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六集 平定辽东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六集 平定辽东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22 15:16:41 来源:笔趣阁

京师洛阳,太尉府宅。

字幕:张春华,河内温县人,粟邑令张汪之女,司马懿发妻,司马师与司马昭生母。另生有一子名司马干,一女南阳公主。

镜头闪回,叙述张春华轶事。

张春华少即有德,智慧见识超于常人。建安六年,司空曹操征召司马懿入朝,司马懿不愿屈服于曹操,便假称风痹之疾拒征。家中仆婢,也被一并瞒过。

有次晾晒书籍忽遇大雨,司马懿从病榻上一跃而起,奔去收书。

家中婢女看到此事,失惊打怪,告知夫人。张春华怕丈夫装病之事泄露,便亲杀婢女灭口,事后从容下灶烧饭,若无其事。司马懿大奇,由此十分相敬。

司马懿宠爱小妻柏夫人,张春华因此很难见到夫君。适逢司马懿生病卧床,张春华前去探望。司马懿正与小妻亲热,见到老妻不悦,说道:老妪休矣,何劳你大驾亲来问疾?

张春华羞惭怨恨,于是绝食自尽,并令三子一女皆不许食。

司马懿惊恐赔礼,张春华这才停止绝食。司马懿怕人笑话,即对知情者道:老妪不值可惜,惟恐饿煞某爱子也。

闪回结束。魏正始八年,张春华病卒,终年五十九岁,葬于洛阳高原陵。

且说孔明既死,魏主曹睿料定孙权是个自守之辈,难成大患,于是再无忧虑,便在许昌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又于洛阳大造宫殿,极尽华丽。

因选天下巧匠三万余人,民夫三十余万,不分昼夜而造。民力疲困,怨声不绝。

曹睿又大起土木于芳林园,使公卿负土植树。司徒董寻上表切谏,曹睿览表大怒,欲杀之,但因其素怀忠义,便废为庶人。太子舍人张茂字彦材,亦上表切谏,曹睿命斩之。

又差人星夜至长安,拆取汉武帝所制铜人及承露盘,移置芳林园中。

铜柱重达百万斤,不能运至洛阳。曹睿令将铜柱打碎运来,铸成两个铜人,号为翁仲,列于司马门外;又铸龙凤两个,立在殿前。

又于上林苑中,种奇花异木,蓄养珍禽怪兽,不一而足。少府杨阜上表苦谏,请陛下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则,以桀、纣、楚、秦为诫。

曹睿掷表于地:此老生常谈耳,沽名钓誉而已。

愈加侈淫,而不自省;众官纷纷上表谏诤,曹睿亦俱不听。

忽一日,幽州刺史毋丘俭上表: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号为燕王,改元绍汉元年,修建宫殿,设立官职,并兴兵入寇边郡。臣自幽州出师北征,渡河不利而还,故此上奏。

镜头闪回,补叙公孙渊之事。

公孙渊文武兼备,性刚好斗。即夺叔父公孙恭之位,又不愿受曹魏控制,便遣使节前往建业,自请向吴帝称臣,以为外应。孙权大喜,因此问计于群臣。

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劝谏:公孙渊首鼠两端,又向无恩义于辽东之民,举事必败。陛下若受公孙渊之降,则必引火烧身,反致魏兵南向也。

孙权欲引辽东为援,南北夹攻魏国,因此不纳群臣之谏,便遣张弥、许晏携金玉珍宝满船,从建业沿长江口出海,绕行到辽东,赦封公孙渊为燕王,世代承袭。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便欲接受其爵,遥尊孙权为主。

部下大将卑衍急谏:主公莫若自封燕王,何必受吴主赦封?即受其爵,魏主必遣大将来伐,东吴远在万里之外,安能发兵救我?枉自引火烧身,落个叛逆恶名。如不能自立为王,则毋宁尊奉近魏,而绝远吴也。

公孙渊志大才疏,认为有理,左思右想,终于决定降魏;却又垂涎吴主珍宝,于是设宴诱杀吴使张弥、许晏,后命计吏为使,将首级献给魏明帝,私吞珠宝而不上报。

魏明帝大喜,遂遣傅容、聂夔为使,率团至辽东封敕,命公孙渊筑台南郊。

计吏回到辽东,密报公孙渊:使团中有左骏伯者,力大无穷,善使一百二十斤浑铁椎。魏主必是借敕封为名,派使团来刺杀主公也。

公孙渊闻而大惧,先命卑衍率甲士包围馆驿,然后才亲自进到馆驿,拜见使者。

一行人马来至南郊高台,魏钦差使者当众宣读敕旨:奉天承运,大魏皇帝诏命,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仍任辽东太守,统领辽东诸郡。

公孙渊见魏主所封并非自己所求燕王,不由大怒。回至都城襄平,设宴款待天使,借题发挥,对本国陪宴之宾口出恶言,其实指桑骂槐。

傅容、聂夔辞归洛阳,向天子奏报:公孙渊对乐浪公之封极为不满,出口不逊。

明帝大怒,便调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携天子诏书及符节印章,征召公孙渊入洛阳面君。公孙渊闻讯大骇,立刻发全国之兵,在辽隧阻拦毋丘俭入境,并与之激战。

毋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急退兵,表奏明帝。

公孙渊于是便依卑衍所谏,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边疆诸戎狄部族首领加封晋爵,引诱鲜卑人侵扰北方。

副将贾范、参军伦直谏:主公休要背叛曹魏,到时后悔不及。

公孙渊怒而不听,皆命斩之。令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起辽兵十五万,直杀奔中原而来。起兵之时,又再遣使至建业,称臣于吴求援。

孙权因前番杀使拒封之事,此时焉肯出兵相助?驱回辽使,袖手旁观。

闪回结束,毋丘俭表奏入京。

曹睿览罢,乃召司马懿入朝计议:卿若带兵前往辽东平叛,总需多少兵马?

司马懿:臣引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贼。

曹睿道:兵少路远,恐难收复。

司马懿: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

曹睿问:此去往复几时?

司马懿: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明帝又问:倘吴、蜀两国入寇,如之奈何?

司马懿道:前番蜀将马岱出汉中来袭,已被臣杀败,一年内无力北进;至于东吴,有老将满伯宁在,陛下何忧?

曹睿沉吟:今陈登、曹仁、张辽、臧霸、文聘数人皆已亡故,孙权岂惧满宠?

司马懿道:满宠之才,极长于孤军奋战,陛下岂忘之耶?

镜头闪回,满宠拒吴。

魏太和二年,蜀相孔明初伐中原之时,满宠出任豫州刺史。次年春,东吴降者报说,东吴进入战备,孙权扬言要到江北狩猎,牧马南阳。

满宠闻之,料定孙权定会袭击酉阳,于是也加紧战备。孙权见魏国有备,知道必是消息泄露,满宠已猜透己谋,只得退还。

是年秋,魏主派曹休从庐江南到合肥,使满宠兵向夏口。满宠上疏:大将军曹休虽聪明果敢,但背湖临江,进易退难,兵家所忌也!若入无强口,则须防吴兵前后夹击。

奏疏尚未送到洛阳,曹休已深入无强口,被吴将阻住夹石去路,因此大败而还,继而羞愤辞世。明帝于是诏命满宠以前将军职,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

太和四年,满宠为征东将军,接任曹休前职。

孙权发兵十万,声称要取合肥。满宠召集兖、豫二州兵力,云集合肥,孙权退还。曹睿诏命满宠撤兵,满宠认为敌兵不战而退,定然有计,奏请不要撤军。

数日后,孙权果然引兵复来,因见合肥守备森严,只得无功而返。

太和五年,东吴将领孙布派人到扬州求降,请杨州刺史王凌派兵前来迎接。王凌将孙布书信呈报满宠,请求派兵。

满宠认为有诈,以王凌口气复信给孙布:公迷途知返,弃暗投明,殊可赞佩。今请我派兵迎公来降,某谓兵少不能保卫,兵多则易泄密。待某设计以全公志,公其候之。

正在此时,魏主圣旨传来,召满宠入朝。

满宠临行,命令留府长史:王凌立功心切,必要前去迎降。孙布之降,与前番周鲂诈降如出一辙,迎之则必中其计。我走之后,若王凌请兵,切勿给派。

长史应诺。满宠走后次日,王凌果然前来请兵,长史不与。

王陵恨怒,派遣督将率步骑七百人往迎。孙布待魏兵前来,果在夜里发动突然袭击。魏兵七百人死伤大半,督将奋力杀出重围,只带二百兵逃回扬州。

魏明帝征召满宠返京,本因王凌同党上奏,诋毁满宠年老力衰,言行荒谬。满宠到京,将对孙布诈降之疑分剖奏之。明帝便知扬州官吏妄奏,即令满宠立刻返回,以备东吴来犯;并命撤换王陵,以示信任之意。满宠乃复还杨州,布防长江下游一线。

太和六年,东吴上大将军陆逊移兵庐江。扬州诸将皆谓应赶快救援,纷纷请战。

满宠却道:庐江虽小,但兵精将猛,定能坚守。敌军弃船深入二百里,后方空虚,今正宜诱其深入,乘机败之。且任其继续推进,后方使逃之不及。

于是不救庐江,反率军开往杨宜口。

陆逊闻报满宠顿兵于此,知道再无胜望,即当夜退军而还。当时为响应孔明北伐,吴主孙权每年都有进攻之计,但每次皆被满宠设计退之,并不能北越江淮半步。

青龙元年,蜀相孔明五伐中原。满宠上疏天子:蜀兵再出汉中,东吴必攻合肥。合肥城南面江湖、北接寿春,吴兵若围攻合肥,得以依恃水势。我兵若来救援,必先攻破其主力,然后始能解围,无必胜把握也。今当移城内之兵向西三十里,则可依据地势奇险固守,此引敌出洞,而断其退路上计也。

魏明帝问于群臣,护军将军蒋济则不以为然道:如此是示弱于敌也。且自坏城池,我不攻自破矣!若果如此,则敌兵必尽得淮南之地。

满宠便又上表,坚持己见:兵者,诡道也。示敌以弱,使其骄傲,正所谓形实不必相符之理也。我今趁敌兵未至,移兵城外,内布精兵,诱敌远离水路,以避其长;而我相机而动,则外能御敌,内亦无患焉。

曹睿再问群臣,尚书赵咨进言:满宠所言,实属上策。

于是明帝下诏,依照满宠之计,由合肥向西三十里修建新城。

是年孙权率兵欲围新城,因见离水路太远,于是在江上停留二十天之久,不敢下船。

满宠召集诸将说道:我若移兵城外,孙权定会向其部下夸下海口,前来上岸展示实力,以邀威名。我可如此如此,必能大破吴兵。

于是令在合肥城隐蔽处埋伏步骑六千,等待吴军自投罗网。孙权果然上岸耀武扬威,遭到满宠伏兵突袭,被杀死数百将士,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铩羽而归。

魏青龙二年六月,孙权率兵再围新城。满宠欲亲自率军而出,援救新城守将张颖。

殄夷将军田豫谏道:新城自守有余,孙权佯作围城,实是张网以待将军来援。将军若以合肥之兵前往援之,反恐为孙权所吞。

满宠纳谏,遣使飞驰洛阳,奏请召休假中护军兵将三万人回防新城,从后夹击孙权。

曹睿览奏,问计于群臣。散骑常侍刘邵奏道:满宠之计是也,但不必动用中护军。宜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出发,将队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佯作数万大军之状。孙权若知我大军到来,必定自走,则吴兵不战而破。

蒋济应声附和,亦称此乃上计。曹睿遂纳刘邵之谏,亲率水师东行,虚张声势。

满宠便募集壮士,折松枝为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毁吴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时值吴营士卒多有病患,又闻曹魏大军将至,孙权于是撤退。

由是自曹休、曹真、张辽等人死后,满宠便为魏国中流邸柱,防御东吴第一大将。

闪回结束。明帝遂纳司马懿之谏,命满宠全权防御东吴。

镜头转换,司马懿辞朝出京,兵发辽东。

遂令胡遵为先锋,引前部兵先到辽东下寨。哨马飞报公孙渊,公孙渊便令卑衍、杨祚分八万兵屯于辽隧,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严阵以待。

司马懿接到胡遵还报,向众将笑道:贼不与我交战,是效某当年对付孔明之法,欲老我兵,使我粮尽退兵之时自背后追杀。彼既以八万之众守在此处,我料贼巢必然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

于是不去辽隧,勒兵从小路向襄平进发。

辽东军营,卑衍与杨祚正在大帐之中,探马忽报:魏兵往南,直袭我襄平去了。

卑衍大惊:襄平军少,若是老营有失,我等把守此处无益。

遂拔寨随后而起,急忙来救襄平。紧走一日,见天色已晚,前面并不见魏兵踪影。眼见左右都是密林,卑衍心中生疑,命前军止住,欲使细作前去哨探。

命令尚未发出,忽听一声炮响,震天动地,左有夏侯霸、右有夏侯威,一齐杀出。

辽兵大败,卑、杨二人夺路而走,奔至首山。正逢公孙渊兵到,于是合兵一处,奔入襄平城去,闭门坚守不出。魏兵乘胜上前,四面围合。

时值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魏兵皆在水中,行坐不安。

左都督裴景、右都督仇连见此,皆至中军大帐,请求移营高处。司马懿不从,却令南寨人马暂退二十里,纵放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

大司马陈群不解,入帐问道:兵贵神速。太尉前攻上庸,八日赶一千二百里,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使众军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是何主意?

司马懿笑道:公随武皇帝从征多年,不知兵法耶?当年孟达军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军是孟达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能不速战速决?今敌众粮少,而我兵少粮多,相持何妨?且遇大雨,欲战不能。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围而不合,令其自逃,可击其后也。兵者诡道,善因事变。其凭借人多,又据辽河之险,故不肯就擒。此时当稳住对方,以待时变也。

陈群闻听此番高论,深为拜服,再不多言。

辽东战报送至洛阳,众臣闻说雨大敌强,皆请召还司马懿,以免为敌所破,则损国威。

魏明帝不以为然,说道:司马懿屡拒诸葛孔明,最擅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公等何必居数千里外之庙堂,干涉大将临敌用兵哉!

于是不听群臣之奏,静听辽东捷报。

数日之后,雨止天晴。司马懿升帐下令:今日众军曝晒衣甲,来日并力攻城。

众将得令,晒衣晾甲,次日引兵四面围合,日夜攻打不息,箭如急雨。襄平城中粮尽,人民易子而食,士兵相杀互吃,死者不计其数。部将怨恨,各无守心。

公孙渊甚是惊忧,慌令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侍中卫演,来到魏营请降。三人跪于帐下哀告:愿太尉休战止兵,我主愿先送世子公孙修到营为质,然后君臣自缚来降。

司马懿冷笑道:凡为将者,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何必送子为质当?来人,斩了王建、柳甫,命卫演将其二人首级持回。

卫演得了性命,抱头鼠窜,归入城中见公孙渊,说司马懿撕书杀使,不准投降。

公孙渊详思司马懿之语,说道:不能守当走?今彼不围南门,示我当出此门走也。

于是自解自话,即与儿子公孙修精选一千人马,当夜二更开了南门,悄悄弃城逃走。抬头仰观夜空,忽见一颗流星长约十丈,从首山东北而下,直坠入襄平城东南。

公孙渊认为是流星为自己父子指路,于是便向东南奔行。

驰行不到十里,忽听山上一声炮响,司马懿领兵而出,左有司马师,右有司马昭。惊魂未定,又一声炮响,夏侯霸、夏侯威,张虎、乐綝四面齐至,围得铁桶相似。

公孙渊父子见已进入重围,只得下马纳降,司马懿更不客气,传令斩之。于是恰在流星坠落之地,杀死公孙渊父子。

卑衍、杨祚闻知主公已死,即献辽隧城及襄平城以降,司马懿引军进襄平。

入城之后,司马懿令胡遵将公孙渊宗族尽行搜捕,遂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而后又令将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卑衍虽降,亦不饶恕,下令推出斩之。

于是传首洛阳,向明帝报功。又传檄之间,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相继平定。

司马懿既杀反叛之臣,遂释放被公孙渊所囚原辽东太守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杀害之纶直、贾范等人修建坟墓,表彰其后代。

又下安民令曰:古伐其国,仅杀首恶及附恶之众而已。其余凡被公孙渊所连累者,全部宽恕。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者,各随己愿。

当时军中士兵衣单寒冷,请求开启襄平仓库,发短袄以御寒,司马懿以为官物不能私用,严令不许。于是上奏朝廷,免除六十岁以上士卒兵役,送返回乡。

魏明帝闻奏大喜,即派使者到蓟北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邑昆阳县,使其率本部兵往镇关中,以防蜀军入黑色,朝廷之军则由大司马陈群带回洛阳。

至此,曹魏一朝数十年来辽东割据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司马懿胜利班师,计算时日,自出兵至回兵中原,正在原定一年期限之内。

镜头转换,铁甲铮铮,人马在途。司马懿率军往镇关中。

但刚到白屋,又有天子诏书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三日之间,诏书五至。司马懿见如此紧急语气,不由大惊失色。于是舍了部从,自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回到洛阳,司马懿不及还家,径入嘉福殿内,来至御床旁边。因见天子病笃,正处昏迷不醒,不由满眼流泪,便问侍臣:天子正值壮年,为何病重至此?

镜头闪回,侍臣详说天子致病原由。

明帝大兴土木,耽于淫乐,又纵欲无度,且常念及屈杀毛皇后,由此内心不安,便在许昌宫中得病,渐渐沉重。即命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使二人分掌枢密院一切事务;又召文帝曹丕之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辅佐太子曹芳摄政。

曹宇为人恭俭温和,未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曹睿即召刘放、孙资问道:宗族之内,何人可任为摄政大臣,兼掌全国兵权?

刘放、孙资猜测天子本意,是想以燕王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宗室大臣辅政。但夏侯献、曹肇对自己二人长期专权心怀愤恨,岂敢使其掌权?因见当时只有曹爽在旁,知其无能,必能为自己所控,遂异口同声答道:曹爽可也!

曹睿从之,遂诏命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曹爽一听,汗流满面,不知所措。刘放踩他一脚,以目示意,曹爽赶忙跪地谢恩。

刘放、孙资又奏:当召太尉司马懿回京,与曹爽共同辅政。

曹睿口中虽从,但思曹爽软弱,司马懿阴狠,不放心以大权授之,诏令再议。

孙资、刘放力主维持原议,奏请立刻下诏。

曹睿见二人渐渐逼迫,于是推辞:朕疲乏极矣,不能写字。

刘放却拿出早已撰好诏书,抓住明帝之手,勉强签字于上,再盖上传国玉玺,出宫当众公布:罢免曹宇、夏侯献、曹肇等人在朝中官职,令还封国,不得在宫中停留。

燕王等人见事已至此,皆涕泣跪拜,辞帝而去。

闪回结束。司马懿听罢侍臣转述,明帝曹睿正好醒来,遂将太尉唤至榻前,流泪言道:卿谓来去一年,今果不负前言。若再来的晚些,朕恐不得见卿;今日得见,死无恨矣。

司马懿顿首:陛下圣体违和,善加调理,自然痊愈。今睹龙颜,乃臣之幸也。

曹睿命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皆至御榻之前。亲执司马懿之手嘱道: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彼偏邦尚然如此,况我上邦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

又唤曹芳上前,令拜诸位顾命大臣。曹芳听命拜罢,惟抱住司马懿颈项不放。

曹睿嘱道: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

言讫泪下,须臾驾崩。在位十三年,寿三十六岁。

字幕:魏景初三年,春正月下旬某日,魏明帝驾崩于洛阳城许昌宫。托孤重臣司马懿与曹爽二人承奉遗诏,扶太子曹芳即皇帝大位。

画外音:曹芳字兰卿,作为明帝养子自小在宫中成长,出生来历一概不详。因魏明帝亲生儿子全部夭折,故封曹芳为齐王,与秦王曹询俱收为己子,养在宫中。据《魏氏春秋》记载,曹芳则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任王曹彰之孙也。

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史称废厉帝。

当年七月,曹芳亲临朝政,谥先帝曹睿为明帝,葬于高平陵;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改次年为正始元年。因皇帝年幼,太后既依明帝遗嘱,请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

曹爽字昭伯,承先父大将军曹真威名,又因明帝宠爱,浮华之士纷往投效,门下食客五百人。内有五人,皆以浮华相尚,最为有名。

字幕:何晏,字平叔,故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邓飏,字玄茂,故汉大将军邓禹之后;李胜,字公昭;丁谧,字彦靖;毕轨,字昭先。

又有大司农桓范,字元则,颇有智谋,人称智囊。此六人皆得曹爽信任。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以便专权;于是向天子进言,奏请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

众臣皆谓:本朝大司马大多死在任上,不吉。

曹芳于是下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效汉丞相萧何故事,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

司马懿早知曹爽之意,遂拒绝就职,亦不让子弟入朝,只闭门索居,无事足不出户。

曹爽见司马氏父子致仕,遂入奏魏主,请加曹氏宗亲兵权,以卫国家社稷。

曹芳只得依照曹爽所列名单,诏命: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皆可自由出入禁宫。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

自此兵权皆归于曹爽,门下宾客日盛。

吴帝孙权时在建业,闻说魏明帝之丧,新帝年幼,司马懿又失兵权,不由大喜。

以为难得良机,于是分兵四路攻魏:全琮率军数万以为主力,北出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以为呼应。

正始二年夏五月,荆州哨马飞报魏都洛阳:东吴大举来犯,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江淮大震,南阳不安!

魏国闻报,举朝大哗。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不易,待其自破便可。司马懿以为不然,请命统军增援,魏帝曹芳允之。

司马懿于是引兵南下,到至樊城。因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便不敢动。司马懿于是检选精锐,招募勇士,摆出决战架势。

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为魏军追及,被歼万余,船舰物资损失甚多。

进攻六安、柤中吴军闻之大惧,亦皆无功而还。

魏军大胜回师,连去带回,只用不足两月时间。曹芳大赏出征将士,诏增司马懿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追谥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司马懿功勋德望日渐盛大,然而却更加谦恭。

正始三年春,吴主孙权派诸葛恪屯驻宛城,依据坚城广积粮谷,魏主闻报,以为大患。

司马懿上表奏道:吴军擅长水战,而非陆战。臣请可于秋季湖水低浅,船不能行时攻之。若东吴来援诸葛恪,则必弃船就陆,我于陆战破敌,则极易也。

魏主曹芳允奏,诏令即行。正始四年九月,司马懿于是再掌军权,率军出征。

魏军到达舒城,诸葛恪大惧,焚烧积聚,弃城而走。司马懿不战而胜,巡视淮北屯田之地,提拔农家子弟邓艾于此主持屯田,并于农闲时训练屯田卒众,以当吴兵。

大将军曹爽见司马懿屡立大功,愈见重用,大为不喜。自己欲立威名,便奏请伐蜀。

司马懿见此力谏,曹爽固执不听。魏帝曹芳无奈,只得从之。

正始五年春,曹爽发兵河西。结果未至阳平关,便为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军粮又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进退不得。蜀国涪城及汉中援军相继到达,魏军势危。曹爽被迫退还,途中又遭蜀军三路截击,大败而归。(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