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伯爵 > 043【调结构 上】

大明女伯爵 043【调结构 上】

作者:莺影莹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22:14:49 来源:笔趣阁

三天时间很紧,国子监那里邬阑干脆请假,然后临时在文渊阁书库里搭了一个‘工作室’。

参与撰写“一五规划”的人,除了邬阑、李道汝,还增加了谢昭伟,字公雅,杨鼎臣,字梅公,这二位均是在馆的庶吉士。

在书库里搭临时工作室,有个好处就是史料翔实,能随时查阅。而且邬阑还让人准备了一块可以支起来的木板,若是突然有什么想法,可以纸上写下来再挂上去,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和总结。

就好比临时搭了一个草台班子,也没啥准备就要开始唱戏了。。。

对于“规划”,首先要解决一个思路问题,皇帝既然要实实在在的东西,那么这个‘实在’该从哪里入手,就是整个思路。

邬阑倒是有一个思路,但她希望能引导其他几位也作一番思考,而不是自己的独秀。

“诸位,问一个问题,户部去年财政收支是赤字,收与支差了五十多万,知道为什么吗?”

谢公雅闻言笑了笑:“哟~这哪知道,我猜……要么就是收入减少了?支出增加了?”

“也可能账算错了?”杨鼎臣插了一句。

“算错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个原因可不成立,”李道汝答道。

邬阑点点头:“对,排除算错账的原因,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公雅兄说的原因。”

而后继续道:“要不这样,我们也帮户部算算账。”

“怎么算?”

“我认为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收入减少,按照这个思路来,我们就看看收入减少在哪里?”

说完,邬阑从书案上堆的一堆纸中抽出一张,展开来挂在了木板上,然后解释道:“这是我通过硕士兄这几天做的功课当中,也就是他整理的户部账本,筛选出一部分数据,稍稍归纳了一下,而后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图。”

“图有三幅,分别是田土、人丁、田赋的统计,我想通过这三方面来说明收入减少的原因。哦对了,另外说明一下,所有的数据我都经过了换算,以银两为单位来统计。”

“咦,怎么全是柱子?这图怎么看呐?”

“呃……好吧,我再解释一下,这叫柱状图,分别取了三朝做横向比较,一是光复朝,二是万和朝,三是永明初年,然后横向轴线列举了两直隶加十三省,纵向轴线是田土总数,又分了几个档次,这样能理解了吧?”

“嗯……不能一下看懂,但阑司珍请继续,我也想听听。”

“好,那我们就一个个分析:黑色柱代表光复朝,在图中亩数最多的是河南,其次是南直隶,第三是山东;再看灰色柱,代表万和朝,这对比就非常明显了,河南的田土亩数急剧减少,从1亿4千万亩减少到4千万亩,南直也是,从1亿3千万亩下降到了8千万亩,山东从7千万亩下降至不到6千万亩……”

谢、杨二人非常惊讶,谢公雅不禁脱口问道:“呀?这是为什么?”

邬阑想了片刻,才说:“也许是光复朝在经历一场浩劫之后,为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大力清理过全国田土。到了万和朝已然过了五十多年,就像一个受伤的人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于是关于土地的各种弊端又渐渐显露出来。”

“再看空心柱,代表陛下登基之初,还是看这三省,河南恢复到了近8千万亩,南直基本没有变化,与前朝持平;山东有小幅的增长,6千万亩出头。”

“至于其他省份,实际都变化不大,除了广东。好了,那么接下来就由三位说说,从这三朝田土对比当中,有得到什么答案?”

李道汝因之前写过关于地价与投献关系的文章,所以他思考半晌,头一个说道:“因为这里统计的是起科地,所以问题还是出在土地上,我想……应是兼并,以及投献。就土地买卖价格来说,万和朝的地价比光复时期高了不少,多半因为天下稳定之后,有大量的人开始蜂拥赎回自己曾贱价卖出的土地,兼并也随之加剧,至于投献……”

“投献要考虑土地收益问题,”邬阑补充道。

“怎么说?”

“地价是土地收益的贴现,但影响地价的原因除了重赋,还有土地与人口关系问题,比如人口孳生了,耕地又在急剧减少,势必会造成人地紧张,也就是可供转让买卖的土地减少了,人均拥有的土地就减少。以往,人丁五口的家庭,理论上三十亩地足以养活这个五口之家,但现在,他们只有十五亩地,那么养活五口就变得困难,再加上赋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与其苦苦守着五亩薄田,不如投献给地主家,还能勉强过日子。”

“诶?为什么赋税会增加?按理说天下承平之后,不会再有重赋啊?”

“起科地减少,但户部定下的天下赋税总额却没有减少,摊到每亩地里可不就是增加了?”

“哦……似乎也没错。”

“还有,再看看浙江的田土,发现什么问题没有?”

“浙江的田土亩数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三朝基本维持在5千万亩左右,我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那好,这个就先放在一边,待会跟人口、田赋一起来看。接着说第二幅柱状图:人丁,黑色为光复朝,灰色为万和朝,空心为本朝初。”

“不对吧?阑司珍你刚才还在说人口孳生了,可为何这图里所标注的数大都在下降?”

邬阑有些无奈:“大哥,这是黄册人口,也就是赋役人口,不代表实际人口数量!”

“哦……”杨鼎臣有些不好意的笑了:“请阑司珍继续。”

“其中,浙江的人口下降最多,其次是江西、湖广及福建,而其他省份,反倒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浙江的土地亩数没有变化,但人口却下降最多,为什么?”谢公雅似乎也看出其中有蹊跷。

“实际上东南沿海一带省份的人口都有所下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广东广西也是。”

李道汝拧着眉头思索了半天,道:“投献必定会有隐匿人口,难道……”

邬阑继续道:“这些年沿海一带的海贸极为蓬勃兴旺,这跟朝廷对于海禁政策是睁只眼闭只眼有关,想来朝廷也对海贸是又爱又恨,甚至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

“噗嗤……阑司珍这比喻还真有趣,又爱又恨!”

“海贸兴旺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兴旺,比如生丝及丝绸、布匹、瓷器等等,而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口也会增加。”

“也就是说种植桑麻、棉花、烟草的人和土地都会增加?反而土地上种粮食的越来越少?”

“很有可能哦,因为种植这些收益高啊,比种粮食划算呐。”

“那么浙江赋役人口的减少,就是这部分人?”

“浙江不是没有土地,土地也不是不肥沃,只是大概率都种了经济作物,而非粮食。先接着看田赋收入,看完了再分析。”

邬阑指着第三幅图,继续道:“这张图里的柱状也分了三种,但就不是代表三朝了,而是截取了万和一朝来看,灰色代表起运的田赋,黑色代表存留,而空心柱代表两者之和。其中南直最高,这也好理解,毕竟漕粮主要就来自南直,然后山东第二,山西第三。”

杨鼎臣指着图中的浙江,奇道:“浙江怎么田赋如此的……少?还不及河南和陕西!”

“对啊,跟北直隶一样,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邬阑笑着说道。

李道汝看着图,神色渐渐变得凝重:“这说明,至少在浙江,土地投献以及隐匿的赋役人口,相当严重!因为我也了解过浙江的土地价格,同为江南,像杭州比之苏州,每亩贵了七八两左右,嘉兴也比苏州贵一些。”

“这就说明浙江一地对于土地的需求很旺,一般情况下,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土地价格。如此高昂的地价,若是来种粮的话可太不划算了,要种也是桑麻烟草之类的,再加上海贸的刺激之下,必然会有人打官田的主意,不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优免的权利让人来投献,将本该种粮的地改成种植经济作物,如此,牺牲朝廷的利益来换取一己私利。”

李道汝继续:“还有,为了让朝廷不发现端倪,所以几十年来,土地亩数就一直沿用光复朝的数据,一点增长都没有,不但没增长,反而赋役人口还在减少,田赋也在很低的水平……”

“一是数据很有可能做了假,二是还要考虑折银问题,江南的金花银折率最低,每石只折二钱五分,而实际粮价即便京畿也是一石五分银,差了整整一倍。其中操作的空间可就大了。”

“怎么操作法?”

“反正是以银代赋,那么完全可以高价卖掉粮食来缴赋税,这其中的差价就是我的纯收益,我是赚到了,但必有一方会损失,那就只可能是朝廷喽。”

“哎,依我看,朝廷损失大了!”谢公雅不禁连声叹气。

“所以收入减少,就可以总结出第一个原因,就是田赋在减少,而田赋又占到了全部收入的九成!”

“这就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