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一集 贾充弑君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一集 贾充弑君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16:01:46 来源:笔趣阁

蜀都汉宫,后主坐殿。

吴国使节刚离成都未久,大将军姜维再次遣使上表,请求出师伐魏。

后主览表,不与大臣商议,却转问宦侍黄皓:魏可伐否?

黄皓顺口答道:伐之可也。

后主大喜,立即下诏准行。

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王含、蒋斌为左军,蒋舒,傅佥为右军,胡济为合后,自与夏侯霸总领中军,共起蜀兵二十万,径出汉中,望祁山进发。

魏征西将军邓艾正在祁山寨中,率诸将检查近日来所掘地道。原来其早就料到蜀军早晚必再入寇,因此度量姜维扎营之年,提前挖好地道以待之。

流星马入报:蜀兵举国皆出,连下三寨于谷口。

邓艾大喜:果不出我之所料!

于是立即下令:邓忠、师纂,命你二人各引一万兵,二更出发,三更冲击蜀军左营;副将郑伦,命你引五百掘子军,径从地道直至蜀军左营,于帐后地下拥出,放火杀人。

三将领命,各自引军趁夜而出。

只说蜀将王含、蒋斌,奉令屯于左营,只因立寨未定,不敢解甲而寝。睡至中夜,忽闻中军大乱,急绰兵器上马来迎时,寨外邓忠引兵杀到,地道中郑伦亦引掘子军而出。

两路魏军内外夹攻,王、蒋二将抵敌不住,只得弃寨而走,至中军大寨请罪。

姜维俱各扶起,慰道:非汝等之罪,乃吾不明地脉之故也。

又重新拨付军马,令二将再回原处安营,就将阵亡将士死尸填于地道之中葬之。

邓艾偷营成功,不免轻敌,次日乘胜而出,两军列于祁山之前。

姜维按武侯八阵之法,依天、地、风、云、鸟、蛇、龙、虎之形,分布已定。

邓艾出马,见姜维布成八卦阵形,暗笑道:某在南阳之时,亦曾跟黄承彦学过此阵。你唬得住别人,却难不倒我。

于是引兵大进,冲击八阵。姜维在将台之上,把令旗一招,忽变成长蛇卷地阵,将魏军困在垓心,四面喊声大震。邓艾冲突不出,仰天长叹:我自逞其能,今中姜维之计矣!

忽然西北角上一彪军杀入,又从西南角上杀出,救出邓艾,视之,来者却是司马望。

邓艾虽然得脱性命,但见祁山九寨皆被蜀兵所夺,只得引领败兵,退于渭南下寨。邓艾因问司马望:公何以知此阵法,救出我来?

司马望:某幼年游学于荆南,曾与崔州平、石广元为友,讲论此阵。今日姜维所变者,乃长蛇卷地阵也。若从他处击之,必不可破。吾见其头在西北,故从此击之,其阵自破。

邓艾大奇,逊谢道:我虽学得八阵之图,却不知其变法。看来若非黄公当时藏奸,便是崔、石二公高于黄公。亏得孔明已死,否则依其本事,我魏国再无其敌手者。

司马望说道:也不尽然。说不定是孔明自创变法,彼时黄公不知。

讲论半晌,邓艾忽然思得一计,说道:不如来日明公在前面与他斗阵,我却引一军暗袭祁山之后。两下夹击,可夺旧寨,并可大胜蜀军。

司马望称善,二人商议已定。于是当夜便令人下战书到汉营,搦姜维来日比斗阵法。

姜维早知其用意,批回“来日决战”,打发魏使去讫,乃谓众将:我师武侯此阵变法共三百六十五样,按周天之数。今其日间大败,却又与我约斗阵法,中间必有诈谋。

于是将计就计,令张翼、廖化先引一万兵去山后埋伏。次日列成阵法,分布祁山之前。司马望引兵径到祁山之前,也布成八卦阵图。

姜维笑道:盗袭我阵,何足为奇!此阵凡有几变?

司马望道:我阵出自后天八卦,有八八六十四变。

姜维大笑:我武侯所遗阵法,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变,你安知其中玄奥!赚我在此布阵,邓艾却引兵袭我山后耳!

司马望被姜维说破计谋,不由大惊,急收阵法回兵,被姜维杀了一阵,死伤无数。

邓艾来袭山后,先锋郑伦引兵在前,进入蜀兵伏圈,被廖化伏兵杀出,斩郑伦于马下。邓艾急勒兵退时,又被张翼杀了一阵。

两下夹攻,魏兵大败。邓艾舍命突出,奔回渭南大寨,与司马望紧守寨门不出。

姜维乘势大获全胜,正欲渡河进击,忽闻朝廷天使到,召令回师。姜维不知何事,正犹豫间,张翼劝道:此必因今年米谷欠收,粮草不足供应大军,谯周等反战之臣鼓动陛下,令我回军。今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不如乘此大胜回师,再作良图。

姜维寻思有理,遂令各军依法而退;并命廖化、张翼断后,以防魏兵追袭。邓艾引兵追赶,只见前面蜀兵旗帜整齐,因此不敢穷追,勒军回祁山寨去了。

画外音:此次后主诏令班师,倒非谯周作怪,而是司马望遣人至成都散布谣言,说姜维屡伐中原,是欲联合孔明旧部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重立山阳公为帝。后主刘禅最怕此事,不管信息真假,岂有不召姜维回师之理?

故虽战胜,又成虚话。此姜伯约八伐中原也。

镜头转换,按下西蜀,复说北魏。

邓艾见姜维退军,遂与司马望商量,将败作胜,写一封捷报,遣人递入洛阳。魏主曹髦览表大喜,下诏厚赐邓艾,并征召司马望回朝,拜卫将军,领中领军,掌管禁军。

此时贾充掌管禁军,尚未交割印信,遂引群臣奏道:前番败吴,今又屡挫蜀汉,皆大将军司马昭调度有方。大将军功德巍巍,理当进位晋公,加九锡。

魏帝闻此,低头不答。司马昭冷笑下殿,引五百铁甲军出宫,众官无不凛然。

曹髦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入内,泣道:孤荣封司马家满门,使皆居高位,司马昭犹不知足,篡逆之心,人所共知!朕不能坐受废辱,卿等可助朕讨之!

王经奏道:陛下不可。彼只求进位晋公,效当年高祖武皇帝之故事,反意未明。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陛下宿卫寡弱,无用命之人,若不隐忍,祸莫大焉。

曹髦: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便死何惧!卿等不从,亦勿泄朕密可也。

三臣告辞而出,王经返家,王沈、王业却径奔大将军府,向司马昭出告。

魏甘露五年五月初七日,魏主曹髦仗剑升辇,令护卫焦伯聚集殿中宿卫官僮三百余人,鼓噪而出,要与司马昭决一死战。

王经正在待漏院当值,伏于辇前大哭谏道:陛下领此数百人去,空死无益也!

曹髦令人扯开王经,驱车直望云龙门而来。

行至东止车门,遇司马昭弟屯骑校尉司马伷率领部众,拦住车驾。

曹髦仗剑大喝:朕乃天子!尔等突入宫庭,欲弑君耶?

司马伷不敢再拦,与部下兵士皆散。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挺枪而上,与皇帝卫兵战于南面宫阙之下。众军不敢以兵加于天子,均有退却之心,贾充之军将败。

太子舍人成济纵马上前,问贾充道:今事急矣,公谓如何?

贾充喝道: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之事。还不动手?只要死天子,不要活皇帝!

成济应诺,纵马捻戟直奔辇前,一戟刺中天子前胸,尖刃从背上透出。曹髦大叫一声跌出车外,死于辇傍。可叹曹髦死时,尚不满十九周岁。

禁军护卫焦伯挺枪来迎,亦被成济一戟刺死,天子随众尽皆逃散。

王经随后赶来,大骂贾充:逆贼安敢弑君!

跪扶帝尸而哭。贾充不语,令人速去报知丞相。司马昭急入内宫,见曹髦已死,不由大惊,以头撞辇而哭,下令执下成济,使人撞起景阳钟鼓,诏命升殿。

在京中各文武大臣不知出了何事,急急入宫。

太傅司马孚抢入内宫,首枕天子之股哭道:弑陛下者无论是谁,实臣家之罪也!

司马昭见是叔父,有苦难言,令将天子尸首用棺椁盛贮,停于偏殿,召群臣入殿会议。群臣皆至,独尚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见此,让陈泰之舅尚书荀顗到府中去叫。

陈泰凝视其舅,冷笑道:此前人谓陈泰可与舅相比,今观阿舅实不如我陈泰耳。

荀顗被他一句话,说的惭愧无地。家中子弟们皆劝进宫,陈泰这才披麻带孝而往,先入偏殿,对帝尸痛哭一场,后到大殿面见司马昭,兀自悲恸欲绝。

司马昭也流泪不止,问道:天子已经驾崩,玄伯以为此事如何?

陈泰厉声说道:天子被弑,又能如何?只有杀掉贾充,以谢天下!

司马昭思虑良久,说道:公再思其次。

陈泰哭道:某只知如此,不知其次!

勉强说罢,因过于悲恸,大口吐血,倒于殿上。家人扶回家中,当夜便即死去。

司马昭欲开脱贾充弑君之罪,于是亲入内宫,请郭太后下旨,令黄门侍郎向众臣宣诏:因高贵乡公曹髦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立之为帝。不料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大将军谓其年幼尚可雕琢,请观后效,由此不废。彼竟引弓射我宫殿,矢落足下;又贿我左右,欲鸩害孤家。后见事情败露,欲带兵入西宫杀我,由此仗剑出宫,兵行禁苑。大将军司马昭知之,令贾充前来谏止。因曹髦混于士兵之列,故被将士误杀。此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论罪当废为庶人,亦宜以民礼葬之。

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等联名上疏,请太后格外加恩,以王礼葬之。太后准奏,于是以高贵乡公之礼,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滨。

出殡之时,只有少数文武随葬,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聚而观之,皆指谓其灵柩议道:是前日所杀天子也。

时隔二十余日,司马昭因闻洛阳万民群情激愤,呼吁必惩弑君首恶,只得李代桃僵,下令诛杀弑君之贼成济三族,使贾充率禁军往其府中捉拿。

成济兄弟正在家中,等待大将军封赏,不想反得灭门之罪。正在熟睡之时,闻听禁军来拿,兄弟两个于是赤身跑到屋顶,大骂道:司马昭主谋,贾充指使,方有弑君之事也!

贾充面对三军,既窘又气,喝令放箭。成济兄弟终被乱箭射杀,并夷三族。

诛杀成济已毕,司马昭复以教唆圣上、离间重臣为由,下令诛杀王经。拘捕家属,交付廷尉处置。王沈则因告密出首,立功免死,并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

王经未料祸及自身,并连及家属,因向母亲拜泣谢罪。

其母脸色不变,笑道:人谁能不死?只恐不得其所。为此事同死,复有何恨!

廷尉延引条例,判诛满门。至受刑之日,王经故吏向雄至刑场为之痛哭,悲哀之情感动街市。满城士庶,无不垂泪。

贾充见罪不及己,知道大将军有意偏护,即劝司马昭受魏禅,即天子大位。

司马昭虽然早有此意,但想起父亲临终遗言,只得故作大度,笑道: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服事殷商,故圣人称为至德。魏武帝不肯受禅于汉,犹吾之不肯受禅于魏也。

贾充闻言,已知司马昭留意于其子司马炎,遂不复劝进。

是年六月,司马昭表奏郭太后,请立常道乡公曹璜为帝,诏令改名曹奂,字景明。

画外音:曹奂乃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当年明帝托孤之时,有意使曹宇为大将军,掌全国兵权,曹宇以力不能胜拒之,方封燕王,还就于本国。人贵自知,今日其子竟为皇帝,曹宇为人可谓高明。

曹奂即登帝位,改号景元元年,封司马昭为相国、进位晋公。文武多官,各有封赏。

画外音:司马孚见事已至此,纳还官诰,闭门不出。其虽为司马氏多有功劳,但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从未参与两次废立魏帝之事。纵观司马家满门,司马孚属于最无政治野心者,实为另类。直至晋泰始八年,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镜头转换,按下曹魏,复说蜀汉。

魏国政变,细作报入蜀中。姜维喜道:司马昭弑君,我今日伐魏,又师出有名矣。

遂奏准后主,起兵十五万,再伐中原。令廖化引本部兵取子午谷,张翼另引一军取骆谷;姜维率大军自取斜谷,皆出祁山之前取齐。

邓艾闻报蜀兵三路杀到,乃聚诸将计议,令参军王瓘引兵五千,前去诈降。

王瓘领命,连夜从斜谷迎来,正遇姜维前军哨马,说来投降之意。

哨军报知主帅,姜维令王瓘入见。王瓘进帐拜伏:某叔父尚书王经,被司马昭满门皆戮。今将军兴师问罪,故引本部兵五千来降。愿从调遣,剿除奸党,以报叔父之恨。

姜维明知其是来诈降诓军,故作大喜,将计就计:既如此,将军可引三千本部军运粮赴祁山,留下两千与某为向导,我随后便来取祁山魏寨。

王瓘恐不留兵,必被姜维疑惑,乃引三千兵去了。

夏侯霸在侧,待王瓘出帐后说道:将军好歹将其追回,拷问便知其诈。某在魏国,未闻王瓘是王经之侄。

姜维大笑:司马昭奸雄比于曹操,既杀王经,灭其三族,安肯存其侄于关外领兵?故已知其诈,将计就计骗邓艾来也。

不旬日,果然伏兵捉得王瓘回报邓艾下书人来见。书中略云:某奉姜伯约之命,催运粮草。八月二十日,必运粮送归魏军大寨,请将军于坛山谷中接应,佯作抢劫可也。

姜维命将下书人杀了,将书中日期改作八月十五日,令舌辩军士扮作下书人往报邓艾;一面令傅佥将粮车数百辆装载干柴茅草,引王瓘二千魏兵打着运粮旗号,送去祁山。

邓艾得了王瓘书信大喜,急写回书,令来使回报王瓘,却不知是报与姜维。

至八月十五日,邓艾引五万精兵,径往坛山谷中来。远见无数粮车从山凹中而至,押车者果然皆是魏兵,引军偏将亦都认识。

时值初更,月明如昼,邓艾前来接应王瓘。全军刚入山谷,蜀将傅佥纵马而出,下令放火烧车。见到谷中火起,蜀军伏兵尽出,万人齐叫:拿住邓艾,赏千金,封万户侯!

震动山谷,四处回声。邓艾见不是头,只得学其前任郭淮,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而逃。

姜维、夏侯霸见邓艾步行走脱,遂来追杀王瓘一军。

王瓘忽见蜀兵围杀将来,四下无路,只得放火烧了粮车,引三千军反向汉中杀去,将栈道并沿途各处关隘尽皆烧毁。姜维只得提兵抄小路来追王瓘,全歼其兵,王瓘自杀。

姜维见粮食尽焚,又毁了栈道,只得引兵退还汉中,令人重修栈道。

司马昭闻邓艾失利,遂添兵五万拨与,鼓励其再战蜀军。姜维修好栈道,留廖化守汉中,自与夏侯霸提兵十万径取洮阳。

邓艾既得新兵之助,士气复又大振。闻报蜀兵尽从洮阳而出,乃与诸将说道:姜维此番兵出洮阳,必是欲得此城屯粮积草,结连羌人,以图久计耳。当初诸葛武侯兵屯五丈原,亦是遣兵屯田,欲为长久之计,未料就此殡天。姜维今为此计,必步其恩师后尘也。

于是只留偏将师纂把守祁山寨,尽撤祁山之兵,兼程去救洮阳。

乃兵分两路:令子邓忠引一路兵先去伏于洮阳城内,大开四门以待蜀兵;自引一军伏其咽喉侯河小城,专门截击夏侯霸所率西蜀后军。

夏侯霸提兵将近洮阳,望见四门大开,以为是座空城,也不派人探看,当先纵马杀入。方到瓮城边上,忽然一声炮响,城上鼓角齐鸣,旌旗遍竖,拽起吊桥。

慌欲退时,城上矢石如雨。可怜夏侯霸同五百军士,皆死于城下。

蜀兵大败而逃,回报姜维,说夏侯霸被乱箭射死。姜维嗟伤不已,依城下寨。是夜二更,邓艾自侯河城内引军杀入蜀寨,城上鼓角喧天,邓忠亦引兵杀出。两下夹攻,蜀兵大败。

姜维死战得脱,重新下寨,当住邓艾父子;却令张翼引领后军,径取祁山。

邓艾见蜀兵大败,却扎营不退,料知姜维必是分兵去袭祁山。于是唤子邓忠,分付用心守把此处,自己亲率大军,来劫姜维营寨。

未料姜维有备,引众出营应战,魏军一击而退,邓艾趁夜去救祁山。姜维却因此猜出邓艾心思,唤傅佥紧守此寨,自引三千兵来助张翼。

两人都算中对方心思,果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张翼攻打祁山,守将师纂看看支持不住,忽然邓艾兵至,冲杀一阵。蜀兵正慌急之间,大将军姜伯约杀到,两下夹攻,邓艾又折了一阵,退进祁山寨不出。

次日,傅佥引败军来投大寨,声言被邓忠突开城门杀出,劫了营寨,邓忠随后追来。

姜维仰天长叹,引兵退往沓中。又是先胜而后败,此乃九伐中原也。

自此而后,蜀军气势大减,再也无力北伐,转为完全被动防御态势。

画外音:姜维九伐中原,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两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来说胜多败少。且姜维北伐基点,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向前进至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芒水,可谓战绩斐然。魏军十余年来被制秦岭不能向南,亦姜维之功。六伐之后,蜀将只余王平、廖化、张翼,及降将夏侯霸,再无悍将,更休说谋士。面对强魏,姜维一人担负统帅、战将、参谋等全部职责,亦可见当时之艰难;尽管如此,姜维仍能不断取得战役之胜,诚为不易,不应一味求全责备。姜维与邓艾交手,每次皆是姜维主攻,无论兵力或军资补给皆是守方魏国占优,姜维不敌邓艾,亦可谓败得其所。所谓导致兵困民疲,魏国转运之损,则远比蜀汉为甚,故蜀、吴二国,得以幸存。

姜维退兵沓中,令人报入成都。后主刘禅闻报,问于宦官,黄皓随口回奏:姜维既不敌邓艾,可命阎宇代之。

后主从其言,遣使赍诏,召回姜维。

姜维奉命还归成都,至东华门遇见秘书郎郤正,即问天子相召之意。

郤正笑道:先是有事,今应无事矣。黄皓欲使阎宇代将军兵权,天子故此召你。今闻邓艾善能用兵,阎宇怕不是对手,因此不敢就职,故此又无事矣。

姜维大怒,即回府中书写奏章,次日上朝面见天子,上表弹劾黄皓乱政,应予诛之。

后主览奏笑道:黄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昔董允切齿痛恨黄皓,每每厉言喝斥其非,朕甚怪之。卿引全国之军,每战必致伏尸上万,成都必添新坟无数;朕为支付抚恤之资,连宫人衣裳饮食皆已缩减,不令食肉。将军大量,何必介意此等宦竖小人?

姜维闻天子之言,大有问责之意,不由汗湿衣背,叩头奏道:臣之忠心,惟天日可表。陛下不杀黄皓,我蜀国祸不远也。

后主不耐烦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个宦官?

即令近侍唤黄皓至殿,命向姜维伏罪。黄皓哭拜于地:某只早晚趋侍圣上而已,岂敢干与国政?奴婢性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

姜维见天子偏护,不敢强逼,只得请往沓中屯田练兵,以为久计。于路连下四十余营,连络不绝,如长蛇之势。

魏国细作探知,依其连营之状画成图本,报与邓艾,邓艾处长具表申奏进京。

司马昭笑道:姜维今为避祸,而失汉中地利,是我伐蜀之时矣。未知谁可为将?

从事中郎荀勖答曰:非邓艾、钟会不可。

司马昭大喜,召钟会入,问征蜀之策。钟会道:某料主公欲伐蜀,已画图本在此。

展开视之,图中细载一路安营下寨屯粮积草之处,皆有法度。司马昭看了大喜,遂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处;一面差人持节令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使二将约期伐蜀。

于是召集群臣,指划而言:孤自征东以来,六年治兵缮甲,欲伐吴、蜀。今宜先定西蜀,乘势水陆并进吞吴,灭虢取虞之道也。孤料西蜀将士守成都者八万,守边境者五万,姜维屯田者七万,全国总有二十万。因命三路伐蜀:邓艾率兵三万由狄道进军,牵制姜维主力;诸葛绪率兵三万进攻武都,以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万,自汉中直趋成都。以廷尉卫权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某居中统一调度指挥。刘禅昏暗无能,蜀亡必矣。

众闻其论,布排合法,尽皆拜服。

时在众臣之中,有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能文,娶夏侯霸之女为妻。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相府机密。在朝堂听了丞相布划,下朝归府。

刚到门首,婶母辛宪英看见,便问:今日某在门首望见,钟士季因何出兵向西?

羊祜照实回答:为灭蜀也。

辛宪英道:钟会恣意放肆,我恐其入蜀,必生异志。

羊祜劝道:侄亦知之,请叔母勿言。

宪英得到伐蜀实信,因子羊琇现任钟会参军,便使家人唤回,嘱道:向时我见你随钟会出兵,虽然心怀忧虑,但亦为国而已。今我儿随其伐蜀,彼若造反,儿能不从之耶?从之必死,且为叛臣,祸延家族;若是不从,更无生还之理。因此不得不阻,我儿休去。

羊琇听了母亲之言,便向司马昭极力请辞,不去随军征蜀。

司马昭不纳其言,羊琇回家告之母亲。辛宪英无奈说道:既然必行,儿要留心!君子居则奉孝双亲,出则守节于国,任职慎思其责,临义则坚其志,勿使父母忧虑。军旅之间得保全者,惟仁恕而已!儿须慎之。

画外音:羊琇谨依母教,后至钟会叛变时,仍能保全自身。辛宪英为人节俭,夫侄羊祜以锦被奉赠,宪英恐怕蹬坏,常翻盖之。泰始五年,辛宪英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镜头转换,大军西征。

钟会受了镇西将军之印,准备起兵伐蜀。却对外扬言以伐吴为名,令青、兖、豫、荆、扬等五处各造大船;又遣唐咨于登、莱等州傍海之处拘集海船。

司马昭不知其意,遂召钟会问道:子从旱路收川,何用造船?

钟会答道:蜀若闻我进兵,必求救于吴。我今先布声势,作伐吴之状,吴必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已破,船已成,而伐吴,岂不顺乎?

司马昭大喜,连称妙计,遂于出兵之日,送于城外十里方回。

钟会升帐,大集诸将,使故虎卫将军许褚之子许仪为先锋,兵分三路:中路军出斜谷;左军出骆谷;右军出子午谷。许仪受命领兵先进,钟会随后提十万余众而来。

再说邓艾在陇西,既受伐蜀之诏,急调雍州刺史诸葛绪,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各调本部兵前来听令。

军马云集之际,恰逢钟会檄文到至,约会邓艾起兵,各于汉中取齐。

邓艾领受檄文,发派来使回报钟会,于是调兵遣将,下达命令:先派雍州刺史诸葛绪,引本部兵往断姜维回归汉中之路;次遣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分路攻取沓中;又遣金城太守杨欣,于甘松邀截姜维之后。自引大兵三万,往来接应。

魏兵既发,早有细作飞入沓中,报知蜀汉大将军姜维。

姜维大惊,具表令人飞报成都,申奏后主:请诏遣张翼守护阳安关,廖化据守阴平桥:这二处若失一处,汉中不保。同时遣使入吴求救,臣起沓中之兵,拒敌魏国大军。

后主刘禅览表怒道:姜维无能,丧军误国!先帝在时,留魏延镇守汉中,各寨皆充实兵力,抵御外寇;敌人来攻,不得入境。王平抵拒曹爽,即用此策。惟姜维以敛兵聚谷之策代之,说甚拒敌阴平关外,诸城并出,殄敌之术。朕原谓甚妥,诏命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今日观之,敛军聚谷之法弃险要,拆樊篱,其弊大矣!若非如此,魏军休说分兵两路,便是当年五路兵来,相父亦坐在府中,遥退之也!

骂毕姜维,遂遣廖化去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前往阳安关口,以为各守外援。

廖化率军北至阴平,听闻魏将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停兵以待,观其动向。

九月,魏将刘钦举兵大进,攻占汉、乐二城,斩杀蜀汉守将王含、蒋斌。钟会借此攻陷阳安关口,得以长驱直入。

姜维为邓艾所逼,从沓中退驻阴平,与廖化合军。得知阳安已被钟会攻克,于是放弃阴平,撤往白水。见白水地势不利于战,又与董厥、张翼军会合,退守剑阁。

钟会数路并进,自率主力直入汉中,斩傅佥,降蒋舒,克阳平关,长驱南下。

打阳平关之时,因先锋许仪略有失机,钟会不顾诸将求告,即令斩首示众。诸将见之,无不骇然。钟会见阳平关内所积粮草、军器极多,私自拿出,犒赏三军。

于是越关南下,宿于阳安城中。夜半三更,魏兵正在熟睡,忽闻西南喊声大震。

钟会慌忙披甲出帐视之,却见明月在天,四周绝无动静。连续三日,皆是如此。钟会惊疑,乃自引数百骑望西南巡哨。

前至一山,只见杀气四面突起,愁云布合,雾锁山头,阴风阵阵。

钟会惊疑不定,便问降将蒋舒:此乃何山,有何神灵?

蒋舒答道:此是定军山,征西将军夏侯渊便被黄忠斩于此处。诸葛武侯死后,其墓亦在这山中。对面小山上盖有瓦舍十余间,围以竹篱院落,料是有人在此为武侯守墓。我等引军每过此山之时,必祭拜武侯,亦曾到对面小山上去来,但不曾见有人影。(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