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复汉的梦想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一百九十八章 复汉的梦想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儒法道佛。

四种理论、四种学说,究竟以何为主,以何为辅,又如何择其精华,去其糟粕,考验的是赵广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修养和水平。

处理好了这个问题,他的内政能力就会有新的提高。

可怜赵广一个二流矿业大学毕业、学文不精、学理不通、以往业余时间靠某点网络小说打发时间的野外工作者,现在却被逼的不得不考虑起思想领域的深奥问题。

一个计短,众人计长。

赵广在苦思冥想了几日后,决定把难题推给新汉的官员们,他只负责在重点环节督促、纠正、检查即可,比如佛寺的修造方面,就要严格加以控制。

如果一律不同意建造,那些疯狂的信徒会在鼓惑下闹事,甚至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举动,甚至有可能在某一天赵广手底下的某位大将,会在家中被信佛的侍妾刺死,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因为信仰这个东西实在让人既爱又恨。

经过好几个月的讨论和总结,四月份的时候,新汉朝堂终于拿出了关于佛教在新汉境内传播的一揽子政策,主要有三点。

第一:设立专门的理佛教义司,把佛寺的修建纳入到官府的治理体系中,修佛寺没问题,但要交寺税,寺税的标准相当于整个佛寺建造费用的一半。

什么?这太高了。

这哪里高了,你们佛徒有钱修寺庙,没钱给国家交税,没有了军中将士的付出和牺牲,你们这些信徒的资财早就被敌国给抄没了,还捐寺建庙,真是不知所谓。

第二:凡是家中有人信佛的,向佛寺捐赠财帛的,必须缴纳捐佛税,比例是捐一税一,也就是说你捐一株铜钱,同时也要缴纳一株铜钱的佛税。

第三,佛教人员登记造册制度,在新汉境内传佛的佛僧,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度牒,这也是新汉为得到公度的僧众颁发的证明文件。有度牒你可以在汉国传佛,当然,必须要先登记、不能私自乱来,没有度牒,那你就是偷渡到汉国的敌国暗间,一律抓捕起来关进牢内。

这三个方面,是新汉朝堂仔细研究了佛教的发展、利害关系之后的决策,其中的许多限制性条件,让康朝世等胡僧感到十分的不理解,他们开始鼓惑信徒,对长安及关中各地的官府进行围攻,也正是康朝世他们的这一次冲击官府的行动,让佛教暴露出了其伪善的一面。

赵广对此早有意料,在三道法令颁布之后,他就调集了军队严阵以待,只待康朝世他们自投罗网。

四月末至五月中。

新汉开始了第一次的清佛行动,一大批目的不纯的佛僧或被抓捕、或拒捕被杀,一些疯狂的信徒也被官府给抓了起来,待脑子清醒之后再由其家属赎回。

在清佛的同时,赵广对确实引导百姓向善、为百姓解困的义僧进行表彰,在汉国范围内评选出了“十大”好僧人。

第一名是一个来自蜀郡郫城的一个姓袁的僧人,这人的法名释僧生,年少时即出家,以苦行闻名,常在山中诵读《法华经》,据传说曾经有老虎蹲在他跟前,等到佛经诵读完毕后才离去。

这事怎么听怎么悬乎?

老虎能听懂佛经?别人信不信赵广不知道,反正他是不信的。

不过这释僧生在蜀郡也做了不少的好事,修路筑桥,接济灾民,善事做了不少,老僧的名气也很大,赵广将他召到长安攀谈了一次,发现释僧生的佛义和康朝世他们这些胡僧还不一样,是一种改良后更适合汉人的佛法理论。

说白一点,释僧生的佛义去除了让人痴迷疯狂的一面,更倡导平和自然、顺应时世的理论,这和汉国的国策并无相背之处,有的地方还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表彰释僧生,既能控制住佛教的传播,又能稳定汉国的基础,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赵广自然不会阻止。

佛教是如此,道教也差不太多。

对于支持新汉重建、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天师道,赵广也没有亏待,不仅赋税方面比佛教优惠了许多,在道观的修建上也是加入了官府出资的部分,形成官民共同筹资建观的新模式。

官办道观。

这一模式一出现,立即让佛僧们红了眼睛,这待遇不公平呐,凭什么道士就比佛僧要有优惠,凭什么道观就有官府的扶助?

面对这一质问,赵广直接把范元从蜀郡给调了出来,不用多说,有人才不用那是浪费,范元还是不要做什么郡吏了,先当好天师道的祭酒再说。

范元一听佛僧质问为什么道教有差别待遇,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咱天师道是有从龙之功的,当年新汉重生时,青城天师道教徒是汉军中的一支,虽不能说立了多大的功劳,但运输粮秣、辎重这些苦活累活,不都是道徒们干的吗?

相反,你们佛僧又为新汉做了什么贡献?

屁都没有。

你们那时候还在洛阳、建业为司马家、孙家歌功颂德呢,不信来翻翻看,这里就有一篇佛僧安高世的佛文,说的是大魏讨伐南蜀的事略。

传道出身的范元口才不错,在与康朝世等胡僧的辩论中占了上风。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学思想、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经箓,道剑、道印”等天师道的教义,经范长生这么一宣讲,也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特别是范长生提出的“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思想更是得到了新汉朝堂官员的高度赞扬。

一家独大,不利于平衡。

让本土的道教稍占一点上风,既感受到外来者的冲击,有危机感而不固步自封。

让外来的佛教不像历史上一样疯狂发展,使其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传播,发挥其苦行、苦修、积德养善的正面作用。

赵广希望,在新汉的国内,道与佛这种相争又相互融合的局面能够健康发展,唯有这样的一种结果,才是宗教应该发挥的作用。

至于儒学和法学这一块,春秋战国先秦两汉数个朝代,也是起起伏伏,或以法为主,如秦国,或以儒为主,如先汉,总体来说,国家要稳定政权要稳固,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国家要扩张,就是刑名之学,律法治国。

对于目前的新汉来说,外部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刑名之学虽然让人不舒服,可能对人的思想有些禁锢,但总体来说,只要摒弃那些残酷过分的刑罚,刑名法学在治国方面的优势还是相当大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枯噪的内政让人昏昏欲睡。

赵广在长安一呆就是半年多,从开始时的放松,到最近的厌倦,他的心态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本质上说,赵广其实还是一个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将领。

后方不是他该呆的地方。

他的战场在前方,在两军交战的前沿。

就在赵广感到失望失落又烦噪的时候,大司马姜维忽然来到大将军府上拜访。

以姜维的辈份,还有他和赵广的交情,有什么事情赵广都会先到大司马姜府去看望,但这一次,姜维却不打招呼的来了。

到了赵府书房,姜维摒退左右,与赵广独处时,一改这些天来的笑意,苍老的脸上露出忧虑的神情。

“元忠,有句话我想还是要和你说一说,这大汉的江山基业,照现在的样子,只怕几年后难以守住,你有没有考虑过,一旦我不在了,你又领军出征,这长安谁来坐镇,这关中巴蜀的官员们,又有谁能治理好国家?”

姜维这话一说出,让赵广心头猛的一震,姜维提醒的没错,这几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自己领兵出征,让姜维留守后方的套路,可以说,有姜维在,赵广就不用担心后方朝堂会出什么大的乱子,但若是有一天,姜维不在了,那又怎么办?

“大司马,你是不是身体有恙?要不要紧,可让皇甫神医看过,服过什么药没有?”赵广一时情急,连忙拉住姜维的衣袖问道。

姜维轻咳了一声,安抚住赵广,道:“元忠勿急。我这只是一说,这一年来,我总有一种预感,身体在一天天的老去,以前没有察觉的病痛也开始来了,或许再过个几年,我就要有机会去见老师了,放心吧,我会告诉他,北伐中原我们做到了,我们大汉已经占领了关中,并且把国都建到了长安,我们复兴了汉室........。”

说到这里,姜维顿了一顿,又带着些许遗憾说道:“可惜啊,我也许等不到元忠你带领着大汉的健儿统一中原,收复大汉故土的时候了。”

“所以,趁着我还有精力和能力、还能为大汉看守这一方疆土的时候,元忠你再出征一次吧,目标我看就选新城、房陵、上庸这三郡最合适,这里夹在关中、巴蜀、汉中三面包围之中,晋国就算想守,也很难守住。而且,晋国朝堂上,一直有弃守新城三郡的声音,我们要是攻打,晋国未必会死守,说不定还会主动撤退。”

“同时,这三郡虽然偏僻又少人烟,但山地作战,一直是我大汉将士的长项,优势在我们这一边,更重要的是,我大汉要是占领三郡,就可以把巴蜀、关中连成一片,再也不用担心出现南北两线作战,顾之不及的情况了。”

姜维一口气把想说的话全部说了出来,眼神中流露出期盼之色,赵广看得出,这番话已经在姜维心中考虑了很久,他已经把方方面面都算计到了。

姜维已经年老,他的身体只有他最清楚。

赵广无法预料,姜维还能活几年,但姜维所说的,攻伐新城三郡的事情,倒确实是新汉一个很好的进攻方向。

打新城三郡,司马炎可能会动怒,因为晋、汉两国之间又启战端,而且还是新汉主动挑起的战事,这和以往晋军进攻,汉军防御有很大的不同。

但正如姜维预料的那样,新城、房陵、上庸本来是晋国进攻巴蜀的桥头堡,但现在关中都被新汉占领了,新城这三郡就成了孤悬在外的突出部,要面临汉军三面的威胁,对于晋国来说,守住三郡的难度相当的大。

晋国朝堂上,从三郡主动撤退,拉平晋、汉两国的边界,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到南阳、弘农、襄阳等重镇,这个声音一直存在。

解决新城三郡的时机,确实已经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