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十六集 底定荆扬

华夏真相集 第十六集 底定荆扬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河南重镇,雄关荥阳。

镇南将军刘弘占了荥阳,大会诸将,商议上表奏捷,将欲归于朝廷。

诸将皆云:殿下不可。此时朝廷大权尽被河间王把揽,河间王又将军权尽付张方,非亲不用。今张方残暴不仁,不久必败,将军何必明珠暗投!

刘弘:诸公之论是也。然我势单力薄,不能自立于中原,奈何?

诸将:东海王司马越甚贤,将军不如投之。

刘弘深以为然,于是歇兵三日,弃了荥阳,率部下诸军转投司马越。

东海王闻报大喜,亲迎出帐,与刘弘携手而入,对麾下众臣言道:孤虽有范阳王之败,但得刘弘将军来归,更无忧矣。

于是两下合兵,东海王军威复振。

此时长安城中,河间王司马颙闻报张方、刘乔大胜,喜不自胜,于是奏请天子:刘乔平乱立有大功,宜进位为镇东将军,假节。

晋惠帝:依卿所奏。即发使臣前往豫州宣诏,发给玺印。

豫州淮阳城中,刘乔迎接天使,再拜奉诏,山呼接受玺印。送走天使,遂派长子刘佑驻守萧县灵壁,阻挡东海王司马越大军西攻长安。

字幕:晋永兴二年,岁在乙丑,冬十一月,将军周权矫诏复立羊后,奉还洛阳正宫。

消息传到长安,河间王闻而大怒,于是亦发矫诏,敕命洛阳留台,赐羊后自死。

司隶太尉刘暾闻之,急入宫奏闻惠帝,羊后得以免死。

河间王阴谋败露,深恨于心,立即派兵收执刘暾。

刘暾提前听到风声,连夜逃奔青州,但终被河间王敕令周权于路拦截,追及诛之。

十二月,将军吕朗率军东进,屯守荥阳。成都王司马颖率部到达洛阳,张方按兵自守许昌,以朝廷之名号令诸军。诸军之将恨张方不仁,皆不听其调御,各自行政令。

转过年来,晋惠帝诏令改元光熙。

东海王司马越自徐州北上,聚诸将于荥阳南五十里,顿兵城下,扎下大营。

于是再发檄文,叙述河间王司马颙及其爪牙张方诸般恶行,激励将士,准备西征洛阳,兵发长安,以靖君侧。

歇兵三日,山东联军皆至,出营列阵,兵分三路攻打荥阳,数日不下。

吕朗率兵坚守,数出奇计,反使联军损折,军威顿挫。东海王见状大忧,几乎废食。

这日辰时,联军再聚士兵攻城。东海王亲出大营督战,命军士援梯而上。城中吕朗命发火箭烧梯,山东军纷纷跌落城下,死尸枕籍。

东海王司马越纵马上前,厉声向城上大叫:今天下皆反河间王,将军何不识时务耶?待城破之日,公不惧诛夷三族乎?

吕朗不答,却暗地里援弓搭箭,向下觑得清楚,一箭射出:某先诛了你这老狗!

话落矢到,正中司马越头上麾盖,贯穿而过。

东海王愈怒,急后退数十步,无计可施。

正在此时,忽见城北尘土大起,号角长鸣,一彪军如猛虎离山,呼啸而至。

那彪军冲到城下,便将长梯竖起,搭在城墙角处,疾速登城,快如猿猴。

刹时之间,已有百余名勇士登上城楼,从胁下各抽圆月弯刀,对城上守军挥刀便杀,一时城上惨叫声起,人头乱滚。

吕朗当时正在南门,闻报赶往北门救护,已是不及。

那百余名刀手有十余个跑下城墙,打开城门。城外那彪奇兵一拥而入,逢人便砍,到处放火,北城遂陷。

南门去了主将吕朗,无人主持调度兵马。副将抵敌不住,于是开门献城,降了东海王,荥阳城遂落入司马越之手。

吕朗眼见大势已去,挽救不得,只得招呼败军,由西门败走,弃城而去。

司马越入城,早见攻破北门之军已至府衙。为首四员大将,居中者正是范阳王司马虓,左有刘琨,右有刘藩、刘舆兄弟相随。

司马虓上前施礼:殿下别来无恙!

司马越大喜,急执其手问道:殿下前在许昌失机败走,几乎将某急煞。今若非殿下率军来到,我等又几乎狼狈。殿下这是何来,又从何处搬来这般善战虎师?

司马虓叹道:殿下休要提起,真是一言难尽。前番某中了刘乔那贼偷袭之计,又被张方合击,遂引兵北还,走投无路。多亏刘琨献计,去说冀州刺史温羡,将冀州城举城让我,共讨张方。某闻殿下与吕朗战于荥阳,于是先请冀州兵五千,自官渡渡河先至,侥幸成功。温羡遣人去联合王浚,这便自后赶来。

正说之间,忽闻城北人喊马嘶。

守门军引使者来报:温羡与王浚两位刺史,各引大军三万而至,今在北城!

司马越大喜过望:人谓绝地逢生,否极泰来,诚不我欺焉!

乃与范阳王联袂而出,请温、王二人至衙中歇马,上厅叙礼,落座寒暄,商议进兵。

镜头转换,一夜无话,旭日东升。

辰时,西城门军报入府衙:启禀主公,今有大将石超,奉河间王之命,在城西十里扎下营寨,现于城外骂阵;还有那个败将吕朗,随之而来。

东海王:石超乃为悍将,诸公何人敢去抵敌?

范阳王离坐而起:待某引本部兵出城交战,定斩此贼,以雪前番兵败之耻。

东海王:如此有劳殿下。孤使王浚与殿下掠阵,我自率诸将上城,观战助威。

范阳王司马虓称谢,于是顶盔贯甲,结束停当,率部下众将,引五千冀州兵马,与王浚并骑出城,来迎石超。

两军对阵,王浚与石超是老相识,见其在阵前耀武扬威,便欲出战。

范阳王止住,笑道:是我向东海王亲讨将令,不需将军去见头阵。杀鸡焉用宰牛之刀?且让某遣将阵斩此贼,以雪前番兵败之恨。

于是回首,命令刘舆:卿可出阵,与孤手刃此贼。

刘舆领命,挺枪来至阵前。

石超冷哼道:你非我敌手,可唤王浚前来,与我一战。

刘舆:附逆之贼,焉敢小觑于我?你若战败某家,王将军自然前来见阵。

石超:你既不知死,某正要亲斩你这班反贼!

于是挥手中大戟,奋勇而出,分心便刺。刘舆毫不示弱,挺枪纵马来迎。两军呐喊助威,战鼓催响,如同爆豆。

二人一枪一戟,两匹宝马,正是对手,战够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刘藩见兄弟战不倒石超,并且渐渐手软,于是大喝一声:贤弟休慌,愚兄来助你!

话落人到,催马加入战阵。三人列作丁字,如同走马灯相似,又战三十回合,石超丝毫不惧,精神愈长。

范阳王在阵前看得心焦,也不与人招呼,催动坐下五花马,驰进战阵,闷声不响,使个力劈华山之势,对着石超就是一刀。

石超被杀个冷不防,急低头躲时,喀嚓一声,头盔已被斩落,发际散开,遮住双目。石超大叫一声,将手中铁戟舞动,便如戟山,奔刘舆挥至。

刘舆不敢硬接,拨马侧身躲避。石超便趁间隙冲出包围,回身便走。

范阳王大悔道:好了此贼!如此奸滑。

与二刘自后追时,已自不及,眼看石超便要回归本阵。

正在此时,忽见一匹枣红马从斜刺里飞来,直至石超背后。马上之将大喝一声:奸贼,今日恶贯满盈,某要与嵇绍大人报仇!

话出刀落,将石超斩于马下,跳下地来割了首级,复上马往本阵而回。

范阳王及诸将看时,见斩杀石超者,正是幽州刺史、大将王浚。此一变故来得突然,便如石火电闪,三军无不惊骇。

石超既死,官军皆都逃散,再无战心。吕朗见走投无路,只得下马请降。

东海王大喜,不计前嫌,用为帐下将军。

石超败军回至洛阳,将凶信报知成都王。

镜头转换,邺城军营。

探马入城,向成都王司马颖报说:官军大败,荥阳失陷贼手,石超被斩。

成都王闻此,痛而且怒:急发檄许昌,令张方回师,还保洛阳。

张方虽接成都王檄令,但不见河间王及天子之诏,于是按兵不动。

再说山东联军,东海王见王浚斩了石超,于是自引大兵二万,来攻谯郡,以图西进。

刘乔长子刘佑时在谯县屯扎,不意东海王忽然驱兵大至,一时无备,被司马越一阵攻破县城。刘佑逃之不及,被山东军将执于县衙之中,押至东海王军帐。

司马越痛恨刘乔前番偷袭许昌,当即下令:将刘佑斩于辕门之前!

于是发兵萧县,来战刘乔。

早有刘佑败军逃回萧县,拜见刘乔还报:谯县被袭,大公子死于东海王之手。

刘乔痛恨交加,引兵来战,与爱子报仇。未料只经一战,复败于司马越之手,部下皆散。刘乔至此才悔不当初,于是率领谯县败残人马五百余骑,星夜逃往南阳平氏(今之桐柏)。

东海王获胜,知道刘乔已不足为患。复念其对王室有功,于是还军于官渡之西阳武县,并遣使回到荥阳,催兵西进。

王浚奉命,遂遣别将祁弘引三万兵前往相助东海王,自与范阳王引军来攻洛阳。

山东联军势如破竹,直至洛阳。成都王司马颖不敌,向西逃往关中,终至长安,与河间王相见,愧悔难当。

东海王与王浚合兵于洛阳,乘胜向西,接连击败司马颙属下楼褒、王阐等军,向长安进发。五月壬辰,以大将祁弘为先锋,率鲜卑军与刁默战于潼关,刁默大败被诛。

司马越联军随后攻陷长安,司马颙、司马颍避入南山。

祁弘所部鲜卑军野性大炽,劫掠长安十数日,杀二万余人,东海王等竟不能遏止。

司马越见长安残败不堪,遂保惠帝退还洛阳。

成都王司马颖则从华阴东退,经武关南下,最终出于新野。

镜头转换,襄阳城中,荆州刺史府。

荆州刺史刘弘闻说成都王败归新野,派人严密监视,恐其召集旧部,扰乱荆州。

时隔未久,刘弘病笃。乃将长子刘璠及江夏太守陶侃唤至榻前,嘱托陶侃。

刘弘:成都王返归新野,近于襄阳。广陵相陈敏屡使钱端寇略本境,只是众心未附,未成大患。但若奉成都王为主,则荆州危矣。我已病笃,今将子刘璠托公辅之。卿宜于此时发兵击之,不然必养成大祸。

陶侃:明公毋需忧心,末将谨然领诺,定不负将军所嘱。

于是顿首告辞而出,便遵刘璠为帅,自为先锋,引兵五万出屯河口。

刘弘犹不放心,又使南平太守应詹,督水军二万以为后援。战船遮江,直趋广陵。

镜头闪回,补叙陈敏之事。

陈敏当年募兵以平石冰之乱,自谓功高盖世,但只被天子封为广陵相,于是心怀不满,便生异志。复闻晋惠帝被张方劫至长安,四方互相交战,陈敏便有割据江东之意。

其父知之,劝而不听,大怒道:灭我家族者,必此逆子也!

遂断其往来,不复与父子相称。

东海王司马越讨伐豫州刺史刘乔之时,起用陈敏为右将军、假节、前锋都督。

陈敏带兵与司马越会合,击败刘乔于萧地,便求东返,收集兵卒,据守历阳。

此后因见关中东海王、范阳王与成都王、河间王捉对厮杀,朝廷无暇东顾,故此召集一班旧部,商议就此扯起大旗,占据历阳造反。

时逢中常侍甘卓从洛阳致仕回乡,陈敏欲攀其为助,闻甘卓有女,于是请人为媒,诣甘府说合,欲娶甘卓女与子陈景为妻。

甘卓谓陈敏非同常人,于是许以和亲。

陈敏得与甘卓结亲大喜,于是便请甘卓假传皇太弟司马颖矫诏,自封为扬州刺史,都督江南诸军事。矫诏既成,下达于群僚诸将,部下皆都信以为真。

永兴二年十二月,陈敏自封都督江东军事、大司马、楚公,封十郡,加九锡,列位上尚书。并假称暗受天子诏命,从沔水、汉水北上,欲迎惠帝南下。

为争取江东贵族支持,陈敏私刻玺印,假称天子诏命:授职顾荣为右将军,贺循为丹阳内史,周玘为安封太守,其余豪杰名士等四十余人,皆为将军、郡守。

顾荣等为保家族,只得表面接受任命。惟有贺循佯作狂颠而免,周玘则称病不至。

陈敏疑其不愿为己所用,于是欲尽诛之,谋于近臣。

顾荣谏道:将军神武,乃不世出之英雄,若能信任君子,散芥蒂之怀,塞谗佞之口,则上方数州传檄而定。若先杀名士,大业终不能济。

陈敏乃止其议,于是遣弟陈恢,率钱端等向南占据江州,江州刺史应邈逃至弋阳。

又使弟陈斌东略吴地诸郡,并驱逐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等,尽占吴越之地。

陈昶亦是陈敏之弟,不喜门阀大族,因向兄长密谓:顾荣等人怀有二心,宜尽诛之。

陈敏:弟不闻得人心者得天下!若杀名士,则人心散矣。

于是不听。陈昶懊恼,便自率精兵数万据守乌江,不再听从兄长调遣。

陈敏起兵反叛,自有朝廷细作报至洛阳。惠帝闻奏,命张光为顺阳太守,率兵三万来伐。

闪回结束。朝廷大军未至,荆州兵马先发。

陶侃奉荆州刺史刘弘之命,引领大兵五万,西出荆州平叛。

刺史府中,征伐大军方出,便有左右近侍向刘弘进言:陶侃与陈敏同乡,且又同岁,交情非浅。今明公以其为将,委以重任,倘陶侃与陈敏合谋,则江淮俱失,荆州无复有东门矣。

刘弘怒道:岂有此理。陶侃忠能,某得之已久,必无是事,尔等禁言!

有人闻得此语,派家仆飞马出城,往军中报知陶侃。

陶侃虽然感佩刺史信赖,亦觉凛然自危,于是便遣其子陶洪返回,自求至府衙为质。

刘弘问明陶洪来意,当意任命其为参军,赐以亲笔书信,发还其父军中。其书曰:

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惟卿尽力为战,休听他人闲言。

陶洪还归其父,将刘公之书奉父。陶侃览书大悦,而且感激至甚,从此再无异心。

镜头转换,两军对垒,一触即发。

陈敏闻说陶侃率兵而来,遣弟陈恢将兵二万,移师往攻武昌。

细作探明军情,报知主将陶侃。

陶侃因部下皆为步骑,并无战船,为此而忧。适逢刘璠派运粮船至营,陶侃大喜,即征粮船以为战舟,去救武昌。

部将见此皆都进言:末将等以为,将军如此先斩后奏,似乎不可。

陶侃说道:公等毋阻。某以官船以击官贼,有何不可!

于是率领步骑尽数上船,至武昌与陈恢交战于汉江之上。

临阵之际,陶侃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挥战,于是大败陈恢水军,江中浮尸万余。

陈恢虽勇,最终不敌,在部将保护下拼死突出重围,乘船逃走。

陶侃得胜,正要乘势追杀,忽闻岸上金鼓大作,继而尘土弥天,一支军马如风而至。陶侃大惊,急止追击,一面下令排开战阵迎敌,一面派出细作,探明来者是何处人马。

未过处长时,探马来报:禀将军,万千之喜,天子发兵来伐陈敏。

陶侃:领兵之将为谁?

探马:领兵者乃是顺阳太守张光将军。

陶侃大喜,于是引军上岸,来与张光相会。寒暄已毕,二将稍作商议,决定分兵而进。张光在前,陶侃合后,向前逶迤进发。

张光前军至于长岐,陈敏部将钱端引兵大至,两下兵交,不分胜败。

正在紧急之间,陶侃引兵而至,忽从斜刺里杀入阵中,勇猛如虎,与张光夹击钱端。

钱端兵马独斗张光尚且难以取胜,如今两路受攻,哪里抵敌得住?顷刻间军马大乱。交战十合,钱端只引千余部众透围而出,余众皆降张光。

于是张光引众还归顺阳,陶侃亦引军还于江夏,令人向刺史刘弘报捷。

捷报呈至襄阳刺史府,刘弘大喜,示与左右诸将。

此时前番进谗之人又道:使君大人,张光乃河间王心腹之将。明公今既与东海王为盟,何不令陶侃击杀张光,以向东海王明示向背之意?

刘弘怒道:宗室之争,与张光何干?危人以自安,岂君子之为!

进言者面红耳赤,诺诺而退。刘弘乃遣人上表天子,称张光平叛灭贼之功,奏请宜加迁擢,并封其爵。

表疏呈至朝廷,东海王司马越便请天子升殿,奏请众议陶侃、张光之功,且议顾荣等从贼者之罪。

晋惠帝唯唯:卿等裁议,朕无有不从。

散朝之后,军事参谋祭酒华谭向与顾荣交厚,于是寄书顾荣。其书略云:

石冰作乱,朝廷录陈敏之功,超礼赏赐,授上将军重任,冀其忠诚也。但今其背道而行,恃兵而威,盗据吴会,辜负朝廷。天道惩恶,人神不佑。虽以长江为屏,其实命同朝露。持忠贞节,君子品也;屈节附逆,义士耻焉。王蠋虽为匹夫,志气不屈;樊于期慕义,献身遮固。龚胜绝食,不食莽粟;仲连蹈海,耻作秦臣。吴主孙坚虽建奇功于宛叶,却亦受挫于襄阳。孙策仗英雄豪气,负忠渡江,惜在丹徒被害。幸孙权受父兄基业,雄略杰出于世。内赖慈母仁教,外恃张昭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等江左大族拥护,故能威服百越,统南方诸郡。但以起兵兴者,世不超三代,运不过百年,反为人虏。今陈敏区区库吏,七等顽劣,六品下才,尚欲追孙策之迹,行于皇道,某揣江南贤士,孰能从之哉?诸君敛首,不施翟义之谋;公低眉臣服,已受被囚之辱。王师一旦擒寇于建邺,则诸贤何颜见中州人哉!昔志同而今道异,前情密则今反疏。弟望江长叹,不念公而谁何?望公早施良计,以救吴国。幸甚,至哉!

镜头转换,广陵陈军行辕。

周圮、顾荣等聚于顾府密室,传示华谭来信,当下各自无语,无不惭愧。

于是最终议定,为立功赎罪,即遣人乔妆偷出城去,密报征东大将军刘准,请求发兵来伐陈敏,众人自首,愿为内应。

刘准得到顾荣之书,于是立派扬州刺史刘机、宁远将军衡彦,各引本部军从历阳出兵。

陈敏闻说刘准来攻,急命擂鼓聚将,传达军令:命我弟陈昶驻守乌江以御敌,将军钱广为副;陈闳任历阳太守,戍守牛渚。若有失误,必依军法从事!

二陈及钱广三人领令,各引本部人马分往戍所,竖立寨栅,安置营垒。

早有哨探得知,飞报主帅周圮。

周圮闻报暗道:钱广乃是某之同乡,与我向来交好,且素怀忠义。不免暗以金帛赠之,使其暗地里杀死陈昶,并为朝廷戴罪立功,岂不双全其美。

计议已定,遂自库中搜集重金,暗派心腹扮作商人,潜入乌江城外大营,来见钱广。

钱广见到周圮亲笔密书,欣然受命。于是亲笔写书,称有机密军情,命部下何康、钱象赍持书信,暗携利刃为使,前往城内求见陈昶。

陈昶闻说有机密军情,毫无怀疑,立命传见。

何、钱二将入厅,升阶施礼,起身递上密书。

趁陈昶低头看信之时,何康忽从怀中掏出利刃,挥刀杀之。厅上诸将见之大哗,便欲上前,将何康乱刃分尸。

钱象自陈昶肋下抽出长剑,立在阶上大叫:你等尚不知死,哪个敢上!

诸将一听,不由停下脚步,面面相觑。

何康:你等诸将听者!而叛贼陈敏已经伏诛,广陵城已被朝廷所得。尔等附逆,因被胁从,皆可赦免本当之罪。钱广将军使我二人来诛杀陈昶,亦是奉周圮将军之命也。尔等械投诚,皆为朝廷功臣;敢有违者,诛灭三族!

诸将信以为然,皆都弃剑于地,叫道:我等愿降。

钱象见此,即命随从出府,依照约定,向城外吹号为应。

钱广在城外听到号声,知道大事已定,随安排军马于朱雀桥南列阵,等候周圯。

与此同时,周圮及顾荣则亲至甘府,劝甘卓写书于门下诸弟子,宣布背叛陈敏。

甘卓到此地步痛悔不已,只得听从,传檄江南,于是门人皆叛陈敏。

陈敏闻报,眼见众叛亲离,不由大怒,于是亲率万人而出,欲与甘卓交战。

众军尚未渡河,只见水面上金鼓如雷,旗帆蔽日,周圮亲率水师而至。顾荣坐于舟中,手挥鹅羽白扇,指挥众军上前。陈敏部将大为惊惧,未及交兵,尽皆溃散。

陈敏就马上回身,止喝不住。因见大势已去,只得回马而逃,身后只有数十骑跟随。

狂奔半日,眼看前面将要到至江乘。陈敏勒住坐骑,感觉疲惫不堪;就马上回身看时,不见有敌兵追来,暗道侥幸,长出一口气,放下心来。

忽见一骑自后赶上,马上之人却是部将张文,口中叫道:对面来将,休伤我主!

陈敏大惊,急回身向江乘方向看去,却不见半个人影。说时迟,那时快,张文疾风般驰至,自背后顺过刀杆,高举过顶,当头砍下。

只听半声惨叫,陈敏头颅脱离脖颈,落于地下。

与此同时,刘准引兵到达扬州。因见守兵了了,遂命夺城,一攻而下。于是带兵入城,直进府衙,搜出陈敏母亲及妻子儿女,下令全部处死。

会稽诸郡守将闻说陈敏落败,一并起而应之,袭杀陈敏诸弟,一个不留。

画外音:可叹陈敏起于微末,因急于公义奋起建功,本为朝廷勋臣;只因一念之差,反为万古罪人,遗笑千古。自此一战,荆扬乱平。

字幕:光熙元年,陶侃因母亲湛氏病故,致仕回乡服丧。服丧三年期满,江州刺史华轶表荐陶侃任扬武将军,驻军夏口,又命其侄陶臻为江州参军。

陶臻深知华轶与琅邪王司马睿素来不和,恐致祸患,于是托疾回到夏口,来见叔父陶侃。

陶侃问道:你不在江州履职,回来夏口何为?

陶臻:叔父,华彦夏虽有天下之志,但无才能,且与琅邪王有隙。侄儿若从其为参军,恐祸速至,故此托疾回来,以全我宗嗣。

陶侃闻言大怒:为臣子者,便当尽忠报国,何惜此身?况朝廷之事,岂汝所可间者!

于是便命家人,复将陶臻送归华轶处,请治其罪。

华轶虽恼陶臻托病弃职,但看在陶侃面上并不见罪,笑而释之。陶臻终知华轶不能成就大业,趁机出了江州,东奔投靠司马睿。

司马睿见到陶臻大喜,当即任为参军,并遣使下达手敕,加封其叔父陶侃为奋威将军,赐赤幢曲盖轺车,及鼓吹一部。

陶侃由此感念琅琊王知遇之恩,于是和华轶断交,并暗赞侄儿知人之明。

镜头转换,再说荆州。

刘弘既死,荆州群龙无首。州司马郭劢趁机发难,欲迎立成都王司马颖为荆州之主。

治中郭舒奉刘弘之子刘璠之命,以兵讨伐郭劢,将其斩杀,并上奏天子。

惠帝览奏下诏,命南中郎将刘陶擒拿成都王。

司马颖闻说朝廷来拿,因而抛母弃妻,携二子司马普及司马廓,乘坐马车渡过黄河,逃回朝歌。复召集旧部将士数百人,来投故将公师藩部下汲桑。

未料行至半途,司马颖父子便为顿丘太守冯嵩所获,送邺城交给范阳王司马虓处置。

范阳王不忍加害,只将其父子囚禁,欲待朝廷有变,请天子之诏赦之。

未料世事无常,仅仅过了月余,司马虓却不幸暴毙。长史刘舆担忧司马颖在邺城将为后患,即令人扮为台使,矫天子诏书赐司马颖死。

司马颖虽然不从,但此时虎落平川,爪牙丧尽,终被监守吏田徽缢死,二子被一同诛杀。

画外音:可叹一代枭雄名满天下,可惜生不逢时,终死于宗室之乱,年仅二十八岁。司马颖死后,部下官属奔散,惟卢志随从不怠,为之痛哭流涕,敛其尸而为殡葬。

消息传至洛阳,东海王闻说成都王已死,便使人寄书河间王,约其使令张方回兵长安,以分关中为伯,便永不相侵。

河间王及闻刘乔兵败,陈敏亦为陶侃所灭,心下大惧,今见东海王主动示和,焉肯不应?遂召张方自许昌回兵长安。

张方于是回师长安,谓河间王道:今殿下据天下形胜之地,奈何拱手受制于人?某手下尚有精兵五万,定与东海王死战,复夺天子至长安!

河间王见张方不从己命,于是密召帐下都督郅辅,对其说道:东海王起兵非为伐我,乃因恨张方劫皇帝,并妄废羊后、太子也。今山东军盛,东海王寄书与孤,只要杀了张方,便肯罢兵。陛下有密旨在此,有能诛张方之首并解山东之兵者,封万户侯。孤不欲使他人成此大功,故召卿议之,卿谓如何?

郅辅闻听此说,慨然说道:天下苦于张方暴虐久矣!惟因殿下信任,臣故不敢言。既陛下有诏,殿下有命,某即设谋斩之,封其首至洛阳献给东海王,说其解兵东还可也。

河间王大喜:果然如此,必以万户侯赐卿,誓不相负。

郅辅欣然领命,于是至夜引五十甲士入宫,将张方诛于睡梦之中。

画外音:可怜张方本为走狗,偏欲作人上之人,终于落得如此下场。张方即死,十六年八王之乱终告结束。河间王为平息张方部下众将之怒,旋即又杀郅辅,并引兵护送晋惠帝复还旧都洛阳。

镜头转换,晋都洛阳。

东海王司马越率众臣迎接天子入宫,复登太极殿,山呼万岁。

晋惠帝得还旧都,心中大喜。于是依照东海王奏请,当即下诏:敕封东海王司马越为太傅,以颍川人庾恺为军咨祭酒,泰山人胡毋辅之为从事中郎,河南郭象为太傅主薄,陈留人阮修为行军参军,阳夏人谢鲲为曹掾。卢志忠诚且有大才,亦使为军咨祭酒。

天使赍旨前往邺城,宣布帝诏。卢志奉召,遂赴洛阳受职。

东海王在朝中遍插亲信,因见左右皆是清谈之辈,又欲召范阳王部下刘舆来朝。

左右闻此,皆都谏阻:刘舆出身低下,非世家子弟,近则污人,殿下休用此辈方好。

东海王不听,使人召之。刘舆奉召入京,东海王反又慎思左右之论,终究不能委以重任。

画外音:刘舆密问东海王左右近臣,方知其嫌己不善于清谈,不能入世族清流,故此遭到冷淡。于是暗下功夫,密观天下山川险狙、形胜关隘、兵籍武库、仓廪牛马等图书薄册,皆默志之,烂熟于心。此后东海王每聚群僚计议军事,傍人不能尽答之时,刘舆必应机辩画,无不符合兵法情理。群僚无不惊异,以至心悦诚服,东海王亦大为敬重,与其倾膝酬和,折节交接,并拜为左长史,至于终将军国重务悉以委之。

忽有一日,东海王升府理事,主薄入报:今有幽州刺史王浚,具折上奏天子。

东海王:所报何事?

主薄:今有匈奴左贤王刘渊自称大单于,建都离石,在左国城南郊筑坛设祭,自称汉王,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妻呼延氏为后;又署置百官,命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起兵南下犯阙。并州刺史与之战于大陵,兵败逃入山东,刘渊乘胜进军,遣建武将军刘曜接连攻下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兵势大盛。匈奴起兵,以致诸胡并发,北面鲜卑代国崛起,东有段部鲜卑虎踞,皆以重兵威胁洛阳。

东海王闻报,不敢自专,于是抱本上朝,请惠帝升殿。

晋惠帝看过王浚奏疏,不由大为忧虑,遂问群臣:卿等计议,当如何平灭北藩之患?

左长使刘舆出班献计:并州刺史因不恤边民,又逢天灾,致全州饥馑,人民离散。更兼胡寇连年掳掠,深为可忧。若欲平靖北边,宜令能将前往镇之,不然并州不复为朝廷有也。

司马越闻此,便即问道:可派何人前往?

未知刘舆如何回答,且看下集分解。(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