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 第一百七十四章 河西走廊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 第一百七十四章 河西走廊

作者:晶晶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21:24:36 来源:笔趣阁

刘弘身份高贵、讲礼数、又懂得进退。

刘宣虽然穿着锦袍、但骨子里依旧是胡种。

在两人之间,谁是更合适的谈判对象,不用多说,肯定是刘弘。

更何况,刘弘提出的搁置争议、合作开发盐池的主张,让赵广眼前一亮。

三国大战连年不休,耗尽的是汉人的底气,便宜的是胡虏的崛起,晋国的统一与其说是国力强大后的必然,不如说是刘禅、孙皓两个末代皇帝比司马炎要更差、更烂。

如今,新汉虽然重建,但从河东一战的情况来看,汉军的底气还不是很足,就以蒲阪这一战为例,如果没有赵广超出常人的神勇表现,汉军能不能顺利击溃诸胡,还是个未知数。

休养生息需要时间,军队补充,民生积累、辎重调度等等也都需要时间。

同时,在多年战乱之后,北中国的人口已经急剧减少,一向紧俏的盐的价格也跟着降了下来,这种情况很正常,需求少了,价格就下来了。

有人就有盐的销量。

晋国的人口最多,盐的消耗量也最大,吸纳了河东难民的新汉人口排第二,用盐量也相当的大,至于南方的吴国,则另有海盐的渠道,不从解池这边运盐。

真正缺盐的是匈奴、鲜卑等胡族,他们一没有技术,二没有盐工,三境内没有盐井,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汉人那里交易获取盐巴。

这种生活必需品的交易,从两汉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也是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优势所在,所以,共同开发解池,晋国看似吃了亏,但实际上只要垄断了盐的交易价格,司马炎照样赚的不会比之前少。

皆大欢喜,坑胡虏的主意,赵广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和刘弘一样,刘宣也带着和平的使命而来。

阎宇这个假诸葛亮把匈奴诸胡坑的不轻,万余骑卒幸运的逃回去的不到二千余骑,其中还有不少受伤严重的,能不能治好活下去还很难说。

赵广在蒲阪渡口祭典阵亡汉军将士,离石的刘渊及匈奴诸部酋帅也在为没有回来的勇士而痛心落泪,在悲痛之余,各部酋帅不约而同的寻找失利责任人来。

谁该为败仗负责?

五部大都督刘渊吗?是他做出的决定,也是他号召征募的诸胡勇士?

当听到五部开始有阵阵的抱怨时,刘渊有点慌了,毕竟,他这个五部大都督上位的时间还不长,只有区区一年不到。

人心要是不稳,那等待刘渊的将是被推翻、被杀死的下场。

急于缓解内部矛盾的刘渊,在与刘宣、文立等心腹商议之后,决定采取对内对外两步措施。

对外方面,刘渊也遣出一向信任的刘宣为使节,前往关中与赵广会面,刘渊也没有多大的奢望,主要就是希望汉匈停战,让他有机会先稳定一下内部。

要想停战,当然要付出代价。

刘渊给予刘宣的底线是赔偿皮毛、牛羊等特产,要是赵广愿意接收并州一带的汉人的话,也可以拿来充抵,至于战马那是万万不能给的。

刘宣这个匈奴贵族能言会道,又学习了汉人的文化,但就骨子里来说,却是比刘渊更加的胡化,他的梦想就是再一次建立一个横跨北方的大匈奴帝国。

对匈奴这样驯不服的胡虏,赵广当然不会客气,代表新汉一方谈判的是老臣诸葛绪,刚刚从长安赶来的诸葛绪很有谈判的经验,以他的年纪和资历,也足以镇得住刘宣。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谈判,汉匈两方终于达成了一揽子的停战协议。

为弥补新汉的损失,匈奴五部接下来将每年向新汉提供二千头牛、三千只羊,同时,世居并州太原一带的汉民六千余户、三万人丁也将集体迁往关中。

送出这些牛羊、人口,对匈奴五部来说,虽然是很大的损失,但这些牛羊刘渊可以向各部落分摊下去,实在不够的话,就越过太行、黑山向幽州一带劫掠。

匈奴虽然打不过赵广,但并不表明打不过幽燕的地方豪帅坞堡。

本来,赵广还可以再和刘渊僵持一、二个月,但东征将士久战思归,再在黄河边上拖延下去,耗费粮秣无数,想想也是得不偿失。

对内方面,得到刘宣回复,刘渊立即加快了吞并各部的步伐,趁着诸部损失惨重的机会,刘渊的左部迅速出兵,平定那些心有怨言、图谋不轨的部落。

第一个被刘渊吞并的是呼延晏、呼延保术所在的部落,虽然呼延部落是刘渊的母族,但在两个舅舅都战死后,呼延部落的新族长与刘渊的关系已经不再密切。

本来,刘副仑的铁弗部落是第二个被征讨的杂胡部落,幸好刘副仑见识的快,一看时机不妙,立即又带着本部落的人丁迁移到了北方的鲜卑部落一带,虽然在两大族群中生存颇为不易,但至少避免了被吞并的下场。

在吞并中、小部落的同时,刘渊也开始将匈奴五部的驻地从离石向北面的太原一带悄悄迁移。

离石距离安邑不远,刘渊担心要是不搬的话,万一以后赵广心情不爽了,也一个突击打到他刘渊所住的王帐,那就要他命了。

太原是曹魏司空王昶、晋国征虏将军王浑的世居之地,太原王家也是并州大姓之一,原本刘渊和王家的关系不错,但现在为了大匈奴的生存和强大,他已经顾不得王家了。

赵广回转长安。

数月激战的东征军各部也跟着解散各自回到驻地,相关的军功赏赐等诸事自有诸葛绪、苏愉等人处理。

赵广在大将军府休息了不到五天,与张星彩也只匆匆见了一面,温存了一晚,大司马姜维就一脸忧色的找上门来。

“大司马,无事不登三宝殿,我这刚回来,你就上门,怕不是什么好事?”赵广在府中的院内正练完皇甫谧传授的养术之术,见姜维到来,连忙拱手见礼。

姜维一脸苦笑,脸颊上的皱纹又加深了些,他举了举手中的帛信,道:“牵弘在狄道来信了,凉州出大事了,胡烈在征讨秃发鲜卑部落叛乱中被杀,晋军在凉州的地盘只剩下了金城、姑臧、敦煌等几座大城。”

赵广一惊,凉州地处河西走廊,历史上晋国建立后就一直边患不断,特别是秃发树机能领导的羌氐鲜卑各部落势力,曾经一度攻占凉州大部、雍州一部地区,声势极为浩大。

现在,秃发树机能被赵广在沓中斩杀,却没想到西北一带的边患依旧存在。

赵广从姜维手中接过牵弘的书信,仔细看去,才始发现他原先的判断还是太乐观了,西北的情况比他想像的还要严重。

牵弘刚到陇西狄道,就和还在河西走廊的逃跑将军杨欣搭上了线,胡烈被任命为凉州刺史,杨欣这个金城太守的位置不上不下,处境很是难过,心思活泛的他遂有了归降新汉的想法。

识实务者为俊杰。

在魏容驻守狄道时,杨欣与魏容没什么关联,而等到牵弘上任后,杨欣就像重新找到组织的暗间一样,立即向牵弘提供了河西走廊的诸多情报。

这两年来,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田地无收,数十万人嗷嗷待救。胡烈、胡渊到任后,性烈暴烈的胡氏父子采取血腥镇压的高压手段,哪个部落不听从命令,就立马出兵镇压,加上胡渊为人酷烈,杀戮甚多,河西已经成了即将爆炸的火药桶。

乱世出英雄。

秃发树机能死了。

秃发乌丸又起势了,还多了一个悍将阿罗多。

五月份,胡烈、胡渊征讨秃发鲜卑部落,结果在万斛堆一带被秃发乌丸和阿罗多击败,胡烈中伏被杀,胡渊率残部退守姑臧,由此晋国在凉州的控制力大降。

河西走廊的问题。

对于晋国来说,是被新汉隔开的一处飞地。

若能继续存在,则可以用来夹击新汉,若是无法保存,那也不损多少力量。

但对于新汉来说,河西走廊却是安定关中的关键。

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河西是中原王朝向西伸出的“右臂”,也是西部的“命门”所在。

历史上,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把河西作为整个西北地区的战略支撑点。占领河西走廊,就可以割断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联系,并进而向西控制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域。

当年,汉武帝开发河西就是为了断匈奴右臂、隔绝羌匈,消除西北边地的威胁。从进取方面讲,有了河西就可以西控西域,北征漠北,大扬国威。反之,当中原王朝衰落时河西往往易手,手臂被斫,中原腹地也就暴露在游牧民族政权的直接威胁之下。

“大司马,河西、陇西一带,还要烦请你速往坐镇,待今年秋收之后,我定聚结关中、巴蜀的精兵强将,西征河西,一举平定凉州之乱。”赵广重重的拍了拍手中的帛信,对着姜维说道。

姜维捋了捋颌下花白胡须,点头道:“我这次来,就有再往狄道的意思,如果杨欣归顺我大汉的意思确实的话,那我就与牵弘一起,先行驻兵金城,以为大军西征之根基。”

姜维匆匆离去,赵广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家大业大,东面的事情平复了下来,西线又出了变故,这乱世就是这么不让人安宁。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广感觉到,自己必须要为应对河西和陇西的变局做准备了。

羌氐、鲜卑各部落势力越来越强大,汉人在竞争中渐渐失去主动权,边患问题日渐加重,如果再拖延下去,赵广担心凉州真会像历史上一样,不复再有汉人所拥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