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国戏子 > 035 《百战奇谋》

大国戏子 035 《百战奇谋》

作者:执笔画事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7 15:14:17 来源:笔趣阁

梅长青有些担心,倒不是说他害怕,大抵是一家子刚从汴州逃来钱塘,又殁了梅阑几人,如今的梅园怕是经不起折腾了。

文成先生清楚他的心意,安抚道,“莫要忧心,朝廷早有防备了,也就是个贪婪的世家作怪罢了,凭他一个虞氏在钱塘还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嗯!”

文成先生的话,梅长青总是信的,不为别的,就冲他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心底没了烦忧,人便轻松起来,对虞氏之事他也起了些好奇。

这里的杨广虽然改写了历史,但隋前的历史还是没什么变化,南方声名最显的还是“吴郡四姓”,其次便是“会稽四姓”了。自入隋朝后,南方士族地位有所衰落,地位作用不及山东世家和关陇贵族,但仍是一方著姓,武氏立周后,南方士族又开始活跃,大有中兴之象。

钱塘虞氏便属“会稽四姓”之一,于汉末崛起,盛名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六朝而不衰,是江南门阀士族的代表,前有东吴直臣虞翻,后有前朝名臣、书法大家虞世南。

钱塘虞氏虽强,但相比于大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梅长青想不通虞氏此举,在他看来,世家人向来谨小慎微,他们凭藉道德、事功、学术以及强大的宗族实力,巧妙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从而来维持家族势力长久不衰,怎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梅长青疑惑难解,好在一旁有文成先生,便问道,“师父,钱塘虞氏虽为江东豪族,却是诗礼传家,他们凭什么谋逆?”

文成先生有些意外,心想这孩子莫不是有意谋略?高兴之余,遂出言为他解惑,“虞氏家风允文允武,钱塘长史虞文礼、守备虞世卿皆为虞氏子弟,内有官,外有兵,这便是他们谋逆的依仗。”

梅长青依旧摸不着头脑,“这些实力或许可以拿下钱塘,却不足以让他们造反吧?”

“造反?”文成先生失笑道,“谁说他们要造反了?”

梅长青傻眼了,“师父这是何意?”

文成先生轻笑道,“他们举兵可不是要造反,你且看着,到时他们肯定会打出‘勤王’的旗号。”

“勤王?”

“对,”文成先生眼底闪过一抹寒光,冷声道,“这些世家大族早年依附在太上皇与旧太子麾下,对当今皇帝登基只是一时的妥协。

皇帝这几年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重用寒门士子,已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如今太上皇健在,他们自然要起异心。”

梅长青挠了挠头,“那不还是造反吗?”

文成先生微笑道,“话虽这么说,性质却有区别,造反就是反大周,一旦造反,他虞氏就是逆贼,失败了会被被抄灭九族。但勤王就不同了,勤王反的只是皇帝,虞氏就算败了,也顶多落个与皇帝政见不合的名义,有诸多世家保着,皇帝最终也只能诛杀罪首,却奈何不了整个虞氏,以他们千百年来积攒的底蕴,很快便会重新崛起。”

梅长青这才恍然大悟,“如此说来,虞氏胆敢这么行事,怕是得了诸多世家的支持,事成就是泼天之功,事败也有人保着,只能伤及筋骨,却要不了虞氏之命,倒真是打了一手如意算盘啊!”

文成先生也是一脸无奈道,“不过是世家的惯用伎俩罢了,魏时的“高平陵政变”不正如此?司马懿“营救郭太后”的旗号与勤王何异?名为救取郭太后,实则是为司马家谋利,以曹爽当时的权势,司马懿还胆敢如此行事,所仰仗的不就是司马氏在朝内的根深蒂固吗?事败了,也就他司马懿倒台,顶多再掉几个脑袋,司马家还是司马家。结果司马懿成功了,看看他司马家的收益,当真是可怕,临了直接谋了老曹家的江山。”

梅长青叹了口气,郁闷道,“果真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依照师父的意思,这南方世家在大周朝内的势力怕是不小吧?”

文成先生苦笑道,“这是自然,大周之所以能迅速拿下南方,这些世家可没少出力。立国后,他们暗中指使旧太子逼陛下交出兵权,为的就是从中谋权。如今的大周看似姓武,实际上不少地方却是掌握在世家手里,江东一带,会稽如此,钱塘亦如此。皇帝派你沈伯父牧守钱塘,除了在与他们博弈,也是另有目的,这一点你倒不妨可以猜猜。”

梅长青琢磨片刻,试问道,“杀鸡儆猴?”

“没错!”

文成先生欣慰的点头,心道,果然是自己看重的弟子,悟性天赋惊人,天生的谋士之才。

随即解释道,“历来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大周更是如此,这令皇帝寝食难安,恰逢千机卫秘传消息,说钱塘虞氏有异动,皇帝便趁机派你沈伯父来钱塘。又赶上为师因为科举舞弊一事与世家争斗不休,皇帝欲稳住世家,驳了为师奏折,为师一时糊涂,一怒之下罢官离朝。离京前皇帝传密旨与为师,让为师来钱塘助你沈伯父一臂之力,为的便是这杀鸡儆猴。”

梅长青感慨道,“如此看来,这钱塘怕是要迎来一场血雨腥风了,否则皇帝这杀鸡儆猴之策岂不得白搭了?”

文成先生点头,“不错,这些世家都小看了皇帝的决心,以为皇帝不敢妄动干戈,如今就看他虞氏能不能悬崖勒马了,否则,迎接他们的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梅长青瞥了眼文成先生,心道骗鬼呢?

相比于梅阑的严父形象,文成先生就像个慈父,与梅长青关系如同良师益友,几乎无话不谈,梅长青对他也不藏掖。

当下撇嘴道,“悬崖勒马?此时即便虞氏肯,皇帝怕也不会善罢甘休,箭在弦上,岂有不发之理?”

文成先生听的心下大惊,梅长青猜的没错,此刻确实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皇帝雄才大略,胸怀宏图大志,早就决心将江南世家赶出大周的政治舞台,奈何这些人在朝中根深蒂固,一时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拔除。眼下虞氏这番举动,可以说是正中皇帝下怀,眼看煮熟的鸭子,皇帝岂能让它飞了?

倒不是文成先生有意隐瞒什么,他只是不愿让梅长青过早的去接触这种朝堂黑暗罢了,没想到梅长青却自己就悟了出来。

尽管他一直坚信梅长青是个天降之才,但心里终究当他是个初读书的孩子,如今看来,他还是有些小看这孩子了。

文成先生自己从小也被称为“神童”,上私塾的时候,将《春秋》一口气看完,并向私塾先生解释其中的意思,私塾先生惊叹,称他是一位大才。

所以,他深知天才不能等闲教之,暗自盘算道,“看来今后不能光让他读四书五经了,兵法谋略也要提前传授,否则,一旦让这孩子沉迷诗词歌赋,自己怕不得后悔莫及?”

于是梅长青傍晚返回时,手里一多了本无名书卷,据文成先生说,这是他近些年整理出的一本兵法策略,梅长青手里拿的只是其中的一卷。

梅长青坐在马车上一路翻看,心道,这莫不就是传说中的《百战奇谋》?

在他前世的历史里,《百战奇谋》是一本具有传奇色彩的兵法,尽管梅长青是一个唱戏的,但也听过不少关于它的传闻。

传说刘伯温在帮朱元璋问鼎八方后,将他在军事战斗中的奇谋怪略都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也就是《百战奇谋》。洪武八年,刘伯温病危,临终前他向两个儿子表示,并非自己不传秘技,只因为他们才智不足,承受不了自己的毕生心血,若勉强要学徒惹祸害,倒不如让兄弟两安稳的过一辈子。

在当时,任何人都想得到这本奇书,更何况是深知其才的朱元璋,刘伯温清楚朱元璋多疑,就算他自己献上兵书,也难免两个儿子遭受猜疑,于是他请来很多朝中大臣、乡绅望族,当着他们的面把书烧了。

果然,刘伯温的死讯传到应天,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惟庸打着祭奠的名义前去取书,可没想到还是迟了一步,书已经烧掉了,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证,胡惟庸只带回了一本《郁离子》和一封绝命信,朱元璋大为恼火,随手便将书信丢在一旁。

后来的人们才知道,《郁离子》原来就是《百战奇谋》,那封绝命书里藏有破译兵书的线索。

两百多年后,这本《郁离子》辗转流落到一个农民手里,他叫李自成,李自成打小就仰慕刘伯温,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然后凭借从书中所学,他居然率领一群农民打进了北京城,可惜就是时运差了那么一点,要不然天下还指不定能轮得到鞑子。

如获至宝的梅长青,内心自然是欣喜若狂,兵法谋略是他如今最期盼的学识,他身负大仇,蛮人、赵氏将军,他们都称的上是雄踞一方的诸侯,仅凭他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可能复仇,他唯有依附一方大势力,假力于人,才能借刀雪恨。

目前天下局势,唯有南方的大周与西北的大魏有这个实力,眼下梅园流落钱塘,而他又是文成先生的弟子,大概是依附大周的可行性较大。

人道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但卖身你也得有手艺才行,别说他只是文成先生的弟子,就算他是文成先生的儿子,没本事一样借不来刀,借不来刀,他还怎么杀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