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五十二集 晋楚冷战

华夏真相集 第五十二集 晋楚冷战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7 20:12:46 来源:笔趣阁

风云舒卷,楚宫惊变。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死,传位于子熊员,史称楚郏敖。

其后未久,令尹屈建亦卒。楚王遂命公子围为令尹,主管军政大权。

郏敖四年,即周景王四年,公子围出使郑国,途中闻说郏敖暴病,因此半路返回。乃以探视楚王病情为由入宫,以帽带勒死郏敖,并杀其二子熊莫、平夏,公子比逃往晋国。

公子围即位,是为楚灵王。遂立长子禄为世子,以薳羆为令尹,郑丹为右尹,伍举为左尹,斗成然为郊尹。太宰伯州犁在郏,楚王虑其不服,使人杀之,以薳启疆代为太宰。

灵王得志,愈加骄恣,因有独霸中原之意,使伍举前往绛城,求会盟诸侯于晋,并求与晋国缔结姻亲。当时晋国正卿赵武新丧,晋平公惧楚之强,一一听之。

周景王五年,楚灵王北上占汜,在其西北里许修筑新城。因周襄王曾避难居此,故名襄樊。复于皖山之南修置皖城,位于桐皖二国之交,今潜山境内。

镜头闪回。当楚国弑君大乱之时,无独有偶,吴王余祭也于此时被人刺杀。

吴国南邻称越,夏禹后裔,姒姓,始封于少康庶子无余。封地位于欧余山之南,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越国自夏历商至周,凡三十余代。

至越王允常在位,正当周灵王之世。允常勤于为治,越国开始强盛,北邻吴王忌之。

吴王余祭出兵伐越,一战得胜,获其宗人以归。乃命刖去越王宗人双足,却又使其为阍人,替自己守卫余皇大舟,又不加任何防备。

此日吴王余祭在舟中宴乐,醉后便即倒卧舱中,随从亦皆睡倒。

夜半三更,明月朗照,万籁俱寂,只闻江水拍岸。

越宗人当时睡在舟尾,被水花飞溅脸上,由此惊醒。因闻吴王鼾声如雷,忽然激起仇恨如潮,乃奋然而起,爬入舱内,解下吴王肋下佩刀,刺杀余祭。

吴王临死大叫,随从始觉,复杀宗人。

余祭既死,次弟夷昧嗣立,以国政全部委任给四弟季札。

季札既为令尹,遂奏请与越国罢战,戢兵安民,同时通好中原上国。吴王准奏,便派季札为使,通好中原诸侯。

季札北上,首聘鲁国,评品五代及列国之乐,鲁人以为知音;次聘齐国,与晏婴相善;再次聘郑,与公孙侨相交;再次及卫,与蘧瑗相厚;终适晋国,更与韩起、魏舒为友。

镜头转换,复说齐国。

高、栾二卿当政,与鲍、田诸大夫共分崔杼、庆封两家封邑。因庆封家财俱在卢蒲嫳之室,便责卢蒲嫳**之罪,将其流放于北燕;其兄卢蒲癸亦受连累,随从流放。

明年栾?病卒,子栾施嗣为大夫,与高虿同执国政。高虿忌惮同宗高厚之子高止,以与其并立为嫌,乃驱逐高止去国,亦奔北燕。

高止之子高竖闻说父亲被逐,遂据卢邑以叛。齐景公闻报,使大夫闾邱婴率兵伐之。

兵临城下,高竖登城观阵,向城外叫道:我非叛齐,惟惧高氏不祀也!

闾邱婴:子既不叛齐,则不可据城以抗王师。你若弃此城,某必为高氏立后。

高竖闻言信之,遂引家甲弃城而去,出奔晋国。闾邱婴班师还都,复命齐侯,景公乃立高酀,以守高傒之祀。

高虿闻说闾邱婴私自放走高竖,勃然大怒,乃杀闾邱婴于朝堂之上。诸公子皆为闾邱婴不平,纷纷讥议,高虿皆都不听,且将诸公子驱逐出国。

其后未几,高虿亦卒,子高强继嗣。高强因年幼未立为卿,齐国大权由此悉归栾施。

周景王五年秋,郑国上大夫公孙黑与下大夫公孙楚争妻不得,因而叛乱。

公孙黑者,姬姓驷氏,字子晳。乃郑穆公姬兰之孙,公子騑之子,公孙夏之弟。公孙楚者,姬姓游氏,字子南,又称游楚,郑穆公之孙,公子偃之子,公孙子蟜之弟。

镜头闪回。郑大夫徐吾犯有胞妹,相貌艳绝,国人皆知;公孙楚先与其订婚,公孙黑佯作不知,又派人送去聘礼。徐吾犯不敢得罪子晳,便问子产,以何计推托其聘。

子产:国政混乱,非公之忧。彼二公子,令妹自择可也。

徐吾犯从之,便请子南、子晳至府,使妹子相看自择。二公子皆应,子晳先至,衣着华丽,陈设财礼而出;子南后到,着戎装以入,左右开弓发矢,一跃登车而去。

徐女自房内窥之,言于其兄道:子皙虽美,不如子南之勇。

徐吾犯知道妹子心意,于是将其嫁给子南。公孙黑因而大怒,往见子南,内着皮铠,欲杀子南而强夺其妻。公孙楚知其企图,先下手为强,持戈击之,子晳受伤而回。

公孙黑还家裹伤,又至朝堂,告诉诸大夫道:我往贺子南新婚,子南却持戈伤我。

诸大夫共议,子产道:年幼位低者有罪,罪在公孙楚也。

命擒公孙楚入朝,列举其罪:惧君之威,从君政令,尊贵人,事长者,奉亲属,国之纪也。君在国都,子用戈矛,是不惧君威;触犯国法,是不从政令;以下犯上,是不尊贵人;年幼而不恭敬,是不事长者;以弟伤兄,是不奉亲属。本当斩首,法外施恩,容你自逃!

公孙楚知是相国明惩暗祐,遂出奔吴国。子产虽然偏袒公孙黑,其因未得徐氏之妇,兀自不肯甘心。于是便趁相国子产出都公干之机,准备发动叛乱,欲除游氏家族。然而由于旧伤发作,叛乱未曾实现。驷氏家族及诸大夫发觉其谋,欲攻杀之,遣使出京,去报相国。

子产正在巡视边境,闻说此事大惊,嫌驷乘太慢,遂乘单骑传车还都。于是率众擒拿公孙黑,历数其罪:子专权而攻伯有,罪之一也;兄夺弟妻,罪之二也;薰隧盟会,假托君命,罪之三也。皆为死罪,岂能容你?看在穆公分上,容你自死,以免罹刑。

子晳服罪,再拜叩头,请求使己子姬印担任褚师。子产说道:姬印如有才能,国君自会任命。如其无才而居此位,早晚蹈你覆辙。子不忧己过,又有何求?如不速死,司寇将至。

子晳长叹,此时方悔不当初,于是上吊自尽而死。子产命将其暴尸于封地周氏邑要道,书其罪状于木版,置于其尸,命国人尽知。

周景王六年,楚灵王二年,冬十二月。

楚灵王遣使大征诸侯,约以明年春三月,会盟于申。

郑简公请先往申地迎待诸侯,灵王许之。

至约定之期,蔡、陈、徐、滕、顿、胡、沈、小邾等国君,俱亲身赴会。宋公遣大夫向戌代行,鲁、卫托故不至。

楚灵王大会诸侯,然后问道:寡人欲用兵诸侯,效桓公伐楚之事,谁当先者?

右尹伍举奏道:故齐相庆封弑君,逃于吴国。吴不讨其罪,反加恩宠,赐以朱方,聚族而居,富于其旧,齐人愤怨。且吴国乃楚国宿仇,若以诛庆封为名伐吴,一举而两得!

楚灵王称善,于是盛陈车乘,恐胁诸侯,会盟伐吴。又因徐君乃是吴姬所生,疑其附吴,系囚三日。徐子急向楚王表示效忠,并愿为伐吴向导,方才获释。

于是楚王下令,麾师大进,使大夫屈申为将,率诸侯之师伐吴。大军东向,先破朱方,擒执庆封,杀其全族,至此果应鲁大夫叔孙豹之言。

屈申欲乘胜东进,因闻吴人有备,遂班师而回,以庆封向楚王献功。

楚灵王欲诛庆封,伍举谏阻道:臣闻无瑕者可以戮人。若戮庆封,恐其不服。

楚灵王听其言外之意,是谓自己亦是弑君自立,无权以弑君之罪处分庆封。不由勃然大怒,冷笑道:命将庆封绑示军前,迫使自言其罪,我便饶其不死。

庆封:我有何罪,命我自陈?

楚灵王:你当对众自陈:各国大夫!休如庆封一般,弑其君、弱其孤,盟其大夫。

庆封:喏,便依贤侯。

楚灵王见此,怒气渐消,便集诸国大夫,命庆封当众认罪。未料事到临头,庆封忽然不依楚王所教认罪,反而对诸国大夫扬声高呼。

庆封:各国大夫听者!休如楚共王之庶子熊围,弑其兄子麇而代之,以盟诸侯。

诸侯闻之,皆掩口而笑。灵王大惭,喝令刀手:速杀庆封!

刽子手奉令,手挥刀落。庆封大叫一声,脑袋离腔落地,一腔热血,窜向空中。

由是会盟已毕,诸侯皆散。楚灵王自申归楚,怪屈申从朱方班师,不肯深入,疑其有贰心于吴,遂即杀之,以屈生代为大夫。因薳羆自晋国迎夫人姬氏以归,遂以其为令尹。

是年冬,吴王夷昧为报朱方之恨,亲自率师伐楚,攻掠棘、栎、麻三邑以归。

楚灵王闻而大怒,复起诸侯之师伐吴。越君姒允常恨吴国侵掠本国,便使大夫常寿过率师来会,以助灵王。

楚将薳启疆请为先锋,引舟师先至鹊岸,反为吴军所败。

楚灵王闻报前军兵败,自引大兵来伐,至于罗汭之滨。吴王夷昧闻说楚王亲至,反使宗弟蹶繇来犒楚师,以示不惧诸侯联军。灵王怒执蹶繇:与我杀之,以衅军鼓!

蹶繇笑道:杀便杀矣,又何怒为?

楚灵王:你不惧死乎?

蹶繇:某临来时,我家主公言道,君若欢迎使臣,使敝邑忘于儆备,则吴亡无日;若怒杀使臣衅鼓,敝邑则必修武备,举国以抗,御楚有余。怒而杀我,于楚何利?

楚灵王闻言赞道:此贤士也,杀之不祥!

乃赦其归国,自提大军前至吴界。驻兵江岸多日,因见吴军设守甚严,终不能攻入。

楚灵王乃长叹道:吴国果不能轻伐,是我枉杀屈申也。

遂遣散诸侯之兵,自归楚都。因耻于伐吴无功,恐诸侯耻笑,乃大兴土木以夸耀物力,筑章华宫,广袤四十里。因中筑高台,以望四方。台高三十仞,命曰章华,亦名三休台,是因以其高峻,凡登台必要休息三次,方能登其巅峰。

宫室亭榭极其壮丽,数载方成。楚灵王有一怪癖,偏好细腰,不问男女。故章华之宫建成,便选美人腰细者居之,因此又名细腰宫。宫中美人为求媚楚王,皆都减食忍饿以求腰细;百官亦皆以带紧束腰身,以免楚王憎恶。

鲁昭公闻楚国有细腰宫,欲亲至参观,先遗使聘问。楚灵王闻而大喜,即应其请。

大夫启疆奏道:鲁侯白面长身,须垂尺余,威仪可观;又熟习礼仪,愿我王留心举止,勿贻其笑。

灵王笑道:此事易也!

乃选国中高身长髯大汉十人,使熟习周礼,命为傧相,然后接见鲁侯。

十数日后,鲁侯聘楚,专门来看传说中之细腰宫。于是拾级登台,果然途中休息三次,方至台巅。放眼远望,只见宫殿巍峨,勾心斗角,不由咂舌目眩,心中暗赞。又忽乍见十个高身长髯大汉,模样打扮,都与自己相同,不由愈加错愕。

楚灵王上前,以礼相见,遂请鲁昭公同游章华之宫。只见台势高峻逶迤,盘旋数层,每层俱有明廊曲槛。又选美男二十岁以内者,装束鲜丽如同妇人,手捧雕盘玉斝,咏唱郢歌劝酒,金石丝竹,纷然响和。既升绝顶,乐声嘹亮,俱在天际。觥筹交错,粉香相逐,如入神仙洞府,**夺魄,不知身在何处。

鲁侯游览章华之宫,复尝琼浆玉液,不由大醉,赞不绝口,宴罢辞归。

晋平公闻说楚灵王建章华之宫,以此号召诸侯往观,心中既羡且妒,乃谓诸卿道:楚乃蛮夷,犹以宫室之美夸示诸侯,晋反不如耶?

诸卿皆道:蛮夷之邦,岂有我中国之盛!

晋平公大喜,遂命于曲沃汾水之傍起造宫室。历经数年之功,不曾竣工。虽然规模广大不及吴国章华宫,而雕琢精美,尤有过之,名曰祁宫。

众卿游园惊叹,皆谓装潢太过。平公不听众谏,就此杜门谢客,专与师旷谈论乐理。

晋平公问道:闻卿雅奏,可谓尽善美矣。寡人欲学,然年届古稀,恐其迟暮乎?

师旷答道:若嫌迟暮,何不秉烛而学?

平公不悦道:岂有臣戏其君者?

师旷却正色道:岂有盲臣敢戏其君者!臣尝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然既便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之暗乎?

平公听罢赞道:善哉!

祁宫建到一半,晋平公知道群臣不能再谏,遂于宫中设酒,宴请诸卿大夫。酒过三巡,平公思及祁宫终将建成,不由暗自得意,遂举杯三让,忘形说道:我谓世间至乐,不过为君主者,言出如纶,无人敢于违背。

师旷正在平公下首陪坐,闻听此语,立即操琴而起,向晋侯声音来处撞去。晋平公连忙向后仰身躲避,那名贵桐琴撞于墙壁,当即损毁。

晋平公怒道:太师不饮不奏,因何摔琴?

师旷答道:我闻座旁有小人胡言乱语,故而以琴撞之!

平公哭笑不得,答道:太师醉矣,不能明辨其声。适才说话者,实乃寡人也。

师旷摇头说道:岂有此理!方才狂言乱语,绝非为君主者当言之。

平公这才明白,此老是在指桑骂槐,当时无言以对。

近侍奏道:师旷虽然目盲,但以琴击君,更加以恶语,便是大逆,应治其罪。

晋平公自我解嘲道:赦之可矣!饮酒不可妄语,此老所云,可为寡人鉴戒。

历经数年之功,祁宫终于建成。晋平公引众卿入内检阅,见其美仑美奂,金碧辉煌,不由大喜。遂八方遣使,布告诸侯,皆都召来祁宫相会,参与落成典礼。

列国诸侯闻说祁宫落成,晋国请去参观典礼,莫不窃笑,暗道:晋楚争霸百年,由刀兵相伐,化为土木相竞,可谓冷战,亦可谓弭兵之力也。

卫灵公元新刚刚嗣位,尚未见过晋侯,故此闻召即发,欣然朝晋。

不则一日,卫灵公行至濮阳,天晚宿于驿舍。当日夜半,窗外月华如水,灵公耳中忽闻鼓琴之声,泠泠成韵,使人如痴如醉,闻所未闻。

次日晨起出发,随行师涓忽然奏道:昨夜臣闻濮水上有琴韵新声,神乎其技,似是天宫仙东,非似人间所能弹奏者。

灵公大喜:寡人亦曾闻之,以为梦幻,未料是真。

师涓:此等仙乐,臣已记之于心矣,因彻夜难眠,录之于曲谱。

灵公更喜,遂请同载,命试奏之。师涓奉命登车,援琴抚弄,曲调果如灵公昨夜所闻,疾徐缓速,尽得其妙。

于是晓行夜宿,卫灵公到至晋都绛城,朝贺礼毕。晋平公设宴于祁台相待,师旷、师涓皆都在座陪侍。酒至半酣,晋平公忽抬头看到师涓,不由兴致大起,遂举酒相敬。

晋平公:寡人素闻卫有师涓,善为新声。我晋国复有师旷,亦颇谙古音。今日佳宴,难得两位大师共座同席,可谓旷世盛会,不可无乐。未知师涓先生,近来可有新作之声乎?若有,请不吝赐奏,以娱寡人,及我晋国之众卿。

师涓举酒饮尽,离席施礼言道:伯主之命,焉敢不从。臣途中适有所闻,谱成新声,愿求赐桐琴,就而鼓之,以娱贤伯,以及众卿。

平公大喜,命取桐琴,置于师涓之前,自与众卿正襟危坐,欣赏新曲。

师涓抚弄一下,听其音声,赞道:善哉!此良琴也。

先将七弦调和,然后拂指而弹,正是途中闻于濮水之曲。才奏数声,平公称善,众卿抚掌;曲未及半,满座皆都沉醉其中。

师旷时与师涓相邻而坐,急伸手将琴弦按住,铿然一声,五音并息,万籁俱寂。

晋平公惊道:我师止奏何意?

师旷:此非新声,乃是商朝旧律,靡靡之音!

师涓:何谓靡靡之音?

师旷:当殷商之末,有乐师名延,与纣王为此靡靡之乐,帝辛听而忘倦,即此曲也。及武王伐纣,成汤祚终,商人皆怨师延,其乃抱琴东走,自投于濮水之中。后世凡有好音者过此,其声辄自水中而出。师涓既云是于途中所闻,其必是在濮水之上,未知然否?

话音未落,卫灵公便脱口而出:师旷真神人也,一言既中!

晋平公:前代之乐,五百年后复闻,亦谓新声,奏之何伤?请为寡人终奏此曲。

师旷不好再阻,只好将手挪开。

师涓由是重整丝弦,抑扬顿挫奏之,如诉如泣,终毕此曲,余音绕梁,半日不散。

晋平公沉醉半晌,方才平静情绪,便问师旷:此曲何名?如此令人伤感!

师旷:此谓《清商》,虽然悲戚,不如《清徵》。古之可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因悲天悯人,哀其黎民之苦,故更悲于清商。

晋平公:寡人好曲,因何从不曾闻?

师旷:今君德薄,只为争霸求伯,不顾生灵涂炭,故此曲不行于世。

晋平公:寡人酷嗜新声,子若能奏,切毋推辞。

师旷闻此,只得将师涓面前桐琴搬过,端坐屏息而鼓。只见琴弦抚弄之际,天籁突起,清风徐来,座中尘俗荡尽。琴音一奏,有八对玄鹤南来,集于宫门;七弦再奏,其鹤飞鸣,序立阶下;宫商三奏,群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奏至乱章,似闻黎庶呼声,声达霄汉。

座中诸卿闻此,皆都泪下,湿透衣襟。便在此时,铿然一声,其曲已终,复归沉寂。

晋平公鼓掌大悦,以白玉卮满斟醇酿,亲赐师旷,叹道:音至于此,无以复加!

师旷饮尽卮中美酒,闻声答道:《清徵》虽美,更不如《清角》。

师涓闻而大惊:未知其曲如何?

师旷:昔轩辕黄帝,会合鬼神于泰山,驾象车而御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清尘,雨师洒道,虎狼前驱,鬼神后随,螣蛇伏地,凤凰覆上,乃作《清角》。自后君德日薄,不足以慑服鬼神,此曲便成绝响,以至神人隔绝。

晋平公:我师既作如此之论,则必能奏。寡人年届古稀,若闻此声,虽死无恨!

师旷摇头道:若奏此声,鬼神毕集,却不能供主公驱使,则必有祸无福。

平公不依,固请弹奏。师涓及卫灵公心痒难搔,更是求之再三。

师旷万不得已,乃焚香礼敬,复坐援琴而鼓。琴声甫作,有玄云从西方而起;继而狂风骤发,飞瓦走石,廊柱摇晃;其后巨雷暴雨,台下水深数尺,四周似有鬼哭。

晋平公恐惧,急止道:我师止奏,寡人知罪矣!

师旷因而止奏,风息雨止。

师涓叹道:人云学无止境,我今方知也。

欢会已罢,卫灵公还于朝歌,因怀思师旷雅奏,以至三月不知肉味。师涓善造新曲,于是创作四时之乐,以奉国君。卫灵公大喜,问道:何谓四时之乐?

师涓:春有《离鸿》、《去雁》、《应苹》之歌;夏有《明晨》、《焦泉》、《朱华》、《流金》之调;秋有《商飚》、《白云》、《落叶》、《吹蓬》之曲;冬有《凝河》、《流阴》、《沉云》之操。自春至冬,故曰四时之声也。

卫灵公:何不试奏数曲,以娱寡人之耳?

师涓领诺,遂将四时之声各奏一曲。灵公沉湎其中,一时如入暖春,一时忽入酷暑,一时穿行秋林,一时如卧寒冰。耳迷心惑,忘于政事。

蘧伯玉在旁侍坐,闻罢此曲,怫然起身,对师涓说道:此曲虽以发扬气律,终为沉湎靡曼之音,无合于风雅,非下臣宜荐于君也。

师涓闻而大愧,再拜而退。还于府中,因思蘧伯玉之言,痛悔不已,遂挂冠而去,率全家隐入山林,再无踪迹。蘧伯玉闻说师涓离朝而去,遂焚其所发明乐器于九达之衢,惟恐后世传造。其四时之声,亦便就此湮灭。

卫、晋两大乐师演奏会之后,各国大夫陆续来至绛都,参与会盟,观赏祁宫。

晏婴奉国君之命,也往晋国祁宫,参观学习。齐景公见相国家宅近于闹市,房屋陈旧简陋,嘈杂干扰,遂趁晏婴出使晋国之机,命人换以新宅。

晏婴出使归来,见此豪华新居,却云住之不惯,继又搬回旧宅。

齐景公闻报不悦,便问:好奢恶简,人之常情。卿为国相之尊,何故如此?

晏婴答道:臣今使晋,见晋侯祁宫之侈,实不亚于仙境;然观晋侯面色,却已病入膏肓,命将不久。祁宫虽成,晋之霸业自此堕也。居豪华之屋,忘节俭之念,生享乐之欲,其与我有何益焉?

齐景公闻此,知道晏子安贫乐道,也就不再强求。但对其预言晋侯将死,半信半疑。

便在晏婴说此语之时,晋平公果得心悸之病,渐渐转笃。这日忽夜梦一物,径入寝卧,其状如鳖,大如车轮,然而只有三足,前二后一,裹携大水而至,淹没床脚。

平公一惊而醒,清晨上朝,便以梦中所见告之群臣,众人皆莫能解。

上卿叔向见平公闷闷不乐,遂起身进言道:今郑国执政大夫子产来聘,正居于馆舍;臣闻其博学多闻,何不召而问之?

平公闻此,当即许诺。叔向于是出宫下殿,至馆驿来见郑子产,将晋侯之梦说之,然后问道:闻公博学多闻,敢问我寡君此梦,是何祥兆?

子产答道:鳖三足者曰能。昔帝尧之时,崇鲧治水无功,被舜命祝融氏殛于东海羽山;又问罪其部将大鳖,截其一足。其神化为黄能,入于羽渊。禹即帝位,郊祀其神,三代祀典不缺。今周室衰微,政在盟主,晋侯此梦,或因未祀崇鲧乎?

叔向以其言返告,晋平公既惊且惧,便命大夫韩起祭祀崇鲧,如同郊礼大典。

次日果然疾病稍痊,晋平公升朝,对叔向赞道:子产博学如此,真圣人君子也!

命以莒国所贡方鼎,前往馆驿相赐。子产上殿谢恩,告辞退出,平公命叔向送至殿外。

子产见四周无人,遂私谓叔向道:晋君不恤民隐,而效楚人章台之侈,大兴土木,役使民力,此乃真正病源。虽以祭祀崇鲧稍痊,不能痊愈也。

叔向:未知应在何时?

子产:三年之后,其疾更作,将不可为,子姑待之。

叔向点头,牢记于心。子产自觉失言,于是告辞,还归郑国。路过魏榆,闻山下有人相聚,议论晋国之事。近前视之,惟有顽石十余块,并无一人。既回身再行,未过十数步,议论之声复起,回顾视之,声音竟自石内发出。

从人见此大惊,问道:顽石何以能言?

子产答道:石不能言。乃晋民怨气聚于石中,声达于外,此谓怨气冲天者也。

从人闻之,无不骇然。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鲁大夫季孙氏以扩充军队为名,将自公室中所得土地分成四份,季孙氏独得两份,孟孙氏与叔孙氏各得一份。三桓瓜分鲁国公室,至此已成定局。

孔子三岁丧父,随外祖学习文史典籍,此时已至十五岁,学问日见其长。

是年楚灵王联越攻吴,败于鹊岸,无果而还。吴国兵甲由此渐强,成为楚国劲敌。

晋平公病笃,渐渐不起。秦景公闻知,派遣医和前往诊治。医和与医缓并肩齐名,皆为秦国公室医官,民间号称神医。因奉命至绛,为晋平公诊病已毕,沉默不语。

晋平公:我病如何?卿尽管据实而奏。

医和:为医者不诳,贤伯休怪。君之疾笃,不可为也。

晋平公:疾从何来?

医和:是谓常近女室,其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晋平公:女色亦不可近乎?

医和:倒也不必戒色,节之可也。

晋平公:其间病理,可得闻乎?

医和: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晋平公:何谓六气?其理若何?

医和:六气者,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晋平公:何谓之蛊?

医和: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落风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平公赞道:真良医也!

由此知道自己病不可治,乃厚赐遣之。月余,平公薨于祁宫,在位二十六年。自祁宫建成之后,平公皆在病困之中,枉害百姓,不得安享其福。

晋平公薨逝,子姬夷即位,是为晋昭公。

同年,秦景公也随即去世,在位四十年。其子赢籍即位,是为秦哀公;因将父亲葬于丘里之南,并准许叔父后子针,自晋返回秦国。

镜头闪回。后子针乃秦桓公之子,景公蠃石同母弟。深受秦景公宠爱,非常富有。景公三十六年,因朝中佞臣诬陷,后子针害怕被杀,于是逃奔晋国,带家财锱重千乘。

晋平公奇道:公子如此富有,何用逃亡哉?

后子针答道:贤侯不知,我兄秦君无道,喜听嬖人谄言,不分青红皂白,便即杀人。我恐被杀,故来求庇贤侯麾下,待我兄死,侄儿继位,却再回去。

晋平公闻罢大笑。未料四年之后,果应其言。其实早在逃亡之前,后子针便长期居于晋国;秦晋两国交恶八十余年,反是在后子针调解之下,最终恢复和好。

子产自晋归郑,便命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正式对平民百姓公布成文法典。因将国之法规铸于鼎上,广而告之,故此非但郑国为之震动,以至天下诸侯瞪目,公卿皆惊。

当时孔子只有十五岁,亦与诸多贵族共同反对:法者,神也。握于贵族之手,使庶民莫测,故不敢轻举也。今其只见铸文,不惧官吏,则官吏何为!既无贵贱,焉能善其政?

晋大夫叔向更是不悦,遣使寄书,质问子产道:铸刑书于鼎以公布天下,则庶民皆知避刑,是非皆由条律规定,则国中之吏如何行政哉?

子产答道:民众知法,则不受亏,有何不可?

叔向以为有理,也继模仿而为。中国法治管理由此而始,子产乃为鼻祖。

周景王九年,徐国大夫仪楚出使楚国,楚灵王以为徐国附吴,将其扣留。仪楚寻机逃回,楚灵王派薳泄率军攻徐。吴军发兵来救,楚军战之不利。

楚灵王大怒,乃派令尹子荡为帅,率军由豫章攻吴,命薳泄在徐牵制吴军主力。

子荡率楚军冒失疾行,疏于防范,进至房钟遭到吴军袭击,因而大败,将军弃疾被俘。子荡败回楚都,推卸战败责任,归罪薳泄,因而杀之。

楚灵王生性残暴,且为维持庄王以来霸业,此后四处征讨,与各国战争不断。

鲁昭公七年,孔丘之母颜徵在病故,乃寻问父亲叔梁纥坟墓,将母亲与父合葬。

此年孙武生于齐国乐安,武圣就此出世,较文圣孔子年幼十六岁。

齐国上卿高虿、栾竈皆死,子高强及栾施嗣为大夫,两家相得甚欢。因与田无宇、鲍国渐渐疏远,四族遂分为二党。

栾、高二人每聚饮,醉后辄言田、鲍两家长短;田、鲍闻之,不由便生疑忌。

忽一日,高强与栾施聚饮府内,又说陈、鲍两家短处,言及早晚平灭其两家之语。饮酒之间,竖仆失手碎盏,乃重责之,鞭仆至百,皮开肉绽。

竖仆怀恨,遂奔告田无宇,讹言道:栾、高二卿每日密议于栾府,欲谋不轨。来日且聚家众,来袭陈、鲍二家矣!今因小失重责小人,因而不忿,前来首告。

田无宇大怒,遂约鲍国,各聚家甲,先下手为强,来伐栾、高。

栾施与高强来者不惧,奋然起兵相迎。于是四家大战,胜负难分;其后双方四家皆欲挟持齐侯,因此战至齐宫,在宫门之外各自列阵,两下相持。

晏婴正在家中晚餐,闻说四家混战宫门,急忙端冕委弁,驾车而至。

四家见晏婴到至,便先罢斗,争相上前,向国相辩理。晏婴不理四卿,喝令打开角门,先入宫来见齐侯,道惊请罪。齐景公见晏婴来到,便如抓到救命稻草,离座而起。

齐景公:四族相攻,兵及寝门,奈何?

晏婴:栾、高恃宠,专行不忌;逐高止,诛闾邱,国人胥怨;今又伐寝门,罪诚不宥。依臣之计,可先发公徒,相助田、鲍,以攻栾、高,获胜之后,再治田、鲍之罪可也。

齐景公:惟贤卿妥善布置,寡人无有不可。

晏婴再拜而出,于是大聚公徒,相助田、鲍,来攻栾、高。国中大夫自有深恶栾、高两家者,因见相国带头,遂皆率家兵,攘臂助战,可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栾施、高强见部众离散,知事不谐,只得夺门而出,遂奔鲁国。

田无宇及鲍国不追,驱逐栾、高两家妻子族人出城,然后商议,共同分其家财。

便在此时,国相晏婴驱车赶至,对田无宇说道:子与鲍氏,擅逐国之累世功臣,又欲专其利,既不畏国君,亦不惧国人议你两家之罪乎?

田无宇:国相所责甚是。无宇不敏,愿悉听吩咐。

晏婴:将军何不将栾、高两家之财,悉归国库?人必以让德称子,说是为国除贼,非为私愤,则有功无罪也!

田无宇喜而从之,于是将所分食邑及家财尽登簿籍,献于公府;对齐景公之母孟姬,又私有所献,请其在国君面前,为自己美言,以便脱罪。(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