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四十八章 Judy为何不投降?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四十八章 Judy为何不投降?

作者:孤临易水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2 12:59:41 来源:笔趣阁

此刻让少年天子朱允炆魂牵梦绕的四叔Judy,他现在在北平过得可好?来南京与侄儿一起琴棋书画,找个大宅子多多赏赐美姬给你享受着岂不美哉?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元末至正二十年即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市,五月,陈友谅兵寇池州,不久又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天安徽省当涂县的文书。如果陈友谅攻陷了太平,与其相近的应天府就岌岌可危,朱棣便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的。

洪武三年即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即1390年公元,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屡次被朱元璋授命总领北方军事。

因为父亲朱元璋一直忙于军务,没有功夫管孩子们,直到七岁朱棣才有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将在下一年称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为咱们的朱棣命名为“棣”,此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这里提一句,因为朱家子孙大明立国之后,国家相对平稳富足,所以子孙发展得极为迅速且近乎膨胀,原来那些古书上的生僻字都不够用了。没办法,只能自己生生造字出来取名字。

所以朱元璋同志在世的时候死活没有想到。他为子孙后世的命名方式间接的为中国后世的元素周期表用字的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众多史料里,朱棣被形容为一个常年来处心积虑,企图谋夺皇位的野心家。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当时,他却是诸藩王中令朱元璋最放心的人。

明朝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领军队攻下帝都应天府,成功篡夺了皇位。许多人把朱棣篡位的原因归结于建文帝试图削藩,结果才导致了朱棣被迫起兵。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会反吗?

之前分析的齐泰、黄子澄搞事情的这种说法,能不能站得住脚呢?接着继续分析。

首先实事求是不带任何同**彩的来说,齐泰、黄子澄的计策不可谓不是一条好计策。快速的清除掉手握兵权的这些番王叔叔们,不用搞汉武帝的推恩令,对于恐惧地位不稳的新皇帝朱允炆而言,快狠准如果坚决的执行下去,不可谓不是一件好事。

取得全国政权统一之后,再实行仁政,安定海内。积蓄国力,待国富明强,等后世子孙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征伐四方,扩大大明的疆域,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坏就坏在,他们君臣都是一帮腐儒,方法虽然好,但是执行起来起初倒也顺风顺水,改地名官名搞复古那一套,历史上要找一个奇葩来和他对比,也只有一代民选皇帝王莽了。

建文帝一改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倾向,优容文士,提高其品级。同时“锐意复古”,甚至要实行井田制,对官名、宫名、殿名等仿《周礼》频繁更改,徒增纷扰。这给行政体制完成的混乱可想而知,今天叫这个地名,明天又改了。后天官明变了,大后天又改了。公文怎么写都不知道,这么个搞法大明朝还不乱了套。

原本开局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因为他们遇上的是朱棣。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圣旨就直接下到了燕王府,朝廷的官员直接就进驻了王府,看样子无论如何朱棣都在劫难逃了。

事已至此,燕王朱棣为何还不束手就擒?乖乖的和朝廷的使者一起去那金陵胭粉之地,给您安排一个大大的王府,每天莺歌燕舞岂不快哉?

遥想洪武九年1376年,还是十六岁的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即后来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

父亲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

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常驻,在练兵演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朱棣在凤阳时“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

后来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由于朱棣赐名姚广孝,道衍这两个字似乎鲜为人知,之前介绍过他。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道衍随朱棣北上燕邸,后来与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缘,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为宗人府,命朱棣担任右宗正。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却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然意料不到明军将至,应当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

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旧识,正在劝降时,明军已大败元军,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邀请乃儿不花一同到明军营帐中请降,果然被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屡次被朱元璋授命参与北方军事,节制士马。

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颍国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将阿失里等人。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晋王节制山西、燕王节制北平各卫将士,凡军中事务,都要启奏朝廷和晋王、燕王。洪武二十九年即公元1396年三月,朱棣率军北征至彻彻儿山,擒敌将孛林帖木儿等数十人,又追击至兀良哈秃城,遇敌哈剌兀,打败敌军凯旋。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

朱元璋虽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但诸子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第三子晋王朱棡与朱棣之间的斗争尤其激烈。洪武二十三年,朱棣招降乃儿不花后,晋王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处发告朱棣不听自己的约束“劳师冒险”,使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朱棣入朝,晋王又言语冒犯朱棣,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搜求朱棣的“国中细故”,意欲倾陷朱棣,其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接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洪武二十八年即公元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去世,朱棣成为了诸王中最年长者。

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及诸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如此手握重兵,又是按长幼序在世的朱元璋目前在世的最大的亲儿子,又是马皇后所生,是否马氏所生历史存疑,这里暂不讨论。

这样一位文韬武略的王爷,怎不会从原来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最放心的儿子,变成孙子朱允炆最大的威胁。

笔者猜测朱元璋定没有事先想到朱棣敢起兵造反,并且还成功了。要知道历史上番王造反能成功的人几乎没有,如果早想得到,直接传位给朱棣就可以了。

给朱允炆更多的赏赐,安置起来。皇权的平稳内部的和谐与一个孙子的前途命运起来孰轻孰重应该朱元璋是能想明白的。他疼爱太子,要太子一系当皇帝,善待诸位叔叔。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孙子会如此心急。

这都是猜测,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有待于更多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来佐证了。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为了安稳政权的平稳过渡,下旨不得到京师奔丧。此刻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就是怕诸位叔叔们闹出什么幺蛾子,奔丧孝顺都是做给百官百姓们看的,那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诸王关心的。由此不难看出,朱允炆也不是毫无政治斗争的手段的。

前文说过朱允炆用书呆子中的狠人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害怕极了的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为了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

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朱棣直接跑到猪圈里和猪一起通吃同住,二人长期观察,觉得朱棣真的疯了。趁着二人迷糊不清的时候。

一举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

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朱元璋钦定的《皇明祖训》最终还是坑了好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