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国戏子 > 069 童子试(三)

大国戏子 069 童子试(三)

作者:执笔画事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7 15:14:17 来源:笔趣阁

“大人可还记得梅长青这个名字?”

“记得,当然记得,早前便是小沈大人亲自过来给此子取的身份名牌,本官记得当时你我三人正为天字壹号舍之事犯愁,当时正是思远提醒本官点的这梅长青。”

“不错,大人好记性。”马思远适时的拍了个马匹,随后,接着道,“此子为我等点的天字壹号学子,卑职便特意关注了下此子,昨日考经义,此子对经义的一番释义,让卑职看了大惊失色,单论经义,卑职不如他,卑职当时就在想,此子当属世之良才美玉,举人有望,今日看了他的两篇诗赋,更是令卑职骇然,单论诗赋而言,天下名士,及他者不足双手之数。若此子策论如他经义、诗赋般优秀,那他必能金榜题名。”

待他话落,莫说是关心政绩的杨宁,便是一直随意窝在长椅中的县丞也直起了身子,马思远虽只是个举人,但颇具才华,三人共事多年,这点他们心里清楚。而且,马思远此人向来胆小谨慎,从不无故放矢、夸大其词,能从他嘴里说出正等惊人评论,怕十有**是真的。

县丞惊声道,“哦?我钱塘竟有这等才子?为何此子此前一直籍籍无名?”

马思远继续道,“此前卑职也是如此想的,昨日卑职回府后,一直惦念此子,突然好奇,便翻看了此人学籍,发现此子年才十六,原本是汴州人士,去岁十月才入的钱塘籍。更让卑职惊奇的是,此人此前竟是贱籍。我大周朝廷有令,凡贱籍者不能参加科举,而此子更改贱籍为良籍之日,便是小沈大人前来那日,卑职记得那日与大人等忙于科考一事,未曾经手此事,当即便招来下吏询问,才知,小沈大人那日曾先一步去了属下办公之地,因他手持太守亲命、一应手续周全,下吏便未经请示卑职,直接换籍,后来忙于事务,忘记将此事告知卑职。贱籍升良,需有功绩才能由朝廷或者地方官府特赦,属下翻看了此子的特赦令,为沈太守亲笔题令,功绩未明,只含糊其辞曰,“缉拿虞氏余孽”之功。”

“还有,此子落居之所便是江畔沈氏故园,而此地房契已更替至此子名下,更让属下惊奇的是,大人们可还记得去岁朝廷嘉奖汴州戏子的那道圣旨吗?

“记得,陛下恩赏其御笔亲书的匾额,此匾额便是太守亲率本官送去的,本官记得当时那处宅院就在江畔,莫不是?”

“不错,那宅院就是沈氏故园、如今的梅园,那梅氏戏子便是此子先师。”

“哦?竟有此事?看来此子不仅是忠良之后,更是与沈氏关系匪浅。”

“莫不是太守大人弟子?”

“不无可能,我等日后且与其交好,总是有益无害——”

——

梅长青今日回园,师兄依旧等在门前,听得梅长青说考的不错,这才欢喜离去。

秦琴坠在众人身后,忍不住又回头看了眼梅长青,目光有些复杂,梅长青无论样貌还是为人,样样无可挑剔,便是她这新入门的兄嫂,也对他喜爱的紧。往日里她只知梅长青得梅园众人喜爱,得钱塘某位大人教导,却不曾想到梅园众人,尤其是晚娘,对他简直可以说是溺爱,便是寻常人家待亲子也无晚娘待他这般。沈氏连日来的马车接送,教导梅长青那位大人的身份可想而知,再想到自家某个傻妹子对梅长青的垂青,她不由的黯然轻叹,如今柳怜儿去了金陵,梅长青未来身份必然尊贵,两人怕是有缘无分了。

明日考的是策论,梅长青不敢大意,用过膳后,匆匆回了房内,捧着沈老之前送来的考卷参详起来。

大周科举中的策论,大抵被分为二十多类,包括文苑、玄经、将相、宁邦、经国、长才、方正、沉谋、雅丽、直言、体用、直谏、茂才、帝王、任官、政化、礼乐、刑法、平农商、历运、灾祥、泉货、边塞、求贤、文学、射御等等,涉及面看似很广,其实多为时政;是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过于歌功颂德,会显得浮夸骄作;过于抨击时政,又让人觉得狂妄,容易得罪考官,说不定也会有人借机生事;过于平庸又得不到考官的青睐,确实难写。

读了几篇历年学子的答卷案例,梅长青总算是心有所得,放下些许心来。

虽然眼下这几篇策论,单从内容上来看,题目陈旧,因为缺乏实际从政的经历,只能空发议论,有些是背诵前人的策论套用来应付。但却很实际,若人人能高瞻远瞩、对答得体,那岂不是人人得以中进士?

翌日开考,比不得前日清闲,便是他前世遍读先贤侧谋,也不得不小心翼翼,望着题名思绪,一时间捉笔难写,脑海里连连思绪,

题为,“何为“安国”之道”。

梅长青沉思着,以为,此必为皇帝亲题,大周立国时短,内外不稳,大争之世将临,就眼下的大周“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安国”便是眼下皇帝心中的重中之重,她必为此事忧心不已。

如今大周治下看似歌舞升平,实则内空外虚,民不知战乱将起,官不知祸事临头,士子图谋享乐,梅长青打算以“居安思危”破题,当下套用苏轼《教战守策》,提笔写道,“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尽数陈述时下士子民心的“惰性”,接着又借以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深刻地指出了大周朝堂的内忧外患,“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临了,借用《孙子兵法》,以一番安国全军之道结尾,“故《孙子》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大概意思是说,慎用兵,却不畏用兵。

乱七八糟的套用一番,虽有稍许首尾不相接,但他的大致观点还是阐述的明白。

写完结尾,已是近日落,算算时辰,估计临放堂也所剩不多,梅长青搁笔,擦了把额头细汗。不及千字的文章,写的他头昏脑胀,若让他口述一番,得文成先生熏陶已久的他,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给人讲上半天,可若将之归为文章,他却是不太擅长,尤其是这种古文字表述,实在不是他的强项,可惜,科举靠的是笔,不靠嘴。

放堂前,马思远依旧过来看了梅长青的考卷,辞藻可观,虽有些许跑题,衔接处稍有些凌乱,却也算的上是篇好文,比之陈少卿、沈临之流要强上不少,心道,“此子来年,进士有望。”

梅长青不知他心中所想,待放堂,提着书篓出舍,“县试”总算结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