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二百十一章 魏容的运气来了

刘弘被调出解池。

晋国在河东的最后一支力量,也撤到了黄河的南岸,就在姜维在弘农突围的同时,魏容终于也接到赵广策应姜维的紧急命令。

“终于轮到老子上阵了?”魏容兴奋的大喊一声,重重的一拍面前的案几,差一点把这张硬木的条案给砸一个大洞。

过去的一年,对新汉的其他将领来说,是休养生息的一年,而对魏容来说,则是度日如年的一年!

运气真是太不好了!

他到陇西,陇西无战事。

他到河东,河东无战事。

他一离开,陇西、凉州长征健儿打的热火朝天,马承、牵弘等老伙计一个个战功拿的都快要吐了,而他魏容,枉还自称是老大,却啥都没捞到。

可是,这又能怪谁?

怪赵广不照顾老兄弟,好像不是这样,有一句话叫作茧自缚,从陇西狄道调往河东安邑,是魏容自己提出来了,为此还把老兄弟牵弘给卖了。

怪牵弘跑到陇西抢了自己的功劳,这话好像也说不出口,坑别人把自己给坑了,这要是传扬出去,魏容觉得他都抬不起头来。

所以,要怪只能怪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

幸好这一回,老天终于开眼了。

当然,这还要感谢大司马姜维、无当营张护雄等兄弟给予自己机会。

姜维在黄河南岸这么一闹腾,使得晋国解池守将刘弘带着主力盐兵到了弘农,留守解池的那一点兵力,对于魏容来说,那就是案板上的肉,随便的斩,随便的吃。

六月二十七日。

魏容领河东汉军进攻解池,如狼似虎的魏容军仅用了一日夜时间,就将晋国在河东的最大财源地占领。

刘弘临时任命的解池守将直接投降,留守的盐兵或投降,或逃散,汉军一路之上,几乎未遇多少抵抗。

有比较才有幸福感。

这一年来汉、晋之间的合作,也让河东的盐兵、盐民对新汉了解越来越深。

与远道而来为官一任、剥削一方的刘弘等人不同,这些依靠盐池过活的普通百姓,并不在乎旗帜上飘着的字,是汉还是晋。

他们在乎的就是每日能不能有食物裹腹、有没有留点盐巴下来,给家人换点遮体的布帛等生活必需品。

新汉那边的赋税比晋国更加优惠,关中工农业大发展之后,布帛、陶器等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也更加充足,这些都让盐民们心中向往。

汉末以后,不管是曹魏也好、蜀吴也好,都曾自铸钱币以代替汉五株钱,结果由于信用不行,钱币的质量低劣,三国的货币政策纷纷破产,民间的交易回归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盐巴就是盐民们可以和他们交换的重要商品。

盐的开采量是固定的,司马炎、刘弘等上层拿的多,势必底层盐民们得的少。

晋国颁布了《泰始律》等一系列强化政权的措施,在强化律法刑名、等级制度的同时,也用更加残酷的刑罚对百姓进行压制,而这种压制在短时间内,显得颇有成效,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与民争利的短视行为。

魏容顺利攻占解池之后,即马不停蹄的翻过中条山、王屋山间的山道,向茅津渡一带疾进。

从弘农到河东,最近的一条道就是走茅津渡,魏容不知道能不能接应到姜维,但他必须要走这一趟,万一要是能碰上,或许能增援姜维一把。

黄河南岸。

姜维正在茅津渡抓紧登船,靠着胡奋和刘弘的消极应战和默契配合,姜维终算抢先一步到达了渡口。

在龙门恶战之后,汉军的运气终于又回来了。

夏季,正是黄河水势浩荡的时候,姜琼藏着的五艘盐船,每次来回运送的士兵约有一百余人,汉军二千余人,这么算起来,要二十个来回才能运完。

时间不等人。

且不说晋军会不会追赶上来,就算没追过来,五条船上的船工也不一定能连续划桨走二十个来回,纵算姜维一向妙算,这时也被难住了。

“大司马,我们这边没船,对岸肯定有船,要是能出奇不意,抢占北岸渡口,说不定能多俘获些盐船。”周巨定了定神,建议道。

自从上次蒲阪渡口乘舟逃生后,周巨突然对黄河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大河是交通的命脉,也是能够救命的河神。

在凉州之战期间,周巨一直呆在北参军司,有父亲周群留下的占卜、卦象这样知识积累,又有军校新的知识、马融等同窗可以交流。

周巨从开始时只是初通军务,到现在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成长的过程颇为曲折,但上升的曲线还是很让人振奋的。

在未加入姜维队伍之前,周巨对黄河上的船只数量、往来情况、隶属哪里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他当时只是隐隐有一种预感,觉得可能会派出用场,却没想到原来用处是在这里。

姜维听周巨这么一说,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此甚好,这样,周参军,你和姜琼带一部精兵第一批北渡,若是俘获了盐船,再回来接应。”

周巨见自己的建议第一次被采纳,心中也是万分高兴,这是他加入先遣队伍以来,出的第一个计谋,时间上可能晚了点,但却是一个好的开始。

周巨和姜琼领令而去。

姜维领着一队亲卒守在渡口南岸,他要好好的先歇息一下,让疲惫的身体缓一缓劲头。

“护雄,是老夫害了你,要不是我........。”紧张的战事稍稍停歇下来,姜维想到张护雄在龙门战死,禁不住黯然感伤起来。

由于张嶷的关系,姜维对张护雄一直关爱有加,无当营的重建,没有姜维的支持,是肯定组建不起来的。

但这一次,姜维发现,正是他这一份对张护雄的特别关心,让这个不受重视、又非常敏感的年轻将领存了以死感恩之心。

无当飞军再一次全军尽墨。

他们吸引了晋军大部分的机动兵力,为赵广在武关道、新城三郡的大迂回、大包抄创造了条件,但他们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姜维曾对自己的铁石心肠感到过自豪,他对自己或生或死都不在乎。

久在军中征战,生死早已看淡。

在一次次的北伐中,姜维不知不觉中,已经见惯了生死,见多了离别,老师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前线,赵云、魏延等曾与姜维一同征战的将领们,也都一个个的逝去。

但这一时,姜维却忽然恨起自己的大意和疏忽,为什么不早一些发现张护雄的异常,早一点察觉他有心断后,要牺牲自已来给姜维赢得突围的机会。

后悔已经晚了。

死者已矣,留给生者的,是内心无尽的苦楚和折磨,即便姜维见的多了,看的多了,心也如铁石了,但也感到深深的被刺痛。

“死很容易,活着却很不易。大汉复兴这条路,真是太难了!”姜维喃喃自语。

如果没有赵广,姜维不知道他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他已经老了,在战场上能给予的帮助,或许已经到头,接下来就要看赵广和新汉的这些年轻后辈了。

“大司马,你怎么在这里,快快随我登船?”就在姜维发愣之时,魏容粗豪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周巨、姜琼渡河之后,未等他们靠岸,北岸的晋军守卒就已被魏容给杀散,两人简单一沟通,魏容连忙登上一艘盐船向南岸靠了过来。

张护雄已经战死了。

姜维要是再有什么闪失,那新汉就相当于失了一条臂膀,魏容久在赵广身边,自然知道姜维对于新汉朝堂的重要性。

不远处,晋军追兵的烟尘已经扬起。

胡奋、刘弘接战不利,对追杀姜维也没有多大的兴趣,特别是胡奋,心中存了别样心思的他,一点也不想和赵广这边结仇。

与他们相反,司马伦的温县子弟兵则不然,刚刚从司马炎处领了赏赐的他们,士气相当的高涨,听说姜维在茅津渡一带出现,司马伦立即带着温县兵追了过来。

“晋军追上来了,大司马,你先走。”魏容架起姜维疲乏的身躯,指挥着一众将卒向渡口停靠的盐船撤退。

姜维此时心情也渐渐平复,他顺从的靠在魏容的肩膀上,不复再有龙门激战时的那股子悍勇,这一时,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六十有六的老人。

属于姜维的战场,已经过去了。

两军对垒,拼死血战,属于更年轻的一代。

而姜维的作用,就是给赵广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守住好不容易重建的家。

魏容见姜维登船,心中大定,他站在茅津渡口,朝着越来越追近的晋军队伍,狠狠的啐了一口唾沫,骂道:“今日咱老魏有事,就不奉陪了,改日,咱一定要到河内郡,到温县,去和司马家的杂种们好好叙谈一番。”

骂毕,魏容从容不迫的跳上渡船,朝着北岸划了过去。

表面上粗豪,内心里精明,这是魏容最让赵广感到放心的地方,他既冲动,又不蛮干,他既勇猛,又不持强,在一次次的血与火的战事历练中,魏容也在飞快的成长。

此消彼长。

赵广的实力也随着麾下将校、佐吏的成熟而增长。

这一过程虽然会有波折,也会有人掉队、牺牲,但从整体上来看,汉、晋的均势已被打破,赵广已经吹响了反攻逆转的号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