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朝请郎 > 第391章 三百万缗

大唐朝请郎 第391章 三百万缗

作者:宁溪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2 15:55:10 来源:笔趣阁

“郎君,那官田,皇家林苑如何?”朝庭的,皇帝的怎么办?

凤翔列西京,这边有不少皇室和朝庭的产业存在,包括一部分重臣宰臣。

“一视同仁,只计田亩,不分人众。你等无需忧心,只管做事便是。”

“那徭役?”

“你等牧监,屯田,水利,司农诸司,和某谈论赋税徭役?”张军看了看这些人:“可是想调换至户曹有司司职?”

你们想调去税赋司管理赋税?

大家摇头苦笑,主要是这个变化有点大,大家扎进去一下子没能出来。关连牵扯太多了。

“郎君,某部也需赋税?”诸牧监的牧监问了一句。

“但有交易,以商计税,时时补录差额。诸工坊类同。”只要产生交易,就按交易额计商税。

外面号响,军营那边开始飨食了。

张军习惯性的抬手看了看手腕,摇了摇头:“无需争辩了,便以此施行,都去吃饭吧。”

……

第二日,整个凤翔府一下子突然就忙碌了起来,各部署有司人员大量外出,奔赴四面八方。关于部门和税治要改革的消息也很快传了出去。

这也是张军的本意,让大家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张军自己有力无处使,也不能再多做些什么,便来到军营检阅训练情况,查阅出征的各项准备工作。

李同系带着近卫和红蕊的书信已经悄悄出发去了长安。一日无事。张军以为那李锜会来找自己,没来。张军也没在意。

吏部行符一来一回也要几天时间,暂时李锜还不知道情况也不一定。

第三日,司录参军带着一脸疲惫来找张军。

他这几天是真拼了,带着属下把这几年的老帐彻底的翻了一遍,整理成册,梳理标注,还要去各部司串供,工作量是正经不小。

串供本来不是贬词,是指对验查证一致。

拔出萝卜连出泥,一个李锜粘连出来不少人,司录参军斟酌了一下,剔除了一些。卖了几个大人情出去。

而且,他在下属面前的高大形像也一下子立起来了。办皇室,还可以决定查谁不查谁,一点都不耽心上面责问。

一下子威望就起来了,这几天下面人连和他说话都多了几分小心。

不过面子有多牛逼,背里就得有多煎熬,这事儿从头到尾都得他自己来,甄别整理筛选复核验证撰册,不敢有一点惰怠。

好在大家平时工作还是比较认真仔细,记录资料都比较详实,不用真的累吐血。

这会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部门太复杂,别看好像就那么六个部二十四个司,但是这个年代没有专业部门,都是兼分。

李锜职充户曹参军事,掌四署,对应户部四司。

户部署,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

度支署,掌租赋,物产,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

金部署,掌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坊市,并供给府眷,女官,官员奴婢等衣物。

仓部署,掌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户口土地徭役婚姻就不说了,户曹管理着通府所有的度支,赋税,库储,府衙供给,官员禄粮还有采购和食堂。

这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盆肥肉,还是五花三层红烧好了的,肥烂汁稠,大小适口。

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永远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富的流油,要么心力疲累。

捞钱太容易了,反而想把这个工作干好那是真不容易,即要有天赋,还要肯付出。

皇帝那边都是把户部的判度支和盐铁榷酒转运这些事拿出来,分别让宰相来兼任的,根本不敢完全相信户部官员。

李锜原来就是在凤翔这边弄熟悉了中间的流程漏洞,也攒够了钱财,以宗室身份贿官,从宗正寺走了个捷径,然后外放刺史。

用了几年的时间,他就把水陆漕运抓在了手里,那真是财源滚滚,也搞的整个南国怨声载道。

“郎君,业册在此,牵涉之人也都监视了起来,只是,只是李锜却是先一步走脱了,听闻是去了长安,在吏部候制授。”

必竟去的是宗正寺,他的皇室身份在外面再牛逼,到了宗正寺也抖不起来,兴许哪个主簿就是他爷爷辈的,所以只能耐心等制诏。

只是这会儿不知道他是不是知道了吏部行符被驳回。

凤翔非要较这个真,吏部也没脾气,只能再行符把李锜先弄走,然后再请制诏,或者找皇帝斜封。这中间至少又要过去七八天时间。

“家中可曾监视了?”

“是,已着人日夜监控,近几日并无不妥。”

看来,因为那边没落实,李锜还没急着搬家转移财产,老婆孩子还在北城府上。

张军拿起册牒翻了翻:“共计贪墨了多少?涉及几个部门多少人?”这么厚一本,他看着脑袋都疼,是真没有这个耐心把它看完。

“查出财货共计三百余万缗,藏匿于府内与别院几处,还有其长安宅。数目只是估测,有些事情时间久了,记录也不是很清晰。”

这东西其实也只能估测,不抄家谁也搞不清楚,又是钱又是金银又是布匹粮食,珠宝器皿什么都有,还有香料什么的。

而数值也只能是通过一些记录,参照赋税度支总目来算个大概数具,没办法精确。

我们看古代一些贪官,总是感觉特别吃惊,怎么贪污了这么多,就没人发现?皇帝就感觉不到?真感觉不到。

主要就是他不全是钱,什么都有,而且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涉及到的渠道和部门太多了,根本注意不到。

每个州每个县,每年要上缴多少东西物产?而且又不是全部运到京城,司农寺在全国各地都有仓库。到处都是漏洞。

交叉部门多,经手的人太多,运输的时间太长,信息传递太慢。

不过,对于张军来说,这些都不重要,要的就是外名头而已,掂了掂手里的册子,张军看了司录一眼,笑着问他:“可还敢行牒么?”

那天司录可是拍着胸脯说豁出去了,要亲自去长安行牒,催办处理结果。

司录脸一红,不过还是点了点头:“某愿往,只求郎君照护。”

怕死没什么可耻的,能不死谁会想死?能抓着大腿庇护为什么要去寻死?

张军对他这个态度很满意,把册牒还给他,说:“那便去吧,某想了想,还是行牒御使台好些,你径直把案牒送与中丞处。”

张军看了看司录:“窦中丞,亲手交与他手中。”窦参是左丞。李适有一段时间没有任命御使台大夫,由左丞主政,是实际上的话事人。

司录愣了一下,接过册牒,小脸刷的一白。我靠,真让我去啊?大哥我就是表白一下。

他怀疑自己今天把奏弹交上去,明天就会出现在长安的护城河里。

张军感觉司录的表情特别有意思,这个时代大部人的心事都是写在脸上的,特别生动。

笑了笑,张军说:“某出征前,正好有些许小事要去长安置办,便与你同行。”

张军考虑了几天,感觉自己还是应该去一趟长安,和李适李勉几个人见个面,把有些话说一说,这才有了这么个决定。

也是顺便想把窦参的事儿给办了,要不然拖在那里,总像是鱼鲠在喉,很不舒服。

而且想办窦参,也必须得和李适见一面,好好聊聊。

李适因为这一次跑路差点把小命玩完,一下子性情大变。其实就是熟了。

虽然说一个四十来岁的人成熟了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儿,但这是事实。

一个深居东宫的太子,哪怕有再多的老师,他也就是个不经世事的小青年,和多大年纪没什么关系。

原来他热血,激情,有满腹的志向,有朝气有志气,但就是不成熟,有点看不清火候。

在经此一难后,他确实是成长成熟了,但也一下子就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患得患失起来,疑心渐重,情感上也更孤独。

他知道了钱的重要性,变得贪婪好财,他孤独,所以谁说话好听就愿意相信谁,就图个开心,其实他谁也不敢信。

其实,当皇帝,挺可悲的。

因为大唐有着完善的律法和完善的施政团队,稳定的管理架构,所以,不管皇帝如何,还能保持着稳定的前行。

但是,李适开了几个不好的头,也给后世子孙,后朝后代埋下了大雷。

一是猜忌重臣,这个有点受他爹的影响,二是提升翰林的地位,三是纵容御使干政。

德宗朝后期,朝庭上一片明争暗斗,拉开了朋党争权的序幕,也造成了文武对立,中外对立。

尤其御使干权,害处太大了。

御使是监察机构,一旦有了干政的权力,公立立场顿时也就消失了,而且他有奏弹权,可以随时随地攻击任何官员。

所以窦参才能那么跋扈,满朝文武没有人敢引火烧身。而后来人自然有学有样。

司录听张军说要带他一起去长安,顿时大喜,忙不迭的应了下来。

虽然知道张军此行必有大事,但给自己站台那也是肯定的,这下子,自己的名声怕是要拱到御使台去了,想想都激动。

主要是张军的身份特殊,他要进京那就是朝中大事,是要惊动皇帝和满朝重臣的。使相之首可不是浪得虚名,那是实实在在的权势。

张军不会考虑那些人的想法,决定了就去,人和觐见状一起出发。

这操作看的同行的司录有点懵逼。

外臣想进京见皇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得先给皇帝上状:老板,我想来和你见一面,请你批准。

皇帝批复:可,这才行,要不然城门都进不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