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四十一、坑人不成反被坑

大宋不怂 四十一、坑人不成反被坑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也不知张浚是不是事先和赵构商量过,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富平之败的话题突然就转到了让众人捐款捐粮上。

看上去还无法拒绝。

给朝廷捐款,当皇帝的最喜欢了。

文官武将们选择了沉默,就连赵构都没有说话。

李申之的话听在赵构耳中,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要钱。

朝廷也很穷,官家请客都需要别人掏钱,更担负不起建设应天府这样重大的负担。

张浚经过了刚才的暴击,现在再听李申之的话,反倒变得没那么难听。吐了一口血之后,张浚仿佛疏通了经脉,思维竟然变得灵活起来。

在众人沉默的时候,张浚说道:“官家,臣知道朝廷也缺钱缺粮,臣恳请官家允许老臣捐献家中之财,用作应天府的开支。”

张浚的话很有分寸,没有几十年的官场历练说不出这样的话术。

自古恩出于上,私自发军饷这种刷名声的事情,最为君王所忌讳。张浚想要捐钱,还不能直接捐,而是通过赵构的旨意才可以捐。

从名义上来说,这些钱不是张浚捐给应天府的,而是张浚捐给朝廷,再由朝廷赏赐给应天府。

赵构很满意,点了点头,说道:“还是张相公最体恤朕。不知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臣愿捐黄金一千两。”李申之第一个认捐,也算是向张浚的一次示好。只要大家都是为了大宋的发展,为了应天府的稳定,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好在只是一个鬼见愁而已,还不至于太心疼。

“臣愿捐黄金五千两。”第二个认捐的是刘锜。张浚是他的老上司,而且他知道张浚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咋地,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提拔过自己的老领导。

紧跟着,认捐的声音此起彼伏,大佬们或五百或一千地认捐。地位略低一些的人,则是捐上几百两银子,不能抢了大佬的风头。更何况他们也不敢拿出那么多的钱,不然克扣粮饷的名声算是坐实了。

岳飞、韩世忠这些人之所以敢狮子大开口地捐款,是因为平日里官家便时常赏赐他们金银器物。若是在打仗的年景,官家一年赏赐他们的财物就值千两黄金。反倒是那些吃俸禄的文官们,一下子拿出千两黄金,有些不合时宜。

看到大家积极认捐,赵构脸上笑意更甚,转身对身后的内侍押班说道:“快去记录下来,日后论功行赏,莫要寒了众爱卿的心。”

他哪是想等以后论功行赏,分明是担心出了这个门以后,这些认捐的官员翻脸不认账。

内侍押班记性不错,只是刚才听了一遍,便把某人捐款几何记得清清楚楚。回头找了个小内侍,由他口述,小内侍记录,用了片刻功夫一一记录在案。

却说酒桌之上,张浚看到众人积极捐钱捐物,心里十分高兴。

这些都是他日后在应天府扎根的资本,当然是越多越好。

张浚朝着众人拱手示意,表示感谢。不管大家是给官家面子,还是给他张相公面子,他都心存感激,毕竟是自己拿到了实惠。

张浚心情大好,趁着内侍去将捐款明细登记造册的机会,张浚继续与赵构商量着去应天府以后的细节。

刘锜刚才被李申之一顿挤兑,又被迫捐了那么多钱,一时间想要找回场子,说道:“李文林的和议条款,虽然交换割让的地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擅自增加岁币总归是个过错吧?”

在原本的和议中,大宋对大金的岁贡是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李申之大手一挥,给增加到了银子四十万两,绢四十万匹,将近翻了一倍。

真要说起来,李申之更改的这项条款确实有失国家体面。

李申之倒是不以为意,一年不过是多了几个鬼见愁而已,就能买来岳飞的命,和宋徽宗赵佶的棺椁,韦太后真人,那是相当的划算。

当然了,金人还赠送了一个宋钦宗赵桓的真人,理论上来说是大赚特赚。

可是人家说你增加了岁币,也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各说各有理的事情,全看官家如何评判。

赵构没有直接说,而是问道:“张相公可有何想法?”

这话问的是另一个张相公,没奈何张俊。

秦桧伏诛以后,张俊成了资历最老的相公。在尚书左仆射还没有正式任命之前,他暂时担任丞相之职。

张俊说道:“按照宋辽惯例,国朝给辽国的岁币只需要两个县的税赋。至于由哪两个县来出,往年都是轮着来。”

赵构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现在对金国的岁币,张相公觉得该如何处理呢?”

张俊心里暗暗叫屈。明明官家什么都想好了,却偏要让自己说出来。

不过当下属的,就是要为领导分忧,替领导背黑锅。不然他张俊有何德何能,能高居相位。

张俊一副建言献策的态度,说道:“对金的岁币比对辽的岁币多出许多,再由两个县承担颇为不妥,不如增加到由四个县共同承担。”

赵构点了点头,示意张俊继续说。

张俊说道:“既然这个麻烦由李文林惹下,那么从四十万的岁币中分出十五万由应天府承担,剩下的二十五万由剩余的州县轮流分担。陛下觉得此计是否可行?”

赵构装模作样地想了想,说道:“众爱卿觉得如何?”

“臣以为张相公此计甚妙,当真可行。”范同第一个表示赞同,他早就猜出了赵构的心思,只恨自己没有发言的资格,不能光荣地背上这个黑锅。

“臣觉得此计并无不妥。”跟着赞同的是何铸。这个铁面无私的司法机器,也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公平。

赵士褭虽然没有开口表示赞同,但也没有反对,只是含糊地点了点头。

朝中的相公们纷纷赞同,剩下的人自然更没有异议。

趁着众人聊岁币的事情,张浚稍稍歇息了一会,喝了口茶水,吃了一些点心,恢复了些气色。

仿佛想到了什么点子,张浚说道:“官家,既然决定割让陕西那厢的州县,该派何人为使去宣旨呢?”

赵构知道他有话说,自觉地当起了捧哏,问道:“爱卿可有人选?”

张浚说道:“臣以为,李文林可堪此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