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五十七、漏题

大宋不怂 五十七、漏题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一说起“文会”,李申之来了兴致。

他倒不是喜欢舞文弄墨,而是为了科举。

科举最重要的策论,他早已知道了考题,而答题的密码也很简单。

李申之正是要借助今日的文会,把科举的考题透露给大家。

李申之说道:“既然是文会,咱们便来论一论策论吧。贴经都是小儿科,空口作诗也没甚意思,不如论一论当今的局势。”

范成大刚在腹中暗暗作了两首诗,看来今天是没机会念出来了。

范成大的学识,偏重于写诗,相对于科举一道,没有陆游开窍早,直到十年之后才过了解试。不过他比陆游强的地方在于,过了解试之后一举中了进士,没有蹉跎岁月。

“唉!”韩平叹息一声,说道:“当今朝堂之上,忠臣良将去了十之**,前途晦暗不明啊!”

在坐的诸位,家族之中当官的不少,但是在京城里当中高级官员的,只有韩平,是以消息灵敏一些。

李申之消息也灵敏,是因为他有别的渠道。

陆游义愤填膺:“此时正是我等奋发图强之时,应当上书呼吁朝廷任用忠良,早日北伐,收复故土。”

栗韬若有所思道:“如今国朝文韬武略,外有刘(琦)帅,吴(璘)帅,内有岳(飞)帅,韩(帅),杨(沂中)帅,刚打了大胜仗,为何不趁机收复故土?真不知官家是怎么想的。”

韩平眼睛一瞪:“慎言!”

栗韬吐了吐舌头,又摇了摇头,一副疑惑的样子。

韩平年岁稍长,为人老成,平日里众学子们都有些怕他。

这时,张博士领着三名侍女,端着茶具走了进来。

烧香、点茶、挂画、插画,乃是文人的四巷自娱之事,文会之中怎能少了喝茶。

韩平见带来的茶具少了好几样,心中略有不快,以为是李申之故意怠慢大家。

好在他涵养不错,没有表现出来,继续把话题放在朝堂局势上:“官家的心思咱们莫要瞎猜,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

李申之笑道:“嘴上说不猜,心里早猜了几百遍了吧。官家常拿汉文帝自比,其心如何,还用猜吗?”

栗韬点了点头:“汉文帝刘恒对内休养生息,发展民生,对外媾和求全,暂求和平。”

范成大说道:“正是汉文帝积攒下的家业,才有汉武帝一举扫平草原,开疆拓土,将西域纳入我华夏版图之中。”

“西域啊,我华夏之邦失去了有三百年了吧。”李申之不禁有些惆怅。

曾几何时,一个武将想要青史留名,只有越过天山,横绝漠北,才算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大功劳。

反观现在,在江苏湖北打一场防御战,就成大英雄了?还是对北面敌人的防御战。

不是说这样的防御战没有意义,而是国土沦丧至此,令人痛心疾首,而国人对胜利的渴望和期盼,也已经沦落到苟安一隅便是成功了。

就拿这个时代最激进的武将岳飞来说,口号也不过是“还我河山”,踏破贺兰山。

将狼居胥山和燕然山视为不可能的目标。

须知,出了贺兰山再向北数千里,才能到达燕然山,这个汉人曾经征服过的地方。

岳飞尚且如此,更遑论他人?

李申之思绪不知飘向了哪里,只是一脸怅然地在那里发呆,众学子暂时停下了探讨。

不一会,张葱儿冲好了茶,将前后三泡茶混在一起,倒入一个公平杯内,再架起一个苇条编的小滤网,将茶汤仔仔细细地滤了两三遍,清澈的茶汤之中没有半根茶渣,这才给每人分了一杯:

“官人们请喝茶!”

官人最初是民间对官府之人的统称,类似于元代以后的“某大人”“某老爷”,现在的“某领导”“某师傅”“某老师”。

叫着叫着,便流传到了民间,家中妇人最爱叫自己的夫君为“官人”,大概是想让自家夫君早日考取功名,早日高升吧。

再到后来,寻常百姓也喜欢这样叫,甚至把客人呼作“客官”,把新郎呼作“新郎官”。

一个称呼从贵到贱的流变,寄托着百姓们朴素的改变命运的愿望,大抵都是这样的过程罢。

陆游以半个主人的身份介绍道:“此茶有颇多妙处,诸位仔细品尝。”

“哦?”韩平收起了不快之心,一看,二闻,三喝,四品,一套流程走完,仔细地砸吧了下嘴巴:“此茶味道醇正,清冽爽口,正如写文章直抒胸臆,痛快!”

心中收起刚才对李申之的误会,只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羞愧。

这茶的冲泡方法,经过张葱儿仔细揣摩,寻找到了水温、茶量、水量、浸泡时间等等几个变量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味道比李申之当日的泡法还要好上几分。

范成大也品了一会:“苦涩过后,喉头竟然微微发甜。古人尝说‘苦尽甘来’,诚不我欺!”

李申之说道:“此茶乃是用旧茶匆匆制成,不足之处甚多。待到来年春茶上市,口感还能比现在好上十倍。”

茶叶生意,是李申之日后打算大规模经营的一项生意。他的福建老家就是重要的产茶区,大有可为。

现在先逐渐地推广新茶,在高层圈子里慢慢暖场,逐渐打响新式茶叶的名声,等到来年新茶上市,很快就能引爆市场。

品了一轮茶,话题重新回到朝堂之上。

韩平喟叹一声:“国朝经历诸多苦难,才在杭州站稳脚跟,也不知这‘甘’何时才能来。”

李申之说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朝廷的头是官家,路要如何走,还要跟上官家的脚步才行。”

陆游愤愤道:“若是官家有错,当臣子的无人言语,任由官家走上歪路,那要咱们还有何用?读的那许多圣贤书又有何用?!”

李申之说道:“想要上书官家,也要等到你中了科举,入仕之后再说。你若是这般态度,在考卷中忤逆官家,如何能考中科举?”

韩平点头道:“历年科举的策论,无不是以官家的态度取士。若是不知官家心中何意,纵使文采斐然,也会名落孙山。”

韩平能说出这番话,倒是让李申之很诧异。

看来古人也很务实,很“聪明”。这才是寂寂无名的大多数读书人的样子,连朱熹都无法免俗。

许多年后朱熹参加科举的时候,正是秦桧权势熏天的时候,朱夫子也只能是歌颂了和议,甚至是对秦桧阿谀奉承之后,才考中的进士。

幸好朱熹当年名次不高,所作的阿谀文章没有流传下来。不然看到朱圣人对秦桧的阿谀之态,不知会崩塌多少读书人的道心。

像陆游这种名载史册的铁憨憨,才是少数。

既然韩平这么明事理,这么务实,李申之觉得泄露考题的时候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