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不怂 > 四十、张浚挖坑

大宋不怂 四十、张浚挖坑

作者:七桃散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30 06:33:08 来源:笔趣阁

张浚并没有昏死过去,只是一时间情绪激动,脑部有些缺氧,晕了一下而已。

好在身后有眼快的太监扶了一下,张相公借势稳住了身形,才没有把脸丢到地上。

张浚没有说话,刘锜说道:“当时全国一盘棋,川陕虽然失败了,但是保住了两淮,护得官家周全,岂是你说的那般不堪。”

刘琦的话是官宣的调子,赵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追究张浚兵败的责任。而张浚选择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对金人发动大规模会战,也是为了保赵构的平安。

当年正是张浚在川陕开战,才将两淮的金军主力全都吸引到了关中。当时的张浚,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与金国的精锐主力来了一次大决战,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可惜的是张浚在关中决战,被解围的两淮地区却没有主动出击,与关中的战局形成呼应态势。

恰恰相反,暂时安全的两淮地区选择了龟缩观望,眼睁睁地看着金国自由自在地调动兵力,最终完成了对张浚的致命一击。

刘琦曾经是张浚的部下,在当年的富平之败中,他已经成长为一名领军将领。

李申之打了张浚的脸,连带着把他刘锜的脸也打了。当时名将之中,已故的四川吴玠,也是富平之败的亲历者之一。这些自负军功的真将军们,竟然被李申之这个毛头小子说得那么不堪,他不得不出来辩白一番。

李申之敢随便怼张浚,是因为张浚军事才能一滩稀烂。

菜就是原罪,能力差活该被人怼。

可是眼前的刘锜,颇让李申之忌惮,不敢随便开嘴炮。

刘锜麾下的八字军,是两宋历史中,宋方第一次在野战之中以少胜多,战胜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

刘锜不菜,他很强。不论什么样的军事理论,也不管吹得多么地天花乱坠,都得拿战绩说话。

刘锜的战绩很硬,李申之不太好怼。

这时,一直在旁边吃喝不停的岳银瓶突然放下了筷子,拿绢帕擦了擦嘴角,说道:“败了就是败了,哪有那么多道理好讲。难不成四十万人输给了人家二十万人,还输出了道理不成?”

刘锜在宋徽宗时代就常年厮杀战场,要战功有战功,要资历有资历,还从未被人讥笑过不会打仗。

也就是看在岳银瓶是岳飞女儿的份儿上,刘锜才没有直接开骂,而是语气冰冷地问道:“果真是将门虎女,不知岳家二娘对富平之战可有高见?”

岳银瓶嗤笑一声,说道:“高见倒是没有,只要主将自己不逃跑,仗也不至于打成那个鬼样子。”

李申之怒怼张浚,让岳银瓶不觉得这些大佬们有什么了不起,让她有了嘲讽的勇气。她爹岳飞当枢密副使的时候,在坐的好多人还上岳家拜访过,给自己买过小礼物呢。

很随意的一句话,却让满桌子文武纷纷脸红不已。

尤其是张浚,更是有些难堪。刚才李申之的话让他愤怒,现在岳银瓶的话让他感到羞愧。

自从宋太宗赵匡义篡位以来,大宋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的怂,监军更是一个比一个的混账。

武将们在前面拼死拼活,刚刚打出一点优势,那些监军们便跳到前线瞎指挥一通,生怕自己慢了一步就捞不到战功,结果扰乱了前线布置,最终导致宋军先胜后败。

再或者,战局稍稍显露出一点颓势,甚至只是均势相持而已,监军们便急切地要后撤,要逃跑,结果扰乱了阵脚,导致宋军从失败走向溃败。

君不见两宋三百年,从来只有战死的将军,从来没有殉国的监军。而升官发财的从来都是监军,打了败仗却只处置将军。

打败仗不可怕,只要稳住了阵脚,还有反攻的希望。

而溃败,代表着彻底完蛋。土地丧失殆尽,辎重留给了敌人,士兵能顺利归队的十中无一。

胜败乃兵家常事,打几场败仗没什么大不了。

可是一场溃败,会损失帝国几年的积蓄,甚至是十几年的积蓄。再严重点,还会导致国家一蹶不振,成为国运的转折点。

岳银瓶的理念并不是她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岳飞曾经提出过的口号: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

为什么要这样提?还不是因为文官们都贪财,武将们都怕死么。

若是张俊这种厚脸皮的人被嘲讽几句,呵呵一笑也就算了。

偏偏张浚志大才疏,还很顾及自己的尊严,死要面子,最是受不了别人有证据的讥讽。

刘锜有心反驳,却无从开口。

武将不怕死,岳飞做到了,岳家军做到了,岳家二娘有资格在这里炫耀。

其实刘锜又何尝不懂这个道理?只要宋军之中人人愿意死战,还怕什么劳什子女真野人?就算是金人加上契丹人,再连带上西夏党项人,全都不是大宋的对手。

岳银瓶的话有些生硬,李申之便出来打圆场,一对小公母默契地打着配合。

李申之说道:“大头兵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无非就想要个赏罚分明而已,还能有什么坏心思?诸公但凡稍微从指头缝里面漏点油水,就够我应天府整备军事了,调拨粮草的时候还望诸公高抬贵手。我等死死守住应天府,诸公也好安心建设临安城。”

李申之的话说完,没人敢接。

这是一个极易引战的话题,一句话说不好,就会引火上身。

在坐的功勋武将们,除了张俊之外,全都是从大头兵一刀一枪拼杀,靠着实打实的军功爬上来的人,知道李申之说的是事实,他们从内心里是赞同的。

可是他们偏偏只能在心里赞同,不能说出来。

文官们克扣粮饷,武将们喝兵血,数百年来已经成了一项见怪不怪的制度。

粮饷从中央发下来,能有四分之一放到士兵手中,堪称业界良心。而一支部队如果吃空饷的还没超过半数,那简直就是精锐。

如果武将们公开支持李申之,那他们就会站到整个文官集团的对立面。

在两宋时期,跟文官集团对立,基本上可以宣告自己社会性死亡。

再看文官们,更不会接李申之的话头。李申之的话本身没有错。但是他们如果表示赞同的话,相当于承认自己在喝兵血,克扣粮饷。

这么大的一顶帽子,他们可戴不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