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一百五十一章力牧归降和战后重建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一百五十一章力牧归降和战后重建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见到玄嚣默默的点了头,力牧不由得一阵气闷。战场上连战连败,形势危在旦夕。各部落本来已经人心慌慌,面对着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现在后方又出了大问题。连军粮和补给都要减半,那肯定要引起军心动荡,如何能对峙下去。

“太师,天下哪有这种道理。我们上了战场拼死打仗粮食补给还要减半,大家饿着肚子如何打仗?我看各部落不如散去,说不定还能找到一条活路。哼!我们又不想和那位神子争夺天下……”

“是啊!我们又不想当人皇,颛顼想当夏皇,让他自己来打……”

“早知道这样,在商丘还跑个啥子咯。还不如降了楚军,领些救济粮,部众至少还饿不死……”

“哼!老子是黄帝的部落,降谁不是降,他颛顼算个屁……”

看到力牧站在那里两眼发直,都说不出话来。众人知道这位太师心中也是忿忿不平,心里就有了底。诸位酋长也开始七嘴八舌,纷纷大着胆子倒起了苦水。

大家七嘴八舌地一顿牢骚。让力牧不由头昏脑胀。听到最后越说越离谱,越说越不像话。力牧也知道再任由众人说下去,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力牧稳住心神,他大喝了一声:“闭嘴!你们想干什么?造反吗?你们也不想想,楚国是个什么情况,只有国人和朝庭。投降楚国,呸!亏你们说得出口。在夏国,你们还是一方诸侯,部落的酋长,手上还有自己的部众。你们一个个不想失去部众,失去神赋予的权利。这才过来打仗的,遇到一点挫折,就一个个唧唧歪歪。哪有那么多的废话!”

看到力牧发飙,一下子又搓破了他们的小心思。众人顿时又不敢说话了,一个个垂头丧气。但是酋长心中的怨愤哪有那么容易驱除,打仗最怕断粮。

虽然知道战局不利,但是粮草补济事关切身利益,没有粮食,不用打,部众也会反。众人虽然低着头不与力牧对呛,却人人都在低声埋怨,一时间现场嗡嗡声一片。

这时玄嚣走了过来,刚才他劝了半天,没有任何效果。现在他心乱如麻,一时间也没有好的方法。

玄嚣在力牧的耳边低声说道:“太师,如今是军心涣散,如果不想办法恢复士气的话,恐怕大有麻烦。我们是断后的军队,本来在心中就有怨气。现在又和楚军对峙,千万不能散了士气。”

力牧心里也在暗暗发苦。战局如此不利,楚军一日千里。万般无奈下,颛顼不得已授予自己兵权,让自己领着旧部为全军断后。这些人大半是轩辕部落的骑兵,光军士就超过九万,马匹更有两万余匹。这一天算下来,人吃马嚼的粮草供应就是个天文数字。

力牧和楚军对峙有二十余天了,楚军却迟迟没有动作,即不打他也不走,反正就跟你耗着。这一天接着一天的算下来,已经有五十万斤粮草没有了。

这几天,后方补给上来的物质越来越少,粮食更是少的可怜。看样子颛顼的日子也不好过,只怕是他也撑不住了。再对峙几天,颛顼部肯定供不上粮草了,到那个时候,那可真是上天无门下地无路,恐怕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了。

想到这里,力牧也是一筹莫展。此刻他也变不出粮食来,望着一个个的老部下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他忍不住一声长叹:“罢了,天意如此啊!你们想怎样,就怎样吧。有人想走,那就走吧。有人想降,也请自便。”

这话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下来。众酋长都傻了眼。降?那哪能呢,他们可不想投降;走?哪也得手上有粮食,走到哪里也得吃饭呀。

看着力牧萧瑟的背影,玄嚣也是百感交集。曾经黄帝手下的大将,现在已是暮气沉沉。玄嚣作为颛顼的代表,实际上也是监军,力牧说出这样的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拿下力牧?谁来率领这支大军。自己吗?自己hold不住啊。

这可如何是好?玄嚣急得直跺脚,一时间也没了主意。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天明。玄嚣走出帐篷一看,好嘛!营寨空了一半。看样子不少部落趁夜走了,这个时代北方还属于部落联盟。这一点和后世的游牧民族差不多,大多数是时聚时散。现在要倒霉了,肯定是一哄而散。

有些部落还没有走。倒不是他们不想走,是他们走不了,手中没粮食。这不,这些酋长正带着部众围住后营,准备开抢。“哎,天意如此啊!”,玄嚣一声长叹,带领自己的部下离营而去,整个夏军大营乱成了一锅粥。

这边这么大的动静,对面的楚军早就察觉到了。仡牛打着饱嗝举着望远镜欣赏着这一幕,看到情况乱得差不多了,他令旗一挥,早已准备多时的楚军立刻冲出大营,排着整齐的战阵向对面压去……

泰安十四年八月十五,力牧率轩辕部大军五万余人向楚军投降。随后几日,陆陆续续有部落前往楚营归降。消息送到阚石手里时,投降的人数已达到七万多人。

……

阚石没有时间为胜利庆贺,他现在是焦头烂额。人多了,虽然是好事,但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楚国实在有点消化不良,粮食的缺口实在是太大。倒不是楚国没有粮食,而是根本运不上来。

临近九月,更是连绵大雨。老天爷肆虐着北方大地,黄河水位猛涨,道路泥泞。别说运送粮食,就是走路都成了问题。粮食一时供济不上,有些屯民变得蠢蠢欲动。不安分起来。

这可把阚石愁坏了,众人聚在一块,抚着腮帮子思量着对策。最后稆貅出了一个主意,先抽调部分军粮把屯民安抚下来。再把他们中间的不安定分子挑选出来,集中到偏僻之地看管起来。现在黄河水位高涨,水流湍急。不如调集所有海船向沿河几个大城运粮。把所有屯民点的人先集中到这几座大城周围,以工代赈抢修道路和码头。

阚石犹豫了半天,他主要害怕军队一旦断粮会动摇军心。思前想后,他最后一咬牙,决定赌上一把,便同意了这个对策。阚石亲自向全军将领说明了情况,并表示自己和军队同甘共苦。

阚石的号召得到了军人的响应。在得到军队一批粮食后,这些屯民果然安定下来。当得知这是军队省下来的粮食,楚王更是亲自以身作则节衣缩食。这些消息经过有心人的宣传,顿时让这些刚刚归附的人对楚国心生好感,对武装工作队编户齐名的工作也配合起来。

泰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当第一批三十余艘巨大的海船停泊在大梁城码头时,全城顿时轰动起来。一车车粮食衣服从船上卸下,灾民登时人心安定下来。随着运送粮食的海船越来越多,通往各地的道路也慢慢开始成型,阚石总算是松了口气。

……

泰安十五年五月,从新乡到大梁的新修的大道上,有十余骑护卫着一辆精致的四轮马车在疾驰着。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楚国的某位大官出行。不用说别的,就说那些充当护卫的军士,一个个身强体壮,一看就知道是军中好汉。

队伍过了新乡没有进城,马车继续北上,直奔原来的大梁城(改名开封)。马车上的官员便是姜洛。姜洛这次前往开封,主要是顶替阚石坐镇北方。他打开车窗,观赏沿途的风景,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新开垦出来没多久的良田,看样子这些地方不久前大部分还是荒地。

每隔几十里,在大路的边上会突然出现一个寨子。从新乡往开封的沿途到处都是这样的寨子,这寨子虽然有大有小,但格局都基本一样,都是楚国属下屯民的屯寨。大道上不时的有一些骑兵小队经过,这是当地的驻军在巡逻。

这里的情况和南方有所不同。去年大战结束后,有一些部落不愿意归附楚国,他们啸聚山林,成了打家劫舍的土匪。这些土匪经常偷袭屯寨,抢完一个地方马上就转移。他们行踪飘浮不定,对当地很熟悉,又以马匹代步,所以非常的难以对付。

当地驻军本来人手不够,需要防守的地方很多。短时期没有办法将土匪彻底剿灭,目前还只能被动的防守。因此,这边的屯寨都比南方要大,寨子里的人也更多,布局也不同,戒备也更加森严。

大寨子一般以五屯为一寨,因为河南地区以平原居多,所以分配到寨子里的人也较多。小的就是以一屯为一寨,依山临路而建。屯寨择地势较高处,周围暂时采用木栅围起。屯寨呈四方形,分四个方向开四门。四向各立哨楼一座,大寨四门又各有箭楼一座,上面都有人日夜警戒。

四围木栅外大寨有深沟,小寨只有篱刺木拒。站在远处看去,可以从大门洞开的屯寨中间有木屋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林立,中间空出田字形的路来。更有屯丁背负弓箭、持矛列队巡视寨中里外周围,日夜巡逻。

但有火警盗匪,寨中立即大锣骤响,黑烟直起,四处各屯寨立即先各自闭门紧守,然后屯丁结队援救。另外一方面,警报一寨传一寨,一直传到附近的楚军驻地。

平常无事的时候,屯民或成组抽麻织绢,或结伙下河捕鱼,或列队军事训练,或聚群听屯长宣讲。一派鸡犬相闻、安居乡里景象,跟南方商业发达,道路上行人如织的状况截然不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