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三百五十八章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贞观三年,四月十日。

潼关。

汉军各路兵马云集,东征汉军大本营前进驻地,赵广正召集参加伐晋的诸路将领再次商讨东征诸事。

为慎重起见,这一次起兵伐晋,赵广思之再三,和朝中诸臣、将领研讨商议了多次,马融的北参军司、李球的南参军司联合起来,对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进行推演,比如吴国方面出兵如何应对,匈奴、鲜卑诸胡袭扰又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在赵广的授意下,马融代表参军司走到一幅巨大的帛图前,作为此次伐晋计划的拟定人,他必须要今天的会上,说服心有疑惑的将领,以便在后续的计划推行时顺利执行,不出偏差。

就马融的年龄来说,比在座的汉军诸将、重臣要小了许多,面对羊祜、杜预、傅佥等一众老将,他的脸上神情略有些紧张。

马融大力吸了口气,从怀中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开口道:“大将军,诸位将军,经过长期的准备,我大汉即将开启讨伐逆晋的军事行动。参军司近期归纳了收集到的晋国方面的情报,主要有以下内容..........。”

晋国方面的大致兵力部署,在成皋、荥阳、尉氏这一条中轴线上,晋国陈兵约有四万到六万人。

其中:王浑、马隆、孟观三人在中牟至陈留驻扎了四万精兵,这部兵卒是晋国当下最为倚仗的军事力量。

在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温县一带,司马攸的家族子弟兵约有二万人,这支由温县民兵组成的军队虽然主动进攻能力不强,但守御方面极是坚韧。

这还只是晋国在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在淮南一线,晋国太尉、大司马陈骞、镇东将军胡威两人已经将驻地从寿春前移至兖豫两州,一方面拱卫开封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随时准备支援王浑,这支扬州刺史部的晋军兵力共有三万人。

为了抵御赵广的进攻,司马炎陈重兵于兖、豫,也是拿出了压箱底的家当。

文鸯在听罢马融的分析后,站了出来表态道:“大将军,如此看来,晋军集重兵于当面,我军若是强行进攻,一时难以找到敌方的空隙,依末将之见,不如另遣一军从太行井径翻越东出,奔袭晋国的幽、冀两州腹地,若是能够成功,则晋国的阵线必然动摇,我军到时再大举东进,则胜算又可高出不少。”

在几年前赵广北伐匈奴时,文鸯为上党太守,对太行群山的八陉情况甚是熟悉,当时他就有意出奇兵东出,只是后来由于战事变化,文鸯也被调到了洛阳驻守,这一计划没能实现,让他深以为憾。

“文将军,奇兵出井径,在参军司看来,没有什么必要,我军已占领了河南、河东还有河内郡的野王一带,向东进攻的缺口已经打开,现在正是一鼓作气,直取晋国都城开封的大好时机,如果分兵攻打幽、冀,孤军深入,又无后援,只会召致覆灭危险。”

当着赵广及汉军诸将的面,马融一脸严肃的告诫文鸯道。

作为北参军司的首席谋士,马融对汉军各位将领的用兵习惯知之甚详,其中,文鸯作为汉军中除了赵广之外的头号猛将,更是参军司重点研究的对象。

论单挑,文鸯无人可敌。

论谋略,文鸯也不是莽夫,但真的把文鸯当作第一等级的统帅来使用的话,却似乎又差了那么一点。不是谁都有系统在后面作弊的,文鸯真正要成熟成长起来,还需要在实战中历练。

说白了,文鸯现在的地位和能力就处于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统帅未满,将领又胜出,在文鸯之前,魏容、傅佥也都曾在这一层级停滞了很长时间。

从井径出兵攻打晋国,在马融看来,文鸯这是执着于效仿淮阴侯韩信了。

汉国如今已经全面压制了晋国,再出奇兵已无意义,还不如堂堂正正的直接进攻晋都开封来的有效果。

同时,幽冀两州,汉胡混杂,盗贼四起,已经是一个泥潭,刘渊的匈奴、慕容涉当、段乞珍的鲜卑部落,最近都在疯狂的向南扩张,与诸胡的骑兵相比,汉骑在速度上的优势并不明显。

若是出动大军征剿诸胡,汉军可能连象样的对手都找不到,若是出动偏师,则万一失利,会对全军士气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马融的判断,羊祜、杜预两员名将也很是赞同。

自古用兵,无非正奇两个字。

奇兵也就是偏师,虽然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但毕竟远离主战场,就算在幽州、冀州一带取得胜利,一时间也很难真正影响战局的进展。

与其分散兵力,不如老老实实的集中力量打开封。

面对马融、羊祜、杜预的齐声反对,文鸯也没有再坚持,他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走井陉,而是想凭此来引起注意,争取获得独领一军的机会。

在马融讲述完毕后,赵广又询问起后勤辎重事宜,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打仗首先打的是后勤,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后勤补给是否持续,是否顺畅是关键。

就拿战国时最为著名的长平之战来说,秦赵两国在上党一带对峙,秦国国力更强,兵员补充、粮秣补给更有保障,赵国一方则国力贫弊,全国几轮动员都再抽选不出足够的兵力。

后勤保障上的差异,让赵国难以为继,赵王心态急噪,只能以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结果赵括一战败亡,从而造就白起的不败战神之名。

而在随后的邯郸保卫战中,赵国死守国都,后勤运输的距离已经短的不能再短,而秦国的大军却是远道而来,结果围城数月不下,秦军也是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围而退。

汉国的辎重运输由侍中张华来负责,在历史上的晋国伐吴战役中,张华也是担当了总后勤负责人的任务。

张华个人能力属于能臣一级,在晋国时就数一数二,只是由于受到贾充、荀勖等人的压制,没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来。

投奔新汉后,赵广对张华很是器重,不仅将其提拔到了侍中的位置,而且还让祖纳、诸葛诠、张轨等年轻人跟着张华学习如何处理政事。

收了多个前途无量的弟子,又看到赵广在驱逐胡虏上态度坚决,张华心中对汉国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