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一百七十四章稠桑原上函谷道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一百七十四章稠桑原上函谷道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方艾正欲开口,忽然地瞥见阚石的手冲他轻轻一摆,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他生生地把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端起茶杯又抿上一口。

不说阚石、力牧和大鸿三人在偏殿里表演着君臣相宜的戏幕,此刻的阚武正在书房里翻阅阚石所写的《九州战略分析》,配合着地图边学习边体会。这孩子最近和父亲聊开了以后,越了解自己的父亲,越觉得父亲真的不同凡响。

以前阚武只以为父亲身手惊人,制器和航海无双;现在才知道父亲最可怕的是目光长远,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能拥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让他感到十分的骄傲;他要向自己的父亲学习,不过现在他也意识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七天后,阚石一行告别了龙城,重新踏上了征程。这次队伍扩大了很多,力牧和大鸿率领着四个骑兵小队加入了北巡队伍,这四个小队是从龙城抽掉配属给两位的卫队。

令人意外的是,队伍里还多了一位叫力嫣的女孩子,这女孩子今年才十三四岁,她是力牧的孙女。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北巡国王带着自己的长子在身边教导;力牧此次赴任将孙女带在身边,其用意不言而喻。

力牧的小心思,阚石对此心知肚明;这个时代各部落之间,把联姻看得非常的重;甚至是部落融合的重要手段,阚石也无法免俗,也只能顺应当前的形势。况且,他对这个女孩子印象还不错,对此他乐见其成。

……

“龙城伯,这就是稠桑原?”阚石看着眼前的峡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陛下,正是!这条峡谷正是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力牧非常肯定的回答。

“人类真的太可怕了!真的可以毁掉一个世界。”阚石小声的嘀咕了一句。阚石前世是地质工作者,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管是前秦的函谷关旧址,还是汉朝以后的函谷关旧址,他都亲身到过现场。

卫队中的测绘人员对这里进行了勘测,根据地形地貌和六分仪定位,这里正是战国秦国函谷关的位置,两边的高地就是稠桑原。

在后世,由于水土流失函谷已经基本湮没,但还有遗迹可寻。阚石后世曾来过这里,这里是河南灵宝县的王垛村。当时这里只剩下一条沟壑,长七里,深有十七米,这就是函谷的遗迹。这条纵贯东西的大沟就是当年函谷,王垛村所在就是当年的秦代函谷关。

后世来到这里时,阚石眼中稠桑原上道路纵横,交通方便,根本毫无天险可言。他那时站在这里就想不通,这古人为什么非要钻那条函谷进出关中呢?这两边的高地上都是路呀!

现在他总算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是因为稠桑原上此时是莽莽的森林,原上荆棘密布树林阴郁,根本就没有道路。人类竟然可以把这么密集的原始森林变成荒原,变成寸草不生的黄土地。这种破坏力真的太可怕了!人,真的可以毁天灭地,沧海桑田,这让阚石产生的一种无力感。

稠桑原,听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其上桑树是何等密集。其实不单单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从崤山到潼津,古代称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可知这一百多里路,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

春秋时晋国曾派人驻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国东进。其实驻守的地方就是秦时的函谷关。正是由于原上森林密布,人不得通行,只能在原体的一条裂缝中行走。所以只要扼守住这条裂缝,就能断绝东西交通。

裂缝实在是太狭窄了,队伍在这里只能拉成长长的一线。众人小心翼翼的走在函谷里,前军还要不时的砍掉峡谷中的藤曼,在荆棘中开出一条路来。

现在阚石明白秦国函谷为何称为天险了!秦军主要依靠的是两点:一是黄河紧贴着稠桑原北壁而走,没有一点空隙。二是稠桑原上森林密布,人马无法通行。走在峡谷里,密集的森林遮天蔽日,这哪里是黄土高坡,分明就是莽莽的原始森林。

阚石心中感慨万分,人的贪婪永无止境,如何让这片森林能保持到后世,阻止人类的破坏。让后世的子孙也能享受到这绿水青山,恐怕他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后世秦函谷关就将这里两边高地作为屏障,切断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关前护城河利用了黄河支流,即是弘农河。

阚石知道:秦代的函谷关到汉代就舍弃了。除了人为的破坏,还与这里的土质有关。稠桑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的地形,黄土高原的重要特性就是土质疏松,非常容易流失,特别是在流水作用下,河流的下切现象非常明显。

一开始时,黄河紧贴着稠桑原,但随着河流不断冲刷,河道不断下切,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河滩一旦形成,秦函谷关的天险就将不复存在,因为人们都从河滩走了,千军万马不再挤函谷那条裂缝了。

河滩的这条新路,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了,曹操征伐关中,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其实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随着新路的开辟,函谷故关的战略重要性极大的降低了。汉代弘农县城就建在函谷故关的关址之上,即阚石去过的王垛村。

隋朝时将弘农县城移往黄河边,其实就是为了封锁河滩上的那条新大路。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又将灵宝县城向南迁移。

另外,稠桑原上森林的消失,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那些森林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怎么消失的,已经无从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与人类的破坏有关系。森林的消失,必然导致函谷关丧失其战略意义。

在阚石的记忆中,函谷关到汉时完全被荒废了,那是因为在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新安。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函谷关挪到那地方去呢?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说楼船将军杨仆,数立大功,但深以自己为关外之人而羞耻,因此向汉武帝请求,不愿封赏,但愿为关内人。于是为了照顾他,汉武帝就把函谷关向东移动了三百多里,把杨仆的家乡圈了进了。

阚石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这简直就是胡扯!杨仆算个神马东西,汉武帝犯得着为了他挪动函谷关?阚石个人认为,汉武帝挪动函谷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扩大关中的领地。不管怎么说吧,反正是汉武帝下令在新安重建了一座关城,并命名为函谷关,把原有的老关城毁弃,在其上建立了弘农县。

这样,从汉武帝开始,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战国、秦朝时说的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但是,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且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役,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比如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函谷故关,由于弘农没有防御,因此得以轻松进入关中,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正因为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新关虽设,但故关的战略任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由弘农县来承担罢了。但函谷关的荣耀毕竟雨打风吹去,阚石认为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新关迁置之外,故关(即弘农县)附近的地形变化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阚石一路上浮想连篇,脑子里一直在盘算着如何才能保住稠桑原上的森林,为子孙后代保住这片绿水青山。战争对这里的环境破坏是最严重的,另外就是无序的开垦。

关中历来人口稠密,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这里一直战争频发,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关中一直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等到资源耗尽了,华夏的中心开始向外迁徙。资源耗尽了,也意味着环境也破坏的无法挽回了。

”我一定要避免这种悲剧的产生!既然我来了,我就要改变这个世界!也许只能让这里不再成为华夏的中心,才能改变他历史的宿命。修路!只有修路才能够完全掌控。”阚石暗暗的对自己说。

阚石一路上沉默不语,他表情凝重的在苦苦思索。这引起一旁的力牧的注意,为君分忧是力牧这个大臣的责任,他轻声问道:“王上,是遇到了什么难题吗?”

阚石被力牧的问题从沉思中惊醒过来,听清楚力牧的问话后,他勉强笑笑说道:“龙城伯,我一路在想,如何能让关中未来不会成为一个战火频发之地。我不想几千年后关中大地成为贫瘠的土地。唉,真想保住这片绿水青山!如若不然,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光秃秃的黄土高原。”

“呃,王上,您不是开玩笑吧?这么庞大的原始森林,不可能短时期内被砍伐殆尽吧。”

“呵呵,我知道你不会相信。你们看关中的地势,南边是秦岭,西边是陇山,北边也是群山环绕。东部边界有黄河相隔。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安全而又富庶,嘿嘿,得关中者王天下……“

”这条函谷又是进出关中最近的距离,如果在这里建一个关隘,封闭这条通道,关中就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如果关中分裂出去,这里就会变成血腥的战场……“

”……要知道,战争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砍伐森林造攻城器械,放火焚烧,为了就近补充粮食在这里开荒屯田等等,再加上关中土质疏松,失去了植被的保护,这稠桑原早晚会变成一片白地。两位,关中决不能有失!这次你们责任重大,关中的未来都掌握在你们的手里。拜托了!“

说罢,阚石便是深施一礼。力牧和大鸿慌不迭地还礼说道:“王上,臣谨记陛下教诲,只要微臣还有一口气,必保关中不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