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之海外扬帆 > 第二节 项元老其人其事

临高启明之海外扬帆 第二节 项元老其人其事

作者:吹牛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15:02:22 来源:笔趣阁

“幕府么,我们迟早是打倒的。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一本正经的说道。

其实元老院会不会打倒幕府,项天鹰并不清楚--他对元老院的大政方针一向不太关心。不过元老院既然对日本经略念念不忘,推翻德川幕府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项天鹰这个名字是他在穿越之后取得,这和很多元老一样,通过改名换姓来和过去的自己决裂。之不过和独孤求婚、东门吹雨、南宫无敌、冈本信这样一眼假的名字相比,他的名字就显得很普通了。

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存在感薄弱的人。D日之前,项天鹰是个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编校,借着北漂的幌子离开老家参加了穿越,由于他的专业是在这个时代毫无用处的“国际政治”,除了到大图书馆给于鄂水打杂,在印刷部门给周洞天和谭明帮忙之外,就是作为“基本劳动力元老”的存在。

临高国民学校成立之后,项天鹰被正式调入了教育口工作,成为了若干元老教师中的一员。算是摆脱了酱油的身份。

然而因为他什么活动也不参加,连全体大会都请假没去,项天鹰渐渐地成了一个只存在在花名册上的元老,他连两点一线都不存在了,因为他直接住在国民学校的单间宿舍里,吃国民学校的食堂。每日里的主要工作就是上课、批改作业和鞭打学生。

发动机计划开始之后,教育口原本是决定派姬信前往高雄。项天鹰这会却突然主动请缨,于是他就作为“高雄国民学校”的“筹备处主任”兼“教务长”来到了高雄,负责高雄国民学校的筹备和未来的教学工作。

初到高雄,这里不过一片巨大的难民营。那个时候,连魏八尺的“总督府”都还没有开始建设。只有一排排的茅草棚屋从海滨一直延伸到丛林的边缘,把几万难民和林莽荒原隔开的,只是一道壕沟和木栅栏而已。别说学校了,连一座像样的房屋都没有。

因为营养不良加上疟疾和各种传染病肆虐,高雄每天都有几百人病死,项天鹰别说当老师上课了,连行李都,没放稳就被魏八尺抓了壮丁,在高雄干起了各式各样的杂活。

随着发动机行动进入尾声,项天鹰也总算回到了他的正经业务上:办学。

然而高雄国民学校是个典型的“给政策不给资源”的机构,他手头除了几个芳草地国民学校拨给他的初级师范生之外,其实什么都没有。没有房屋、没有座椅、没有经费……

他只好在营地里因陋就简的带着初级师范生办了一个扫盲班,不分男女老幼的进行三个月一批的批量化扫盲,虽然扫盲成果不错,但是折腾了一年多,高雄国民学校还是只存在于纸面上。他多次去寻找魏八尺要求落实学校的事情,却始终没有正面的答复。项天鹰只能一面写信回临高求援,一面继续在这个大型难民营中继续的他的草棚学校的教育生涯。

这段日子虽然不算太长,但是颇令他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期间他经历了土著袭击、难民骚乱、几名师范生急病死亡……一系列的事件,闹得他心力交瘁,生悔自己主动请缨到高雄来--还以为能“躲清静”!

这样穷凑合的日子一直到1632年的年底才逐步好转,魏八尺在给自己建造了一动漂亮的“总督府”之后终于想起了国民学校这个有特殊意义公共建筑物。于是集中人力物力,终于在1633年的年初,高雄国民学校正式落成。

高雄国民学校就设立在打狗山下的盐埕,盐埕顾名思义是一大块晒盐场。这里有大片的滩涂,可以用来晒盐。在旧时空,这里也的确作为盐场运作过。不过由于元老院不缺少海盐,所以魏八尺的开发计划中并没有开发盐场的项目。不过这里地势平坦,又面临港湾,所以魏八尺的高雄市政府和其他相关的机构都设立在这里。

新学校为砖木结构,设计能容纳的学生只有五百人。这对高雄的人口来说未免太少。但是项天鹰清楚的知道,以他手里的初级师范生的水平而言,这个堂皇的“国民学校”本质上就是一个初小,有能力上高小的孩子得送回临高去接受进一步教育。

项天鹰亲自回了一趟临高,和胡青白达成了一个协议,凡是高雄国民学校派来临高上高小的学员,除少数成绩优异,有望升入中学的孩子之外,剩下的,必要有一半要追加一年的简易中等师范教育。教育完成之后必须派回高雄任职。

“这样我才能有足够的本钱,未来再把学校的教育规模扩大。”项天鹰说,“现在高雄已经聚集了两万人口,最近又要把郑芝龙原本迁徙到笨港的四万人接受了下来,我们在高雄的人口已经超过六万人。未来人口还要进一步增加,我不能只靠五个初等师范生过日子。”

胡青白当即答应了他的相关计划,同时又拨给了他大批教材和教具。项天鹰这趟回临高堪称是满载而归。从临高起航前,他又抓紧时间,到女子文理学院一次选了四个女学生,付款了一大笔的“培训费”。让一干元老院目瞪口呆,一以为他是在高雄饥渴坏了。

对项天鹰来说,生活秘书是非常好的人力资源,她们至少都受过高小水平的教育,而且还都受过长短不一的各种职业教育,带回高雄,可以有效的充实国民学校的队伍。要不是办公厅只允许他一次选四个,他倒是想选上十个八个呢。

从临高返回之后他继续忙于国民学校的工作,不知不觉,已经来高雄三年多的时间了。他虽然挂着一个“教务长”的头衔,教育部却始终没给他“转正”,封他一个“校长”干干。

不过项天鹰对于自己担任什么职务并不在意,反正元老院也没打算在高雄的教育这方面搞出太大的成绩来,所以他也就让一切正常运转就行了。每天除了上课、备课和办公之外,就是躲到自己的办公室里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

项天鹰虽然学的是政治,但是个人爱好却是历史,三番五次想转行学历史,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这回自己回到历史之中了,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把D日以来他经历的所有事和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记录下来。

当然了,这之中有一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公开的,比如说元老院在登州之乱中的真正作用、赵引弓在江南搞的“蚕桑改良”,这些个黑历史都单独留在某个小册子里。项天鹰着重记录的是本时代的风土人情、服饰习俗、官僚制度、生产方式等等历史中的细节,毕竟这些有很多都是早晚要被元老院消灭的东西。

甘粕右卫门给项天鹰提供了很多材料,穿越前他就是个日本战国史爱好者,还自学了半吊子的日语,上杉家正是江户时代保留战国痕迹最多的大名,甘粕右卫门简直就是一个活的资料库。这三年来,他像挤牙膏一样把所有还能想起来的事都告诉了项天鹰,从米泽藩中的重臣都有谁,直到他小时候怎么换尿布。几乎每一个项天鹰能接触到的日本人都遭受了同样的待遇,来自山东、浙江等地的难民同样不能幸免,尤其是登莱、东江叛军出身的人,连擦屁股用的是石头还是瓦块都得告诉他,以至于不少人以为项天鹰其实是政治保卫局的隐干。

项天鹰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今天的一句闲谈,也许在几百年后就是重要史料。”因此他的记载几乎是巨细靡遗。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按照日记的方式来写,D日以来发生的值得一书的历史事件则一件事整理成一本书,此外还有各种对原住民的访谈录以及整理的大批数据表,以及那本传说中的小册子。一开始项天鹰自然得亲自动笔,后来就交给生活秘书了。

项天鹰从临高带来的四个生活秘书,都是C级以下的。元老们还以为他是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其实真正的原因他的生活秘书真的是秘书,所以对长相身材这块并无太多的要求。

她们除了担任教学工作,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速记法笔录他的口述的内容,然后誊写清楚。所有内容他都会先审一遍,修改之后再让秘书誊录,做出内容摘要卡片,他审核无误之后装箱封存。

如果涉及机密以及黑历史的部分,那就只能他自己亲笔书写,生活秘书连看一眼都不行。

其实项天鹰搞这么浩大的工程,完全可以去向大图书馆申请资源,大图书馆也有一个修史的项目在进行中。但是他始终认为那是官方搞的,就算去参与写上几本几卷,也不能算自己的作品,更何况还有大量的“修订”。要修就修一部像《史记》《国榷》那样完全属于作者的史书,除了他教育出来的生活秘书和学生徒弟之外,不能让任何人参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