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臣 > 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

大明第一臣 第三百九十四章 国号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1 15:44:21 来源:笔趣阁

张希孟的心情非常好,一个老朋友,经过磨砺,修成归来。张希孟的身边,多了一个可以轻松交流想法旳挚友。

而且此人的文笔大概率还在张希孟之上,他终于不用寻章摘句,沉浸在故纸堆里,为了自己的主张,找寻依据,整个人都轻松太多了。

再有,张希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理论构建。

任何理论都应该是双向的,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过去张希孟讲的东西,多数是教导一个皇帝,如何治理天下,从某种角度说,张希孟不过是在写一本元末版的论语,他和孔夫子做的事别无二致。

但是随着劳动两个字提出,张希孟终于找寻到了自下而上的另一套逻辑。

人的根本在于劳动,是劳动创造世界,所以说,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被公平对待。

土地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合理地分配给每一个劳动者。

不论男女,都需要劳作,也都应该占有一份土地。

每个生命都是在丰富这个世界,所以每一条生命都是无价的,都不可以随意剥夺,必须严格尊奉法令行事。

同时订立各种法令规则,目的也变成了创造适合劳动者生存的环境。

至于兴学,也是更好培养未来的劳动者,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又一次讲通了。

自上而下说通了,自下而上也讲通了。

哪怕是几百年后,拿着这套东西,也能生发出许多理论,给后世之人足够的启发。

能做到这一步,似乎已经成功了,至少是阶段性的成功。

足够大明立国了。

“伯温先生,这回我总算可以回应天了,不过咱们还是别坐船了,从陆地走,我还想去浮梁州瞧瞧,去看看那边的瓷窑。”

刘伯温自是没话说,“张相,伯温几十年苦读,现在看来,都是虚度光阴,没有真正触及学问的根本,我现在是恨不得追随张相左右,早晚聆听教训啊!”

张希孟忍不住大笑,“伯温先生,你要是这么想,可就违背了我这套主张的根本。说到底,学问还是走出来的,高谈阔论,到底要落到实处才行……以你的机敏,应该看得出来,我下一步准备做什么吧?”

刘伯温稍微顿了顿,就笑道:“张相多半是想对百工百业有了个了解,既然是劳动,便不只是耕田,织布烧瓷,皆在其中。”

张希孟开怀大笑,跟聪明人在一起聊天,就是快乐,不像朱英,除了生气就没别的了。

在离开白鹿洞书院之前,张希孟还特意去了村子瞧瞧。

秦家的祠堂还在,是个很宽敞高大的建筑,在这个不大的村子里,格外气派。这个祠堂也代表了秦家的威严。

村里头发生了任何大事小情,都习惯到这里,来听听秦老爷的意见。

张希孟仰头看了看,他似乎明白了秦家人的想法,如果在这个祠堂外面,立上一座贞节牌坊,更能增加威严底蕴。

到时候家有烈妇,说明家风好,底蕴丰厚,在地方上说话就更有底气了。

“把这个祠堂改了吧,建个学堂,让村子里的子弟都来这里求学,面对宗法权威,只有思想的武器才能够战胜,而学堂就是淬炼神兵的开始。”

张希孟沉吟了少许,写下了济民蒙学的字样,留了下来。

随后他才动身离开,在前往浮梁州的路上,朱英又兴奋起来了,毕竟这里可是他一战成名的地方,而且朱英就是靠着窑工的帮助,才能扛得住张定边的攻势。

那可是张定边啊,天下少有的猛人,连常遇春都在他的手里吃了亏!

只不过张定边再猛,面对窑工烧红的铁砧锤头,那也是徒呼奈何,无能为力。

张希孟到了浮梁,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窑工,和他们聊天。在这一刻,张希孟不是什么名满天下的张夫子,也不是位高权重的张相公,他只是个倾听者,了解这些年的变化,了解窑工们想什么。

“过去时候吧,俺们都是精益求精,手上的活儿必须好,活儿不好,就吃不上饭。”

朱英好奇道:“怎么回事?老张,听你这么说,现在就能糊弄事儿了?”

窑工老张忙摆手,“大公子,瞧你说的,什么时候能糊弄了?俺的意思是现在要的货太多,按照从前的法子,累死也弄不出来。”

“哦!那倒是,现在均田之后,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瓷器了,买的自然多了。那,那你们是怎么办的?”

“俺,俺把本事教给了家里的两个儿子,三个丫头,让他们一起帮忙。”老张笑道。

“等等!”朱英打断了他,“老张,你怎么舍得教给女儿,不是有说法,传男不传女,你不怕这本事外流啊?”

老张呵呵一笑,“大公子,俺看你怎么不明白吴王的法令?上面都说了,这男女都一样……俺儿子娶了媳妇,她偷不走俺家的手艺,俺闺女嫁了丈夫,女婿也抢不走俺闺女的本事。你说都是俺的孩子,俺能不一碗水端平吗?”

刘伯温也在旁边听着,他突然一振,竟然是这样简单吗?

他不由得看向张希孟,却发现张希孟正在低头,奋笔疾书,似乎在写着什么……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曾经的工匠把手艺视作生命,祖辈传承,死抱着不放,宁可丢了性命,也不愿意放弃。

想要成为他们的学徒,困难重重。

什么传男不传女,更是铁律。

有太多人宁可把手艺带到棺材里,也不愿意教给外人,因此有许多手艺失传……唯有在几百年后,拿到了侥幸传承下来的文物,进行分析揣测的时候,才会感叹老祖宗的精妙技法,哀伤为什么会失传。

就连张希孟也曾经一度以为,只要弄个专利法,让技术变得有价值,可以获得足够的利益,工匠就会主动拿出来,如果还有人不愿意,那很简单啊,就是利益还不够啊!

不过到了现在,张希孟发现这问题似乎不那么简单……就拿简单的传男不传女来说,像倪氏那种情况,把看家的本事教给她,还不被公婆抢走?她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被逼着殉夫,就只有死路一条,难道还能保住祖传的手艺吗?

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很低很低,多数十分贫穷,也没有土地什么的,全靠着手艺维持生计。

一家人的命都拴在这上面,是区区利益就能解决问题的吗?

只怕不行吧,就算有专利,挣来了钱,他们又如何守得住?还不是要被人夺走!

所以说,不解决根本问题,不让他们放心,想要促使技术传播,怕是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道理跟农户不愿意种经济作物一样,还是个安全大于经济的逻辑。

而且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工匠只能靠着手艺活着,他们就只能没命地狂卷,把一个技术,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形成壁垒,阻止外面人进来。

慢工出细活,用高超的技艺,不惜工本打造精品,力争靠着每一件东西,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是薄利多销……这种模式,在几百年后,在传承的老手艺,精致独特的工艺品上面,也能看到影子,大约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让人很无奈的一点是,这种手工作坊的模式,跟工业化,规模化的大生产,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跟那种以效率为第一的生产模式,也是不一样的。

张希孟至今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为什么这块土地,没有孕育出工业化,为什么那个萌芽,很难生根发芽,壮大起来。

或许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发展生产力,这句话说得很容易,鼓励科技进步创新,也很容易,但是什么样的土壤,才能推动这行,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玩这些游戏,似乎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不把这个逻辑理清楚了,似乎有些事情,只会事与愿违。

张希孟觉得自己接下来或可以在这个方向上下下功夫,如果路走通了,他或许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浮梁州,景德镇转了足足十天,写了多达三万字的总结,期间收到了朱元璋三封信,在他的不断催促下,张希孟这才恋恋不舍,返回了应天。

张相公回来了!

朝野上下,都忍不住瞩目。

时至今日,当真没人能忽视张希孟的影响,举足轻重,身系天下,丝毫不为过。

“张相,你可算是回来了,上位不止一次问过,接下来就要登基称帝,这个国号要怎么定才好?”宋濂见面就问道。

随后他又注意到了模样骤变的刘基,揉了揉眼睛,好半天才认出来,两个老朋友,相拥而泣,相约彻夜长谈。

回过来说国号的事情,宋濂沉吟道:“张相,我琢磨着原来咱们定国号为华夏吴国,能不能把吴去掉,直接叫华夏呢?”

宋濂也是凄苦,张希孟一再提高格局,能配得上老朱的国号真的不多了,要不干脆整个狠活儿算了!

这个提议把张希孟也给弄愣了,国号华夏,倒不是不行,只是稍微有那么点问题……

“宋学士,你说如果国境之外,那些地方该怎么办呢?”

“这个……自然是化外蛮夷之地!”

“那,那如果他们沐浴王化,尊奉中原正朔呢?如果还视为蛮夷,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了?”

宋濂沉默了,“这个……我还是没想过。”

刘基突然笑道:“华夏为天下,国号另外想一个就好,张相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