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活在原始时代 > 第一百五十章始料未及的北伐成果

活在原始时代 第一百五十章始料未及的北伐成果

作者:老山活着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6 12:15:54 来源:笔趣阁

阚石走到石雕图案前面停了下来,伸手轻轻的抚摸了一下石雕像。然后退后两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弯腰鞠了三个躬。身后的扈彪、稆貅、甸柳和元甫等人也跟着弯腰行礼。

行完礼后,两名军士将一个花圈送到石刻墙两旁。阚石走过去整理完花圈,又轻轻地摸了摸石刻墙的基座,口中喃喃自语。然后转身离开,绕过去石雕墙继续往上走去。

离开石墙,爬上十余级台阶,穿过一片密密麻麻的松柏林,如同梯田一样的陵墓出现在众人面前。绿草丛中,几千座墓位有次序的围绕着山体一级级地向山顶排列着,每一座墓位前都有一块不大的空地,上面立着一面灰黑色石墓碑,上面刻着墓位主人的名字、生卒日期和简单事迹。

阚石紧走几步,走到最前面的一排墓前。他仔细地看着墓碑上的每一个名字,上面的名字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一连看了二三十个,阚石就发现不少是曾经在他身边的学生,一个个都有印象,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

走到最后,阚石忍不住眼圈发红,步伐有些踉跄。他停在一块墓碑前,双手颤抖的抚摸着墓碑,忍不住怅然泪下。身后的扈彪见此情景,不由仔细看向铭文。这是一对母子合葬墓。扈彪扶住浑身发抖的阚石,不住地安慰道:“王上,请节哀。”

阚石摇摇头,声音哽咽地说道:“唉,这母子俩是凤部落的老人了,孩子刚刚来到我身边时不到五岁。枫都保卫战,母子俩被同一杆长矛刺穿,双双殒命城墙上,收敛的时候两个人分都分不开。唉,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你们不知道啊!他们一个个都刻在我的心里,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大楚自建国以来,南征北战,牺牲了多少楚人。单单这里就埋葬着三千一百五十六人,最小的还不到十一岁……”

“……想当年,看到他们在贫困中挣扎,我只是想帮帮他们。唉!他们信任我,跟随着我荜路蓝缕,历尽了千辛万苦,那时候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朴实的想法,吃饱饭,把日子过好一点……“

”……十余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如今我成了楚王,而他们得到的却只有一捧黄土……你知道吗,我能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来。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我的一个错误,就葬送了他们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情何以堪!……“

”……这些人已经成了我的心结。我每次在做出决策时,总会想起他们每一个人。诸君,你们都是我国的栋梁之材,每个人都身居高位。你们以后在做出决策时,要多想想自己肩上的责任。尽量把得失衡量清楚,工作要更加仔细。记住,责任重于泰山!这一次北伐中原,关系到我国的生死存亡。不得不小心,不得不谨慎啊!”

说到这里,阚石不由地拍了拍身后的墓碑:“国家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诸位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我希望你们谨记: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谨尊王上教诲!臣等不敢懈怠。”众人齐声应诺。

……

大战前夕,阚石确实有些患得患失,上辈子他只是个小人物,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场面。组织这么大的战役,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也没有底气。

阚石只有靠群策群力,渴望自己的属下出现一两个军事天才。现在他战战兢兢地投下了色子,准备豪赌一把。但是世事就是这样,你猜中了开头,猜不到结尾。总之,阚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整个战局让他大跌眼镜。

泰安十三年十二月初二,阚石坐镇秣陵城。他一声令下,楚国东西两线共十六万大军,同时向北方进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西路军由甸柳统率,岩龙为先锋,邹廉为副将,田甄为参军,调集汉阳、铜陵、大兴等地二十个营的步军,再调集青龙旅、白虎旅骑兵,共计六万两千人,兵出成都平原,拿下全境后,又兵出斜谷,直取关中。

东路军由仡牛统率,方艾为先锋大将,毘虎为副将,简如为参军,调集滨城、盐城、菰城等地三十个步营,长江水军、朱雀旅骑兵助战,共计九万五千人直扑安徽山东全境,兵锋直抵河南。

突如其来爆发的大战,北方的部落虽然早有提防,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年的天灾**,北方大地一片萧条,再加上冬季严寒,各部落部众早已饥寒交迫,哪有心情打仗。

两路大军如遇无人之境,每天顶着风雪都在行军赶路,一路上基本没遭遇到像样的抵抗。敌人要不一触即溃,要不就是举手投降。

战役发展之快,战果之大,让楚国上下做梦都没有想到。北方各部落两年多的混战,整个北方地区到处在闹饥荒。楚军一到,各部落民众早已经饿得两眼发花,冻得半死。奄奄一息的部众为了一口吃食,现在连酋长都敢杀。归附楚军还能冻饿不死,再顽固的部落首领也不敢逆天而行。一路上兵不血刃,楚军一到,各城寨立马开城祈求归降。

截止到泰安十四年三月初五,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楚国东路大军进展顺利,已经占领山东安徽全境,前锋已达河南商丘。

西路军更是如入无人之境,占领四川全境后,迅速兵出斜谷。很快就占领了陕西全境,兵锋直抵河南郑州。由此,东路军和西路军对河南全境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随着东夷大族风臾的投降,各大小部落主动前来归附。

中原一片糜烂,颛顼、共工见大势已去,立刻达成停战协议。为了保存各自实力,他们带着各自的部落向北迁徙。到泰安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东西两路军在河南会师。

占领河南全境后,除了仡牛部与力牧在苑城附近对峙,其他方向再也没了战事。但是这么多人要吃饭,两位主将也慌了神。甸柳和仡牛连连上书告急,向朝廷请援。尼玛,真没有办法,实在是打不动了,主要是俘虏太多,看守俘虏要占用大批的人力和物力,军队根本没有办法打仗啊。

郑州决战不到一个时辰,夏国各部落联军便大溃而逃,颛顼率领残部逃到山西,迁都至太原。见势不妙的共工立即率部逃到河北,将自己主城安置在后世的石家庄。直到北伐结束,楚国共获取了人口四百八十多万,楚国总人口接近七百万。

战争如此顺利,占领如此大的地盘,获得如此多的人口,令所有人瞠目结舌。尤其突然增加这么多人口,这么多张嘴要养活,楚国上下也慌了神。户部兵部真是忙得屁滚尿流。阚石也是头大如牛,面对一份份告急文书,他也手足无措。一下子拿不出好的办法。

北方年年发生水涝灾害,又频频爆发战争,粮食的缺口大得惊人。阚石一咬牙在楚国发布动员令,从各家各户征集粮草救急。朝政也立马从战争转入到全面救灾。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虎头蛇尾,看上去都成了笑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阚石事后也反思过。北方现在依然处于城邦时代,实际上是一盘散沙。这和当初西班牙人攻打玛雅印第安国情况一样,各方面差距太大。阚石既高估了北方,又低估了自己的力量,这才闹出了这么大的乌龙。

所幸阚石的威望够高,楚王一声令下,全国顿时八方支援,征集的粮草也堆积如山。有了物质的保障,朝堂上诸君心里也有了底,在完善的体制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泰安十四年六月,阚石亲赴商丘主持救灾安置工作。投降的各部落酋长被押送回秣陵城软禁起来,各部落灾民被打乱混编,重新登记造册,在洛阳、郑州、商丘各地屯田。

楚国国内全部发动起来了,一条条粮船驶往北方,在大江小河上往来穿梭。黄河上船帆更是遮天蔽日,一队队粮船延绵数十里。民事部门也发动起来,大批的官员被派往北方,大建屯堡接手这些灾民。

……

泰安十四年八月,黑山。今河南鹤壁市以东,荡阴以南,淇水以北的小城附近,却成了南北对峙的前沿。楚军和夏军超过十五万大军在这里扎营对峙。

南边楚军大营小而精干,布置得错落有致,一切显得井井有条。照明的灯具、拒马、铁丝网等各种设施齐全,防守也显得异常得严密,在静寂中透出一种让人畏惧的气势。

而北边的颛顼军营不但连绵不绝,杂乱无章,也显得有喧嚣许多。只听得营中人喊马嘶,举目望去,篝火延绵,人影绰绰。整个夏营犹如菜市场一样热闹。营中感受不到战场气氛,反倒如同是到楚国某个城镇赶集。

傍晚时份,本该宁静的军营却变得分外的嘈杂起来。最引人注目的是夏军后营,那里响起了一阵争吵声音,而且越吵越响,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一阵阵嗡嗡声不绝于耳。有人在大声劝导,却没有效果,情况越演越烈。

“你们干什么!吵什么?”

赶过来说话的人正是夏军主将力牧,这位原来黄帝手下的名将脸色阴沉,眼睛直盯着被围在中间的几个闹事的部落酋长。

“禀太师,在下去后营领取粮草补给的时候,送粮的粮草官说从今日起粮食减半。而且还说了,国内实在筹不出更多的粮食,以后各部落的各种补给都要减半。”

毕竟都是轩辕部落的老人,众酋长看到力牧发怒,几个正在吵闹的酋长,立刻躬身行礼。众人互相用目光推举了一下,让一位资格较老的酋长开口回答。

“什么?岂有此理!敢乱我军心。玄嚣,粮官真是这么说的?”力牧大吃一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