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七集 五马渡江

华夏真相集 第十七集 五马渡江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旧都洛阳,无极殿上。

刘舆:臣举一人,乃是中山魏昌人刘琨,字越石,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光禄大夫刘蕃之子。其智勇双全,于诸王之乱时多有功于王室,封广武侯。

东海王:可是向与祖逖交厚,闻鸡起舞者乎?

刘舆:正是。今当用人之际,何不使之就镇并州,以寄北边之重?

东海王:就依贤卿之议。请陛下传诏,征拜刘琨为并州刺史,以敌诸胡。

晋惠帝:准奏,传诏,退朝!

天使赍旨,飞赴中山,见刘琨传达帝诏。

刘琨既奉天子诏命,遂引一千亲军至上党就任,一路之上,甚是难行。

画外音:彼时并州之地,向为司马腾镇抚。只因司马腾升迁为新蔡王往镇邺城,并州吏民万余人便随其东迁,就食于冀州,号为“乞活人”。而今并州所余民户不足二万,半为寇贼,塞阻路途,故此难行。

刘琨闻说盗贼横行,遂于上党驻扎下来,就地募兵,得勇士五百人。然后打开府库,发给兵器,稍加训练,便一路平灭盗贼而进。

兵马至于晋阳,只见府寺尽毁,邑野萧条。于是召集流民还耕,并州由此稍安。

太傅司马越闻报并州盗贼尽除,不由大喜,于是忘记防卫胡人之重,奏请升任刘琨为侍中,使其入朝辅政,真实目的是欲遍竖亲信于朝野。

惠帝复被东海王挟持,无法可想,只得准奏。

东海王欲效当年赵王司马伦所为,复起废立之心,乃与心腹商议,欲立太子司马炽为帝。

左右:天子人称白痴,废之是也。但其虽历尽颠簸,而精神弥旺,始终不死,奈何?

近侍:臣有一计,神鬼不觉。殿下可以重金贿赂天子左右疱人,使以毒饼杀之。

东海王:卿实有张良之才,陈平之智。不必再议,就可照计而行。

皇宫大内,时近黄昏。惠帝食饼,中毒而崩。

画外音:可叹!晋惠帝自即位之日起便为傀儡,操纵者屡换其人,终不得自主一日。因宗室十六年大乱,而不得安宁一日,一度被废而囚,且不得死,又复登位;至此终死于权臣之手,得非其宿命所定哉?终年寿止四十八岁,在位一十七年。

惠帝既崩,东海王主持治丧,因欲效赵王司马伦篡位,故未考虑继立新君大事。

然而后宫之中,皇后羊献容深恐太弟司马炽继位,己为其嫂,必不得立为太后,于是便召侍中近臣入内商议,欲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帝。

众人皆知东海王之志,见皇后此问,皆不敢言。侍中刘琨听闻羊献容之谋,遂急奔太傅府宅,告知东海王司马越。

东海王闻报大惊,急聚百官闯入东宫,拥太弟司马炽登太极殿,请其即位为天子。

司马炽固辞:清河王司马覃本来便是太子,公等宜立其为帝,孤不敢当此大位。

东海王见此,以目示众臣。典令使修肃出班奏道:太子幼冲多疾,不堪摄政。今殿下必欲立其为帝,则政出臣下,倘再使诸王异乱,社稷动荡,殿下心下何安?不如因从文武之请速继大位,则可保列祖列宗之祚,得延千年万载。

修肃言罢,君臣一齐附和,尽力规劝。

司马炽由此不再推让,欣然领受,并对修肃说道:卿真乃孤之宋昌也。

乃应太傅及众官之请,即皇帝大宝,改元永嘉,史称怀帝,岁在丁卯。遂尊羊后为惠太皇后,使居弘训宫。立妃梁氏为皇后,封东海王司马越为太傅,总摄朝政。

字幕:永嘉元年,西元三零七年。

怀帝即位之初,始遵旧制,于东堂听政,不登正殿。每至宴会群臣,辄与众官谈论公务,考核经籍,朝政为之一新。

黄门侍郎傅宣见此,喜极长叹:今日某可复见武帝之盛世矣!

东海王上奏:臣启陛下,此前宗室之乱,是因诸王集于朝中,变生肘腋,朝廷无力能制也。为防再生异变,请复封诸王,各令就国,方为长治久安之策。

司马炽:卿言甚是。未知当封何人?

东海王:若依臣议,当封司马睿为琅琊王,司马羕为西阳王,司马佑为汝南王,司马宗为南顿王,司马纮为彭城王,使各令出京就国。

司马炽:依卿所奏,即命拟诏传旨。

圣旨既出,五王奉诏。琅琊王已在徐州,四王不敢在京停留,各领家眷,出就封国。

当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等徐州旧臣南渡长,至建邺始建封国,史称“永嘉南渡”。

东海王令五王就国之后,又恐河间王司马颙占据长安为乱,于是复又奏请怀帝,拜河间王为司徒,命其前来洛阳随朝听职。

司马颙领受怀帝诏旨,眼见如今羽翼全折,只得就征登程,前往洛阳。

南阳王司马模镇守许昌,闻说东海王复征河间王入京,恐其得势后次再干预国政,乃遣部将梁臣:你可引精骑千人出城,扮作盗贼,伏于半路,将司马颙截杀。

梁臣:擅杀皇亲贵胄,末将恐百死难赎其罪也。

南阳王:杀此乱国之贼,有功无过。事成之后,孤必有重赏。

梁臣:主公既如此说,末将便可去得。

于是引领一千军兵出城,在马上自语道:既是你自家相互残杀,则干我鸟事!

说话之间,引军到新安雍谷。

探马来报:禀将军,对面数辆马车驶来,车上之人,正是河间王一家老小。

梁臣:共有多少仆从?

探马:二十余人而已。

梁臣:哈哈,则我带千人前来,岂非大材小用。众军且住,你前队百人与我上前!

镜头转换,西川成都。

益州细作快马驱驰,入城登殿,报与李雄:启禀主公,河间王司马颙奉诏前往洛阳,却于半路被盗贼所杀,如今长安空虚,关中无主。

李雄惊问:河间王一代枭雄,怎地死在盗贼之手?

细作:经小臣探听明白,那盗贼却是南阳司马模命令部将梁臣所扮。梁臣将河间王亲手掐死于车中,并杀其三子,亦是小臣伏于山上,亲眼所见。

李雄:可叹河间王一生争权夺利,到此化作一场春梦。司马颙即死,关中无主,此谓晋祚将终,上天眷顾我益州也。

众臣闻此,俱都喜不自胜。于是相互示意,一齐跪倒。

李雄:众卿这是何意?

群臣:蒙上天护祐,晋室自相残杀,灭绝国祚,是我益州当兴。我等愿立主公为蜀帝,然后兵出汉中,占据长安,继而图霸天下。

李雄欣从众人之请,即率群臣出城,祭告天地于社郊,然后回宫,即皇帝大位。

字幕:晋建兴三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成汉。

遂下诏旨:改元晏平,追尊先父李特谥曰景帝,庙号始祖,母亲罗氏为太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而不呼名,号谓“天地太师”。

范长生:臣启陛下,臣虽不才,既为丞相,当效蜀汉丞相诸葛武侯北伐,平定天下。

李雄:善哉!未知太师有何良策?

范长生:依臣愚见,当先讨平南中诸蛮,再图北进。臣请陛下降诏,檄令云南各州郡刺史来降。若有不从,即派兵伐之。

李雄:就依太师所奏,准行!

诏书到处,各郡太守刺史皆遣使入贡成都,上表纳降。

范长生及李雄见此,均自得意非常。

便在此时,前往宁州下诏天使还报:宁州五苓夷造反,聚兵围郡。臣不得入城,只得返回成都,请丞相定夺。

范长生:如此,本应派兵征之,但其路途迢遥,只好作罢。

字幕:永嘉元年三月,五苓夷围困宁州城多日。

城中缺粮,军民渐难支持。宁州刺史李毅当时已经病笃,因唤长女李秀娘,幼子李钊近榻,嘱以后事。秀娘熟习兵书及关家刀法,颇会治兵,大有乃父之风。

李毅:我儿,五苓夷逆贼围城不去,你弟年幼,城中无人出敌。眼见为父命在旦夕,委实放心不下你姐弟二人。我死之后,你必保幼弟及家属走回故乡,延我李家香火。

秀娘泣道:父亲大人尽管放心养病,女儿曾学兵法,亦晓战守之道,自会差人坚壁守城,候贼势稍顿,亲出击杀之,保此全郡。

李毅大异其言,遂命内侍:将兵符付予我儿秀娘。我儿,你可好自为之。

勉强嘱罢,颔首而亡。

秀娘伏尸大哭,使人装裹收殓,停柩于公厅,期日葬之。

城中诸将见主公已死,茫然无主,便推领秀娘管领州事。

秀娘尽出府库奖励战士,据城固守。

城外五苓夷亦闻李毅已死,于是攻城甚急。城中粮尽,人心大慌。

城内大帐之内,粮官禀报:库中粮尽,颗粒无余,奈何?

秀娘下令:火焚鼠穴,以鼠肉为食。

粮官:喏,遵命。

秀娘:众将官!

诸将:有!

秀娘:传我将令,速遣老幼至城外敌营,约以献城归降,但请彼等入城后勿杀百姓。

诸将:喏!

镜头转换,城外夷营。

五苓夷接受城内百姓投降,并许诺入城之后,绝不枉杀百姓。父老佯作大喜,千恩万谢而去。五苓夷主以为胜券在握,因而大会酋长,赏劳士兵,聚饮大醉。

李秀娘此时站在城上,望见敌营军士懈怠,旗号不整,便知时机已到,乃下城入帐,亲自披挂,引城中军尽出,大开城门掩击敌营。

五苓夷兵将皆大醉,不能拒战,于是大败溃散,人不及甲,马不及鞍。

秀娘驱军赶杀,直杀得五苓夷叛军片甲不回。

五苓夷主酋只引百余骑冲出重围,远遁无踪,自此再也无力为乱宁州。

于是秀娘自领宁州刺史,上表成都,愿奉成汉正朔。

镜头转换,按下宁州,再说朝廷。

征东将军刘准平定陈敏之叛,遣使至京报捷,并传陈敏首级于洛阳。

晋怀帝览奏大悦,回复诏旨:所有参与平叛讨逆诸将,皆可论功受赏。诏拜顾荣为侍中,纪瞻为尚书郎,辟周圮为参军,着令即日入京赴朝,不得有误。

刘准拜诏:臣等遵旨,谢主隆恩。

来日一早,顾荣等人奉诏西行。

至于徐州,却见城门紧闭,吊桥高起,城上刀戟映日,如临大敌。

顾荣驰至吊桥之下,向城上仰面高喊:我等奉天子旨意,到京师上任。城上哪位将军值守,尚请打开城门,放我等穿城北上。

城上一员将官闻说,手扒垛口,向下答道:哨探来报,贼军转眼便至,哪个敢与你打开城门?公等听我良言所劝,此去北方愈乱,四处交战,盗贼横行,还是止步请回罢。

顾荣听罢此言,与纪瞻、周圮互视一眼,无计可施,只得回马,复归建邺,辞就其职。

此时洛阳宫中,怀帝久候顾荣等人不至,于是下诏:顾荣不至,朝中缺少贤臣。诏立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使居东宫;朕当亲理国政,留心庶事。

太傅司马越见怀帝聪智,乾纲独断,于是大为不悦,出班表奏天子:陛下既立太子,国事大定,臣请出京就藩,还镇许昌。

晋怀帝:朕虽亲理国政,正需太傅辅佐,奈何要走?

司马越:陛下天纵圣明,太子聪慧过人,朝中有我不多,无我不少。况为臣老矣,若再驽马恋栈,恐与朝廷有害无益。诚请陛下,遗我残喘,以度余年。

怀帝见留之不住,于是从之,亲与百官礼送东海王出京。

回宫之后,怀帝转思:如今四海不宁,京师内外不能无宗室皇亲为将把守。

于是下诏:命南阳王司马模西来,使都督秦、雍二州军事,镇守长安。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令镇建邺石头城。

镜头转换,建邺城中。

司马睿奉诏,即令王导:我闻成大事者,必以人才为本。为招纳俊杰,延揽英雄,以为我用,卿可尽出府库所存,以效燕昭王千金市骨可也。

王导听命,立即张榜各处城门闹市,并学当年大帝孙权修建招贤馆,悬金纳贤。

但因司马睿名望不著,吴人不服,张榜旬月之后,江东士大夫并无至者。琅琊王每日得到王导回报,由此深以为患,坐卧不安。

冬去春来,三月上巳节。

吴人之俗,百姓士子于此日皆至江边祭祷鬼神,称为“修禊”,极为盛典。

司马睿闻此风俗,欲往江边亲观其盛。

王导劝道:殿下招纳贤士,江南士大夫不肯至者,因不知殿下之望也。当此修禊大祭之时,江南豪杰必然尽至江边观礼。臣有一策,可使名士自行来投。

司马睿:卿有何良策?

王导:殿下自坐乘舆而往,可多率部从,盛具威仪,使某等江北名士骑名驹并从而行。则吴人观之,必道殿下亲贤爱士,争先恐后而至。

司马睿便从其计,果令王导等一班谋士鲜衣怒马随侍左右,盛仪而往江边观禊。

琅琊王出祭及归府之际一路极尽招摇,顾荣、贺循等一班江南名士见之大异。因众人多识王导,皆道琅琊王礼贤如此,于是相率拜于道左,扶舆相送。

王导见为首扶舆者是顾荣、贺循二人,急忙下马,止住銮舆。

琅琊王:卿何故止我銮舆?

王导:殿下不欲永据江东,以成大帝孙仲谋之业乎?

琅琊王:然也。

王导: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杰。况于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未兴之际,急于得人之助耶!今拜于道边者数人,皆江南之望,吴人智谋之士渠首。殿下宜礼待以结吴人之心,倘顾荣与贺循二人至,则江南之士无不至也。

司马睿大喜,遂于舆中向顾荣、贺循还礼,极尽恭敬。

当日返至府中,司马睿又急遣使节,使其赍持重金,至府造请顾、贺二人。

二人当琅琊王礼敬自己之时,本已深为感念;此时见其专门遣使来请,于是应命而至。琅琊王当即拜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军师兼散骑常侍,此后军府政事,皆与二人共谋。

顾、贺二人感念知遇之恩,便大力举贤推能,又荐纪瞻、卞壶入幕。

司马睿皆为重用,以纪瞻为三军祭酒,卞壶为从事。

王导见司马睿果能诚心纳士,便又进言:臣闻谦可以接士,俭可以富国。今江南之士皆愿为用,殿下宜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则天下归心矣。

司马睿欣然纳之,由此从谏如流,于是江东百姓皆倾心归附。

因从士族遗风,此前琅琊王平素好酒废事。王导以正言谏之,于是司马睿命将府中酒瓿尽皆覆之,从此绝不饮酒,杜绝淫乐之风。

镜头转换,按下江东,复说河北。

邺都郊外,大兵压境。旌旗猎猎,刀枪林立,战马嘶鸣。

主帅汲桑骑在马上,对左右诸将说道:新蔡王司马腾精于搜刮,又为人吝啬,世人皆知其富。我今为成都王司马颖报仇,自兖州来攻邺城,公等皆须努力上前。城破之后,其府中赀财任从诸公自取,我不预之。

诸将:愿惟将军之命是听!

军至邺都,汲桑先命军士自郊外找到司马颖坟墓,然后破墓起棺,载于车上奉为主公。此后每有重大军事,汲桑都要当众向棺木启奏,再假借成都王诏旨,以行军令。

诸将见此,无不目瞪口呆,不明所以。

当时扎营已毕,一夜无话。来日升帐,汲桑与征虏将军张泓旧将李丰商议:将军熟知邺城虚实,未知可愿亲为先锋,破城擒贼,与故主张泓将军报仇?

李丰:将军之命,安敢不从!

汲桑大喜,遂令其率五千军为前锋,前去攻打邺城。

李丰由是披挂整齐,领兵叩关。邺城守门军士急忙报入王府,请令定夺。

新蔡王司马腾闻报,便即召集诸将,对众说道:李丰小辈,胆大包天,竟敢以卵击石,前来寻死。今兵临城下,诸公以为如何?

诸将:愿听大王军令!

司马腾大喜,笑道:有孤王在此,公等毋惧。孤曾镇守并州七年,胡人屡次围城攻我,皆无法取胜。汲桑小贼,何值忧虑!

诸将闻言,群相附和奉承。正说话间,门军入报:李丰四面攻打,邺城守之不住。

司马腾这才大惊,急问左右:贼势凶猛,当如之何?

诸将闻此,面面相觑。这时便有亲随进言:非是李丰勇猛难敌,实乃守城之军怠战故也。殿下不如将库中财帛奖励将士,则大家皆肯用命,李丰必退,邺城可保。

司马腾无奈,只行忍痛下令:开放仓库,赐米粮、布帛予将士。

部将听命,哄然起身。正在忙乱之间,又有亲兵飞报入府:殿下不必开库赏军矣。

司马腾大喜:却是为何?

亲兵答道:李丰已经破城,正带军杀向王府来也。

司马腾大惊失色,再也顾不得库中财宝,急出府上马,引数十亲随轻骑向南门而逃。

未至城门,只听背后呐喊声起。回头看时,正是李丰飞马赶来,上前手起一刀,将司马腾斩于马下,复下马提了首级,来向汲桑报功。

画外音:可怜司马腾搜刮半生,便如当年石崇,终为他人作守财之奴,临了不免受这一刀之苦。却又不如石崇生时曾享荣华富贵,一文不花,终为他人所用,想来复又可笑。

李丰回营,献上司马腾首级。汲桑大喜,引军入城大肆劫掠,打开府库,将司马腾所积财宝尽装上车,呼啸而去。听闻旧时伙伴石勒屯兵乐陵,于是前来合兵一处,兄弟相会。

二人离久又合,转而引兵来攻幽州。

幽州刺史石鲜出城迎战,与石勒交战只三五个回合,便被石勒斩于马下。

汲桑见此,正要下令攻城,哨马来报:“乞活将军”田禋率兵五万,前来救援石鲜。

石勒闻报,大声叫道:来得正好。我便来了此贼,再入城早食!

不待汲桑答应,即率本部军乘胜迎战。田禋远来疲惫,不明敌军虚实,仓促应战,只三个回合便即大败,乞活军四散而逃。

汲桑兵势大盛,复进幽州大掠,然后移师向南,来攻山东。

兖州刺吏苟晞闻报贼军来攻,丝毫不惧,率兵拒之。乃与汲桑、石勒等贼众分别交锋,在平原、阳平间相持数月,大小决战三十余次,双方互有胜负。

汲桑、石勒转战河北自谓无敌,此时于山东却前进半步不得,无可奈何。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复说山东。

哨马急驰,报至许昌东海王司马越:启禀大王,河北贼势大盛,连破邺城、幽州,击杀新蔡王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石鲜,今正与兖州刺使苟晞将军战于平原,请大王早作御备。

司马越闻报大惧:其若再破山东,必渡河南来,恐我许昌亦难保全,奈何?

谋士献计:大王与其坐困,不如主动出击,与苟刺使联手破贼。

司马越深以为然,于是急引本部军出城北上,驻于官渡,以为苟晞声援。

苟晞闻报东海王引军来援,顿时精神百倍,便率本部军主动出击。当时胯下乘骑千里追风黄膘马,手擎六十二斤金背砍山刀,果有当年关云长之勇,万夫莫敌。

汲桑素知苟晞之勇,不敢正面抵敌,于是连连败退。几十仗下来,更加心怀畏惧。

这一日东方晨曦发动,旷野之上薄雾瞑瞑。

清河茌平县城郊野,两军相拒,戈戟如林,旌旗招展。

汲桑与石勒背城结营,下令重设栏栅鹿角,加强防卫,以待来军。

苟晞命在城外十里扎寨,只派单骑至汲桑阵前,大声向对方宣布:祸福无门,惟有自招。半个时辰之后,苟晞将军亲率精兵来击,是降是战,尔等自择可也。

扬言已毕,拨转马头自回,洋洋自得,如在自家花园信步。

汲桑部众闻说大惊,竟不敢列阵城外,争抢入城避之,汲桑喝止不住。

正在混乱之际,忽听金鼓大震,苟晞率军而至,竟然不用激战,径直跟随乱军入城,就此轻轻松松夺了茌平。

汲桑糊里糊涂跑出二十余里,回顾部众,心中懊恼,怒道:并未曾战,只闻其虚声恫吓便因此落败,天下宁有此事耶!

于是复整军马,再回茌平来战。

未料苟晞并未入城宿歇,而是马不停蹄,人不卸甲,早在城外列阵以待。因见敌军复至,未等汲桑列阵完毕,一声号令,身先士卒,已如狂风般卷至,杀入阵中。

于是便似风扫败叶,只经半个时辰激战,又获大胜。苟晞追击,交战十阵,复又相持。

汲桑军心大散,时值六月酷暑,于是将部下各军依林下寨,分为八垒,自居其中,令石勒、李丰分居左右,以避盛暑,待秋凉来时再战。

苟晞聚集众将吩咐:某恐其分兵于各郡,难以一时剿除,今聚众避暑,贼可尽破矣!诸公来日亦分作八队,至夜各持引火之物掩至其营,烧林而攻,必破贼兵。

诸将振奋,各自回营准备决战。来夜风清月朗,兖州军各分队伍,分头掩进。

至二更时分,苟晞亲引一军举火,烧其中垒。其余七队部将看见中营火起,知是信号,于是齐命纵火,各垒军营遂成火海,八垒齐燃,火光照如白日。

汲桑之众皆被从垒中烧出,更无斗志,俱各出林乱窜奔走。

兖州军候在林外,见汲桑军出,箭发如雨,直杀得十伤**,尸如山积,血透焦土。

汲桑此时呼天唤地俱各无应,再寻石勒、李丰之时,亦不见半个人影。急跃马挺枪,杀出一条血路透围而出,于路招揽部众,只得一千残兵。

前至一地,地形颇为险恶,汲桑急问土著:此是何地?

土著答曰:地名赤桥。

汲桑仰天长叹:岂非某葬身之地耶?苟晞若在此另有伏兵,某只能引颈就戮矣。

正在悲叹之际,忽听背后喊声大起,一支人马杀来。来者却是冀州刺史丁绍,闻说兖州刺史与贼相持日久,前来助战。

汲桑毫无还手之力,军复大败,单骑逃往马牧。

苟晞引兵追击,终在平原赶上叛军,经过力战,斩杀汲桑。见其军中竟带有成都王司马颖尸棺,不由且惊且笑,遂命弃于故井,以土填之。

与此同时,丁绍也追及李丰,并将其斩杀。

石勒闻说汲桑及李丰战死,走投无路,乃引残部逃往乐平。后见追索甚急,只得往见匈奴张㔨督,请求降汉。

张㔨督欣赏石勒是个英雄,见其来投,便引其前到左国城,来见汉王刘渊。

刘渊见石勒状貌甚奇,于是任为辅汉将军。石勒大喜,自此以为终有用武之地。

由是山东、河北平定,丁绍自引本部军回冀州,苟晞兵还兖州,遣使向太傅司马越报捷。东海王自官渡回军许昌,具折上表天子,详述讨平山东战事,并奏:

因苟晞屡破强敌,威震天下,时人更将其比于韩信、白起。臣故请委以重任,可升苟晞为抚军将军,都督青、兖诸军事,封东平郡侯。

河南尹潘滔闻此,以为不可,遂向东海王进言:苟晞素有大志,绝非甘作他人臣下者。兖州乃军事要冲,昔魏武皇帝曹公籍此发迹之地。若其拥众一旦生变,殿下则莫能制矣。臣谓殿下不如自领兖州,另以他州封之。

司马越深以为然,接纳其议,自任丞相并领兖州牧,改任苟晞领青州刺史,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升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进封东平郡公。

但这其间关窍,苟晞岂能不知?于是二人自此不睦。

苟晞治理青州,以善治繁剧、用法严峻闻名。当时从母寡居,前来青州依附,苟晞奉养甚厚。从母为其子求为帐下部将,苟晞不许,从母因而心中不乐。

苟晞向从母解释道:儿治军严厉,从不以王法贷人,举世皆知。弟若在我帐下为将,若一旦犯了军规受罚,我绝不恂私回护,恐母亲到时后悔不及!

后母固求:我儿向来循规蹈矩,如何便料他必犯军规!

苟晞无奈,只得任命从弟为帐前督护。其后不久,从弟果然仗势犯法,罪应当诛。从母又来叩头流涕告免,苟晞不从,终杖节斩之。

既而素服免冠,至从弟墓前伏地痛哭:杀卿者,青州刺史也;哭弟者,兄苟晞也。

于是从母默默无言,阖军惧都大惊。部下怕犯苟晞法度,各效忠心,皆愿为其用命。

字幕:光熙元年,晋怀帝征召王衍为司徒。王衍字夷甫,琅邪郡临沂县人,平北将军王乂之子、晋司徒王戎堂弟,清明俊秀安详文雅,好谈玄学,辩才无敌。

镜头闪回,叙述王衍往事。

王乂任平北将军,常有公文遣使呈送,难得及时答复。王衍十四岁时,自请至尚书仆射羊祜处,替父申报陈述公文,言辞清晰明白,人所不及。

武帝司马炎曾问其堂兄王戎:卿观当世之人,谁可与王衍相比者?

王戎答道:当世无有比者,当从古人中求之。

泰始八年,武帝司马炎下诏,命百官举荐可以定边人才。王衍因喜论连横合纵之术,尚书卢钦故向武帝举荐,令其为辽东太守。

王衍只尚清谈,其实不会用兵,于是急以他故推托,得免就任。

王衍父死,亲朋赠以巨额丧葬钱财。亲戚熟人闻此,向其借贷,王衍即将钱财分之。

数年后家产荡尽,王衍便居于洛阳城西田园,其后步入仕途,先任太子舍人,又任尚书郎,后出京补任元城县令。在任期间整日清谈,之后复回京城,任黄门侍郎。

王衍精通玄理,专谈老庄,世之求仕者无不仿效,遂成风气。

王衍之女为愍怀太子妃,司马遹被贾后诬陷,王衍上表请求解除婚约,便为世人所诟。司马伦篡位,王衍佯狂避征;司马冏专权,唯王衍长揖不拜,又为世人所崇。

后被成都王司马颖命为尚书仆射,后又任尚书令、司空。于此怀帝即位之后,又任司徒,可谓宦场老手。王衍虽负司徒重任,但不虑国政,只思保全自身,经营退路。

闪回结束。王衍既任司徒,乃奏请以其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

二弟就任临行,王衍言道:荆州江汉之固,青州背海之险,我留京师,可谓得三窟矣。

时有识者闻说此言,皆鄙夷其之为人。

镜头转换,复说并州。

苟晞治理青州,境内多有流民为贼,于是为政严苛,日行斩戮,州中人谓之“屠伯”。

时有王弥及其党羽刘灵,招集亡众劫掠青、徐之地,见苟晞斩杀汲桑等众十余万人,于是大惧,不敢在山东停留,遂引众逃至并州,至左国城来投汉主刘渊。

刘渊令二人当殿演示己能,好便量才使用,封以官爵。

王弥枪法精熟,且擅谋略;刘灵力大无穷,能徒手制服怒牛,徒步亦能追及奔马。

二人拣精熟武艺演练一番,刘渊大喜,以为帐下左右将军。

刘渊见晋国宗室互杀,元气大伤,认为恢复汉家江山时机已至。至此见帐下兵精将勇,便欲发兵南下,以报前番晋廷屡次征伐之仇。

便在此时,探马来报:朝廷派司马瑜、周良、石鲜三员大将,率军来讨。(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