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十九集 王猛扪虱

华夏真相集 第三十九集 王猛扪虱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4-01 08:42:35 来源:笔趣阁

宫变仇杀,血雨腥风。

寿光三年,苻坚与苻黄眉、邓羌等人擒杀姚襄,逼令姚襄弟姚苌率其部众归降。

然而苻生赏罚失当,苻黄眉因立大功后未受褒赏反受侮辱,因而被逼谋反。

姚襄旧将薛赞、权翼羡慕苻坚才能,私劝苻坚取皇帝大位以代,梁平老等人亦劝苻坚谋反。苻坚、苻法兄弟遂引兵入宫,废杀苻生。

于是苻坚被宗室及群臣拥立,即位于太极殿,并去帝号,降称大秦天王。旋即诛除苻生幸臣董荣、赵韶等二十余人,改年号永兴,实行大赦。

因下诏曰:追尊先父苻雄为文桓皇帝,母苟氏为皇太后,妃苟氏皇后,苻宏为皇太子,从兄苻法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东海公,诸王均降爵为公。又封苻侯、苻柳、苻融等人为公,领太尉、尚书令;李威、梁平老为左右仆射,以权翼、薛赞等共掌机密。

同年九月,为鱼遵等被杀官员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按礼仪改葬,子孙存者随才擢用。

秦太后苟氏见苻法门前车马辐凑,恐不利于孙坚,于是与李威谋议,下令赐死。

苻坚闻说苻法死,急趋长安东堂,抚兄尸恸哭呕血。

左右劝道:死者不能复生,殿下休如此哀恸,免伤贵体。

苻坚拭泪言道:我兄贤明有德,何故必欲杀之耶!

因知是太后所为,无可奈何,于是谥其兄曰献哀公,封其子苻阳为东海王,苻敷为清河公。此后苻阳谋反,在此张本。

苻坚即位之时,国中一派混乱。关中本是各族杂居之地,民族仇杀此起彼伏。前秦乃于战乱中建国,本来法制不全,苻生在位时又大施残暴,致使豪强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苻坚痛感时弊,因而决心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与民休息。于是谫斩佞臣,重用汉族士人,恢复已绝宗祀,鼓励农业,设立学校,扶持鳏寡孤独。

另褒颂孝友忠义,下令各地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四德,用人不偏宗室,于是国内官员皆称其职。而开垦耕地,令仓库充实,人民温饱,盗贼渐稀。

苻坚即位次年,讨灭并州张平之乱,下令偃甲息兵,军事不兴。

又因秋旱减食停乐,将金玉锦绣给散军士,并命后宫省俭服饰。更开发山泽,资源不限于官府,平民也可共用。

苻坚因有四海之志,遍观朝中无有治世大才,于是问贤于尚书吕婆楼,令其推举。

字幕:吕婆楼,略阳氐族人。先祖吕文和,汉文帝初年从沛郡迁到略阳,世为大族。

吕婆楼见问,于是答道:殿下既不问,臣亦欲举荐一人于主公。

苻坚:却是何人?

吕婆楼:某里舍之中,有位贤士,乃青州北海人,姓王名猛,字景略,因避难至此,曾学于鬼谷仙师门下,有王佐之才,胸中谋略不世出也。当初晋征西将军桓温北伐至关中时,王猛衣褐求见,因见其无四海之志,故屡请不出,现隐居华阴。

苻坚:既是如此,贤卿便与我唤来,我必重用。

吕婆楼:殿下不闻刘玄德三顾茅庐之事乎?主公欲成霸业,宜礼请而咨之。

苻坚闻而大喜,于是重备聘礼,请吕婆楼前往请之。吕婆楼欣然领命,即携重礼带从人来至华阴,到草庐前扣打门环。

童子出来问道:阁下是谁,来此何干?

吕婆楼递上名刺,说道:请入报先生,就说故友来访。

童儿入去不久,王猛出迎入内,在草堂中叙礼,分宾主落坐,便问:尚书大人何来?

吕婆楼命从人献上礼物,说道:今大秦天王苻坚久闻先生大名,因事冗无缘拜会。特命某敬备薄礼,前来相聘,咨以国家大事,尚望不吝玉趾,光降至府赐教。

王猛虽然身在山中,早知天下之事,知道风云际会,时机已到,于是自谦道:某山野村夫,无甚奇能,何劳贵人亲降草庐?既蒙下问,召某趋至,甚令惶恐,敢不从命!

于是置酒相待,留宿一宵;次日收拾琴书,带领童子便随吕婆楼下山,来至京师。

吕婆楼引王猛入宫拜见,苻坚以礼相待。二人了了数语,便是欢若平生,相见恨晚。

于是复邀入后堂讲礼,未及献茶,苻坚已下跪于地,再拜言道:某乃秦室鄙胄,单于愚后,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天下扰乱,四海荒弊,天下无主。某虽浅陋,欲为大业,效文武二圣,拯民于水火。奈能力不济,身边无人,尚望先生不弃,必曲赐见教。则某与先生今日相遇,当如蜀汉昭烈帝得拜孔明先师于隆中也!

王猛急请秦王起坐,说道:吕尚书乃世之高士,某乃一华山村夫,蒙其谬荐,安敢妄谈天下之事?大王今舍美玉而就顽石,不亦谬耶?

苻坚答道:夫古之圣贤,学会文武之业,当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此谓孝矣。若救民于水火,致君子尧舜之化,此谓忠也!自赵末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无日不战,杀戮众生。世人望天下太平若渴,某亦盼先生久矣。某虽愚卤,颇怀统一**之志,若蒙教诲,亦实乃万幸,幸先生勿辞!

王猛不由感动,亦开诚布公道:桓温比于姚襄,名齐而众寡不敌。然桓温终能攻克姚襄,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地利,更兼人谋也。今桓温乘大胜之威,拥数十万众,暂时不可与其争锋。晋天子连据江东之地,已历数世,国险民富,此可以为援,亦不可图。惟今关东邺城,沃野千里,此乃用武之地。燕主慕容儁先立长子有才,而天幸死之,今立次子为嗣,并无大能。某闻邺城人皆云,太子慕容暐好丝竹之乐,却无德略之声。慕容儁若死,彼必不能守其疆土,而其部下智能之士必思明主。大王信义著于四海,若能揽招天下英雄,跨有关中,保其险阻,外结晋室,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夺其邺城,派上将引众以向平城,大王自领长安之众以出建襄,则北方之域尽为大王所有。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大秦可兴矣。

苻坚听毕,离坐而起,执王猛之手言道:先生之言,皆金石之论,使某如拨云雾而睹青天,顿开茅塞也。孤之遇卿,实乃天赐之耳。

于是苻坚即拜王猛为中书侍郎,食则同几,卧则同榻,终日议论天下之事。

其时王猛年三十二岁,自此正式出仕。

因当时京师西北门户始平县豪强横行,苻坚派王猛为始平县令。

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下车伊始即杀作恶多端奸吏,当众打死。奸吏朋党联名上告秦王,并勾结执法官将王猛逮捕,押送至长安下狱。

苻坚闻听大惊,亲到狱中看望,并责王猛:理政须以仁德为首,公焉可上任便就杀人?

王猛答道:安治以礼,乱世以法。某为陛下铲除奸暴不法之徒,今方杀一奸,尚有千万奸吏扰乱治安。若陛下谓我不能除奸治安,则臣甘愿受罚;若说臣太过残酷,则实不敢受。

苻坚听罢大喜,向左右说道:王景略乃管仲、子产侪辈也!

于是赦免王猛,愈加信任。

苻坚私行至尚书省,率问诸政之事,丞相程卓无以为对。又见其文案堆积如山,于是诏免程卓左丞相事,以王猛代之。

王猛以一介寒士,接连得到苻坚重用提拔,且自县令一步登天而为当朝左相,不由朝野皆惊。朝中元老显贵皆不服气,氐族勋戚及宗室诸王更是妒火中烧。

氐族豪帅姑臧侯樊世,当初便随苻健入定关中,居功自傲,对王猛最为不忿。

一日下朝出殿,拦住王猛去路,当众辱道:我等与先帝共兴大业之时,譬如辛苦耕耘;你区区一介寒士,山中樵夫,并无汗马之劳,凭甚么坐享其成,食我庄稼?

王猛冷笑道:某方当以使君为宰夫,何止耕稼而已?

樊世勃然大怒道:卑贱华阴樵夫!某若不把你首级割下,悬挂于长安城门上,终不与你同处于世!

口中虽如此说,但终不敢在宫阙之下动粗,言罢愤愤而去。

王猛即不还府,回返殿上,将樊世之语向秦王说之。

苻坚大怒道:若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杀,朝纲则无法整肃,群僚皆不依律而行。

安慰王猛使出。次日樊世进宫,又借故议政与王猛当场争吵,不可开交,趁势破口大骂,并举手中笏板欲击王猛,被左右拉住。

苻坚昨日虽闻王猛说姑臧侯无礼,究未亲见,今见樊世果然如此狂妄,当即勃然大怒,下令将其拉出斩首。

朝臣见秦王竟然下令要杀姑臧侯,急忙齐上前来求情,秦王一概不准。

群臣瞩目王猛,盼其开口,就此解除怨恨,亦给秦王一个台阶使下。岂知王猛此时惜言如金,就是不肯显示宰相胸襟。

正在纷扰之间,午门外一声追魂炮响,樊世被杀,传首殿前。

由此满朝氐族豪强引起轩然大波,纷至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苻坚气恼异常,除以责骂,并举鞭挥击,方告平息。但仍有氐族显贵,自恃皇亲国戚,恣意妄为。

国舅强德更是依仗皇太后权势酗酒行凶,欺男霸女,胡作非为。

王猛早有所闻,故作不知。一日带百名甲士巡视,自国舅府前街上经过,果见其正在街上行凶,欺男霸女。

王猛当即命令逮捕,并持天子特赐便宜行事令牌,令将国舅斩首示众,陈尸街头。

氐族勋贵闻知大骇,均自敛迹,至于旬日不敢再出府门。

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合作,全面查处扰民乱政权贵,诛杀不法豪强二十余人。于是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奉公守法,终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化大行。

苻坚见之大喜,感叹道:孤今日始知天下有法,帝王为尊也!

王猛严惩权贵之余,复奏请设立学校,培养治国人才。苻坚自幼学习汉族文化,仰慕儒家经典,更是大力支持,亲自为之。

于是恢复太学及地方学校,广修学宫,招聘饱学宿儒执教,强制公卿以下子弟入学。

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其刻苦学习。又亲自挑选品学兼优学生,令其到各有司任职。

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若不能者,则一律罢官为民。由是前秦很快出现劝业竞学、养廉知耻之风。

因关中少雨易旱,苻坚令征调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使荒芜多年之田重新长出五谷,百姓深受其利。

苻坚还亲自耕作,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耕织,抚恤孤寡,劝课农桑。

其后前秦再遭大旱,苻坚即令减免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非急务则免征徭役。数年之后,关中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由此三秦大治。

镜头转换,按下前秦,复说燕晋。

光寿元年十二月,燕主慕容儁迁都邺城,入住邺宫。

当夜梦见已故赵王石虎啮咬己臂,次早醒来犹觉疼痛。至天明召集百官,使人去掘石虎之墓,却只见空棺,内中无尸。

使者回报燕主,慕容儁于是悬赏百金,求购石虎之尸。有人知石虎尸埋于东明观,于是直来宫中首报,引军士至东明观掘寻,果得其尸,僵而不腐。

慕容儁遂以百金厚赏首告者遣去,当众数典石虎之罪,令武士鞭之三百,投于漳水。

鞭尸之后,慕容儁由此得病,恹恹不起。

晋升平二年,有故赵并州牧张平据新兴、雁门、西河、太原、上党、上郡之地,置壁垒三百余座,辖夷夏十万余户。因自称晋王,意图割据自立。

秦王苻坚欲定并州,遂率兵五万亲征,令大将邓羌为先锋。

字幕:邓羌,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出身安定邓氏。善使丈八长矛及红绒套索,随苻坚多经沙场,战无不胜,号为常胜将军。

秦军至于汾水,张平方才得报,不由大惊,急召养子张蚝入内,向其问计:今秦王亲引兵来,先锋邓羌骁勇难敌,我儿将奈之何?

字幕:张蚝本姓弓,上党泫氏人,勇冠三军,人莫敢近。

张蚝闻养父如此相问,慨然道:大人休忧,儿自去退那秦兵。

于是引军前来,亦临汾水列阵,抵御邓羌。

秦主苻坚早闻张蚝之名,因谓诸将:孤尝闻这张蚝乃张平养子,是其国第一员大将,勇力绝伦。若擒得此子,则张平自降。孤爱其勇猛,必生致之,卿等务必休伤其性命。

邓羌怒道:主公如何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看某出战,如何生致此子。

言毕,即引部将出营,滨水结阵,两军对圆。

邓羌因恼主公夸说张蚝厉害,于是亲自出马阵前,指名要斗张蚝。张蚝大怒,亦不用部将,自行出马,与邓羌双矛并举,相头百余回合,不分胜败。

当日俱乏,各自收兵还营。此后连斗三日,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只是打个平手,双方观战部将军士无不惊呆。如此相持十多天,互不能胜。

苻坚及张平闻报,各自惊骇,皆引大军来援,三月会师于铜壁,双方相拒。

苻坚令人至张平营中约战,张平批复“来日决战”,各自预备。

次日,张平以全部兵力来迎,苻坚亦领诸将而出,对面列开阵势。三通鼓罢,张蚝不待请令,只身匹马冲杀前秦兵阵,前后出入四、五次,无人敢当,秦军阵角为之松动。

苻坚见状大怒,便于马上传令,以千金悬赏诸将,定要活捉张蚝。

邓羌恚怒,引诸将执锐而出,向张蚝围裹过来。

张蚝全无惧怯,指东打西,迎战数将,不落下风。双方混战五十余合,秦鹰扬将军吕光觑个方便,一戟刺伤张蚝大腿,血染征衣。

邓羌见张蚝枪招渐缓,掏出红绒套索,从背后顺手一抛,套住肩膊,将张蚝拖下马来。诸将急上前擒获,绳捆索绑,回营献给苻坚。

张平兵众见先锋主将被捉,呐一声喊,回身便走,彻底溃散。

苻坚大悦,重赏邓羌等诸将,亲劝张蚝投降。

张蚝见其以礼相待,遂声称愿降,并遣随从回营,劝降养父。张平闻报张蚝被俘,只得面缚至营,向苻坚投降。

苻坚大喜,任命张平为右将军,张蚝为武贲中郎将。并对左右说道:孤得邓羌、张蚝二人,皆万人之敌,天下不足定也。

因对张蚝异常宠厚,常令跟随左右。自此,满营将士皆称张蚝与邓羌为“敌万人”。

镜头转换,按下并州,复说江南。

秦王平定并州,早有人报至建康。会稽王司马昱闻之,便欲上书太后,请以桓温弟桓云为豫州刺史,以防北边。

仆射王彪之谏道:今桓温居长江上游,已割天下之半,若再以其弟处于西藩,则兵权萃于桓氏一门,则非朝廷根深蒂固之宜也。

司马昱大悟,乃以谢万代之。

王羲之闻此惊讶,为此寄书劝谏桓温:谢万才通经济,若使居廊庙,固可谓后来之秀;今却以俯顺荒余,则可谓违才易务矣。

字幕:谢万,字万石,陈郡阳夏县人。太常卿谢裒第四子,太保谢安之弟,扬州刺史王述女婿。出身于陈郡谢氏,早年曾任司徒掾、抚军从事中郎、吴兴太守。

桓温因闻朝廷罢任己弟之议,正欲乐见谢万上任豫州出错,故而不答。

王羲之复又遗书谢万:以公之脾性,治戎诚难为意。今既为戎事,愿君稍降身价,每与士卒同甘共苦,则可尽善。

谢万览书,以为讽己,怒而不纳。

王羲之跟谢安过从甚密,故对谢万极为了解,亦知其必不听己谏。于是便问左右宾客:公等自谓谢安与谢万相比,谁稍胜之?

众宾不知何意,一时无人回答。

王羲之则自解道:若是谢安,必定与人为善,说公等比己强甚;若是谢万,会因与其相比,而与公等怒目相争矣!

谢安闻说王羲之此论,又见谢万掌领兵权,因此十分忧心,乃亲自慰问勉励谢万部下诸将,更要谢万与手下将帅多沟通谈论,休得倨傲凌下。

谢万召集众将,却无话可说,遂用手中如意指众将说道:尔等诸将,皆劲卒耳。

将帅皆以“兵、卒”之称为忌,今见谢万以兵卒谓己,于是无不忿恨。

谢万酷喜炫耀,傲慢无礼,曾戴白纶巾,径直到扬州府衙,见岳父扬州刺史王述,直言不讳道:人谓大人痴傻,子婿固以为然。

王述为人性格沉静,年到三十岁时尚未出名,故有人认为其痴;后得王导等人赞扬,才渐渐知名,谢万故此言之。

王述听了女婿之论,毫无吃惊之状,只是缓缓说道:外间的确似有此论,究主要原因,惟因某大器晚成而已。

待女婿走后,复对家人道:谢家若无谢安,此子必败其族。

谢万既为豫州刺史,既命泰山太守诸葛攸为前督先锋,引军北进。诸葛攸奉命,遂引军攻拔东郡,入据武阳。

镜头转换,按下东晋,复说北燕。

谢万率领晋军北来,早有哨马报至邺城。燕王慕容儁闻之,遂命大将军慕容恪率兵五千击之。燕兵至于武阳,两下交兵未至十合,诸葛攸大败,还走泰山。

慕容恪遂渡河略地,分置守宰而归。

慕容儁见晋军不堪一击,遂欲就此经营秦晋,令各州郡校兵,每户各留一丁,余皆入伍。大臣刘贵上疏谏止,慕容儁遂更令三五发兵,来年冬季尽集于邺。

因调发繁重,郡县深以为苦,太尉封奕复谏征遣,慕容儁从之。

燕泰山太守贾坚以兵七百人镇守茌平,晋将荀羡引兵一万攻之。贾坚开城率兵迎击,因寡不敌众败俘,茌平遂陷于晋。

荀羡亲劝贾坚道:公世为晋臣,奈何为胡族用命?

贾坚昂然答道:晋室自弃中原,非某为叛。民既无主,强则托命;某既已事燕人,安可改节!

荀羡大怒,绑置雨中数日,贾坚终不肯降,愤惋而卒。

燕王敕命青州刺史慕容尘,遣司马悦明以兵万余来救,复夺茌平。荀羡败逃,燕主遂以贾坚之子贾活为任城太守。

荀羡败回徐州,上表谢罪,继而病笃。

晋帝遂征其回朝,以北中郎将郗昙督徐、兖二州,镇守下邳。郗昙乃将门之后,毕竟用兵不同凡响,遂到任后整饬城垣,厉兵秣马,待机北进。

升平三年,谢万与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

谢万先遣征虏将军刘建,修治马头新城,自亲率部众欲支援洛阳。

其后郗昙因病退屯彭城,谢万却以为其是因前燕兵强而退,于是仓猝下令退兵。士众不战自行溃败,谢万只身狼狈逃还。

部下大哗,欲趁谢万兵败杀之,只因敬慕谢安之故,而罢其谋。

谢万败退寿春,给王羲之写信道:向蒙明公善意提醒,我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肯纳之。今兵败取辱,方知惭愧,辜负明公殷切关照,悔之不及!

此次溃败,令许昌、颍川、谯、沛等豫州各郡皆入前燕之手,果应王羲之此前预言。

谢万回军淮南,朝廷罪诏既下,将其罢黜废为庶人。

升平五年,朝廷欲重召谢万为散骑常侍,适逢其愤恨离世,享年仅四十二岁。朝廷深为叹惋,乃以散骑常侍为其赠谥。

晋升平四年正月,燕主慕容儁大宴群臣于蒲池阁,酒酣赋诗。

因多贪数杯,宴罢回宫病重,自觉不起。于是召皇弟慕容恪至榻前嘱道:朕病体虚弱,恐不能久矣。人生修短,乃命中注定,复有何憾!只是秦晋两国敌寇未灭,太子慕容暐年龄冲幼,恐无力承受社稷之重。我欲远追宋宣公后尘,将国家付卿,尔谓何如?

慕容恪泣拜说道:太子虽然年幼,但天性聪慧,胜残致治之主也,臣何敢干乱正统!

慕容儁:你我兄弟之间,不似那汉族君臣多诈,何用如此虚饰之辞乎?

慕容恪:臣非巧言虚饰,陛下若谓臣能荷担天下重任,某岂不能尽力辅佐少主!

慕容儁:若弟能如周公,我复何忧!李绩清迈忠荡,能任大事,卿可善待之。

言毕昏厥,慕容恪哭拜于地。

前燕光寿四年正月二十日,慕容儁扶病在邺城阅军,犹思欲令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鹜统领军队进犯东晋,一统中原,成就慕容鲜卑千秋霸业。

堪叹病魔不饶,阎罗来催,回宫后便至病笃。乃召慕容恪、阳鹜、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等人,至病榻前接受遗诏,辅佐朝政。

正月二十一日,慕容儁驾崩,时年四十二岁,在位十一年,谥号景昭皇帝。

太子慕容暐即皇帝位,改元延熙元年,以慕容恪为太宰,行周公辅政之事。慕容暐为人庸弱,由此国政皆决于慕容恪。

慕容恪欲依景昭皇帝临终之言,重任李绩为尚书右仆射,奏于燕帝。然而慕容暐因其在先帝之前曾有辱己之言,不肯从之。

李绩闻此,忧愤而卒。临终前谓其家人道:我不听先人之训,致有今日之辱。

因其父李产曾再三提醒,不可依老卖老,取笑后辈,李绩不听,至于得罪太子。

领军将军慕舆根自恃勋臣旧将,有目无主上之心,因劝慕容恪:公何不自取帝位?

慕容恪大惊:公其醉乎,出此妄语!

慕舆根见话不投机,惶惧而退。

慕容恪将此事告知吴王慕容垂,吴王欲引兵杀慕舆根,被慕容恪以先王新丧,宰辅间不宜自相残害为由劝止。

慕舆根却不肯罢休,自进宫来见太后可足浑,以及燕王,连慕容恪、慕容垂一并诬告:太宰、太傅将谋不轨,臣请率禁兵诛之。

太后偏信,便欲允准。皇帝慕容暐却不肯信,说道:二公皆国之亲贤,先帝委以托孤之重,必不肯乃尔。安知非是太师欲为乱耶!

慕舆根恨恨还府,见在朝中不被皇帝及同僚信任,又思恋故乡,谋欲引本部军东还。

慕容恪知之,乃密奏慕舆根罪状,请帝诏密杀慕舆根,并其余党二十余人。

当时邺都先帝大丧,朝内辅政大臣诛夷狼籍,一时内外汹惧。慕容恪举止如常,人不见其有忧色,每次出入殿中,一人随从而已。

有人提醒:公身为太宰,应以禁军严备安全,何轻忽如此耶!

慕容恪道:今人情危惧,当以安静镇之,奈何复自惊扰!

群臣闻此,于是朝中人心大安。

慕容恪虽掌大权,但谨慎严守朝廷之礼,兢兢业业,凡事与司徒慕容评商议而行,虚心待士,咨询善道,量才授任,人不逾位。

朝臣或有过失,则不显其状,往往宣而私责,令其改过。犯过者无不自愧,谨慎供职。

此后不久,南门守将来报:当初所征诸郡之兵集于邺城,及燕主阅兵而罢,至此互相心动,往往擅自散归,自邺城以南道路为之塞断。

慕容恪大惊,急以吴王慕容垂为征南将军,往镇蠡台;又令孙希、傅颜率骑兵二万,观兵河南,临淮而还。于是境内乃安,朝野稳定。

建熙二年二月,方士丁进受燕主慕容暐宠幸,欲求媚于太宰慕容恪,劝杀太傅慕容评。慕容恪大怒,奏收斩之,至此谄言不入于朝。

邺都之事,被细作传至江南。

桓温遂聚众将商议,诸将皆欲趁其国丧兴兵北伐。

桓温不以为然:慕容儁乃英特之士,临死时必托孤太原王慕容恪。慕容恪亦有大才,乃国之栋梁,善抚国家,能为将兵。以石季龙之勇,尚且为其所执,况如今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乎?慕容恪尚存,晋之所忧大矣,防之不及,我不敢进击。

由是未敢起兵犯燕。因闻谢万之兄谢安贤能,遂征拜为司马,凡有军国大事,悉皆咨之。

镜头闪回,补叙谢安之事。

字幕: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见而大为赞赏:此子风采秀达,将来不弱于王东海(王承)也。

然而谢安洁身自好,不欲凭借出身门第及家族名望猎取官禄,故此不愿随意出仕。朝廷初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佐著作郎,谢安鄙其微职,便以有病为辞。

其后为避朝廷征召,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游,出门捕鱼打猎,回庐吟诗作文,足迹不涉官场。

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名声,屡次三番使郡县官吏督迫,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月余,复辞职回到会稽。朝廷又征召为尚书郎、琅玡王掾,谢安一概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也被拒绝。

朝中官员乃上疏,谓谢安历年不应朝廷征召,应予禁锢终身。

谢安毫不为意,就此远离朝廷,放浪于东部名胜之地。曾到临安山,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相去伯夷何远?

又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皆惊恐,惟谢安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顶风驾船漫游。其后风浪转大。

谢安遂缓语道:如此大风,我其返乎?

船夫于是立即驾船返航。众人见之,无不钦其宽宏镇定气度。

谢安纵情于山水,每次出游必携歌女同行,偎红倚翠,愈加不愿出山。江东士大夫互谓道: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

会稽王司马昱道: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若再征召,必应召而至。

谢安妻乃刘炎之妹,见家门贵盛,惟夫君独守静退,于是以言激之:大丈夫立于世间,宁可如是乎?

谢安则自掩其鼻道:某虽欲守静如此,恐亦不免朝廷不允耳。

至此因弟谢万被黜,便有仕进之志。

闪回结束,书归正本。

谢安既应桓温之邀,允为帐下司马,即起于东山,从新亭出发西进,百官皆为送行。

御史中丞高崧于席间笑谓: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以至众人常论,谢安石不肯出山,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安石出仕,则如何面对江东百姓哉?

谢安闻言,面有愧色。于是告别众官,到桓温府第应职。

桓温大喜,二人畅谈生平,欢笑终日。次日桓温亲去谢安住处,正逢谢安沐罢梳头。

谢安性缓,许久梳罢,侍从报说大将军在厅久候。谢安着慌,急令取来头巾。

桓温在外厅止道:让王司马戴好帽子,再出来相见不迟。

升平五年,谢万病逝,桓温计议再次北伐。谢安看出桓温有不臣之心,于是乘机请奔兄丧,就此离开。不久被任为吴兴太守,其后复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

便在桓温计议北伐之际,燕将吕护遣使前来建康请降。

吕护原为后赵大将王午部下,因于太和十年被燕军进攻时投降,被任为河内太守。及后赵灭亡,因受燕人追迫,自白马逃奔荥阳。此时见燕王慕容儁死,故而叛燕投晋。

晋帝接受其降,拜为冀州刺史。

吕护既得晋帝重用,欲引晋兵来攻邺城,以表忠诚。燕太宰慕容恪闻知,乃亲率大军先来围攻野王,吕护婴城自守。

将军傅颜请令攻城,慕容恪止道:此老贼经变多矣,且善攻防。某观其城中守备,未易猝下。然其城中内无蓄积,外无救兵,我只须深沟高垒,坐而守之,休兵养士,离间其党,则于我不劳,而贼势日蹙,不过数旬取之必矣。何为多损士卒,以求旦夕之功哉!

乃不攻城,命筑长围以困之。挨至当年七月,野王城中食尽,又无外援,吕护果然支撑不住,只得率众突围。

燕军在长围中以逸待劳,三面攻击。吕护部众死伤殆尽,只得弃了妻子,逃往荥阳。

慕容恪率军入城,安抚居民,将吕护部众士人迁至邺城,余者各随其愿。

是年五月,晋穆帝驾崩于建康,年仅十九岁,在位十七年,庙号孝宗,葬于永平陵。

因穆帝无嗣,百官遂拥立成帝子琅琊王司马丕为帝,是为哀帝,立王氏为皇后,尊穆帝后何氏为太后,次年改元隆和。

征西大将军桓温当此朝政更迭之际,与长史孟嘉计议道:今新帝登位,我欲重振朝廷,恐群臣不服,将何计可施?

孟嘉献计:明公可上表诈请迁都洛阳。朝廷若从公请,则不待立威,而群臣自服。若是不允,则是百官逆异,明公可效赵高指鹿为马,以察百官。

桓温道:此计大善。

于是使人入朝上疏道:江东自立,六十余年,今气运已衰。洛阳旧都乃霸业之所,士民思之已久,请陛下北徙以实河南,则中原指日可得,旧业可复。

晋哀帝览奏大惊,问于群臣:大将军奏请迁都,其事若何?(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