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狭义的函谷道仅仅指稠桑原上的那条孔道,但广义的函谷道指的是从函谷关到潼关整个一百四十里长的道路,这一百四十里的道路,其.asxs.是十五里函谷,其终点就是黄巷坂这条五里暗门,都是丸泥可塞的险峻之所,可谓造物者的奇绝。

足足花费了两个时辰,阚石一行才走完这五里地,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后世潼关的位置。这里他曾经来过,阚石四下打量着这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心中由然生起沧海桑田,早已物是人非的感觉。和秦函谷关不同,后世潼关并不是建在孔道的.asxs.,而是建在了孔道终点的高原之上。

在潼关之西,就是潼水及其支流禁沟。其中禁沟深数十米,其险峻超过了潼水,是潼关西面的屏障。然而,禁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但禁沟之内仍可南北通行,当人们从黄巷坂登上塬头,经过潼关后,就由潼关南行,抵达禁沟,然后再沿着禁沟边缘北上,到达禁沟与潼水的交汇点潼河沟口,出潼河沟口后,就可以沿渭水直奔长安了。

这里的地形一直保持到汉朝建立潼关后才会发生变化。事实上,最早的潼关和秦代函谷关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黄河的下切。汉朝初建潼关时,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只能登上高原,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

如此一来,原上的汉潼关就成为了聋子的耳朵。因此从唐朝开始,就给潼关挪了地方,从塬上移到了河滩,而把原来塬上走禁沟的旧路废止了。由于禁沟向南可以直抵秦岭,并通向武关,倘若敌人自禁沟北上,就可以到达潼关背后。

因此禁谷的防御是后来潼关防守的重中之重,作为潼关防守的配套,唐时在禁谷之中建立有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在唐朝时禁谷是禁止人通行的,禁谷的所以名为“禁”,就是这个原因。黄巢攻潼关,就是派军队自禁沟北上,绕到潼关背面,两面夹击,从而攻破的。

唐军之所以疏忽了对禁沟的防守,就是因为这条沟平时禁止通行,从而形成的思维定式,忘记了这里可以通行。明朝李自成攻潼关,也是自潼关南面绕道至关后,两面夹击从而破关,但却不是走禁沟,而是走是南山的山麓。

因为明朝时禁沟是一条重要道路,明军不可能不防守。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自然是天下雄关,关中门户。

阚石的大军缓缓的在塬上行军,他认真考察着四周的地形地貌,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他细细思量函谷关和潼关的兴废历程,为今后规划这条道路提供参考的依据。两关兴废这个过程应该有政治因素,也有往后千年之间地形变化的因素。秦人设关时为什么设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阚石认为应该有两个因素。一是从政治上讲,函谷关之始建,是在战国时,这时潼关已经是秦国领土。秦人设函谷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既然在函谷关有非常险要的地形,那就没有必要退缩一百余里了。

二是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地方,就是它永远只面向一个方向的敌人,敌人永远只能从东面来,而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点是潼关比不上的。潼关在地形险要方面不如函谷关,敌人可以从禁沟来,如黄巢;可以从秦岭南麓而来,如李自成;也可以从北面蒲津来,如曹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函谷关的地形是要优于潼关的。

汉朝以后为什么潼关又取代了函谷关呢?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汉武帝为了扩大关中领地,加强中央集权,将函谷关挪到了新安,从而降低了函谷故关在政治上的分量。

另一方面,也是地形和环境的变化。由于黄河的下切,使得稠桑原北侧可以通行,使得西向关中不再需要经过函谷关。同时,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天险不再。失去了森林和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潼关作为函谷关的替代就出现了。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下切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作为自己的防护。所以黄河下切产生了新的道路,对于潼关来说只需要移动关城就可以继续镇守要津,作关中门户。

阚石想明白这些道理,打通关中道路的想法更加强烈。道路是国家的锁链,有了道路来往于关中,才能把这个地方牢牢地握在手里。华夏如今掌握了火药、水泥和先进的钢铁工具,在这里修一条一百四十里的道路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目前在工部造桥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怎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绝不能让这个世界的关中成走后世的老路,变成一块贫瘠之地。

华夏三年七月十九日,近九天的缓缓行军,阚石一行终于走出了潼河沟口。后面的路地势向下,变得平坦起来,大军加快了行军速度,沿着渭水南岸直奔后世长安的位置,现在的关中首府所在地——丰镐城。

目前镇守关中的大将是蓝田侯仡牛,这几年仡牛殚精竭虑,努力整治地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关中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仡牛镇守关中的兵力不足,关中的地域广大,部落和人口众多。关中的部落这个时代以半农耕半游牧为主,这些部落常常居无定所,在关中游荡,以至于他的工作很难开展下去。

另外,轩辕黄帝在这里影响力很大,分封一直是黄帝统冶关中的手段。一些亲轩辕的部落酋长习惯了当土皇帝,他们阴奉阳违,想方设法摆脱华夏的统治。因此,目前除了丰镐附近的部落,编户齐名无法在关中全境落实下去。

前不久,朝庭因为分封事件,打压了元老院的勋贵,并将要求分封的酋长囚禁了起来。这引起了一些部落酋长的对立情绪,有些部落蠢蠢欲动,背后的小动作也越来越多。

几天前,还发生了暗杀武装工作队员的血案,一支武装工作队被不明身份的骑兵包围,最后全部杀害,目前凶手还逍遥法外。这件事在关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一时间有些部落变得越发的嚣张,公然叫嚣:关中事,关中人做主。

丰镐城是在有熊国王都的基础上改建的,它比它的前身足足大了一倍。如果光算面积,它是华夏目前国内最大的都城。它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

丰镐城是一个因地制宜又结合了当时黄帝认为的吉瑞天象,呈不规则方形,北城墙像北斗星,南城墙像南斗星的似正方形缺了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的极其大的斗城。

……

丰镐城外,阚石的大军停了下来。仡牛定眼一瞧,只见立在大道之中的一位年青人,正坐在一匹雄健的阿拉伯马上冲着自己微笑。只见那人穿着交领窄袖式长衫,用丝带扎着发髻,除了根带有银饰的犀牛皮腰带,没有一件多余的饰物,简洁干练。

那人临风而立,衣袂翩翩,却隐隐有身为上位者的威严,让人不敢放肆,唯有面上的微笑让仡牛熟悉又亲切,如沐春风。经年不见,仡牛顿时热泪盈眶,他抢上前几步,伏身拜倒在地。

“臣蓝田侯,参见吾王!”

阚石跳下马,搀扶起仡牛,眼睛里也有些湿润:“蓝田侯,这些年苦了你了!你们在关陇遇到的事情,我都知道了。关中的事,你处理得很好!将士们的血不会白流的,总有一天,那些野心家会血债血偿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