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贝纳颂 > 99.牛报恩

贝纳颂 99.牛报恩

作者:李赫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7 01:36:23 来源:笔趣阁

明朝时,彰德府城外,有个临山的小村子,六七十户人家,大部分都姓赵,村里人祖祖辈辈都已耕田为生,农闲时做些小买卖,日子还算过得去。

位于村北处有户农家,四间土房带个小院儿,整理得干干净净,小院儿隔壁用篱笆圈起一小块儿空地,种了些青菜,一幅温馨田园之色。

这家户主叫赵槛生,因其母亲将他生在门槛之上,才取了个怪名字。

赵槛生五十来岁年纪,老实本分、敦厚善良,早些年也外出做过小买卖,后来贩货摔伤了腿,就回村置办了十亩田,安顿下来。

赵槛生的老伴儿姓吴,娘家在十里外的吴家沟,父母早已亡故,只有一个弟弟吴昌,已做货郎为生,日子勉强过得去。

吴氏身体一向不好,三十岁时才生下一子,按族谱来看,这代人中间取“善”字,赵槛生就给儿子取名赵善承。

赵槛生虽是个农家人,但很有想法,自己当年若不是摔伤了腿,可能在生意上就有所作为了,也不至于窝在山村一辈子。

他心里清楚,靠着那十亩田地,就算再勤快,也只能落个温饱,要想日子富足,还得做买卖,但做买卖必须要识字,于是在儿子七岁时,将其送到镇子上蒙堂读书识字。

原本想让儿子多读几年,可惜四年后老伴儿生了大病,看医吃药已经花去了积蓄,哪里还有钱财供儿子读书,所以赵善承十一岁起,就不再去蒙堂,小小年纪就帮父亲担起了家务。

吴氏整整在床上躺了五年,药费花了无数还欠了不少钱,结果还是没能救她一命。

母亲去世后,十六岁的赵善承开始跟着舅舅走街串巷,做起小货郎。

赵善承勤快也很懂事,只要田里农活做完,就挑着货担出门。

父亲看着儿子小小的背影,心里不是滋味,可日子还得照过,欠的钱总归要还,心疼儿子也无能为力。

归德府郊外有片大宅,是当地胡姓富家的宅子,这家主人叫胡申昌,家有田地百顷,在附近是最大的地主,可惜胡申昌年逾七旬,整日在家休养,很少有人见到他的样貌,家中事务有其长子胡世方打理。

这年春上,赵善承到城郊卖货,见一老人歪坐在田边,头靠在一棵柳树上。

赵善承在旁瞅了一刻钟,那老人竟一动没动,他过去仔细一看,原来这个老人昏迷了。

母亲生病多年,赵善承隔三差五去医馆抓药见郎中,多少也懂些医道,他掐人中捶后背,老人竟然慢慢苏醒过来。

赵善承问道:“这位老丈,您家住在哪里啊?这么大年纪还独自出来,多不安全,我您送回去吧。”

老人吃力道:“麻烦了,前面二里胡家大宅,我......我就住在那里。”说完话又晕了过去。

赵善承自小受父亲教导,做人良善,他将货担放在树下,背起老人就跑,片刻后就到了大宅门前。

敲门后,开门的是个六十来岁的老人,这人见到老者后,大惊道:“啊!老爷这是怎么啦?快......快扶老爷进屋。”

赵善承一边往里走,一边将方才之事仔细道来。将老者放在屋内床上,开门老人跑去后院禀报。

不一会儿,内宅过来男女老少十几个人,为首一个中年男人,相貌堂堂,与老者有几分相似,他对开门老人说:

“文叔,赶紧去请郎中。”

老人应了一声,转身出去,赵善承也要离开,中年男人上前拦住道:

“这位小哥请留步,您将家父背回来,是我家的恩人,哪有慢待的道理,还请到客厅用茶。”

赵善承道:“员外客气,我只是个货郎,见到老人家晕倒,只当相救,我的货担还在田头,要取回来。”

“这种事情哪用劳烦你去,胡成......”中年男子话音刚落,从外面进来一个年轻人,说道:“大少爷有何吩咐?”

“你去二里外咱家地头那棵柳树下,将这位小哥的货担挑回来。”中年男子说完,请赵善承去了客厅,并让下人上了茶水。这时候,郎中也到了,经过救治,老者恢复过来,已无大碍。

中年男子陪着赵善承喝茶,还不停道谢,这让赵善承受宠若惊。说实话,这几年货郎生涯,他也遇到过不少富家人,但像这家这般豪富,而且主人这样谦逊懂礼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通过交谈,赵善承终于知道,原来这家就是附近最大的地主胡家,那老者就是胡申昌,中年男子是他的长子胡世方。

老员外对自己的田地感情深厚,每日都会去田边溜达,他一向不服老,不让下人跟随,没想到今日晕厥。

这时候,前去挑担子的胡家下人胡成回来了,他一脸无辜地说:

“大少爷,货担不见了,我问了周围乡亲,他们说见到一个年轻人挑着担子跑了。”

胡世方气愤道:“是何人如此无德,真是混账。”

说完后,他让管家拿来五十两银子,要送给赵善承,一来是表示谢意,二来是弥补其损失。

赵善承推辞道:“救人乃是本分,哪能收取报酬,至于货担,我会去找寻,请大少爷不必介怀。”

胡世方很是感动,说道:

“年轻人不贪钱财,做人正派本分,真令胡某汗颜,可货担因家父而丢,自然该由我承担,你若不收,我可无法向父亲交代的。”

赵善承听到此处,知道无法拒绝,就拿了其中最小的一块碎银,大概三四两的样子,然后说道:

“担子和货物最多值四两,我只能拿这些,若拿多了,父亲会责骂的。”

看着赵善承离开的背影,胡世方感叹不已,像这样的年轻人真的太少了。

转眼过去半年多,这一天,赵善承又到城郊卖货。

在离胡家大宅不远处,有一高一矮两个男人,牵着一头老黄牛往前走,这牛看上去已经老迈,走路一瘸一拐,往下一看,原来左后腿肿胀,后蹄也有脓肿。

赵善承上前问道:“两位大哥,这是带着牛去看病吗?”其中高个子男人说道:

“什么看病呀,这牛快二十岁了,前些天生了病,怎么治都治不好,我家少爷已经向衙门报了备,现在是要拉到场上杀掉吃肉。”

这牛不知道是不是听懂了人话,高个子话音刚落,这牛竟然转头瞅向赵善承,“哞哞”叫了两声,还用嘴不停得蹭他,眼睛里似乎还有泪花。

赵善承人如其名,是个心善之人,哪里经得起这般,他突然心中酸楚,开口道:

“老黄牛为你家主人劳累了半辈子,怎能如此狠心杀掉呢?不如放过它吧。”

矮个子男人道:“牲畜就是牲畜,它又不是人,生下来就是干活的,干不动了也只能等着宰杀,这都是命,小哥要是如此心善,何不买下来,带回家养着。”

“多少银子?”赵善承竟脱口而出,自己也觉得惊讶。

“一头年轻健壮的耕牛不下五十两,这牛虽说年老,又生了病,但起码也值个七八两,你若想买,七两银子卖给你。”高个子男人说道。

七两银子,对自己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哪里拿的出来?赵善承一时之间犯了难。

这时,后方来了三个人,为首一人喊道:

“你们俩干嘛呢?还不赶紧牵到场上,屠户一会儿就到了。”

这声音听着耳熟,转头一看,竟是胡世方,他身后跟着门房文叔和下人胡成。

矮个子男人道:“大少爷,这小哥起了善心,想要买下老牛,救它一命呢。”

此时胡世方也看到了赵善承,他笑道:

“原来是赵家小哥,我说呢,是谁这么心善,愿意救一头老牛。既然你有如此心思,那我就把这头牛送给你。”

赵善承不肯接受,胡世方说:

“你若不接受,那我们只有宰杀了它吃肉了。”此话说到了赵善承的心痛之处,他感谢胡世方一番,牵着老牛回了家。

赵家庄隔壁有个李村,村中有个牛医叫李十文,此人有些偏方,赵槛生将他叫来,为老牛医病,这个李十文真是有些本领,花了半年时间,竟然把老牛医好了。

对于农家人来说,耕牛实在太重要了,赵家庄几十户人家,也只有大户赵田丰家有一头。

赵善承家有十多亩地,农忙时都是他和父亲忙活,犁地、耕地都要人拉,现在有了老牛,自然轻松多了。

这老黄牛自从病愈之后,好似回光返照,有使不完的劲头儿,有了牛犁地,收成也跟着好了,父子二人的日子也见了起色。

不久后,舅舅吴昌给赵善承说了门亲事,女子是刘家湾人,姓刘,名叫翠姑,家里有几亩田地,父亲是个老裁缝,日子还算可以。

半年后,二十岁的赵善承娶翠姑过了门,翠姑贤惠持家,田间农活也能操持,过门第三年还生了一对龙凤胎,赵家喜气洋洋。

家里多了三张嘴,可是收入却没增添那么多,日子依然过得紧吧。

转眼过了三年多,赵善承做货郎也快十年了,各种货物的产地、质量、行情等他都比较熟悉,早想着去外地贩货,供应当地商铺,苦于没有本钱,也只能想想。

这年除秋,一连下了十几天雨,人们盼着早日天晴晒晒地,好种庄稼。等到了地十三天,雨终于停了,几日后,人们忙着耕地播种。

赵善承与父亲牵着老牛在田间干活,由于岳母小病,妻子翠姑带着儿子女儿回了娘家。

下午时分,活已经干完,父子俩准备牵着老牛回去休息,可一向听话的老黄牛,竟卧在田里不肯离开。

老牛趴窝一般是生了病,赵槛生很是担心,这几年亏得有这头老牛,家里生活才富足一些,若牛病倒不治,那可不妙。他来不及想别的,赶紧让赵善承去请李十文。

没多久,李十文就来了,他检查一番后,说道:

“这牛没病,你别看它老了,身体还好得很,再活个四五年没问题。”

“可它为何趴窝不走啊?”赵槛生问。

“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牛没病,我干了一辈子牛医,从来没诊断错过。”李十文口气很肯定。

赵槛生无奈,拽着绳子使劲儿拉,老牛鼻子吃痛,“哞哞”直叫,但就是不愿起身。赵善承有些心疼,就劝父亲再等一下,或许是老牛累了,过会儿就没事儿了。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赵槛生等不及了,他使劲儿拉拽,还用树枝抽打,老牛应该是痛了,缓缓站了起来,在赵槛生的拉动下,往家走去,但却走得非常慢。

二里不到的路程,走了足足半个时辰,赵槛生也拉的大汗淋漓。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老牛死死站在外面,就是不肯进院儿。

这时候,有个风水先生打扮的中年男人打此经过,他看了看老牛,又看了看赵家父子,抬头道:

“不是老牛不进门,而是院内有蹊跷,小心你家宅子,切记,切记。”此话落地,这男人转身离去,待父子俩反应过来,只见到远处的背影。

赵槛生嘟囔道:“江湖术士,胡言乱语,不必信他。”说完后,就拽着老牛进院。

那老牛猛地一转头,把赵槛生拽了个趔趄,手中的绳子也松脱了,老黄牛扭头向远处跑去。

这牛是家里的主劳力,怎能失去,赵槛生爬起身,叫上儿子就追,不想刚跑出三十多丈远,忽听得“轰隆隆”一声,随之脚下一颤,二人转眼望去,大惊失色。

原来赵家单独住在村北头,最近的邻居也有四五十丈远,赵家宅子北靠山坡,离着仅有七尺远,方才那阵巨响,是山体滑了坡,四间正房连同院子全部被埋在土石下。

父子二人惊魂未定,呆立在当场,这时候,那头老牛竟跑了回来,就站在二人身后。

村里人听到动静,全都跑了过来,见到这一幕,无不心惊胆战。

宅子被吞没,此处已经不能居住,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赵家父子在村西头找了块儿地,盖了三间小屋,临时居住。

赵善承这时也反应过来,他对父亲说:

“原来当日老黄牛不肯回家,就是预感到了危险,它是在救我们啊!”

赵槛生经历生死,相信儿子的话,他在小屋旁搭了个牛棚,作为老黄牛的起身之所。

翠姑和孩子们也从娘家回来了,接下来的日子,一家人天天去老宅清理,以前的一些物件,能挖出多少是多少,家里的日常生活也需要这些东西。

这日傍晚,赵善承在挖掘时,铁镐好像碰到了硬物,镐头都裂开了,他扒开土石,见下面有块黄澄澄的东西,用手搬起很是沉重。

等拿回家檫去泥土,发现竟是一大块儿狗头金,足有两个拳头那么大。

翠姑惊讶道:“哎呀,这东西可金贵呢,我大姐嫁到了怀庆府,她叔公公就是挖矿的,像这么大的金疙瘩,一辈子都没遇到过。”

赵槛生高兴坏了,眼睛里放着光,说道:

“看来是山里面天然的东西,说不准还有好多呢,我们明日一早再去挖掘。”

赵善承道:“这是横财,我家也算因祸得福,这两块儿价值不菲,足够我们过许多年了,做人不能太贪,再说那个地方危险,说不准何时就会再次坍塌,若是为了钱财遭遇不测,那就得不偿失了。”

赵善承的话果然应验,次日上午,后面的山坡又滑了下来,赵槛生庆幸道:

“哎呀!亏得你阻止,不然我就被埋了,看来做人真的不能太贪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