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国戏子 > 036 偷闲

大国戏子 036 偷闲

作者:执笔画事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7 15:14:17 来源:笔趣阁

大抵已经是稳定了情绪,饭桌前的晚娘,脸上有了笑容,她吃的很少,就守在桌旁看梅长青用饭,见他吃得香甜比她自己吃还高兴。

小丫头依偎着她,嘴里叽叽喳喳的,多数说的是一些章氏后院的事情,随后又说起章氏想邀请晚娘去刘府。

也许是天性使然,也许是上了岁数的缘故,章氏身上没有高门大院里的那股子“仙气”,自打那日随文成先生祭拜过梅阑,两个女人算是结交了,偶尔无聊时,章氏总会提几嘴晚娘。

梅长青自然喜得如此,听小丫头这么一说,便也劝了句,“既然师母请您过府,您不妨去散散心也好。”

晚娘犹豫了下,还是拒绝了。

梅长青没再多劝,他大概能猜的出晚娘的心思,多数还是自卑心理作祟,可怜人总是敏感的,这个命苦的女人在死守着她那仅剩不多、脆弱的尊严。

钱塘夜里挺冷,南方的木瓦房也没北方砖窑那么保暖,梅长青像往常一样练了会儿字,感觉手脚有些冰凉,就上床裹着棉被看书,任由油灯自灭,他才合书躺下,临睡时枕上回想,白天的听闻确实让他触动、猜测着虞氏接下来可能的动作、《百战奇谋》有几篇有些生涩难懂、对四书理解的似乎还差了些、文成先生书写的《江雪》比自己的字迹灵动很多,笔冢墨池,据说王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才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今后要不要在书法上多下些功夫?想着想着,梅长青就睡着了。

入了腊月,钱塘如往常一样平静,沈老大抵是不放心,来过刘府几次,说虞氏除了与几个世家有些书信来往外,没什么别的动静,文成先生似乎有所预料,只说时候未到。

学东西不能一蹴而就,总是要慢慢积累的,梅长青也不是每天都去刘府。

前两日李庆之跟他抱怨,说后来听戏的人多了,挑毛病的也不少,说梅园除了《杜十娘》,其余都是些老戏,听着不新鲜。他言辞含蓄,说话时眼神儿躲闪,临出门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梅长青听得出他言外之意,大抵是想让自己闲暇时再帮着写出戏,不过是脸皮子皮薄,不好意思开口罢了。

对于懊恼出门的李庆之,梅长青心里有些愧疚,这些天他忙着去刘府读书,没怎么关注梅园这边,一切都是李庆之忙前忙后的打点,既要当掌柜,还要登台唱戏,也是难为他了。

写一出戏对梅长青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事儿,顶多也就是谱曲费点时间。

很多人听戏,觉着咿咿呀呀的总是一个腔调,以为不过是老调唱新词儿,实则不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戏曲板式大多不过是遵循原有的规范罢了,但是,规范也只是一些“规范”。有的戏唱出来,有一种雍容大度的风韵,有的戏唱出来,有一种悲凉凄切的味道,有的显得十分飘逸潇洒,有的显得相当凝重沉郁——

戏曲大多时候是要根据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感情需要,依照腔调的“规范”来选择适当的唱腔、板式加以灵活运用,“规范”都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可以加工、改造,形成不同的特色、音调与韵味。

唱戏的没有“大还丹”,走不了捷径,唯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能练成个角儿,唱的多了,戏词儿自然张口就来,梅长青脑子里就刻有不少前世的本子,他琢磨了下,随后铺纸研墨,动笔‘抄’了起来。

笔走龙蛇,仅片刻,一行蝇头小楷已经跃然纸上,“《西厢记》:夫主京师寿命终,母子孀孤途路穷——”

《西厢记》是梅长青前世戏行里的经典剧目之一,改编自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又名《王西厢》。

叙写了一段坎坷波澜的爱情故事,戏词典雅清丽,故事跌宕起伏。有穷书生与贵家女痴恋,有英雄救美与门当户对摩擦,有崔夫人嫌贫赖婚,有侍婢暗作“红娘”,有“第三者插足”,有棒打鸳鸯,有书生赶考——

悲喜欢乐俱全,很契合眼下这世道。

一个白天,梅长青埋头写戏,写词儿普曲一气呵成,待出门,已是日落傍晚。梅长青在楼廊上伸了个懒腰,楼下晚正娘带着小丫头收晾衣衫。

晚娘听闻楼上动静,抬头见是梅长青出门,急忙让小丫头去后厨温饭,“九儿,饭菜好了,你且先下楼用膳。”

“知道了!”

梅长青应了声,伸手摸了下肚皮,大半天米粒未进,尽灌了一肚子茶水,倒也觉着腹中有些空饿,便快步下楼去了膳房。

晚娘一边替他碗里添饭,一边嘴里念叨,“读书要张弛有度,不要整天埋在书房里,得空多去外面转转,听说钱塘西湖的景色极美,你明日若无事,便带谨儿与小乙去。”

小丫头欢喜的点头,嚷嚷道,“就是,就是,上次老爷就带环儿她们去过,听她回来说,西湖可漂亮了,不过她们去的那时天还暖,眼下已是寒冬,也不知道变成咋样了。”

环儿是刘府的丫鬟,谨儿没来梅园之前,就是与环儿一同伺候章氏。

梅长青放下筷子,微笑道,“师娘不想去吗?”

晚娘见他事事都想着自己,心里头高兴,柔声道,“来了钱塘,总是要去看看西湖的,不过相比于冬日萧瑟的景色,师娘还是喜欢夏秋时的郁郁葱葱,再者说,眼下师娘身子还有些不大利索,就先不同你们去了,待来年天暖后,你再陪师娘去。”

“好,那等来年天暖了,我再陪您去一次。”

对于晚娘的的要求,梅长青大抵永远都不懂拒绝。

小丫头捏着衣袖纠结,“那瑾儿也不去了,就在园子里陪主母。”

到底还只是个心思单纯的小丫头,嘴上这么说,脸上却写满了遗憾,不过难得她有这份心意,光这就足够让晚娘疼爱她了。

晚娘宠溺的捏了捏她还挂着婴儿肥的小俏脸,“妾身还没老的走不动路,不用一直陪着,你就陪九儿去游西湖好了。”

小丫头害羞的依偎着晚娘,娘两又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夜里戏罢关门,梅长青将写好的《西厢记》交给李庆之,“大师兄,这是我白日里写的戏,您看看。”

李庆之扭捏的接过去,他前日去梅长青房里,确实是想问他求个新本子来着,却因为自己脸皮子薄,没好意思张口,没想到还是被梅长青看了出来,此时拿着手里的本子,心里倒又有些不好意思。

拿着本子看了两眼,李庆之很快便沉浸在戏文里,看到精彩处,忍不住就着曲子哼上几句,待看完后,他脱口叫“好”,随后看着梅长青,感慨道,“当真是一出好戏,还是师娘有先见之明,不然让你唱了戏,岂不糟践了你这‘文曲星’?”

这年头读书人“贵”,但凡家里人有读书的天赋、有先生愿意教习,谁不想自家出个读书人,李庆之打定主意,今后一定要努力赚钱供小师弟读书,将来不说举人进士,就算他能考个秀才,也足够让梅园人扬眉吐气了。

大抵是抄来的缘故,梅长青听他夸奖,总有些不好意思,又不能告诉李庆之自己是个文抄公,心底也只能对不起王实甫先生了。

也是他抄的少,还不习惯,每每总有些不好意思,像他那些同是穿越的前辈们,哪个不是唐诗宋词,张口就来。

梅长青道,“大师兄谬赞了,好与不好,还得让看官老爷们来评断。”

“小师弟谦虚了,”李庆之自信道,“这出戏比之前的《杜十娘》也差不了,为兄唱戏多年,岂能连这点眼光都没?”

“如此,小弟倒希望这“崔莺莺”能让大师兄唱成个角儿来。”

李庆之闻言大笑,“如此就借小师弟吉言了,你还别说,如今这钱塘江畔,每天奔着为兄来咱园子听戏的人还真不少。”

“多是青楼女子奔着杜十娘来的吧——”

——

二人一番调笑后,李庆之拿着剧本去给师弟们念词儿去了,梅园里识字的不多,很多唱词儿都是口口相传。

翌日天蒙蒙亮,梅长青早起去院里吊嗓练功,完事儿洗漱一番,便带上两个小跟班顶着朝阳去了西湖。

冬日西湖,骨子里藏着柔美。

漫步提上,湖中水光潋滟,远处山色空蒙,看的梅长青心旷神怡,仿若忘却尘世。

尽管冬西湖没有春日的桃柳夹岸、没有夏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没有秋日的绿藤红藕,却依旧美如“西子”,让“西子捧心”的“她”,此时更添上了凄婉。

主仆三人一路沿苏堤、拱桥行至杨公堤。

如果说苏堤是大家闺秀,杨公堤则有些小家碧玉,风格不同,却有着自己的独美。

午时日头高升,正是一天最暖之时,燕小乙租了条船,老艄公带着他们泛舟湖上,遗憾的是,毕竟时不对景,少了往日的莺莺燕燕,见不到苏堤春绕、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赶至日头下落前回岸。

临别时,梅长青回头望了眼断桥,可惜了,桥上没有青白“妖女”,钱塘也没有下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