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八十九集 怒触秦庭

华夏真相集 第八十九集 怒触秦庭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古道西风,日将夕矣。

燕王被相国栗腹谄言所惑,命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闲为将,将欲伐赵。

乐闲奏道:赵虽有长平之败,但全民习兵,又有廉颇为相,李牧为将,岂可轻伐?

燕王怒道:卿是因汝父坟墓在赵,不欲效力于燕耶?

乐闲闻言惊悚,改言道:臣请试之可也。

大夫将渠切谏:大王方与赵王交欢,转面便即攻之,不信不义,师必无功。

燕王不听,便使栗腹为将,乐乘为佐,率兵十万攻鄗;庆秦为副将,乐闲为佐,率兵十万攻代。自己又亲率十万大兵,在后接应。

三十万大军,已是燕国全部人马,可谓倾国以出。

赵王闻报燕兵将至,召集群臣问计。廉颇自请击敌于境外,又荐李牧为副将。赵王从之,乃发兵十万御燕。十万大军,亦几乎是赵国全部人马。

廉颇与师弟商议,兵分两路。自率五万兵迎栗腹于鄗;李牧引兵五万,迎庆秦于代。

栗腹率众急攻鄗城,十五日不下。廉颇率军赶到,以诱敌之计,只一战便生擒栗腹。又使人往招乐乘,乐乘引军以降。

李牧救代,一战而胜,阵斩庆秦,遣人报捷。

乐闲闻报前军失利,只得率众结寨自保。

廉颇使乐乘寄书招之,乐闲恐回燕获罪,亦降赵国。

燕王喜闻知两路兵马俱都败没,悔不当初,连夜奔回中都,遣使乞和。廉颇不欲赶尽杀绝,于是议于诸将,欲允燕王之请。

乐闲进言道:此番力劝燕王伐赵者,栗腹也。大夫将渠苦谏不听,被羁押在狱。师伯若许燕议和,须释将渠,并拜为相国,则燕赵自此必得安宁。

兼颇从其说,便以此诉于来使。燕王闻使回报,即命将渠释狱,且立即授予相印。

燕王:寡人不听卿言,自取辱败,今将求成于赵,非卿不可。

将渠拜受相印,奏道:乐乘、乐闲叔侄投赵,不得已也。且乐毅昔有大功于燕,大王宜归其妻子,使不忘燕德,则和议可成。

燕王又从之,乃使将渠至赵都邯郸请和,并送还乐闲、乐乘家属。

赵王命将栗腹斩首,封乐乘为武襄君,乐闲为昌国君;重赏廉颇,升李牧为代郡守。

将渠虽为燕相,每言不合燕王之意,于是未及半载,便托病辞印,燕王遂用剧辛代之。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再次出征关东,攻占赵、韩、魏三晋诸多城池。

此为楚考烈王八年,楚国春申君黄歇用事,依淮河平野修建寿春城,规模宏大。运用南郢引流入城传统,着意规划,功能分区清楚,成为江淮第一都会。

荀子此时年近六十岁,二次入楚。

楚国灭鲁并费,迁鲁顷公于莒。

鲁国自周公封国,顷公失祚,共传二十五世,计三十四位君主,国祚七百九十八年。

楚国新得鲁国兰陵之地,令尹春申君聘荀子为兰陵令。

鲁顷公在位二十四年,六年后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就此绝祀。

次年,燕太子丹为质于秦,与王子赵政相处。因受其冷遇侮辱,故设计逃归,图谋报复。

楚考烈王九年,韩桓惠王朝秦,魏亦请为秦庸。楚国两面受困,一筹莫展。

赵国伐卫,攻占戚城;魏国乘机并卫,使其成为自己附庸。

秦国由此出兵攻魏,助卫复国,卫复为秦国附庸。

秦趁信陵君在赵,深入魏国,并攻占吴城。

又次年,秦昭襄王薨,寿止六十九岁,在位五十六年。太子安国君柱立,是为秦孝文王,立赵女为后,子楚为太子。

韩王服衰绖入吊,视丧如臣子之礼,诸侯皆遣将相会葬。

孝文王除丧三日,大宴群臣,席散回宫而死。国人皆疑是客卿吕不韦欲立子楚,买通秦王左右下毒酒中,以致秦王猝死。然而满朝文武,无敢言者。

吕不韦遂同群臣奉子楚嗣位,是为庄襄王。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立赵姬为王后,子赵政为太子,改称嬴政。

相国蔡泽深知庄襄王与吕不韦关系,乃托病以相印让之,自己甘为次卿。其洞察世事,急流勇退,得保性命富贵,可进可退,能屈能伸,其智如此,非是寻常世人能及。

于是庄襄王乃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吕不韦羡慕孟尝、信陵、平原、春申之名,耻己不如,亦设招贤馆揽致宾客,座中凡三千余人。

东周君壬子闻说秦国连丧二王,乃遣宾客往说山东诸国,又欲合纵伐秦。秦相吕不韦闻而大怒,遂奏请庄襄王,自己亲为大将,率兵十万往伐东周。

于是合纵不成,未经大战,吕不韦便执东周君以归。

自周武王灭商以受天命,终于东周君壬子,共历三十七王,国祚八百七十四年。

两周终亡于秦,周祀至此完全断绝。

秦王便乘灭周之盛,复遣蒙骜为将,率军袭韩。

蒙骜领军出征,力拔成皋,荥阳,设置三川郡,地界直逼大梁。

秦王子楚闻报大喜,又忽然想起旧日之恨,便对丞相吕不韦道:寡人昔日为质于赵,几乎为赵王所杀,此仇不可不报!

吕不韦应诺,乃再遣蒙骜攻赵,取榆次等三十七城,设置太原郡。继又攻魏,复遣王龁率兵五万助战。魏兵的敌不住,屡战屡败。

魏王心急如焚,议于群臣,俱都钳口;因回至内宫,唉声叹气不绝。

如姬见状,进言于魏王:秦所以攻魏,欺信陵君不在也。大王何不使人卑辞厚币,召其还魏,使再合纵列国,并力御秦?

魏王虽恨信陵君矫杀自己爱将晋鄙,但时势危急,不得已从之。遂遣大夫颜恩赍持相印,更以黄金彩币,往邯郸迎信陵君归国拜相。

信陵君闻魏王遣使迎己,对众宾道:魏王弃我于赵十年,今事急召我,非本意也!

乃悬书于门,上写九个大字道:有敢为魏王通使者死!

宾客皆不敢言。颜恩至魏半月,每日候于公馆门首,不得见公子之面,无可奈何。

这一日,适逢博徒毛公与卖浆薛公来访公子,在信陵君府门遇到颜恩,问其何来。

颜恩知道二公与信陵君向来交厚,于是便如抓到救命稻草一般,泣诉道:秦军来伐,魏国如今危如累卵。某奉魏王之命,来请信陵君归国,以抗秦师。未料信陵君固执不从,且不容在下登门。望二公看在魏国数百万生灵面上,玉成其事!

二公闻此,甚为悲悯,遂入见信陵君,叙礼落座。

信陵君:难得二公有闲,光降敝舍。今日雅会,不醉不归。

毛公:某有一事不明,当面请教。

信陵君:凡无忌所知,知无不言。

毛公:未知公子是哪国之人?

信陵君:毛公何以此言相戏?无忌乃是魏人,天下谁人不知?

毛公:我固知公子乃是魏人。但适才闻公子所云“光降敝舍”四字,故有此问。

信陵君闻此,面红耳赤,若有所思。

薛公见此,插口说道:我有一言,未知公子肯纳否?

信陵君:贤公赐教,无忌洗耳恭听。

薛公:公子身重于赵,名闻诸侯,并致天下宾客来归者,借魏国之力也。今秦军攻魏日急,使破大梁,公子不念祖宗之血食乎?复何面目,寄食于赵也?

其言未毕,信陵君已是冷汗满面,起身谢道:非二公严责,无忌几为天下罪人矣。

即命宾客束装,带同魏使颜恩,一同入朝,往辞赵王与平原君。

赵王闻说信陵君欲归国赴难,慨然说道:公子向以魏师存赵,大恩一直未报。今归赴国难,寡人敢不悉赋以从!

乃授信陵君为赵国上将军,使庞煖为副,大起赵军十万助之。

信陵君拜谢,先使颜恩归魏报信,后分遣宾客,致书各国求救。

燕、韩、楚素重信陵君人品,闻其为将,乃分遣将渠、公孙婴、景阳领兵,俱至赵国边境,来听魏无忌节制。惟独齐国亲秦,不肯发兵。

颜恩还报大梁,说信陵君总领燕、赵、韩、楚之师前来,共计二十余万人马。魏王如渴得浆,喜极而泣,乃使卫庆悉起国中之师,出应公子无忌。

信陵君便集五国之师,来战秦军。

探马来报:秦将蒙骜围郏州,王龁围华州,攻打正急,其势将危。

信陵君下令擂鼓聚将,与燕、赵、韩、楚四国诸将以礼相见,说道:郏、华相距五百余里,不能同时相救。若依本帅之计,可以兵牵制蒙骜于郏,而率奇兵赴华。王龁兵败,则蒙骜亦不能自固矣。未知列位将军,以为如何?

诸将:此乃善计。我等愿唯将军马首是瞻!

信陵君甚慰,于是下令:使魏、楚二国之师,筑垒以拒蒙骜,虚插本帅旗号。

魏、楚主将:喏!

信陵君:赵、燕、韩三国之兵,随本帅星夜驰援华州。

三国主将:喏!

安排已毕,五国人马依令而行。

信陵君亲引赵、燕、韩三国联军,日夜兼程,将及华州,扎下营栅。

信陵君复聚众将,说道: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秦国以舟师运粮,俱都停泊渭水之畔。而少华山林密草茂,可以伏兵。我若出奇兵往渭劫粮,王龁必悉兵来救,则我伏兵于少华击之,无不胜矣!

诸将听罢,皆都称善。信陵君见无异辞,即命赵将庞煖引军,往渭河劫秦粮艘;复使韩将公孙婴、燕将将渠各引本军,只在少华山左右伺候;亲率赵兵,伏于少华山下。

三国联军甫动,早有秦兵报入王龁营中:禀报将军,信陵君遣兵,径往渭水渡口!

王龁惊道:魏无忌不救华州,而劫渭口之粮,是欲绝我根本也。粮若被劫,未战而败。传我将令,留兵一半围城,余者随吾救渭!

众将听命,于是引军前往渭水救粮。

将近少华山口,三通鼓响,燕相国将渠引兵杀出。

王龁传令列阵,刚欲交锋,又听三通鼓响,韩将公孙婴又至。王龁大惊,分兵迎敌。

正混战间,军士来报:渭河粮船,被赵将庞煖所劫。

王龁闻言惊慌,无力分心,只顾厮杀。三国之兵搅做一团,自午至酉。

又听号角长鸣,伏兵杀出,众军大叫:信陵君亲自领兵在此!

秦兵力战半日,身心俱疲,又素闻信陵君威名,到此心胆俱裂,争相奔逃。

王龁惊道:我谓白起师伯死后,天下除我师父王翦以外,只我一人善兵。信陵君非我鬼谷门下,如何如此用兵如神?

他却不知,信陵君在赵国寄居十年,早拜廉颇为师,尽得鬼谷兵法奥秘。

秦军于是大败,折兵五万余人,又尽丧粮船,被信陵君所夺。王龁引残兵败将狂奔,直入临潼关中,扯起吊桥,据险以守。

信陵君不理王龁,便引得胜之兵,来救郏州。

秦将蒙骜闻知信陵君兵往华州,便命于营中虚立自己帅旗,与魏、楚二军相持。亲自尽驱精锐望,华州一路疾走,望与王龁合兵。

不料信陵君此时已破王龁,引得胜之兵杀至,便在华阴界上与蒙骜相遇。

信陵君下令吹号,当先冲入敌阵。于是左有公孙婴,右有将渠,两下大杀一阵。蒙骜折兵万余,退走三十余里,扎住大寨,整顿军马,打点再战。

未料前方失利,又值后院失火。原来是魏将卫庆、楚将景阳,早得信陵君遣使传信,知道蒙骜不在军中,遂引兵齐出,攻破秦营,解除郏州之围,然后也望华阴追袭而来。

于是前后夹击,五国人马共战蒙骜。

蒙骜虽是勇将,但独身难当五路军马。兼是腹背受敌,又大折一阵,急望西退走。

信陵君率军一直追至函谷关下,令五国之军分扎五个大营,约期攻关。

不料在此大胜之余,五国之将各保实力,推三阻四,只望别国向前,自己坐享其成。

如此相持月余,秦兵紧闭关门,五国之军又不拼力攻打,渐渐军心涣散。

信陵君眼见粮尽,只得下令班师。各国主将于是分别告辞,带兵各回本国。

信陵君大胜而归,先将十万赵军引回邯郸,还于赵王;然后率领三千门客,复归大梁。魏安釐王出城三十里迎接,兄弟相别十年再逢,悲喜交集,并驾回朝。

还至大梁,魏安釐王即拜信陵君为相,益封五城,国中大小政事,皆都决于无忌。复赦朱亥擅杀晋鄙之罪,用为偏将。于是信陵君威名,震动天下。

信陵君遂集宾客,将鬼谷兵法及自己所悟,纂成《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并阵图七卷。

蒙骜与王龁见五国兵退,便还咸阳请罪。

庄襄王道:卿等屡立战功,今日之败,乃众寡不敌,非卿等之罪。

二将再拜,谢恩退班。

刚成君蔡泽进言:今山东六国,虽胜一阵,但已如同一盘散沙,各求媚秦自保,互不相服,但只听信陵君一人而已。大王可遣使修好于魏,且请魏无忌至秦面会。俟其入关,执而杀之,则六国再无人抗秦矣。

秦王称善,依计而行。遂遣使至魏,请信陵君至咸阳相会,共订盟好。

魏王览秦王之书,未知右凶,便请信陵君入宫,计议对策。魏无忌早知秦王之意,自己不往,却使朱亥为使,奉璧一双,往谢秦廷。秦王见信陵君不至,心中不喜。

蒙骜奏道:信陵君不至,王得勇士朱亥,亦可为偿。

秦王早闻朱亥袭杀魏将晋鄙之事,闻奏称是,便欲封朱亥为将,朱亥坚辞不受。

秦王受拒,不由大怒,便对朱亥说道:闻卿身怀绝技,力大绝伦,未知是否?

朱亥:不敢说力大绝伦,但擒龙搏虎,臣无所惧也。

秦王:好。我后园恰养猛虎一只,近日思春暴躁,无人敢近。卿若能搏而伏之,则寡人立即释放还国。若是不能,则饲于虎口矣。

朱亥:大丈夫不惧千军万马,岂惧一虎?

秦王愈怒,遂令运虎至于外庭,围以寨栅;然后打开牢笼,使朱亥入栅搏之。

朱亥徒手上前,那猛虎却被其威势所摄,蹲伏股栗,不敢稍动。

秦王及众臣见此,无不瞠目结舌。

朱亥出栅,登阶说道:自信陵君遇臣于屠市之中,臣之性命已属彼矣,不堪为他人驱使。今既得罪秦王,谅不能复还魏国,当以死报之,以全我大义!

说罢,乃以头触撞庭柱。只听一声大响,便如共工氏怒触不周山一般,庭柱折断,殿中泥瓦俱落,而朱亥头颅不破。朱亥怒极而笑,其声隆隆,犹如雷震九天。

秦王惊叫道:寡人知道贤卿之勇矣。这便罢休,放你还魏便是。

朱亥:臣前脚离开咸阳,大王后脚便发大军,则是因臣故,为信陵君招灾致祸也。壮士生于天地之间,不能为知己免祸,尚有何面目,还归故国耶!

说罢,便以手自探其喉,扯断喉管而死。

秦王叹息良久,下令魏国副使车载朱亥尸首以归,还于魏国。复又谋于群臣:若除信陵君,非用离间之计不可。众卿有何良策?

刚成君蔡泽献计:大王若捐金万斤,密遣使至魏,访求晋鄙之党,使之布散流言,言诸侯皆欲奉信陵君为魏王,则信陵君死日至矣!

秦王称善,遂遣细作赍持万金,前往大梁,依计行事。又寄书于信陵君,说以朱亥自杀之误,并赠私金,以为偿恤。

此事未久,秦王复纳蔡泽之计,释放魏质子增还国。

临别之时,蔡泽设宴为魏太子增送行。酒酣更深,乃摒众私言:信陵君在外十年,交结诸侯,诸侯将相莫不敬惮。今为魏相,诸侯但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虽吾秦国,亦畏信陵君之威。若太子归国能除信陵,则秦国终不伐魏。

太子增信以为真,为求速归故国,乃在蔡泽授意之下亲写密书,备言诸侯归心信陵,秦国亦欲拥立其为魏王等语。蔡泽先发使送书至魏,数日后方释魏太子归国。

镜头转换,按下秦都咸阳,再说魏都大梁。

晋鄙宾客得到秦国间谍所赠重金,立即在国中布散流言,说五国诸侯皆欲奉信陵君为魏国之主。魏王闻之,固已心疑,坐卧不安。

其后秦使又至大梁,来见魏王,声称欲与魏国息兵修好。但秦王之书,秦使所言,皆说敬慕信陵君之语,更无一字赞颂魏王。

与此同时,魏王继又接到太子增家书,说秦王欲立信陵君为王,心中愈加疑惑。其后秦使又至,名曰归还朱亥尸首,但又满车金帛,载入信陵君府。又故意遗失秦卿蔡泽奉于信陵君密书,使魏王密探得之。密探报书入宫,魏王发书观之,见其略曰:

公子威名远播,天下莫不倾心。闻欲正位南面,为诸侯领袖,秦王无不应承。恐公子力有不及,秦王已使蔡某,暗派千谍入楚,惟命是从!预布贺忱,公子勿罪。

魏王览毕,疑心愈固,遂召信陵君入宫,以书示之。

信陵君奏道:秦人多诈,此乃离间之计,不值一辩。

魏王察言观色,见其不似作伪,只得随声附和,安慰数语,但终不放心。

数日之后,太子增回魏,复言信陵君不可专任。魏王信以为然,复又犹豫。

信陵君闻说太子回国,亦向魏王献谮,不由大惊。虽然于心无愧,但为免祸,遂自此托病不朝,并将相印兵符,俱都缴还。后与宾客长夜为饮,多近妇人,以示无志权位。

四年之后,信陵君伤酒而亡,同年魏安釐王亦薨。

自此而后,魏国再无抗秦之人。

镜头转换,按下魏公子信陵君,复说楚公子春申君。

楚考烈王熊完十年,春申君在府中宴客,并议朝政。

春申君:自孟尝君及信陵君亡故,六国之中,再也无人能抗强秦。世人皆以楚为强国,本为秦国之敌。但因我为令尹之故,以至积弱不堪,此言有诸?

有门客观津人朱英,起身离坐进言:其实不然。楚国之弱,与主公何干?先君之时,与秦为善二十余年,秦不攻楚,何者?格于形势也。彼时秦逾黾隘之塞攻楚,极为不便;若假道于两周南下攻楚,则背韩、魏两国之地,又两面受敌,更为不可。今则时移势易,魏国旦暮且亡,不能保许与鄢陵,许割与秦。如此秦兵去我陈都,只有一百六十里,朝发而夕至。臣谓若不迁都以避秦势,则见秦楚之间,日益相斗也。

春申君:善哉斯言,我知何以保楚矣。

于是奏请烈王,将都城自陈迁至寿春。春申君则至个人封地吴郡,练武以备秦兵。

当时楚考烈王渐渐年老,却一直未有子嗣。春申君黄歇以此为忧,便令门客遍寻国中宜生子之女,以重金购之,进献楚王,却始终无效。

时有赵人李园居楚,欲献其妹李嫣给楚王,以求富贵。因闻多女进宫,皆无子嗣,便又怀疑楚王本人不宜生育。思来想去,忽生一计,于是自荐于相府,请为春申君侍从。

春申君见李园身材魁梧,兼有智谋,遂从其请,列为随身侍卫。

此后不久,李园即请假回家,又故意延误返回时间,逾期三日,方才回府销假。

黄歇因而不悦,问其迟归之故。

李园答道:主公恕罪。只因齐王遣使至赵,欲娶臣妹,臣才请假还家,居赵款待齐使。复因赵国至楚路途遥远,故此迟归,请主公见谅则个。

春申君:原来如此,倒也罢了。但未知卿此番还家,可为令妹订婚也未?

李园:臣妹因随我居住在楚,齐使只闻其艳名,未得亲见,故而不曾下聘。

黄歇甚奇,遂问:可使我一览卿妹芳容否?

李园答道:公为臣主,有何不可?

遂使其妹入府,拜见相国。春申君乍见李嫣,天姿国色,不由大为羡叹,惊为天人。

李园见此,遂将胞妹以献,立得黄歇宠幸。李园由此便因外戚之亲,陡然尊贵,随意出入相府,更与春申君无话不谈。

忽这一日,府中传出喜讯,报说宠姬李嫣暗结珠胎,身怀有孕。

春申君闻言大喜,遂于内室设酒摆宴,请来舅爷李园,同饮共贺。

李园见时机已至,遂作有意无意,将话题引向秦楚之争,评强论弱。

春申君果然上套:卿乃赵人,我闻秦王子楚,曾在赵都邯郸为质多年,此事有诸?

李园:有也。子楚原名异人,因不受其父之宠,故命质于赵国,其实欲舍之也。

黄歇:既是如此,其又何能还国,并就君位?

李园:此皆吕不韦之功也。

黄歇:我闻吕不韦乃商人之子,因何有偌大能为?

李园:囤积居奇,公子岂不闻乎?吕不韦虽为商人之子,但胸怀大志,智计百出。某闻其曾出三千金,以助异人还国夺位,竟能成功,真奇人也。

黄歇:竟有此事!则仅以三千金之助,便可使其为相,举国托之乎?

李园:吕不韦之能,远不及此。更有奇计,遂使纲侯蔡泽主动让相,并自甘其下。

黄歇:我闻蔡泽乃鬼谷门下弟子,曾以一席高论,便使其师兄范睢让以相位。以其智谋卓绝,尚不敌吕不韦,此一区区商贾之子乎?

李园:吕不韦之计,真千古未闻。既便是鬼谷门秘术,亦不敌也。

黄歇:舅兄休要缭绕,请道其详。

李园嘻嘻而笑,遂近前附耳低言,将吕不韦先使宠姬受孕,后又献给异人,生下世子赵政之事说之。只因蔡泽深知其中奥妙,又见赵政被立为太子,故此只得将相位让予吕不韦。

黄歇闻此,惊异不止。三日之后,即将李园之妹李嫣献给楚王。

镜头转换,按下郢都,复说咸阳。

秦庄襄王子楚在位三年,忽然得病,迅速沉笃。丞相吕不韦闻知,急入宫问疾。

赵姬见吕不韦入宫,旧情复燃,遂召吕不韦私通,重温旧梦。

吕不韦恐被秦王发觉,引来灭门之祸,遂引医者进宫,为秦王疗疾。医者献以奇药,秦王服之,一月而薨。太子嬴政即位,年仅一十三岁。

少年秦王即位,乃尊庄襄后为太后,封母弟成峤为长安君。国事皆决于相国吕不韦,号为尚父,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吕不韦由此权倾中外,威振诸侯。其父死时,四方诸侯宾客吊者如市,车马填塞道路,比之秦庄襄王丧礼,愈加众盛。

秦王政元年,吕不韦闻知信陵君退废,乃再发大军东出,开始征伐之旅。

因发丞相檄令,使大将蒙骜为帅,张唐为副,引兵伐赵。只经一战,便即攻下晋阳。

三年之后,再遣蒙骜为帅,王龁为副,率师攻韩。

韩王遣上将公孙婴引兵拒之,秦军虽盛,三战不利。

王龁大怒,对主帅蒙骜说道:我前番两次败于赵军,蒙秦王皆都赦罪不杀。今若再败于韩将,有何面目生在世上?亦为我鬼谷门三代祖师蒙羞。

蒙骜:若依将军,便待如何?

王龁:来日五鼓,末将冲锋在前,抢先登城。将军请率大军继我之后,务必一战而克。则末将虽死,亦可无恨!

蒙骜见他说到死字,便觉不祥;待要阻止,又觉天数有定,在劫难逃,便即从之。

王龁回营,精选私属死士千人,当夜痛饮一醉。坐待五更,引千人出垒,直犯韩营。

未料公孙婴亦极善用兵,虽然连胜,却不松懈,防备甚严。秦军千人来袭,韩军万人应战,虽然慌促,其阵不乱。

王龁呼喝怒战,便如战神白起附体,韩军当者无不披靡。至天明时分,王龁独斩数百首级,力战而死;千名私属无一后退,死亡殆尽。

然而经过连番冲突,韩营亦因此终致大乱。

便在此时,只听战鼓如雷,蒙骜率领大军杀至,如汤泼雪。

于是秦军大败韩师,阵杀韩帅公孙婴,并取韩国十二城以归。

镜头转换,按下秦韩,复说赵魏。

魏王自从罢废信陵君相位,赵、魏之好就此亦绝。

赵孝成王使廉颇伐魏,围攻繁阳未克,而赵成王突然薨逝。

太子偃嗣位,是为赵悼襄王。因不喜廉颇、李牧等鬼谷门人,专门信用大夫郭开。

廉颇终于攻克繁阳,正欲乘胜进取,未料后院起火,导致功亏一匮。

郭开恐怕老将廉颇建功,进谮于悼襄王:廉颇已老,伐魏久而无功,不可再使为将。

悼王听信谮言,乃使武襄君乐乘为将,往前敌营中,取代廉颇帅印。

廉颇怒道:乐武襄!吾自为将,于今四十余年,未有挫失。便是你兄长乐毅,虽为我鬼谷门第三代掌门,犹然矮我半辈,恭敬以待。你是何人,敢来代我为帅?

乐乘本来心怀惭愧,但被他当众教训,亦觉难堪,遂还口道:师兄,休要倚老卖老!此是赵王诏旨,又非是我要强夺你帅印。

廉颇闻听此言,愈加怒发,便即倚老卖老,拔剑便来相斗,众将劝之不住。乐乘虽奉赵王之命,但怯于鬼谷门辈份所限,更惧门规,毕竟不敢以小犯上。于是便趁诸将拦劝,一溜跟头跑出大帐,引领从人狼狈归国。

廉颇还剑入鞘,怒犹未息。帐前众弟子皆道:师父惹大祸矣!乐乘是我本门晚辈,倒无妨碍。但你愤而逐帅,此是灭族大罪,郭开与赵王岂能容你?

廉颇大悟,遂率弟子弃军而去,投奔魏国。

魏王尊为客将,却疑而不用,只赋以闲职。廉颇由是寄居大梁,以待赵王回心转意。

秦王政四年十月,蝗虫蔽天,秦国禾稼不收,疫病大作。

吕不韦下令,百姓纳粟千石,便可拜爵一级,后世纳粟之例,自此而起。

是年魏信陵君无忌伤于酒色而亡,冯谖哭泣过哀亦死,宾客自刭从死者百余人。

魏安釐王亦薨,太子增嗣位,是为景湣王。

吕不韦闻之,即遣大将蒙骜攻魏,拔酸枣等二十城,置东郡。未几又攻拔朝歌,攻下濮阳。卫元君东走野王,阻山而居。

魏景湣王叹道:若使信陵君尚在,何令秦兵纵横至此!

于是遣使前赴邯郸,复与赵国通好。

是年剧辛相燕,图报赵国昔日攻伐之仇,只为忌惮廉颇尚在,不敢轻动。今闻廉颇奔魏,庞煖为将,便觉时机已至,遂入宫见王,私下进言。

剧辛:庞煖庸才,况秦兵已拔晋阳,赵人疲敝。我若乘衅攻之,栗腹之耻可雪。

燕王喜闻奏大悦,遂使剧辛为将,率兵十万伐赵。

赵王闻报,即命庞煖将兵御之,并令李牧自代郡南下,以断燕军之后。

二将领命,各自行动。剧辛南渡易水,直犯常山,兵势甚锐。庞煖帅师屯于东垣,深沟高垒以待。

剧辛下令:使栗腹之子栗元为先锋,武阳靖为佐,引兵万人往攻赵师!

栗元、武阳靖:末将遵命!

二将领命,引兵大进。未料庞煖并非剧辛所说庸才,反而极善用兵,早已料敌机先,使乐乘、乐闲张网以待,并亲率中军迎战。

于是两军交锋,一战便定输赢。赵军大胜,阵杀武阳靖,更败栗元,杀敌三千有余。

剧辛不悦,欲待整军再战,忽报赵帅庞煖派人前来下书。剧辛展书,见其略云:

代州守李牧已引军奔袭督亢,截君之后。君宜速归,不然无及!

剧辛览书大忧,遂命栗元连夜撤军,自己断后,以拒追兵。

庞煖寄书恐吓剧辛,闻其撤走,遂同乐乘、乐闲兵分三路,自后追杀。

燕军且战且走,行至龙泉河,李牧已率代郡军马而至。

剧辛惊道:庞煖果不欺我!

遂往东走,奔往辽阳。庞煖追及,再败燕军于胡卢河。剧辛不愿为虏,自刎而亡;栗元被乐闲擒斩,余众奔溃。庞煖约会李牧一齐征进,又取武遂、方城。(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