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九章 大事不好Judy真的搞事情了

朱棣是忍无可忍被迫起兵造反?还是要有预谋包藏野心?通过现有的史料分析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历史学家研究文史文献细节,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当然就历史事件本身而言,死磕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最终的结局早已尘埃落定。

“奉天靖难的口号一打出”决定起兵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

在誓师大会上,燕王朱棣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我,朱棣,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的嫡子,自受封藩王以来,一直遵纪守法。

第二、如今幼主就是指朱允炆嗣位,信任奸臣,就是指的黄子澄、齐泰一班人。挑动削藩,屠戮我家,公然违背太祖高皇帝的“祖训”。

第三、正义与奸邪不共戴天,我将遵循“祖训”,奉行天命清君侧,以安社稷。

第四、天地神明,日月永鉴。

就在亲信将士被朱棣的发言感染,一个个激情燃烧的时候,突然天气大变。刚刚还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电闪雷鸣,暴雨如注。

传说当时雷电还震落了燕王府宫殿上的一些瓦片。

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连刚才自信爆棚的朱棣,整个人也有点蔫了:如此不祥之兆,是上天在警示我等的“靖难”计划吗?

众人开始耳语,夹杂着沉重的唉声叹气。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信心似乎动摇时,一个年老的僧人站出来,示意大家安静,别嚷嚷了。根据正史记载,老僧接着说:

“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三言两语,信息量巨大——风雨是吉利之兆,说明现场要出真龙天子了。真龙出现,故而风雨相从。殿瓦坠落,则预示着要换黄瓦了。

按明朝的制度,藩王的宫殿用绿瓦,只有皇宫才能用黄瓦。

经此一番解释,现场情绪又由低落转为亢奋。众将士对他们的领导者朱棣,重新报以膜拜的目光。

对于老和尚道衍的这出漂亮救场,朱棣在心中默默记了一笔。

可是就算北方支持的朱棣当皇帝的将领再多,也没有建文帝控制的全国资源多呀。用一个省的力量打一国?睡在地下的朱元璋用脚指头的想不出来,他的四儿子能赢。

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县,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

这个李景隆的父亲是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被朱元璋列为功臣榜第三,仅此于徐达和常遇春。

所以李文忠和朱棣算是表兄弟,那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外甥,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通常会喊四叔的吧。

好了,两个侄子和他四叔较量了,小的打老的,也算是逆袭之战了吧。可惜的是李文忠如此名将之后,确是一个“勇气”有余智谋差得远的活脱脱赵括马谡式的人物。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控制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其实就是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蒙古人被明朝打得没饭吃,现在有一个老板给饭吃,还不是效死命打仗。

“大明战神二代目”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

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本次如果能这一局乘虚偷了朱棣的水晶,那么朱棣这一局输了。后来当皇帝的当时的燕王世子,儒雅大胖子朱高炽用城内的军民百姓愣是挡住了李景隆大军的拼死进攻。

要知道根据记载当时守卫北平的军民加起来才不到一万人。而李景隆大军有五十万人,就算是虚数报出来吓唬人,怎么算都有二十多万人吧。这个时候不能围城困死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只能全力攻城,形势危急可见一斑了。

但是世子朱高炽拼死率领残兵守住了朱棣的老巢,为父亲朱棣回兵救援赢得了时间。其实李景隆这一招“围魏救赵”用得很好,只要破了北平城,朱棣的燕军就成了无根之木,断了根基。朱棣父子孙儿全部都没有活命的道理。

朱高炽为什么能守住,抵挡住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攻打,事后诸葛亮的话总结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城,城防历来比较坚固,也相对来说易守难攻。

第二点,北平是当年朱棣的老巢,朱棣在打天下的时候,北平就一直是他的大本营,他已经在北平深耕多年,对北平的城防人文有相当了解。

第三点,就是历史上后世一直被埋没的朱高炽个人的高超军事指挥能力。

话虽如此,要知道当时战争迷雾笼罩,换做笔者读者中的任何一个人去那个历史时期站在朱高炽的位置去守一守,想来不一定可以住的。结局兵败身死,朱棣一脉全家死光光,不是开玩笑的。李景隆的无能是因为朱棣一家子太能打才显得他无能。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德州。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帝就是不惩处战败的李景隆,这是什么原因呢?

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 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

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铁铉守卫济南,至今济南人都还在大明湖畔立祠纪念他。

李景隆与他四叔互有胜负,其实这个时候如果全力围剿,朱允炆不下那一道蠢猪一样的“勿伤朕之叔”的圣旨,朱棣早就不知道被杀了多少回了。当然他那骁勇善战的两个儿子多次救他于生死之间也是重要原因。

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李景隆无能,推荐他上来对付朱棣的人无能,都是建文朝的罪人。这似乎是共识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李景隆遇上了朱棣一脉造反能打的,朱允炆和李景隆都要叫朱棣一声四叔,虽然皇权斗争残酷无比,但是朱允炆不想背一个弑叔的罪名,他李景隆就想吗?建文帝平定了燕王朱棣造反以后,他李景隆作为打败叔叔的主将,会不会被拿出来当替罪羊?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他心里没数吗?这里没有给李景隆平反的意思,历史上做了什么就是做了的什么,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究竟李景隆是怎么想的,还真的只能是考古工作者们再努力才能知道了。反正李景隆现在败了。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就是今山东省聊城市,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

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其实这个时候朱允炆还想用齐、黄用天子的名义招募军队,如果朱棣兵围南京。只要南京守住了,他们的生力军,就可以来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把朱棣的大军围死在南京城下。计划的关键就是南京城一定要守住。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等于说一路开视野,一路反被占领,这些土地除了大本营北平,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多数人认为是宦官所为,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

“你和你侄子之间争夺皇位,充其量也就是朱家人自己的事情,攻入南京,逼小皇帝退位就是了。天下会臣服的。你们自己的家事,他们跟着起什么哄?有不服气的,杀了就是嘛。”

黑衣宰相僧人姚广孝的话让朱棣茅塞顿开,对呀!这是一场打水晶的游戏,杀的人头再多有个p用?直接率领大军,直入南京。

各路围剿的军队,一时间慌了神,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 五月克泗州、盱眙, 兵指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有人说这场创造奇迹的战役全部归功于朱允炆的瞎指挥,和“大明战神”李景隆的“间谍”大功。

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儿子,由于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优越”表现,常被后人“亲切”的称为“大明战神”。又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战无不败,败无不逃,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逃跑大王”。还由于他在“靖难之役”时每次战败必会给粮草匮乏的朱棣留下充足的物资,因此后人又“亲切”地称他为“运输大队长”。

靖难之役:朱棣从造反到登基的过程就是李景隆不断给朱棣输血的过程,这个剧情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蒋某人是不是也干过这个活儿?

别人可以不在乎卧底的身份,但是李景隆不行,因为这和他的能力有关。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一定是朱棣最大的功臣,什么张玉、朱能、姚广孝都要靠边站。但是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那么李景隆真的就是是无能到不能再无能的废物了。

持有这种李景隆是卧底的观点的,也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种种事迹的表现,从这原因来看不得不怀疑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朱棣与李景隆自小便相识,并且感情很好。出于这个原因,李景隆是有可能对朱棣心慈手软或者说刀下留情的。如果李景隆慧眼识珠,他选择朱棣那一边也是有可能的。

二、朱棣登基后,选择重用李景隆,朱棣五次北征,李景隆参加三次,并赐予李景隆高官厚禄。这是疑点最大的,朱棣和李景隆不止一次交手,按道理来说李景隆有几斤几两,他心里自然有数。如果李景隆真的是军事白痴的话,朱棣没道理这么做。

三、朱棣对于李景隆非常宽容。《明史》中记载,永乐元年张信等人曾经弹劾过李景隆。但是朱棣却以李景隆自**好,敷衍而过,并未对李景隆做任何处罚。这点也是非常可疑的,朱棣的性格是睚眦必报的,诸位可以看看朱允炆的旧臣在朱棣手里有多惨,总是找各种理由杀他们。而李景隆是和朱棣正面对抗过的,朱棣就这样既往不咎了?

说实话,笔者并没有要给李景隆洗白的意思,诸位可以这么想。如果李景隆不是朱棣的卧底,而后人却坚决认为他是朱棣的卧底,那他该有多悲哀,这应该是对李景隆最大的侮辱了吧。

但是如果李景隆真的是朱棣的卧底,这样也算是给他“讨回公道”了,他也该瞑目了。

各位读者持卧底说,还是废物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先抛开李景隆是不是卧底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如果李景隆真如他父亲那般有勇有谋的话,哪里还有永乐大帝?没有永乐大帝,哪里还有《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万国来朝等惊世壮举?

真的让朱允炆这一系的子孙当官帝治理大明,能比朱棣做得好吗?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不得而知。

成王败寇,朱棣赢了。其实他赢了,要感谢几个人,就是他侄子的左膀右臂之一的黄子澄,让他造反没有后顾之忧。

1399年四月,朱棣回到北平后,就向朝廷告病,过了一段时间,病越来越重,居然成了病危。

这场病并不是突发的,而是酝酿了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朱棣有一件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公元1399年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同时朱允炆下了一道看似聪明实际上很愚蠢的旨意“番王不得入京吊唁”,本意是怕叔叔们回来添乱,可是朝廷有兵,番王带兵进京就是谋反,可以合理合法的削藩干掉。带几个侍卫来,朝廷怕什么。

直接软禁控制起来,削藩岂不是顺利。诸王都被控制了,封地起兵造反还不是几个月就平定了,他们吃饱了撑的?

其实按道理来说,既然决定强制削藩,就应应该从实力最强的几个王开始削。秦王、晋王、燕王。这几个从封号上看,稍微了解一点战国历史的朋友就会知道,实力强不强,先把实力强的干掉。其他势力弱的哪里还敢动?朱允炆的“仁德”或许就考虑在这里了吧。

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

但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

当时这几个朱棣的儿子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可能是什么,但是都在大哥朱高炽的带领下毅然决然的去了南京。留下了疯癫的父亲在北平被建文帝派去的官员监视。

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

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按亲戚关系算,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外甥,他看着此三人长大,十分了解此他们的品行,他对朱允炆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此三人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紧接着,徐辉祖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他告诉朱允炆,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

未卜先知还是一语成谶,未来这位汉王爷朱高煦闹出的乱子其实也不小。

书归正传,可是决定权在建文帝手中,他最后作出决定,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弟。这不是妇人之仁是什么?既然动手了,就要决绝,都已经干掉了前五个叔叔,还差他一个四叔吗?历史就是这么诡谲。

后来的故事前文都说过了,其实朱棣造反被围困在济南城下,一场血战的时候,他动摇过信念,怕是真的撑不下去了。

如果没有诸多神助攻,他是无法当皇帝的。

神助攻的黄子澄后来结局怎么样呢?前文说过不久后朱棣便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要根据《皇明祖训》奉天靖难清君侧,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

明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明惠帝也就是建文帝了,历史上的谥号惠帝的一般都是倒霉蛋。汉惠帝刘盈也是第二位皇帝,一辈子都活在吕后的阴影下,驾崩时年二十三岁,在位短短七年。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著名的傻子,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名言”,一辈子活在皇后贾南风的控制下,最后被毒去世。

说他是傻子吧,他又说出了“此忠臣血勿去也”的明事理的语言。

归根结底这哥们也是个可怜人。朱元璋自信他设立的番王制度,不会重演晋这个晋惠帝时代的的八王之乱。

根据《周书·谥法》记载: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

总之盖棺定论,惠帝惠帝,也就是个中庸粉饰一番的谥号而已。就像是生活中形容一个人是老实人,其实老实人就是懦弱无用的人的文雅称呼而已。

自从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

李景隆不愧是名将之后,表现没让他四叔失望。

表现更令朱允炆极度失望,但是又拿他没有办法,谁让朝廷能打的将军都被他皇爷爷杀了个干净,李景隆“战神”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元璋坑惨自己孙子的第一个方面揭晓,无将可用都几乎杀光了,年轻的又不能服众,老的呢又打不动。

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建文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

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建文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着请求建文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没有接纳,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你也知道你自己误国了,可是事已至此,为之奈何?现在后悔有什么用?或许用李景隆是当时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最优解了吧。

当盛庸在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朱允炆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

这期间,在靖难造反的紧要关头,朱棣的燕军攻打建文帝的盛庸部队态势不太妙,多亏二儿子朱高煦及时带着援军赶到,才化险为夷。为了勉励朱高煦,朱棣对他说了一句话。

“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关于这句话的具体措辞也有一些差异性说法,但意思其实都差不多,那就是“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这句话中的世子指的就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这句话隐含的意义也不难理解,那就是“你哥哥身体不好,你努力帮我打下江山,将来太子的位置你是有机会的”。

朱高煦果然备受鼓舞,奋勇作战,朱棣最终能在决胜局取胜朱高煦功不可没。然而从后来的历史中我们也不难得知,这句话只是朱棣给出的一张空头支票,其实是在给朱高煦画饼。

当然,汉语的魅力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单就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说,朱棣并未给出明确的承诺,朱高煦要想埋怨他却也埋怨不着。

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朱允炆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

南京陷落前,建文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

建文帝的穷途末路到了,结局容后再说。总而言之就《明史》的记载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而已,概括起来就是:南京城破,皇宫也没守住,太监内侍、锦衣卫、守城军队有的战死,有的逃了,有的直接投降了。最大的boss朱允炆,不知所踪,用今天流行话说就是“神隐”了。

建文孤臣黄子澄密谋继续募兵反抗朱棣,始终不承认朱棣的皇帝地位合法。结果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

后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黄子澄抗词不屈,怒火中烧的朱棣将其肢解而死。

虽然是一代腐儒,但也算得是半个能臣,朱棣为反之时计策既定建文皇帝也相信他的话,但是他有的关键决策过于妇人之仁,以至于他太过于替皇帝考虑所谓仁义面子问题,导致兵败身死。

但是他也死得轰轰烈烈,不曾屈服于强权,不曾有一刻怀疑过自己的坚持,也可谓是建文一朝的忠臣。

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

明正德十五年后来直到公元1520年,黄子澄获得平反,清朝乾隆年间,追赠谥号为忠悫。

其实少年读书时代的黄子澄,才思敏,少年时便发愤读书,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勤斋”。

黄子澄在精通经史的同时,对文学也肯下功夫。他的诗文委有造诣,且才思敏捷。据《曝书亭诗话》记载:他去蒙山石门初次拜谒梁寅时,梁寅令他作《枯梅》诗,他稍事想索,一首好诗就出来了。

曾阴差阳错状元成探花,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黄子澄考中乡试第二名,第二年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

明太祖问他的年龄,他说是34岁,再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时紧张答不上来。

于是,明太祖把他从第一名换成第三名,就这样,状元变成了探花。

诸多历史上的名人对于黄子澄的做出过评价。

乾隆帝评价他说: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张廷玉《明史》: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

由于黄子澄惭臣节,不降服朱棣,被朱棣残酷地杀害,还祸连十族,所以旧时的士子都歌颂黄子澄的节义,鞭挞朱棣的凶残。如赵逊颜的《过太常祠》诗:

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

晁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

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

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入双眸。

此诗在赞叹疾风劲草、百折不移的黄子澄,针砭鼎镬臣僚、株连十族的朱棣的同时,还对黄子澄参与这场斗争的得失作了评价。

朱棣登基后当皇帝后,黄子澄被杀,祸及满门,株连九族,家属被杀65人,异姓致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

黄家的女眷则遭到惨无人道的凌虐。 黄子澄的妻子和妹妹被送教坊司其实就是官方妓院充妓,每天遭20人**,奸后生的孩子,继续充妓。

南京城破之前,黄子澄的妻子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来到苏州府,决心与黄子澄共赴国难。

苏州知府姚善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忠臣义士留下血脉,就改变了他们的姓名、户籍与身份,以便能逃脱即将到来的大屠杀。

黄圭改名为田立微,户籍改在苏州府昆山县,身份是位道士;二儿子黄玉改名为田彦修,身份是昆山县一农村的里正;三儿子黄润改名为田彦温;四儿子黄泽还是少年,也是改名换姓。4人均学会了昆山方言,逃脱了朱棣的屠杀。

后世有子孙黄表在明武宗时考取了进士。

建文朝的另一位大忠臣的齐泰、还有死守济南的铁玄结局如何?咱们下回接着分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