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节度江山 > 第一百二十章 铁军非私器

节度江山 第一百二十章 铁军非私器

作者:远处白云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20 04:03:34 来源:笔趣阁

漠北初定,而西域战事仍未结束。尽管如此,郭继恩、霍启明还是决定将杨运鹏召回京师,庭州之事,悉归新任都督李续根料理。

两位统兵上将都被授以检校中书令之荣誉头衔,只是诏令之中并未加“平章政事”之语,因此并不能入政事堂商议国政。

尽管如此,如今的兵部,除去舆图、疆界、车驾、军械等职事之外,又掌铁路、邮驿等,事权极重。除此之外,中书省经霍启明提议,于各府县设立邮局,并发行邮票,此事亦归于兵部统辖,一时之间,兵部从清冷衙门,重又变得炙手可热。杨运鹏以检校中书令,兼行兵部尚书,已经成为京城之中极为要紧的实权大员。

几位宰相之中,周思忠以执笔中书令,总领诸揆,韩煦则掌吏部户部之事,卢弘义掌礼部刑部,唐颂良掌工部,霍启明并不过问六部具体事务,但是所有事情,其都可参预议事。明眼人便会猜测,只怕杨将军迟早会入政事堂,真正拜相。再者,就算只是虚衔,其人以三十五岁之年纪,身为一品,官居大司马,也足够令人羡慕称奇。

而周恒,年才二十九岁,同为一品上将军,官任枢密院副都统,实掌天下诸军,及各道之团结兵、都护府之部落兵,乃是军中仅次于郭继恩的第二号人物。凡此种种,便有好事者私下议论,若十年之后,督政果真禅位,周、杨二人,又会是谁接替郭继恩之职务?

也有人认为,更可能是霍启明霍天师,出任督政之职。在许多人瞧来,郭霍二人,密不可分,很难想象他俩同时不在朝堂之情形。

不过大多数人私下还是想着,岂有掌国十年而心甘情愿让位者?多半郭督政还是会继续做下去。

当然郭、霍二人各自领着许多事务,这些闲人愚民之议论,也传不到他们耳中。杨运鹏尚未返回京城,兵部就已经确立了海津至唐山、燕京至宣化、燕京至海津、江宁至姑苏等好几条铁路的筹划,预备年内就予以开工修造。

总之,铁路、火车、轮船、蒸汽机等,都是眼下最为火热的话题。

为铁路事宜,经霍启明提议,中书省决意设立铁路修造总公司,暂由兵部侍郎黄景禄兼行公司总办,并募集匠人等。为此,加上军械工业的飞速增长,兵部和工部又开始商议,设立工程师制度。

“如今九州各处,识字之百姓,十才二三。”郭继恩总有不太真实之感,“兵部工部就要创设工程师之制,似乎也太快了些。”

“贫道是巴不得愈快愈好。”霍启明坐在涵元殿西隔间里,翘起左腿不以为然道,“相较当初之时,与咱们志趣相投,格物精深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到如今呢?”

“毕竟不过七年工夫,根基未牢,许多事情,都太过仓促。”郭继恩思忖道,“你我都是数次离京,见识过各处地方景象,若以为各府县都如京师一般,则大谬矣。天下丁口约八千万,其中十之七八为农户,靠天吃饭,对他们来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比什么都要紧。”

“那你想要如何?小国寡民,均田免粮?”霍启明有些生气了,“继恩兄,你是越活胆子越小了么,既是这等,当初咱们就不该办报,也不用办什么学堂,依旧如往昔一般,让你来登位做皇帝,如何?”

今日在西隔间里当值的乃是岑渡,听见这番质问,吓得他面如土色,只埋头写字,装作什么也不曾听见。然而郭继恩的话语依然声声钻入他耳中:“不要去扯什么皇帝之事,咱们只论实务。办厂兴商,修路造桥,这都是必为之事,我也不曾反对。只是天下百业,终究以耕作为基。你领着大臣、教授们兴冲冲要办理铁路等事,不是不可,但也该先为数千万乡间父老,定出一个十年大计才是?”

霍启明沉吟一会,才慢慢说道:“农业么,治河,修渠,育种,以工助农。回头我会与周春周学士一道,详为拟定,发付各行台各道,以集思广益——不过,为何是十年大计?”

“因为十年之后,”郭继恩拍拍椅子扶手,“坐此大位之人,已经不是郭某矣。”

屋子里一片寂静,岑渡只觉背上冷汗直冒。霍启明定定瞧着郭继恩,过了好一会,才慢慢说道:“十年后之事,咱们眼下就得先商定下来,毕竟,咱们推行的是禅让,而不是古罗马之元老院制。”

岑渡也曾经读过拉巴迪亚为报纸所撰写的文章,大约知道元老院是怎么一回事,他想了想,鼓起勇气起身说道:“督政、真人,下官有一点想头。此事当由郭督政,先为挑选出二三贤士,如尧委舜,兴教立刑等事,以察其能,然后择而让之,则九州黎庶咸为悦服。如此,虽易姓授位,而天下未乱也。”

郭、霍二人都没有接话,只是盯着他上下瞧着。岑渡俯首作揖,静静等待着。终于,霍启明慢慢说道:“这不就是先为选定接班之人么?虽说无甚新意,毕竟关乎国家根本,岑参军,你这条提议,很好。”

岑渡长松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孰料霍启明突然又笑嘻嘻问道:“若是十年之后,咱们郭督政意犹未尽,恋栈不去。或是挑选的几个接替之人皆不称心,因此不得不继续做下去,岑参军又有何说法?”

岑渡心中噗通剧跳,吓得差点要跪下。他强自镇定,慢慢说道:“此事,说到底,仍归于督政自为裁决。下官岂能置喙。不过,臣下以为,督政既行圣人之事,当有完德。可以连任,不过终究,还是不可出于私意也。”

“这就是岑参军想得岔了。”霍启明神色严肃起来,“宪章之中,明白写着,督政之任,十年为限,不可连任。这宪章,是督政与贫道两个,自家写就,颁行九州——然后自家又不遵从,是欲令国家根本之法,为一纸空文耶?无论何人,行此违律之事,天下人皆当一力阻之,不可令其得逞。若听任其朝令夕改,必致妨害国家。”

“参政教诲得是,下官全然明白了。”岑渡再次恭敬作揖。

“说了是十年,那便是十年,多一日也不行。”郭继恩起身拿起斗篷,“不然,十年之后又十年,是不是再传于子孙万代?当着天下人之面言而无信,出尔反尔,郭某是欲为独夫民贼么?这事,绝不可为之。”

他瞅着霍启明道:“咱们去西山,瞧一瞧发电机。”

“好,这就出发。”

两人一块出了涵元殿,这时屈锐才悄悄过来,对岑渡竖起大拇指:“你老兄果然是胆大包天!这等大事,也敢开口议论。不过,岑兄这一注押得极好,往后前程,不可限量矣。”

“就算是说错了话,也不过是回到翰林院去做校书郎。”岑渡神色很是平静,“群雄争鼎,四海皆延颈以望太平之世,命世之主。督政提剑拔乱,以安宇内,其登基称位,实不为过。只是如今既与民约为摄政之制,则当有始终,不然,必失天下向化之心也。”

“倒也不用解释这些大道理,某只知道岑兄今日出言,便已是简在圣心,将来之飞黄腾达,可以料想也。”

岑渡微微笑了笑,没有再接话。

郭继恩、霍启明两人在西山军械公司,先是瞧了由霍启明捣鼓出来的第一台发电机。乃是由紫铜做成的一只圆盘,中心是一个摇柄,圆盘边缘和圆心处皆与一个黄铜电刷相连,并将之固定于马蹄形的磁铁之中,再以导线将电刷与仪表相连。当他们摇动手柄,电路之中便生出电流来。

而李竟生李夫子等人所改进的电机,则是用薄圆铁板,以纸绝缘,叠为铁芯,再绕以导线线圈。其性能大为改进,以水力驱动之,能输出稳定的电流。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郭继恩默不作声地瞧过了几台电机,转头对霍启明说道:“远距输电之事,还得让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妙策来才好。”

“此事非可急于求成者。”霍启明摇摇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电学之事,远未大成,催为急务,其实无济于事,哪怕期以十年之功,犹未为晚。”

他们离开了实验室,在唐文福等人的陪同下观看了大口径火炮,和正在实验之中的后装步枪。

旋转枪栓,撞针击发,射以纸壳铅弹,可杀伤五百步外之敌。这种全新的步枪引起了奉效节、路福平等人的极大兴趣。在靶场试射之后,路福平啧啧赞叹道:“有这等射速,往后便再也不需要配备弓弩啦。”

“弓弩、盔甲都会被彻底扫除。”郭继恩点点头,又转头对霍启明说道,“改进最为神速者,终究还是军械。杀人之武器,愈发精巧完备,大乖于上天好生之德也。”

“军械之改进,终究都会用于民品。遂于国计民生,乃有大促进。你就不要发这等无端之感慨了。”霍启明撇嘴道,“记住,天道无情,圣人无私。”

“那也说得是。”郭继恩点点头,吩咐路福平等人,“咱们去讲武堂。”

随扈们早已习惯了他雷厉风行之习性,立时转头,各自去牵坐骑。

霍启明连忙摆手:“我就不与你同去了,这般风风火火,道爷我着实受不得。”

郭继恩瞥了他一眼:“如今你还每日练剑么?”

“如何不练?”霍启明鼻孔出气,遥指办公楼,“信不信我现在就窜至二楼给你瞧瞧?”

“那倒不用了,省得吓着楼里那几个小娘。”

于是郭继恩独自率领随扈们赶至讲武堂,于讲堂召见一众教头们,向他们分说重型火炮和后装步枪。众人听得鸦雀无声之际,他却正色说道:“若以为有了新枪新炮,便可无敌于天下,那是大错特错。咱们之吃穿用度,皆赖于国中百姓,没有亿万父老乡民出粮出力,岂有今日之局面?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今往后,咱们这支兵,便是要令天下百姓,俱都喜乐欢颜!”

他起身挥手,加重语气:“所谓保家卫国子弟兵,咱们这支兵,寓兵于农,寓兵于工,它不是私器,非为一门一姓所独有,乃为天下万万民之兵。于国家最为危难之际,当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救亡图存也。”

山长、副山长、诸教头,都惊愕地望着郭继恩,不明白他何以突然这等慷慨激烈。

讲堂之外,许多学生都在旁听,他们也都从最初听见新式兵器之时的振奋中沉静下来,无人喧哗。

郭继恩平复心绪,缓缓说道:“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讲武堂大门处这十六个字,望师生诸君,始终铭刻于心。”

训话结束之后,刘元洲等陪同郭继恩一道往膳堂用饭,开饭之后不久,孙登云捧着碗筷过来,在郭继恩这一桌坐下。

郭继恩觑着他道:“你有儒将之风,文章写得好,教书很是用心。本帅当替讲武堂中诸位学生,向你致谢才是。”

“不敢当,不敢当。”孙登云连声逊谢,又小意说道,“仆听闻周恒周大总管,欲在江宁新设江南讲武学堂?”

“确有此事,如今周恒将军已经离任江宁,武学筹办之事,乃由向祖才向将军督揽。”郭继恩放下筷子,瞅着孙登云道,“如今司马承道已经被聘为讲武堂之教头。怎么,孙兄亦有回江宁之意?”

听得司马承道也做了讲武堂教头,孙登云倒有些意外,他连忙摆手道:“承道之事,仆实不知。只是京城虽好,无奈仆本江南人氏,屡有思乡之意,是以斗胆,还望元帅成全之。”

郭继恩沉吟未语,刘元洲正要说话,孙登云又道:“都帅明鉴,仆绝无结党作乱之意,只不过是想终老于故乡罢了。”

“孙兄何出此言,”郭继恩失笑,“你和司马兄两位,品性持正,实为君子,是以得用。既然话已说到这里,本帅自然无有不允之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