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七十四章 驱胡破虏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二百七十四章 驱胡破虏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汉建隆六年(公元271年)十月一日。

大将军赵广回转长安之后,提议在未央宫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新汉在朝重要官员、将领齐聚一殿,商议出兵幽州、冀州方略。

因路途遥远未能到会的重将、重臣,如姜维、傅佥、文鸯等人,也纷纷派出了驻长安的下属或部将,代替自己与会。

这一场军议,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针锋相对、两种观点对峙的局面。

究竟是征讨破虏,救汉人于水火?还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由于地缘、血缘、家世、见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汉国朝堂上关于是否北征的争论一直不歇,而赵广的回归,也让争执达到了最顶点。

“大将军,参军司以为,我大汉远征并不明智,原因如下:我军要出兵幽冀两州,可以选择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其一是从井径翻越太行群山,过邯郸、常山北上,进入上谷、渔阳、范阳诸郡;其二是从河内郡北上,凿穿晋国在邺城、浊水漳水一线的防御,再往北至冀州。”

“这两条道路前者需要经过盗寇横行的群山,后者又必须与晋国发生冲突,以我军在河内郡的现有兵力,一但分散,将影响攻略温县的战事,于整体战事无益。”

马融一边分析,一边摇着头,对远道北征持保留态度。

北参军司主要的职责就是对胡、对晋战事,这两个对手都足够的强大,不是那么好对付,相比南参军司来说,马融的压力更大。

听到马融话有畏难,苏绍耐不住出列,道:“大将军,马参军的话,述属下不敢苟同。困难什么时候都会有,当初大将军率军出蜀中北上时,困难比现在要大的多,而结果我们都看到了,没有决死一战的勇气,又何来今日之大汉。”

“苏郎中,你这是纸上谈兵,孤军深入幽冀,万一要是战事不利,数万将士陷于绝境,那我们这些人都将是大汉的罪人。”周巨跟着站了出来,向苏绍发难道。

北参军司年轻人居多,马融、周巨、杜模等官员在议事时很是团结,他们有朝气,有魄力,同时也担负着沉甸甸的压力。

一步错,步步错。

无当营全军覆没的教训就在眼前,由不得这些制定计划的参谋们不谨慎。

“你们这是畏虏如虎,胆小怕事。”诸葛尚忿然出列,质问道。

在随同蒋显出使了几次东吴、晋国之后,诸葛尚现在已成为了光禄大夫苏愉手下的重要一员,也算是成功的从武职转为了文职。

赵广聆听着两边的争执,见双方情绪激动,口不择言起来,遂重重的咳了一声,缓缓说道:“前两天,我在前来长安的途中,收了一个弟子。他的名字叫祖逖,幽州范阳郡祖家的子弟。”

“晋国上谷太守祖武,你们中间有些人会认识,祖家是范阳的大族。但我今日要告诉大家的是,祖家在范阳的家业被匈奴胡人洗掠,祖家曾有人丁五百余口,现在只剩下了三、四个人,其余的人或被胡人掳去,或被杀死,祖家传承了数代的基业就这么没了。”

“今天是祖家,明天可能是苏家,杜家,卫家,匈奴胡虏才不会管你传承了多少年,出过多少高官,他们只在乎能抢到多少财帛,能劫掠多少人口,他们是我们汉人不共戴天的仇敌。”

“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就去我的府上,或者去灞桥驿馆,祖家的几个幸存下来的子弟就在长安,就在我们大汉的都城。”

赵广的语气沉重,祖家的悲剧是五胡十六国时代,汉人士族不可避免的灾难,传承数百年的名门望族在一夕之间覆灭,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惨痛伴随终生。

听得赵广这番话,殿中汉国众官员个个默然无语。

这一时,他们心里也开始明白,一味放任诸胡洗掠,结果只能是养虎为患,等到诸胡尾大不掉的那天,汉国也会面临胡虏的侵略。

“云中、九原的情况如何?”赵广又道,这次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马融见赵广问起,稍想了想,答道:“刘渊在退出太原郡之后,和宇文莫槐结为异姓兄弟,两个匈奴遗族部落在云中、九原一带形成联盟,声势很是浩大,周围的拓跋鲜卑、段氏鲜卑均不能挡其锋芒,匈奴似有一统草原的势头。”

一统草原,吞并幽燕。

刘渊建立大匈奴帝国的心思已经昭然若竭。

“大匈奴?这刘渊难不成想学冒顿.........。”朝堂上,苏愉等老臣不由得惊呼出声,对于他们这些熟读秦汉历史的人来说,匈奴就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对手。

从始皇帝遣蒙恬北上收复河套开始,匈奴和大汉相争相斗四百余年,彼此之间战事无数,一直到东汉中后期,窦宪击破北匈奴,逼其西遁欧洲,大汉才始占得上风。

“大将军,绝不能让刘渊在草原成势,要是那样的话,大汉北境将永无宁日。”刚刚从凉州回来的张轨忧心冲冲,上前谏道。

张轨的家乡在安定郡,所在的凉州又地处西北边境,河西走廊更是匈奴人焉支山牧场所在,这里的汉人曾经长时间受到匈奴的威胁。

“大将军,末将以为,匈奴是胡,鲜卑也是胡,两者之间为了争夺草原的霸主,已经水火不容,我们要想击破匈奴,可以联合鲜卑部落..........。”卫操从外交的层面,提出了联合鲜卑的主张。

汉国众臣七嘴八舌,纷纷就如何击败匈奴提出想法和意见,就连刚开始反对北征的马融、周巨等参军司官员,也参与到了讨论之中。

诸葛绪看着赵广一脸的欣慰,他这次一直没有说话,由于诸葛婉的原因,诸葛绪的态度某些时候,往往被理解为是赵广的意思。

现在众人态度明朗,诸葛绪捋着须然,出声道:“大将军,讨伐诸胡的时机已经到来,我们应当马上发布讨虏檄文,招募北地健儿,组建北伐新军,救黎民于水火,复我汉家大好河山。”

驱胡虏,救黎民,复河山。

诸葛绪这三个总结性的陈词一说出来,立时让汉国主战的官员、将领们兴奋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