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七集 行刺蜀相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七集 行刺蜀相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3 16:10:09 来源:笔趣阁

魏国朝廷,曹马争权。

正始六年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归己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正月,吴兵又入侵柤中,居民万余户为避吴兵,北渡沔水。

曹芳设朝,问计于司马懿与曹爽两位托孤重臣。司马懿上奏:臣认为沔南距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则会引来吴兵,因此应使其暂留北方,与魏人杂居,委以官吏管理。

曹爽不从:今即不能在沔南修城守地,反而让敌国百姓滞留沔北,非长远之计也。

司马懿:使居于稳处则安,置于险处则危,人与物皆是如此。势之相关,不能不慎。若吴贼以二万人拒守沔水,三万人与我沔南军对抗,再以一万人猛攻柤中,如何援救?

曹爽虽然无理可驳,依旧不从,驱令吴民归还沔水以南。

其后果如司马懿所说,吴兵趁机击破柤中,魏国所失百姓数以万计。

曹爽因失顾命大臣本分,恃气妄为,使曹魏国力大衰,不少朝中之士颇感不安,皆望太傅独掌朝政,为魏国主持公道。并州刺史孙礼致书太傅司马懿,抱怨曹爽妄为害国。

司马懿回书:公且止言论,静以待之;至忍不可忍之时,则其败亡之日至矣。

正始八年四月,先帝曹睿夫人张氏薨。曹爽用心腹何晏、邓飏、丁谧之谋,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动辄以太后名义诏命天下,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司马懿见此,再次推病不出,携二子皆辞退各任之职,闲居于洛阳及宛城之间。

因怀疑山阳公未死,又孔明以私玺及皇后凤冠霞帔相托,这一日,司马懿父子三人携四员心腹家将,推说出外游玩散心,又来至山阳郡,至药王庙中。

庙祝闻听太傅司马懿至,急令水火道人报至新任山阳公刘康,乃是刘协长孙。

刘康闻报,便进内殿报知祖母曹节,并问对应之策。

曹节其时四十岁刚过,正当壮年,身体康健,精神饱满,因精擅医道及保健之术,看上去倒似三十岁模样,跟刘康年纪相若一般。闻说司马懿父子来至家庙,已知其情,即令孙媳抱出一对双生之子,均已三岁,一名刘瑾,一名刘琰。

曹节对刘康夫妇道:曹家世为汉臣,我父魏王更是殚精竭虑扫荡天下,保你祖父做了二十余年安稳皇帝。恨我兄曹丕夺了刘家江山,天道循环,免不得最终还于刘氏。今之朝廷之中,能复你家汉室者,必是司马懿父子。其与你伯祖史侯密定复汉之策,我已知之。

刘康:祖母既如此说,孙儿当如何答之?

曹节:此二子是为孪生,除你夫妻,无人能够分辨。可留刘瑾以承家业,将来不论承山阳公之爵,还是沦为庶民,只要能安度此生,延我刘氏之嗣即可。唯有刘琰,某使人相过,说具龙凤之姿,帝王之表。康儿,你便依伯祖孔明遗言,带琰儿前去家庙,送予司马懿,便急回府。其余之事,司马仲达尽知,不必多言,更不可使他人知道。慎之,慎之。

刘康领命,便令侍者抱了刘琰,前去家庙。山阳夫人依依难舍,哭向内庭去了。

刘康即到家庙,依祖母之嘱,也不多言,只将刘琰生辰八字写下,赠予司马懿而已。

司马懿拜领,谓次子司马昭道:你兄无子,朝中尽知;汝妻前年生子,未及上报朝廷。回去之后,可将刘琰作为长子,名为司马炎,报于朝廷内务官册可也。

司马昭跪领父亲重训,并当刘康之面立誓,绝不辜负史侯孔明重托。

司马懿拜辞山阳公,父子三人回转洛阳。刘康洒了几行伤心之泪,于是自回山阳公府,向祖母曹节回报大事已毕。

曹节叹道:你伯祖孔明尝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社稷传承,真有定数乎?

画外音:山阳公夫妇私下提及曹丕无情,因而常常想起曹操。曹节亦常提醒夫君刘协,应思岳父曹操好处,勿念其恶。刘协深以为然,念及自己曾要除掉曹操,但曹操至死不行篡逆之事,且以三女嫁之,为防其子曹丕诛杀自己,实为用心良苦。为臣者能至如此,亦实为百年难得一见。曹节为纪念父亲,便令子女称外公为“魏公”,或“魏爷”。因山阳公夫妇深受山阳百姓拥戴,故山阳人大都效仿,均称呼外公为魏公、魏爷,至今依然如此。

镜头转换,京师洛阳。

曹爽大权在握,每日与何晏等饮酒作乐。何晏闻说平原管辂明于数术,遣人请至府中,请与论《易》。何晏因梦见数十青蝇集于鼻端,因请管辂卜算吉凶。

管辂:元、恺辅舜,周公佐周,皆以和惠谦恭多福。君侯位尊势重,怀德者鲜,畏威者众,殆非求福之道。鼻者山也;山高不危,长守贵也。青蝇臭恶而集,位峻者颠,可不惧乎?

何晏未及回言,邓飏怒道:此老生常谈耳,有何奇异!

管辂: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

拂袖而去,到家说与其舅:今得罪何、邓二贼。

舅父大惊:何、邓皆为有仇必报小人,何敢冒犯?若彼挟恨报复,我家被灭族矣。

管辂: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此为鬼躁之相。何晏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之相。早晚必有杀身之祸,何足畏也!

其舅不信,大骂而去。此后不久曹爽事败,何、邓二人伏诛,方信外甥奇术非凡。

司马懿即晋升太傅,曹芳诏封蒋济迁升太尉。

蒋济见曹爽党羽常改法度,颠倒朝纲,上疏谏道:今吴、蜀未灭,将士征战在外,男女皆怨,百姓贫苦。国家法度,唯有济世之才编改纲法流于后世,岂是平庸之辈可改?不仅无益于国家,且损害百姓。臣启陛下,望朝中文武各尽其职,则国可太平。

曹爽以为是迂腐之论,纵容何晏等乱政如故。

蒋济于是与司马懿暗谋,准备推翻曹爽。

曹爽忌惮司马懿,虽大权在手,亦感时刻不安。适逢天子除李胜为荆州刺史,于是即令李胜往辞仲达,探其虚实。

门吏报入府中,司马懿道:此乃曹爽不放心我,使李胜来探虚实也。

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持在身后,请李胜入府。

李胜至床前拜道:因朝事烦杂,一向不见太傅。今天子命为荆州刺吏,特来拜辞。

司马懿佯作耳背,胡乱答道:并州地近朔方,民心剽悍,你到那里,需好为之备。

李胜扬声答道:是除荆州刺史,非并州也。

司马懿笑道:你从并州来。那就留在京都罢,不要再去了,那里可不是玩的。

李胜叫道:是汉上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大笑:何不早说?你是从荆州来也!

李胜哭笑不得,即问从人乞纸笔写道:学生奉旨,到荆州任刺史。

司马懿看了半天,笑道:我非但耳聋,又兼眼花。荆州地近东吴,此去保重。

侍婢进汤,司马懿双手颤抖不能端碗,将口就之,汤流满襟。勉强喝了两口,便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激咳连连。

李胜拜辞,回见曹爽,细言其事,曹爽大喜,遂不以司马懿为忧。

司马懿见李胜去了,从榻上一跃而起,对二子说道:李胜回报,曹爽必不顾忌我矣。你等需暗自联络旧部,及朝中老臣,时刻做好筹备,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即可图之。

镜头转换,按下魏国,再说东吴,奸人吕壹登场。

字幕:吕壹,吴郡人。孙权用为心腹,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及地方州郡文书事。

吕壹出身平民,为人险狠,因恃宠弄权,离间君臣,擅作威福,手段残忍。常以文书往来中寻章断句,诬陷大臣。曾弹劾丞相顾雍和左将军朱据谋反,将二人下狱。

黄门侍郎谢厷来问:陛下令某前来相问,顾公谋反之事,到底如何?

吕壹答道:证据对其不利,结果不乐其观。

谢厷又问:若顾公被免职为民,公颇解天子心意,则试猜之,是否当命潘太常继之?

吕壹答道:若依陛下素日喜好所论,极为可能。

谢厷原为解救顾雍而来,于是说道:如公所说,顾公若问罪罢相,则陛下必以潘太常继任。潘濬切齿恨公,每欲手刃公而后快,荆州文武尽知,公岂不闻?若其一但接替顾公,恐明日即以明公为敌矣。

吕壹闻听此说,大为惧怕,于是按下顾雍罪状,将欲不了了之。

陆逊与潘濬闻说顾雍、朱据下狱,俱各忧心如焚。步骘、陆逊上书,孙权皆置之不理。潘濬上奏吴帝,请求赴京朝见,名为奏荆州之事,其实想要赴阙力谏,为顾雍鸣冤。

孙权准其入都,潘濬遂至建业,住在驿馆,等候接见。

太子孙登趁夜来访,说道:某就顾公之事,亦曾屡谏父皇,但皆不纳,且被厉斥。公今来若为此事,亦是无用,休为此触怒天子,以惹祸上身也。

潘濬闻此大怒,因知皆是吕壹从中作梗,便欲诱而杀之。遂以久不入京为名,使人持自己名帖到各家故旧百官府宅,说欲大宴宾客,吕壹亦在名单之中。

吕壹见潘濬进京请客,想起谢厷之语,托病不往。

潘濬不肯罢休,数日后趁天子孙权召见,便为顾雍辩冤,且力陈吕壹奸险,乃误国之臣,绝不可信。孙权虽未采纳潘濬之谏,但思其言有理,便对吕壹之宠渐衰。

潘濬见孙权为自己谏言所动,即亲查吕壹之奸,再奏吴帝。

孙权览奏:吕壹中伤建安太守郑胄,此其诬陷大臣罪一;又告江夏太守刁嘉谤主,且诬侍中是仪与刁嘉同谋,此其诬陷大臣罪二;陷害宰相顾雍,此其诬陷大臣罪三;诬陷驸马朱据私吞军饷,拷打幕府理财库吏致死,终无供状以证其事,此其诬陷大臣罪之四。条理分明,证据确凿。此等佞臣若是不除,吴国不用魏国来伐,便自危矣!

孙权叹道:吕壹狂妄至极,朕今知之矣。驸马朱据都被诬告,况普通吏民哉?

于是大为愤怒,诏令将吕壹斩首弃市。吕壹既除,孙权引咎自责,遣中书郎袁礼向被诬大臣致歉。又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重臣,明知吕壹之奸而不查报,是推脱三公辅国责任;并盛赞陆逊与潘濬忧心为国,是真为国之柱石。

赤乌二年,潘濬病故于任上,吴主怜之,令其子潘翥袭爵。

诸葛瑾受责,心下不安,由此亦得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前嘱咐家人棺服丧事务需简约,不许盛葬,并上表请罚,遗嘱吴主:臣子诸葛恪志大才疏,聪明外露,不可使其掌握兵权。若掌大权,必将误国。

孙权追思诸葛瑾一生为吴,立功无数,遂令厚葬,并使诸葛恪袭其父爵。

赤乌七年正月,丞相顾雍病死。孙权命陆逊为丞相,下诏嘉勉。

当时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位,两宫并立,朝廷百官多派子弟分别侍奉。全琮因次子全寄为孙霸宾客,便写信向陆逊告知此事:我恐长此以往,则必产生派系纷争,不利于国。

陆逊回书全琮:某谓官僚子弟,应凭才能晋升,不该通过私第邀利取荣。依附两宫势力者,则必各自结党,古人最为忌讳。公宜效仿故汉相金日磾杀子,以防羞辱家门。

全琮对陆逊所言非常不满,怒道:世间岂有劝人杀害亲子者耶!

两人从此不和,积怨渐深。不久全琮父子上表孙权,称陆逊外甥顾承曾串通陈恂,谎报战绩以谋求高位。孙权怒而不察,命将顾承与其兄顾谭皆流放。

陆逊不料全琮行此卑鄙手段报复,连累自己两个外甥皆被流放,亦为此愤愤不平。

吴宫内部,太子孙和之母王夫人又与孙权长女全公主积怨。孙和担心太子之位不稳,便使心腹藏于孙权床下,窃听最高机密。

心腹因闻吴主与重臣杨竺谈论,欲立孙霸为储,立即还报太子。

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令到武昌见其族父陆逊,请为自己出面申辩,太子太傅吾粲也为此事,屡与陆逊互通消息。

陆逊误听二人之言,便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天子。

孙权见陆逊奏提到孙和与孙霸嫡庶之辨,便觉禁中密语漏泄,于是大怒,将杨竺、陆胤、吾粲皆收监审问。又遣使写信责备陆逊,不该打听宫中机密之事。

杨竺惧死,胡乱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却不发一言。陆逊痛悔不应卷入太子夺嫡之事,不胜愤忿而卒。终年六十三岁,去世之时,家无余财。

孙权闻报大悔,因陆逊长子陆延早夭,使由其次子陆抗袭爵,领陆逊部众五千人送灵柩东回,葬于横山。陆抗进京面见孙权,洗清杨竺所控父亲所谓二十条罪行。

东吴内部倾轧,由此朝政日非,国力渐衰。

镜头转换,按下东吴,再说西蜀。

魏正始元年,蜀延熙三年,越巂郡蛮夷数次起兵反蜀,杀太守袭禄、焦璜。其后越巂太守皆不敢治所于邛都,而寄治安定,距邛都八百余里。

蜀帝刘禅闻之大忧,乃命武将张嶷为越巂太守。张嶷到任恩威并施,蛮夷畏服,郡界悉平,复还旧治。其年春,中领军向宠征讨汉嘉郡蛮夷,遇害身亡。

丞相蒋琬向后主刘禅上表:今羌、胡乃心思汉军如渴,又昔凉州刺史魏延偏军入羌,郭淮败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

后主准奏,于是姜维就职,率偏师以出陇西。

画外音:自丞相诸葛孔明死后,姜维受恩师临死重托,以恢复中原为任。但孔明生时六次北伐,朝中便有谯周等众臣谏阻,后主刘禅亦多次相劝。自孔明仙逝,后主刘禅即废黜丞相府,并将丞相权力进行分割。姜维原是魏人,便一直位于蒋琬、费祎之后,不得重用。蒋琬初接孔明大任之时,亦欲继承武侯遗志,曾制定进攻曹魏计划,但未被后主采纳。

延熙七年,镇江州来报,永安都督陈到因日夜思念先帝与孔明军师,终至病笃身亡。

后主思其平生大功,下令厚葬于奉节鱼腹浦江滩,下视武侯所遗八阵之图。

治丧方毕,镇北将军王平上表,说魏帝命曹爽率兵十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雒谷。后主览表大惊,问计于蒋琬及朝中群臣,如何对敌。

蒋琬奏道:王子均随先丞相征战多年,熟知汉中地理。曹爽乃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必空劳往返。可使涪城诸军悉从大将军费祎调度,姜维巡哨于汉中与成都之间,必退敌军。

后主依奏,于是诏命费祎、姜维引军出成都,来救王平。

汉中大营,王平升帐,商议应对曹爽之策。诸将中便有人说道:我汉中守兵不满三万,不足以阻挡魏军,应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涪城援军一到,即可将阳平关抢回。

王平厉色言道:魏军若得阳平关,必为汉中祸患,涪城之军焉能解救?诸公听我将令!命护军刘敏与杜参军据守兴势,以当正面之敌;我亲引中军,以为后拒。若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则率兵前往救援,彼时涪城救兵兼程而至,此乃上策。

刘敏领命,依计引兵而去。曹爽果然自攻阳平关,另分兵去打黄金城。

王平从容调动汉中兵马拒之,魏军累月不下,损兵折将。蜀大将军费祎引涪城诸军,与姜维引巡哨精骑相继而至,魏军果被击退,败回长安。

当时蜀汉诸将,马忠在南中防备南蛮;邓芝驻守永安防备东吴;王平在汉中防备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汉平安,于是人皆呼为“平安三侯”,威名始于此时。

延熙九年,丞相蒋琬积劳而死。十一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爵。十四年,邓芝病世于任上。其为将二十多年,身上衣食取自官府,从不经营私产,死时家无余财。

姜维见蜀国宿将并皆亡故,每日如坐针毡,意志渐渐消磨。因闻蒋琬去世,以为时机已到,于是上疏请伐曹魏。

后主刘禅览奏,眉头微颦,命转呈费祎审阅。费祎虽未明示不可,但付姜维手中可用兵士,往往不过万人。姜维扼腕长吧,无计可施。

这一日洛阳细作来报,曹爽尽夺司马懿父子兵权,整日淫乐游猎,不修武备。

姜维大急,亲至费祎府宅,力陈北伐之策。费祎置酒相待,姜维于席间说道:当年诸葛丞相曾云,待天下有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今魏国罅隙不断,司马失兵,曹爽无征战之能,此乃天赐良机于我蜀汉。公为百官之首,何不上奏天子,请出兵伐之?

费祎听罢微笑,问道:伯约休怪,你觉得自比丞相何如?

姜维:自不如之。

费祎:是也。丞相尚且不能之事,似我等凡夫,又何能为之哉?

姜维无语可答,只得告辞,出门仰天长叹,泪洒满腮。

时光易逝,岁月如梭。北伐议题就此搁置数年,当年意气风发之少年将军,如今已是双鬓斑白。姜维自觉年事已高,寸功未立,心里甚自不安。

延熙十五年,后主不知何故心血来潮,竟令费祎重新开设相府。

姜维知道费祎乃是北伐最大阻碍,此时闻其拜相,更是悲从中来,感觉此生光复中原无望。于是自斟自饮,借酒浇愁。

正当此时,门人忽报郭循来拜。姜维大喜,急令请进,并亲自接出二门以外。

字幕:郭循,天水郡人,姜维同乡。原为魏将郭淮部下,在西羌战中为姜维所俘。念在老乡之谊,便被姜维收作帐下死士。因见郭循很有本事,于是又做顺水人情,将其推举到相府,亦为费祎重用。十年之间,郭循武运连连,终任左将军之位,竟领当年马超之职。

近十年未见,官职已经超过姜维,不想此时忽然登门,来拜旧主。

郭循随门人进府,见恩公姜维竟在二门外垂手恭候,不由受宠若惊,急上前以部下之礼参拜。姜维扶起,二人遂将酒席移至密室而谈。

当日二人彻夜长饮,郭循次晨方才离去。

字幕: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丞相费祎大宴群僚,郭循在坐。

后主刘禅亲赐酒一巡,转入后宫,令丞相费祎与众臣欢饮。因往岁蜀中粮食大收,费祎欢饮沈醉,频频巡席敬酒,令歌舞佐兴,自己颓然于座席之间。

当时宫外春寒料峭,宫内却欢声笑语,满座皆欢。

郭循趁着酒兴,歌舞弄剑于席间,盘转于歌女之间,众官大乐。郭循渐舞至费祎坐前,忽然剑锋一转,直刺入费祎胸口。费祎大叫一声,当场毙命。

郭循对众官说道:某与费祎有仇,故而杀之,与他人无干。今大仇得报,某心安矣!

说罢,于众官惊骇中横剑自刎。席间风云突变,众官皆呆若木鸡。

侍宴官报入后宫,天子刘禅闻报大惊,急出于席前,问行刺丞相主谋。

姜维即从座起,进奏道:此人本是末将帐下军官,臣念其英勇,荐于费相,至今十余年矣。丞相因爱其才破格擢升,以至左将军高位。未想此贼不报丞相恩情,反而加害。臣细想此人形状,每宴会时便欲亲近陛下,幸为左右所遏。定是原想刺杀陛下,因不能得手而刺国相。今日宫廷血案,皆因下官推荐非人而起,望陛下治臣失察之罪。

后主听了,哑口无言。十年之前所荐之人犯罪,如何问罪于推荐者?且刺客在费祎帐下效力十年,而费祎作为丞相,却无察奸之能,又怪得哪个?

刺客已死,便无对证。后主无奈,只得命将丞相费祎厚葬,追谥敬侯。令其长子费承嗣爵,封为黄门侍郎。次子费恭,尚公主为妻。长女配太子刘璿为妃,可谓死后一门荣耀。

费祎虽不擅军事,但在治理蜀汉国事上萧规曹随,颇有大功于国,这般被小人刺杀,遂令朝中文武大臣人人齿冷,个个心寒。

后主厚封费祎,急令禁军去搜郭循家眷,稍顷回报,其家宅已空,妻子亲眷一夜之间俱都不知去向。成都经此巨案,满朝皆惊,议论纷纷。

姜维见此,即以为丞相报仇为由,再次上疏请求出兵伐魏。

后主无奈,问计群臣。满朝文武见费祎力阻北伐,落得如此下场,俱都钳口不语。

姜维见此,知道蜀国承平已久,官无斗志,士无战心。于是退让一步,上奏天子:臣先请兵一万,出兵雍凉,扫清北伐后顾之忧,并借此练兵,望陛下恩准。

后主无由再拒,于是准奏。

姜维领旨,辞帝出京,还至汉中大营,遣征西将军马岱为先锋,联合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部,使其反魏,包围陇上诸郡城镇。

诸羌皆恨当年夏侯渊平灭陇右屠垒暴行,尽皆响应马岱,凉州名胡治无戴也举兵反叛。

天水郡守急报洛阳,魏大将军曹爽奏准天子曹芳,遣讨蜀护军夏侯霸西出长安,率诸军屯兵于为翅,以郭淮为先锋,西讨诸羌。

郭淮领命,率本部军西行,扎营狄道。

忽营官报入:今有蜀将郭循长子郭准,率家眷部曲千人,号称将军同族,前来投降。

郭淮亦知郭循果是自己同族兄弟,闻说当年被蜀将姜维所擒,十年来杳无音讯。今侄儿率全族来投,必有要事,于是便令请入大帐。

郭准入帐,跪倒大哭:叔父大人在上。我父为报姜维知遇之恩,同时亦报魏国天子,拼死杀了蜀中丞相费祎。侄儿无处可去,故率族人部曲来投叔父,望乞收用。

郭淮闻说蜀国丞相已被刺杀,不由大喜,为族弟心伤一回,即令郭准为牙门将军。族人男丁为本部军士,女眷则先安置关中,拨付宅院银钱,又置田土,使安其业。

郭准大喜过望,感激涕零,由是随军听用。

郭淮于是升帐,商议平叛之策道:某素知姜维其人,好大喜功,急不可待。彼定会依魏延旧计,冒险出兵斜谷。我当与夏侯霸合力击败姜维,如此则诸胡自败,马岱无能为也。

众将听了,无不拜服。于是郭淮传令,大军进入沨中,转兵向南,接应夏侯霸。

姜维果然率军出兵斜谷,来攻为翅。郭淮抵达,立即挥兵当头迎击。姜维未料魏军来的恁快,自己兵少不足抵敌,由是立脚不住,只得再从斜谷逃回汉中。

郭淮即请夏侯霸引兵截住谷口,使姜维难出;自率大军讨伐诸叛羌,杀死饿何、烧戈,降俘胡人数万。由是西羌再为魏国所有,陇西甘凉重复平定。

正始九年秋,马岱引兵又出,挑唆羌首遮塞等屯兵白土故城,依据河险抵抗魏兵。

郭淮扬言从上流出兵,却秘密从下流渡河,占据白土城,发动进攻,再次大破诸羌。

治无戴率胡兵包围武威,军士家属留在西海。郭淮不救武威,却率军千里奔袭西海。治无戴闻报,只得率兵折回,两军在龙夷之北相遇,治无戴战败逃走。

姜维出兵石营,北向疆川,西迎治无戴;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取诸羌散兵,以为人质。

郭淮闻报,遂与夏侯霸商议:蜀军既分两路,我与将军亦可兵分两路敌之。

夏侯霸:愿闻妙策。

郭淮:末将亲率一军往成重山攻打廖化,姜维顾忌,定率兵来救。将军阻住姜维,不必与战,则廖化若败,姜维无能为矣。姜维之军既不能向西接应胡人,胡人自会离散。

夏侯霸称善,于是率军伏于沓中,张网以待姜维,郭淮则率大军强攻廖化。

姜维果然率师来救廖化,援军未至而廖化不支,弃城而去。姜维疲于奔命,寸功未得。夏侯霸见郭淮每战皆能料敌机先,用兵如神,不由大为惊佩。

捷报传至洛阳,曹爽大喜,奏封郭淮为都乡侯,升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

镜头转换,按下陇西,复说洛阳。

魏正始九年,尚书刘放、孙资年老,只于每月朔望之日以列侯身份上朝,位特进。曹爽因思推荐之功,奏封孙资一子为亭侯。曹芳又下诏褒赏孙资,赐钱百万。

司马懿在家闲居,闻说孙资、刘放均已致仕,遂对二子道:此其时矣,但尚可待者。

正说至此,门人入报:有并州刺史孙礼遣使下书,现在府外。

司马懿大喜,对二子说道:孙德达来书,必有助于我,不必蜇伏以待矣。

便令唤使者入府。使者上堂拜见太傅,呈上孙将军密信。其书略云:明帝临崩,命曹爽为大将军,公为太尉,某为大将军长史。曹爽因欲把揽朝纲,驱某离朝,改任扬州、荆州、并州之地,数年来居无定所。今闻其所行狂悖,天怒人怨。太傅若兴义兵诛灭曹爽党族,某居并州,一日夜内便可驰至洛阳,以为明公外应。

司马懿观罢,以手击案:我说如何?是其时矣,动手可也!

乃厚待来使,命其回报孙礼,约会已定。又请蒋济到府密议,只等曹爽出京机会。

转过年来,改号嘉平元年。春正月,曹爽请魏主曹芳谒高平陵,祭祀先帝。曹芳准奏,诏命大小官僚皆随驾出城。曹爽引弟曹羲、曹训,并心腹何晏等,率御林军护驾前往。

司农桓范马前叩谏:主公总典禁兵,不宜兄弟皆出。倘城中有变,如之奈何?

曹爽不理桓范忠谏,以马鞭指而叱道:谁敢为变!再勿乱言!(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