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402章 臣愿同罪

大唐朝请郎 第402章 臣愿同罪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又看了一眼李则之,张军继续说:“臣现在到是有些怀疑虢王掌兵之力,金吾卫职责重要,掌宫中禁事,六街徼巡治安,可是不容有失。

再则,臣奏劾御使左中丞窦参,京府少尹窦申,禁军将窦荣三人,恃宠而骄,桀骜不驯,枉顾律法,结党营私。

臣虽在外,诸番事迹却多有耳闻,其三人向来跋扈,视官位为玩物,驱除异己安插亲众,贪鄙不堪。”

张军兼着御使大夫之职,有谏议百官的权力和责任,不存在越权。

“你,”虢王李则之暴怒,须发皆立,跳起来指着张军:“你血口喷人,实为诬陷。”

“若奏劾不实,臣愿同罪。”张军给李适施了一礼。

前事未绝,这张军又要弹劾人,弹劾的还是朝中重臣,李适头都大了,看向李勉求助。

李勉也愣了一下,看了看张军:“张相此话……可是当真?”

“自然。”张军点了点头:“便是没有今晨之事,某也是要向陛下奏劾的。

除此三人,尚有东京度支院使延龄一人,某劾此人不学无术,贪鄙无度,才不胜位,德不服人,请劾贬谪。”

“裴寿?”李勉疑惑的看向张军:“小郎君与此人如何结怨?”

张军摇了摇头:“某与此人素无相识,从无勾连,只是尽大夫之责,顾国朝之需。”

李勉看向李适。崔造刚刚提名宣调东都度支院使裴延龄进京,入集贤院守本职度支,李勉和李适也是签字同意的了。

现在人都该在路上了。

“张卿,即无相识,张卿如何劾举?”李适没弄明白。你都不认识,你为什么弹劾人家?

“陛下,某知其人不学无术,即无术术,又无财谋,于税赋度支之事不堪了了,却擅钻营诡道。

若只是度支东都也就算了,如今便要入朝,某实为不忍视之。”

虢王李则之站在一边,气都忘了继续生了,这一下子,张军一口气弹劾了四个人,两个是重臣,把他干的有点懵。

弹劾和弹劾也是不一样的啊。

十镇节度观察等使,凤翔府牧兼兴元府兼成都府,灵州大都督,领戎州都督府,太子太保,凤翔郡王。

张军的弹劾能和其他谏官一样么?

就算是皇帝和首宰也得重视起来,不能怠慢和稀泥,想应付过去肯定是不行的。和泥这种事儿皇帝干的可是不少。

特别是李适,他心眼子偏的特别厉害,他喜欢的人他都会下意识的护着,帮着遮掩。也是这脾性坑了他自己,给儿孙留了个烂摊子。

“到是虢王,”张军看了一眼李则之:“以某所闻,虢王仁厚亲善,也是待兵有方,只是有些疏离军政,因厚善而为阴人所恃。”

他只是因为宽厚,被人给糊弄了。亲王和嗣王疏离军政不是错误,对皇帝来说反而是好消息,这算是夸赞。

别说李适和李勉,李则之都愣了,实在是想不到张军这么冲这么刚,上来咔咔一顿弹劾,反而给自己说起了好话。

“臣句句诚实,不敢失误。”张军拱了拱手。我保证说的都是真的,不敢哄骗陛下和首相。

李则之就不会玩了。这特么的,这事弄的,接下来说啥呀?我靠,这小子挺阴哪,这下子,自己怎么做都特么成了尴尬。

“另外,臣远在凤翔,听闻首相屡次乞骸未获陛下许可。此番相见,首相确实气色疲累,不复往昔。

不过,臣亦同意陛下之意,巨唐实是不能或缺首相佐辅,臣建议,可行二相,一虚一实相互佐引。

臣举荐嗣曹王,皋。”

李适看了看张军,冲李则之挥了挥手:“虢王暂且退下吧,今日之事不宜宣扬,谨言慎行之。”

“是。臣告退。”李则之借着台阶告退,行了礼头也不回的溜了。我靠,可不敢掺合了,与我这好逸恶劳的性子不符啊。

从甥虽然讨喜,那也不如自己的王位重要啊,大不了以后给点钱养着也就得了。

李适站起来背着手在地上转了两圈,看向张军:“张卿之意,不妨详细说来。”

张军拱了拱手:“恕某不敬。首相年纪确实大了,精力不继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但臣并不以为朝中有人可替。

臣以为,首宰之位,以亲嗣之能王充之,上信陛下,下善诸臣,是有利之举。

且首宰更替,非其他职位相比,实为朝中大事,影响深远,是故左思右想,不如便举二相制,以此缓冲首宰更替。

便如此时,首宰年届古稀,精力不济,实非人力可抗,但首宰并无伤病,仍可施政,便补录一员相佐,加以持继。

诸事商讨便是,取长补短,也可顺时补位,以保政令通遂。臣以肺腑谨言。”

曹王李皋和李适的关系,那可比李勉更加亲近,是李世民的子嗣,也是李适极其信任的人。这个人能力不比李勉弱,而且比李勉擅长军事。

最主要的是他年轻。李勉七十了,李皋才五十三四,正年轻呢。哦,李适得管李皋叫叔叔,这会儿正节度荆南。

他就像李适手里的一块砖,哪里乱了就往哪里搬,就负责带兵维护大唐腹地的稳定,协保两京安全。

不过这会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折,李希烈已毙,北方诸镇烟消云散,李皋还京不存在任何问题。

其实张军想说的事儿还有不少,但想来想去还是压下了这个念头。饭不是一口吃的,慢慢来吧,还得看看接下来的形势。

人和物,都是会随着时间和大势不断变化的,就像刘玄佐,那么勇武忠诚的人,一生劳苦功高,刚死儿子就造反了,荫蒙百世毁于一夕。

李怀光,窦参,张延赏,这都是鲜活的例子。有句话叫德不配位,一旦权势超过了这个人的实际能力,马上就会把他摧毁。

而且,这个时代发生的很多事,其实都是源于‘无知’。

交通和信息的不畅通,把整个大唐分割成了一个一个或大或小的世界,耳听目视方寸之地,久而久之,也就把眼中的一切当成了世界的全部。

宰相用宫墙困住皇帝,地方用路途困住宰相,乡绅用金银困住令守,大家都不知不觉的活在一个小圈子里骄傲自大着。

你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可是偏偏它又是唯心的,一切都了在意念转换之间。

李则之悄无声息的走了。

其实这个结果他自己并无意外,虽然他是宗室嗣王,但大唐的嗣王多了,亲王都有一堆,哪也轮不到他出头。

他的身份对一对一般家族还算旗鼓相当,当知道对家是凤翔郡王的时候,他就没抱着什么胜利的心思。

不过来还是要来的,正好有个理由和皇帝见见面。

对所有的宗室来说,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肯见他,能见到,能说话,哪怕是骂一顿训一顿也行,那也是印像。

最怕的就是被遗忘,被屏蔽在圈子之外,那就真的没戏可唱了。上百个王爷,皇帝一年能见几个?

他喜欢这个从甥是不假,借着这个从甥和御使台搭上关系也不假,但最终外力都是虚的,自己的王位才是真的。

李则之一走,屋里就剩下李适李勉张军三人,李适也随意起来,对李勉说:“首相未知,张卿却是拿了一伙逆贼,便在京中。”

李勉一愣,看向张军。、

“只是恰逢其会,赶上巧了,”张军摆了摆手:“是某下职官所获,只是将计就计,即使没有某参与,其等也是万无成功的可能。”

“街井商人,市民,寺尼,射生将,禁中将,射生禁军三百余,”李适看向李勉:“就在这上都,每日计划着杀某夺朝。

首相以为可是可笑?我李唐已经弱至此等程度了么?还是制度法度出了问题?或者某需问一下兵部吏部,问问诸家族老?”

虽然这次事情看着听着都像是一个笑话,一群由商人市民纠集起来的造反小分队而已,但参与者全是禁中军将,氏家将领子弟。

李适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皇帝,是朝纲,是李唐和氏族,完全无法把这个看成笑话,而是心悸不已。

关键是这事儿,还扯到了宗室。谁知道民间还隐藏着多少隐宗室在天天谋划着皇位?

隐太子,吴王,梁王,代王孝敬皇帝,潞王,让皇帝李成器,炀皇帝李重茂,节愍太子李重俊,谯王李重福。

靖德太子,岐王李珍。还有郢王,鄂王,光王,越王,广武王李承宏。

李适这几天晚上连着做恶梦,脑中就盘旋着这些名字,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暗隐的势力,都对帝位虎视眈眈,都有理由来掀桌子。

长安官员数万,禁军十数万,里面隐藏着多少双阴冷的眼睛?主要是这次谋逆全是禁军将士,由不得李适不去多想。

一想到就在这宫城之内,他的卧榻四周,不知道隐藏着多少人想杀他,他就汗毛直竖,彻夜难眠。所以今天才起晚了。

这是被张军发现了,三百多人全部处死,下次谁来发现?下次会有多少人参与?

张军其实一进来就发现李适的状态不对劲了,明显的睡眠质量太差,状态相当不好。主要是李适刚刚经历了逃亡,所以反应才更激烈。

看了一眼沉思的李勉,想了想,张军拱了拱手:“陛下,南征将至,大军结训数月,要不然……陛下去凤翔鼓励一下军心士气?”

李勉抬头看向张军。这家伙……又搞什么妖娥子?这一年皇帝都去了几次凤翔了?

皇帝总是出宫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万一把心给搞野了呢?万一逛腻了哪天想去西域看看呢?

“军内阳刚,士气如雷,煞气滔天,可抵一切阴魅。”张军也看了一眼李勉:“正好太子亦在军中历练,陛下可视之,亦为南征壮行。”

李适眼睛冒着亮光,张口就答应下来,不过马上反应了过来,转头看向李勉。眼睛里全是希翼之色。

李勉皱了皱眉头,喘了口粗气,沉吟起来。

“首相,”张军说:“陛下出行,正合更替禁中。一应禁旅久失操练,已经不符合守卫禁中的要求了。

某以为,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度训练,恢复禁旅的战力,提升意识。这个期限……某以为六月可以。”

把禁军将士集中起来封闭式操练半年,加强思想教育,同时也进行一下甄别。

“如此一来,禁中如何?”李勉看了看李适,看得出皇帝的意动,只好问张军,那禁中的守卫怎么办?

“可由神策部接手宫城,曹王回转可接皇城郭城,三部轮换轮训,择优选用。陛下,首相,某以为,最忠勇者在下,非氏家子弟可相比。”

下层的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永远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不可动摇不计得失,这是上层最缺失的东西。

李勉举拳轻轻敲了敲太阳穴,有些头疼:“若陛下至西都……何日可返?从员如何?司仪如何?陛下,礼祀也要到了。”

这会儿的人相当重视祭祀,一年当中祭天地祭鬼神祭山祭海祭祖宗,祭风调雨顺,祭五谷城隍,声势浩大,仪程繁琐。

而且这几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又多发旱蝗之灾,祭祀就显得尤其的重要。

“首相,”张军到是想起来点事儿,对李勉说:“开春之季,把田地深耕暴晒,以火烧灼,可嘱农户多饲长鸣都尉与鸭鹅,田间间被桑麻,皆可抵蝗祸。”

“哦?某到是听闻凤翔诸县有此传说,亦在大肆兴修水利。”

“是,近几年冬日渐暖,春夏必旱,某也只是早做准备。水利水井备之无患。”

“只是若旱时,井水往往下沉污浊,不能应时。”

这个时代水井利用发展的相当好,还有专门的法律条款,只是限于时代,井挖的没那么深,受条件影响比较大。

压水井技术其实也有了,只是不普及,这个时代河流大泽众多,地下水充沛,要用铁铸的压水井就有点不那么太实用。

“惭愧,某一直在想应对之法,还未有所得。”

这几年长安周边的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一个是因为人口集中,用水量大增,再一个就是地壳运动所致。

也就是在这一两年间,长安及周边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级数不高,但震源广,震动频繁,连皇宫的廊杆都倒了。

长安城倒了不少房屋,也伤了人。

至于说是因为大量取用地下水导致的地壳运动,还是地壳运动导致的水位下降,这个就没有办法了解了。

“某以为,引水利,还是以沟渠为上,井为下。井为地下之水,有托浮大地之益,取汲过多,必会引起地层陷落,故有地震。”

“小郎君以为,地震乃井祸?”

“只是原由之一,并不紧要。大地并非笼统一块,乃以百数十层砂石土蔓亿兆年挤压而成,水充其间。

或有石层裂缝,多有暗洞暗河,总有垮塌移位,便是地震,只是自然之象,与天时人相无关。”

“李卿,张卿,”李适听着两个人开始聊起来水利地震了,赶紧开口把话题往回拉:“某以为张卿所言有理,可召曹王率部还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