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八十四、好消息

大宋不怂 八十四、好消息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却说邵隆与儿子邵继春商量之后,便分头行动。

邵继春出城去安抚流民,从府库里不多的粮食中分出一部分出城施粥。

这时候只需要给流民一口吃的,不让他们饿死罢了。

给他们吃得多了,反倒会撑死他们。

而邵隆,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竟然出城去了。

却说邵隆打扮成普通流寇的模样,只带了一队人马,也都打扮成流寇的模样,一路骑着快马向南寻小路钻入了大山之中。

事情太重要了,他需要亲自去向吴璘汇报。

不一日,一行人不惜马力地狂奔,第二天中午的时候便抵达了兴州。

这条山路他们走了无数遍,各处的沟坎早已熟烂于胸,即便是在晚上,趁着微末的月色,也能策马疾驰。

在川陕军营之中,几位主将都拥有直达中军之权。

邵隆进了大门,一刻没有停歇地赶到了兴州府衙,前头报信的人刚把午睡吴璘叫醒,邵隆紧跟着就进了府衙大门。

吴璘见是邵隆亲自前来,不敢怠慢,一边着人布置饭菜,一边把邵隆召入书房商量。

两人坐定之后,没有丝毫寒暄,只是吴璘给邵隆倒了一杯凉茶。邵隆喝完之后,把李申之到来之后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遍,两人陷入了沉默。

李申之的想法太过天马行空。

吴璘犹豫了。

面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李申之,吴璘犹豫了。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李申之的设想太诱人,以至于吴璘虽然觉得荒唐,却依然忍不住想要尝试一番。

让他犹豫还有一个原因,是尝试的代价很大,大到可能让他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步。

在之前,正如邵隆所言,吴璘是打算痛痛快快地交出秦州,商州,陕州,然后退守关隘,依托兴州、汉中、金州构筑新的防线。

只要朝廷没有什么变故,吴璘完全有信心守住这条防线。

莫说是金人,就算天兵天将来了,也休想从他的防区突进半步。

可是李申之的计划,又给了他新的希望。

同样作为战略大师,还没等邵隆说完的时候,吴璘便看懂了李申之的打算。

完全放弃陕州,留下一座商州空城,然后固守秦州。

没错,李申之没打算把秦州交出去,虽然秦州是李申之谈判是割让出去的。

从局势来看,当金人大举入侵关中平原之后,陕州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块飞地。就算宋人不割让给金人,也很难实现实际统治。

商州处于宋金交战的最前线,原本就是宋金双方拉锯的焦点,在宋金之间反复易手。

基本上谁主动出击,商州便会落入谁的手中。不论是宋人还是金人,都很难依靠单纯的防守抵御对方的进攻。

如果宋人不主动交出商州,金人便会依据和议条约对商州发动进攻,到时候不仅商州会落入金人手中,而且还会落下口实,成为金人在两国外交上抨击宋国的借口。

根据赵官家的尿性,只要金人一吓唬他,必定秒怂。

而惧怕金人的赵构,收拾自家人的时候却一点都不手软。有岳飞的前车之鉴,谁还敢公开地忤逆朝廷?尤其是自己有过错,并且丧权辱国的前提之下。

既然商州必定不保,不如大大方方地交给金人。

但是在交出商州之前,可以动一动手脚,把商州搞成一座空城,让金人得到也是白得。

金国毕竟还是渔猎游牧文明,而且对于土地的执着又没有蒙古人那么表态,面对一座空城,他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占领而已。

再看秦州便不同了。

如果把整个关中地去当作一个脸盆,整个关中平原就是盆底,诸如长安,咸阳都地处盆底之中。

而围绕在周围的秦州,商州,兴州,便处于盆沿上。

其中秦州的地理位置更特殊一些,在盆沿的外面。

也就是说,金人想要进攻秦州,语言从盆底翻过脸盆的边,越过崇山峻岭,攻击脸盆的外面才行,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首先山区不利于骑兵行走,也无法携带大型攻城器械,更加不利于金人作战。

说到秦州的战争,不久之前刚发生过一次。

在不到一年之前,金人发动了全面攻宋的战争,在秦州便吃了一次大亏。

当时的吴璘驻守秦州,创造了叠阵,打了一场漂亮的以步兵破金兵的阵地战。

所谓叠阵,是一种多兵种,多种火力协调配合的复合阵型。

在这个阵型中,当敌人行进到不同的距离时,分别有不同的兵种输出火力,增加了进攻火力的密度。

当金人距离阵型一百步的时候,站在叠阵最后方的神臂弩开始发射,进行第一波杀伤。

金人行进到前七十步的时候,站在叠阵后方的弩手开始攻击。

当金人冲到阵前的时候,他们会对上站在叠阵最前排的长枪兵,还有站在长枪兵身后的刀斧手进行近战。

在前排近战兵有战损,亦或是体力下降的时候,后排的弩手和神臂弩手会放下弓弩,手持短兵上前近战。

由此可见,金人的正面虽然只有一排宋军,但他们其实同时受到了三排人的火力威胁。

通常的情况是,金人还没有冲到宋军的阵前,便被消耗了一大波,当他们冲到宋军阵前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任由宋军宰割。

若是金人冲了一半之后逃回去,那就更好了,宋军一个不死就能对金人射两波火力输出。

比放风筝都爽。

就这样,金人在打又打不过,后勤补给也跟不上的状态之下,无奈地退出了秦州地区。

能赢第一次,就能赢第二次。

不论是从心理,还是从实力上,对于秦州的防御,宋人对金人都有绝对的优势。

这便是李申之的策略:送陕州,弃商州,守秦州。

只不过守秦州的意义,吴璘与李申之有些许不同。

从邵隆的传话来看,李申之之所以想要守住秦州,是想要以此为前进基地,进一步沟通西辽,西夏。

若是没有秦州这一个跳板,那么南宋政权便会与河西走廊以致西域一带彻底失去联系。

而吴璘之所以想要留住秦州,是想为日后的战略反攻留下一个重要的出兵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威胁金人。

换言之,有秦州与没有秦州,在收复关中之时的难度,是简单与困难的区别。

更进一步,秦州掌握在宋军手中,也可以为以后夺回延安,榆林,进而北上至河套地区,可以从金人的后方进攻金人。

虽然李申之与吴璘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两人的思路却完全不同。

李申之看到的是西域,而吴璘的眼里依然只有金人。

李申之没打算在短时间内改变对方的看法,现在是求同存异的时候。

只要大家都认为秦州很重要,那就行了。

吴璘显然也不是非要讲究“名正言顺”的道学先生,所以他决定与李申之进行这次合作。

两人聊了一阵,饭菜流水价地呈了上来。

时间紧迫,邵隆只能一边吃饭一边议事。等吃完饭,议完事,邵隆还得马不停蹄地赶回商州去。

吴璘肚子不饿,看着邵隆吃饭,还时不时地把邵隆爱吃的菜换到邵隆面前,说道:“秦州守将武谊,之前便是从金人那边降了过来,我对他信任不过。”

邵隆只是点了点头,嘴里不停。

有可能在未来的一天半时间里,他只能吃这么一顿饭,他得节约时间多吃点。

吴璘继续说道:“我打算让你去守秦州。”

“得令!”邵隆放下碗筷,就在桌子上抱拳,嘴里塞满了食物,含糊地领命。

然后拿起碗筷继续吃。

在路上的时候,邵隆也想到这一点了,这也是他的打算。

邵隆与儿子邵继春商量之后,便决定由邵隆去秦州,邵继春随李申之去应天府。

只是这么大的事必须要与吴璘商量一番,这才冒险前来兴州。

而这件事偏又不能上报胡士将,因为那样肯定会被否决。

吴璘现在的心情很纠结。

从张浚经略川陕开始,这里就成了吴氏兄弟起势的地方。

不论是声誉,还是军功,川陕防线就像吴氏兄弟的主场一样,在这里他们拥有了无敌的护甲。

要说感情,这里对于吴璘来说,比自己的家乡还亲。

所以吴璘是真心想要固守川陕防线,也是真心地想要让邵隆去固守秦州。

如上所述,武谊是一个墙头草,让他继续守秦州,只要宋人一退,他一定会重新投入金人的怀抱。

而邵隆就不同了。

邵隆是跟着吴氏兄弟一同并肩作战的人,是值得信赖的自家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吴璘心里有句话,犹豫了半天没有说出来。

邵隆一顿胡吃海塞,吃得饱饱的,一抹嘴巴说道:“统制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咱都是死过好几次的人了,还有甚看不开的?”

吴璘叹了口气,说道:“邵兄弟,你须知道,当你去了秦州,秦州便成了一座孤城。”

吴璘一点都不担心邵隆的能力,对邵隆去了秦州迅速夺权稳定局势很有把握,是以对这一条提都不提。

而邵隆也丝毫没有向吴璘提出任何困难,仿佛知秦州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旅游一样。

这不正是岳飞期待的“武将不惜死”吗?若是所谓的中兴四将真的每个人都有这股热血,宋军早就打到黄龙府去了,又何至于燕云无望,黄河失陷,只能卑微地以淮河为界。

邵隆嘿嘿一笑:“吴统制何时变得如此地婆婆妈妈?俺既然答应了要去秦州,自然就会做好各种准备。”

吴璘看着邵隆豪迈的模样,依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无奈。

虽然邵隆对于秦州变成孤城之事不在乎,他却不得不继续解释道:“你须知道,此事断不能让胡帅知道,不然他那里必然会反对。而我这里,也只能暗地里给你镶助。如果金人强行攻打秦州……”

邵隆端起茶杯一口气喝干,起身说道:“吴统制放心,除非俺死了,不然不让金人跨入秦州半步。”

看到邵隆站了起来,作势要走得样子,吴璘说道:“如果实在事不可为,你来兴州,我给你妥当安排,定不叫你们父子受罪。”

邵隆却不接话,转身就走,背着身喝道:“吴帅,告辞了!”

邵隆随行的人也是一顿好吃好喝,骑来的马也全都换成了吴璘营中的上等战马,喂足了草料,还给每个人带了肉干,水囊里贴心地罐的是茶水。

肉干的好处,在于骑在马上也能吃,可以不耽搁时间。

一日疾驰,邵隆领着人回到了商州城内。

刚刚回到城内,邵隆便请了李申之来议事。

三天不睡觉,对于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来说,是家常便饭。

邵隆虽然三天没睡,但是精神愈发显得矍铄。

李申之也只能从邵隆的黑眼圈看出,这位将军知州最近休息得不好。

当然,李申之的眼圈也是黑的。

两个黑眼圈一见面,心中各自感动一阵,都对对方抱以内心的尊敬。

邵隆没有客套话,直截了当道:“某从吴统制那里讨来一个好消息。”

李申之面露喜色,也抱拳道:“在下这里,也有一个好消息。”

邵隆心想:李申之所谓的好消息,必定是粮草的事情得到解决。除此之外,李申之也不会有什么值得他高兴的消息。

而李申之的心里,惊讶更多一些。这三天来他一直都在张罗粮草的事,没有关心商州城内的情况。

没想到邵隆竟然跑到几百里外的兴州跑了一趟。

从邵隆那里得来的好消息,是吴璘的好消息,这也着实应当称为是好消息。

李申之知道,现在的川陕宣抚副使胡士将在一个月后即将辞世,紧接着吴璘会继续主持川陕地区的全面工作,并且把川陕建设成吴家的地盘。

既然是吴璘做出的决定,那就代表着川陕的决定,并且是未来几十年之内都不会更变的策略。

而吴璘的消息,定当是固守秦州。

这样的消息,的确称得上是好消息。

因为李申之的目光从来就没有局限于金国上面,对西域诸国的攻略,开始得越早越好。

两个人略一思量,便全都自信满满地看着对方,一切尽在掌握中。

殊不知,他们的好消息,都与对方的期待有一些些的差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