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奇葩一箩筐 > 第三十四章 得来不费功夫的元大都

关乎尽快进攻元大都的作战,徐达常遇春不敢怠慢,赶紧连夜把这一情况上报南京坐镇的朱元璋,请求圣断。

要知道这个时候还有一股力量虎视眈眈,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反扑,就是王保保率领的元军残余主力,虽然是残余力量,但是也不容小视。这种关键时刻,可马虎不得。

王保保,金庸迷们定不陌生,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真实的历史上他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太尉赛因赤答忽。而倚天屠龙记里的父亲是汝阳王,察罕特穆尔,是赵敏和王保保的父亲。明显这里金老爷子是刻意模糊了历史上的细节了。

消息传到了朱元璋哪里,老朱马上召来了足智多谋的刘基刘伯温商量着出主意。

要知道元朝些早年御史中丞伯颜以广东朱光卿、河南棒胡等起兵反元,奏禁汉人、南人不得执兵器,并拘刷其马匹。甚至禁农家用铁禾叉,以防造反。又诏禁汉、南人习学蒙古、色目文字;诸中央、地方衙门幕长并用蒙古、色目人,皆出于伯颜。他还荒唐地提出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后因元惠宗不从作罢。

蒙元丧失人性人伦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汉人被动的反抗措施,就是头胎摔死不养;主动的反抗措施,个别性格暴烈的汉人,就把鞑子杀了,但是单个人是斗不过武装到牙齿的元军的。要反抗蒙元的血腥统治,汉人必须串联和团结,炊饼、烧饼就充当了联络工具,把纸条藏在炊饼里。

元朝惠宗末年,颍州刘福通及全国各地老百姓纷纷揭竿起义,闹得元廷心神不宁,坐卧不安。为了巩固统治,他们一面派兵镇压起义军,一面派家鞑子到各家各户进行控制,大伙儿被卡得苦不堪言。

住在户上的家鞑子,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不但将兵器没收,连切菜刀都得由他保存,用时去领,用后即还。

哪家有大闺女、小媳妇,都要出高价钱向他买门槛子。谁家不买门槛子,不管是谁家大闺女小媳妇任由家鞑子**,新媳妇洞房任由家鞑子先睡,他可想跟谁睡觉就跟谁睡觉,坳犟不得。

如果拿钱买了门槛子,他就稍微规矩一些。门槛子这玩意儿,又没有固定的牌价,他说多少就是多少,又不许你还口。这样,富户能买得起,穷户就作了难,一个门槛子,就能让你倾家荡产。实在买不起的,妻女只得任其糟蹋。

家鞑子比自家的老祖宗还要尊贵,好东西得尽着他吃他用,稍不顺心,不是打就是骂,甚至处死你都无处伸冤。平时三朋四友在一起聚会,或者两个在一处说悄悄话,你要惹着他,他诬赖你想谋反,连命都没有了,所以那时候,天黑就吹灯,谁也不敢胡遛乱逛,免得祸从天降。

试想,这暴虐统治,不是一天两天,或十天半月,人们硬硬头皮就熬过去了,成年累月如此,谁能吃得消呀!因此,血气方刚的汉子,有的冒着一死,都跟着朱元璋起义,铲除暴虐。可是毕竟管得太严,卡得太死,起义的人不多,打不过元兵。怎么办呢?

此时朱元璋向军师刘伯温讨计策。如何利用这个起义破城杀敌。

要知道,虽然元兵跑了,但是大都城池坚固,马上拿下来是有儿戏的,能不费一兵不足,顺利的拿下大都,准备与王保保的残余主力决战才是上策。

刘伯温能掐会算。满腹韬略,沉思了一阵说:“天下人都对家鞑子有刻骨仇恨,如果大家一齐动手,别说一家只有一个家鞑子,就算有两个家鞑子,也能斩尽杀绝。”

朱元璋皱着眉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只是全国这么多人家,用什么秘密办法告诉他们,大家都一齐动手呢?万一走漏风声,就要万民遭劫呀?”

刘伯温捻着胡须笑道:“你不必忧心,我自有良谋。”

农历八月十四、八月十五两天,商店里,小滩上,到处都是卖圆饼子的。有的人家买不起,便有人赠送。鞑子不懂,便问:“这是什么东西?”人们就告诉他们:“这是月饼,八月十五拜月的供品。”

于是他们便解除了戒心,不再盘问了。中秋晚上,每家都捧出月饼、瓜果祭月。举行祭月仪式之后,各家人围在一张桌前,赏月饮酒。家鞑子也趁热闹,喝了个一醉方休。最后把月饼掰开,以便分而食之。

每个月饼内都夹有一个绵纸纸条,文曰:“请今夜子时杀死你家的鞑子兵。”鞑子兵不识汉文,楞着脸问:“那是啥?”

有的说是饼芯子,有的说是祝你全家团圆,还有的说月娘娘保你平安。他们便信以为真,乐得咧着傻笑,叽哩呱啦的说:“就你们汉人名堂多,真有意思!”

子时一到,有的鞑子兵醉倒了,有的鞑子兵睡着了,有的还在嘻闹。天下人都对鞑子都恨之入骨,一家人好商量,挤挤眼、碰肘胳臂时,全都心领神会了。

几百个人杀一个人还不容易,趁着黑夜鞑子睡了,用木棍打头,用农具砸脑袋,每个村一齐动手,只听这里噢唠一声,那里哎哟一声,未用一顿饭食的工夫,平日嚣张跋扈的鞑子兵,全都报销干净。

这是一个欢腾的夜晚,各家完成了杀敌任务,都走出家门,互相打听:“你家的鞑子杀死吗?”“杀死了!”“你家的呢?”“那还用说,早呜呼了!”于是人们敲锣打鼓,噼噼啦啦的点放起鞭炮。

随后人们欢欣鼓舞的打开远打开大都的城门,欢迎徐达、常遇春北伐大军进城。火红的大明气质如一条火龙,长长的队伍进去元大都布防。

特此说明,以上故事八月十五杀鞑子此事之时、地未见于各史册记载,仅止于传说故事。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故事的雏形见于清朝光绪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烬余录》,该故事是描绘蒙古兵进入苏州吴县后对当地的残虐。后来有人摘采《元史》及蒙古族相传元朝虐政的记载加以改编,把刘伯温当作策划月饼传讯的主谋,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奇故事。如今,该故事已经经不起推敲。

不是正史的记载,但是一个深入人心流传了很久的民间故事,写到书里。增加厚重历史的趣味性,改编不是胡说。

话说徐达北伐,是明朝灭元之战的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徐达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徐达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20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此役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

 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攻许州今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嵩县、陕今陕县、陈今淮阳、汝今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

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今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

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闰七月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闰七月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

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十日下长芦今河北沧州、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直逼大都城下。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大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六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进而平定山西。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十余万人。

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至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十个月。明军相继攻克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

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权。十二月,徐达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小说里的父亲,败逃甘肃,山西归明。

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l0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凤翔,迫元将李思齐率部十万奔临洮今属甘肃。

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

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庆阳,斩元将张良臣,占陕西。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北元兵袭扰原州、泾州、大同等地,皆被明军击退。

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元顺帝驾崩,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儿屡扰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先后克定西今属甘肃、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北走。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安抚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

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从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有轶事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各位读者老爷看看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北伐的大军达到了河北通州,距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然而,吊诡的是,北伐军事统领徐达偏偏在通州什么也不干,待了七天。

七天时间,对于元顺帝逃跑而言,已经够用的了,元顺帝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果然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跑了。然后,徐达的大军才姗姗来迟,这是第一回。

第二回发生在不久之后的开平,开平是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徐达的军队懒洋洋地来了,大明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一个口子。元顺帝似乎明白徐先生的意思,又跑了,这是第二回。

放跑了元顺帝,常遇春勃然大怒,他们的交情划上了一道裂痕。

然而朱元璋却说,放得好!

元顺帝的逃跑路线是先向西北出居庸关,之后偏离皇帝平时前往上都的路线,向西一直绕到中都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然后再折向东北方去上都。而明军情报没有做好,向东北出古北口,一开始方向就搞错了,初八日追到兴州今承德市西部回军,路上倒是截获了一大批回回商人的牲口。

追击部队回到北平之后向徐达报告,徐达大怒,令傅友德换路追袭,但元顺帝已经跑远了,而明军也必须先应付背后扩廓帖木儿的军队,不能继续远征塞外了。明史学者李新峰认为,《太祖实录》所说的“侦逻”只是掩饰无功之词,应该是可信的。

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难道封一块地盘给他?还是把他杀了才甘心?我觉得两者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不论元顺帝是个昏君还是明君,杀了元顺帝,蒙古王爷就少了皇帝的善意的瞎指挥。

那些王爷个个能征善战,徐达明军肯定会败。元顺帝多活几年,蒙古王爷就多一份头疼。这是头一次。

第二次,元兵大溃败,中原已失。但草原还有蒙古势力。杀了元顺帝,草原会立新帝,而放走昏君,元顺帝在中原长大,对草原陌生,还可以继续稳定祸害蒙古。

使草原陷入瞎指挥。元顺帝一死,草原就会兴旺,而明军北伐就更困难。瞎指挥的皇帝,是难得的宝贝。一定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大家认为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用而言不论有什么传说故事,盘踞中原的大元朝正儿八经的完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