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土新月 > 第73章:不动声色写奏章

明土新月 第73章:不动声色写奏章

作者:文苼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5 10:10:16 来源:笔趣阁

明朝的御史都是硬(贱)骨头,语不惊人死不休。

言官们最大的期盼,就是皇帝能揍他、贬他,甚至杀了他。皇帝惩罚的越凶,他的名声越大,在朝堂上的威望也就越高。

这份把皇帝和所有大明官员全骂进去的奏疏,偏偏被弘治皇帝看中了。

以往朱佑樘见骂人的大多留中不发,可这几年他也被不断的天灾**搅扰的心神不宁,就生了心思借这篇奏疏敲打一下,让内阁并朝臣议论、反思。

按大明规矩,凡被弹劾的官员都要自请辞呈,再由皇帝赦免。这一次许炮仗的弹劾,让两京、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忙乱一团,公侯勋贵、皇亲国戚、内阁大臣、六部有司,所有文武官员都要上书乞致仕。

英国公张懋、吏部尚书马文升带头递交辞呈,随后全国各地官吏辞呈像雪片一般送往京城。令人惊讶的是,弘治皇帝竟然还真准了几个人的,包括户部尚书侣钟。

这下可把更多官员吓坏了,原本就是走个形式,陛下你“闹着玩真要命啊”?乌纱还是要保住的,随后辞呈递交数量锐减。

王鏊是丁忧侍郎,也在被弹劾范围内。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不乞致仕就要被继续弹劾年老昏聩恋栈不走,可递交辞呈万一陛下真准了怎么办?

看了许炮仗的奏疏邸报,岳炎这才明白,王鏊找他来,是研究辞呈怎么写啊!

听岳炎给他道喜,王鏊不知所措,这鬼小子到底打了什么算盘?

岳炎为王鏊续了茶,侃侃道:“如今大明中枢,有刘、李、谢

三相公运筹帷幄,两京六部、各地官吏也都有辛劳。然吏部尚书马公文升年近八旬、户部尚书空缺、礼部尚书吴宽公刚刚去世、兵部尚书刘公大夏六十有八、刑部尚书闵圭公人微言轻、工部尚书曾鉴公七十有一、左都御史戴珊公也六十有八,环顾朝野,陛下可用之人少矣。”

见王鏊不断点头,岳炎知道自己的分析不差,继续道:“庙堂之上几无可用之人,而马吏部年老耳背又与刘兵部不和,刘兵部与闵刑部也多有不睦,陛下为了抗寇大事,只能左右维系才求了个稳定局面。”

庙堂之上的风云,一方面有王鏊时常在私下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岳炎上一世的了解。好巧不巧,岳炎的大学毕业论文,正是评论炮仗许天赐的这份奏疏对大明官场的影响,王鏊算请教对人了。

王鏊喝了口茶,示意岳炎继续。

“马文升、刘大夏已多次乞致仕,陛下念在往日情面又确实无人可用,不得已连番挽留。如今部堂有缺待补,朝堂多有不和正需能员润滑,圣躬违和已久,王大人是太子师傅……”岳炎说了半截话打住了。

下位者给上司分析利弊,只能点到为止,要让领导自己琢磨出味道来,才能感觉自己很睿智。否则领导不仅觉得你多话,自作聪明也遭人嫉恨,所以岳炎说到王鏊明白了,就不多说了。

王鏊轻轻吹着茶叶,心思早不知飞到何处去了。

王鏊是太子师傅,在京城运营多年门生故吏颇多,又担负着吏部右侍郎这一重要位置,人脉极广。

这些年王鏊结了不少善缘,与中枢六部各处高官都相处融洽,岳炎说的需要润滑之人显然就是指自己。

六部部堂已经出缺,而且还要继续出缺。王鏊想着自己也应该进一步,先升一级、再执掌一部,若是运作得当,入阁拜相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自己丁忧在家,一介闲人,看着大好机会要从身边溜走,也常常懊恼时运不济。

岳炎的话点燃了他的希望。

这孩子说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圣躬违和、一个是太子师傅,若是陛下归天,那这大明的江山……

想着心事,王鏊眼前一亮,满是欣慰的看向岳炎,却见这孩子也正冲自己微笑点头,立即明白了。岳炎这是暗示自己赶紧托托关系,让陛下夺情起复,早日回到中枢之地,绝不能让难得的空缺便宜了别人。

王鏊心下大定,眼里又多了几分欢喜,心说这孩子看得透彻,只可惜他不肯拜在自己门下,否则……

意思已通透,王鏊自然开心无比,只是眼下这份辞呈如何写呢?

“王大人…”岳炎道。

“今后你我以叔侄论,莫生分了。”王鏊一脸慈祥道。

“哦…王伯,小侄忽然生出灵感、一时技痒,想写几个字请伯父点评如何?”岳炎顺着王鏊的思路说道。

王鏊捋着胡子,眼睛眯成一条线,嘴角忍不住挂上笑意,心说这孩子就是上道,不用自己开口。

打开纸张,岳炎刷刷点点,写了一篇文字,王鏊看后连声叫好,一字不改让人快马呈送京城。

岳炎写道:

“臣虽丁忧乡野,然俯仰天地,不敢愧对陛下腹心,乃其常职比者。今春之初,臣远涉川陆,有所闻见,不敢缄默。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臣自三月以来,经过里河、天津一带,适遇天时亢旱、风霾屡作、春麦枯死、夏田未种、运船不至、客船稀少,曳缆之夫身无完衣、荷锄之人面有菜色。

极目四望,可为寒心:临清、安平等处盗贼纵横,杀人劫财者在在而是,传闻青州劫夺尤甚。各该地方官员随捕随发,各处盗贼百十成群,白昼公行、出没无忌。

回至吴中,又闻身边人言:淮扬诸府十分狼狈。或掘食死人、或贱卖生口,流移抢掠、各自逃生。运粮官军般坝剥浅、艰辛万倍,人心惶惶,无知所措。以至江南、浙东荒歉之地方数千里。朝廷虽差官赈济、减耗,折粮拆东补西得不偿失。且民户消耗、军伍空虚,官军无旬月之储,俸粮有累年之欠。

夫东南为财赋所出,一岁之荒已至于此,北地贫薄、素无积蓄,今年再歉,则将何以堪之?

国家承平富庶百有余年,一时之荒已不堪。处设有不测,又将何以处之?言及于斯,可为痛哭!”

……

岳炎这篇辞呈奏疏,以王鏊口吻,写的声情并茂、感动人心。他先是把皇帝看不到的灾荒惨痛景象描述一遍,引起陛下哀痛共鸣;再笔锋一转,夸赞陛下无比圣明毫无过错,只是年岁不飨,以及少数文武官员的懈怠,才加重了灾荒。

紧接着,岳炎替王鏊承认了几个罪责,可皇帝又不是二百五,天不下雨、地震海啸是王鏊能造成的吗?

“伏望陛下廓离照之明、奋乾纲之断,查照前项节次奏本,催督今次开具事情。凡民情时弊,有当兴、当革者,详加采择,期在必行尤望、躬行节俭、力省浮费。惜无名之官赏、停无益之工作,以先天下、以慰生民,则变歉成丰、化灾为福。可以延宗社万万年无疆之!”

岳炎又替王鏊又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给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最后再次拍了皇帝马屁,又顺便提出了乞致仕的请求。

洋洋洒洒两千言,既有的放矢针砭时弊,又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一部分官吏身上,让皇帝感觉错处不在自己,下面官员昏聩罢了。

试想那个皇帝看了这样的奏疏能不拍案叫绝,又怎能失去如此社稷肱骨重臣?

王鏊不知道是的,这篇奏疏呈送弘治皇帝御前,得到了朱佑樘的高度赞誉,甚至传阅内阁、六部、京城各衙门。

只是内阁次辅李东阳看到后无比郁闷,心说王鏊说得怎么跟自己想的如此契合?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上一世“许炮仗事件”,岳炎研究过很多官员的辞呈,只有李东阳这篇最精彩,所有直接拿来改改就用。

李阁老哪里知道,这封奏疏就是岳炎抄袭了历史上自己三个月之后,才写成的那篇《还自阙里上疏》,此时这篇奏疏还在李东阳脑子里没成型呢。

许天赐上书之时,李东阳正奉旨出巡!

.....

求收藏,求推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