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四集 统一六合

华夏真相集 第四集 统一六合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樯橹蔽日,旌旗遮空。万帆竞发,战车隆隆。

李信与蒙恬分率二十万秦师东下,疾如雷霆万钧,似乎无坚不催。

未料此番敌军统帅,却是楚国名将项燕,早在前方严阵以待。闻报秦师孤军深入,不由冷笑,遂立即率领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迎送痛击。

棠溪一战,楚师大胜,给来犯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撤退。楚军乘胜猛追,三昼夜战斗不息。秦军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七人阵亡,折兵大半。

李信一路北逃,多亏蒙恬驻于城父,及时接应掩护,方才得以突围,逃回秦境,免于被俘。此是秦国发动统一战争以来,继宜安肥之战后,又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秦军兵败消息传至咸阳,秦王惊怒之余,立时意识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由是只得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力请老将再次出山,担任秦军统帅。

王翦托病谢绝:臣已年老体衰,征伐大事,实在难以从命也。

秦王:卿必要再振虎威,挂印出征,助我一统**。无论有何要求,寡人定予满足。

王翦见此,恐致秦王之怒,只得允诺: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马不可。

秦王虽然为难,也只得咬牙应允。

王翦:臣请老将蒙武为副,亦请大王府允。

秦王:依卿便是。

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举国兵力,六十万大军以出,南下伐楚。

秦王亲送至灞水之滨,郑重叮嘱,再三拜托。

王翦再拜受命,临行时忽然奏道:臣今老矣,此乃最一战,未知能否安全生还。尚望大王垂念,多赐臣家人以良田美宅、园林池沼,以为子孙之业。未知可否?

秦王笑道:卿但放心,关中沃土,任卿自选。

王翦拜谢,祭旗出征。临出关前,又连续具疏上奏,五次求赐美田,秦王皆都应之。

部将见此,皆都担心触怒秦王。便有心腹弟子谏道:师父于此征伐之际,向秦王求田问舍,得无有持众要胁之意,致惹怒秦王之虞乎?

王翦笑道:你等不知,秦王虽英明果断,但生性多疑。今将举国兵甲尽交我手,岂会全然放心?此时唯有向秦王提出诸多要求,才可表明为师除金钱田舍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惧我拥兵自立之疑也。此乃鬼谷秘籍中以进为退之计,子等不知乎?

众徒闻此,恍然大悟,皆都称赞:恩师明见万里,弟子万不及一。

公元前224年,始皇二十二年。

王翦、蒙武率军,仍按李信进军路线,进入陈邑、平舆一线。因接受李信失败教训,谨慎作战,步步为营,首先平定叛乱,收复郡县,然后进入淮北,缓缓向南推进。

因王贲已经灭魏,秦军物资输送通畅,经由鸿沟自大梁源源运至,故无后顾之忧。

楚人闻说秦军又至,各地封君被迫联合,归入项燕麾下,亦凑集六十万大军,于寿春淮河北岸列阵,等待秦军进攻。

六十万对六十万,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一场战争,就此开始。

王翦闻报楚军大集,毫不惊慌,命令停止深入,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构筑坚垒固守,联营数十里,坚壁固守。双方相持数月,并无大战。

楚王负刍听信国内佞臣谄言,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督,务必主动进攻。项燕连日派将,前往秦营搦战,王翦不应,只命士兵养精蓄锐,每日杀牛宰羊,与士卒同食。

两军相持长达一年,楚军将士无仗可打,且无统一号令,终致懈怠,以致打驾斗殴。

秦军同样无可事事,闲时便即丢石玩跳。王翦见之,非但不怪,反而大加鼓励。

双方对峙,秦军后勤供应自赵、魏二国绵绵不绝。楚国联军不能统一调配,渐致枯竭。后方各大贵族不耐,怨声载道,终断其粮草供应。

项燕求战不得,攻垒不下,又致全军断粮,只能拔营起寨,向东退走。

王翦闻报楚兵移营,乃与蒙武率军大进,乘胜追击。双方激战于涡河,楚军终被击破,分散东逃。项燕连败,秦军追至蕲南,继而乘胜攻取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

项燕不甘失败,复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抗秦。

王翦与蒙武继续攻伐,终于擒杀死昌平君,项燕兵败自杀。赫赫强楚,冰消瓦解。

楚自周成王时建国,至此国灭,共有国君人数不详,国祚八百二十年。

秦对楚战争结束,便又转移兵力,由王贲指挥,进攻辽东,俘燕王喜。又移兵击代,赵嘉率部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如此以来,山东韩、赵、魏、楚、燕五国皆灭,只余齐国独存。

镜头转换,终说齐国之亡。

齐国经过乐毅进占攻打,虽然终于复国,但元气已大为损耗,以至再无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之争。

秦军并灭五国之时,齐国一直置身事外,坐视各国灭亡。

秦赵长平之战关键时刻,赵向齐请援军粮,齐王建不肯救援,并中秦国离间之计,宠信国相后胜,一味讨好于秦。

齐王建在位四十余年之间,三晋、楚、燕与秦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惟齐国未被攻击,上下晏然,长期不备兵革,麻木不仁。

相国后胜贪财无厌,秦国多年用重金贿赂,使劝齐王建臣服,朝野上下,毫无斗志。

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贲统帅大军东出,突然进攻齐国北境,直趋临淄。齐国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秦军兵临城下,后胜力劝,齐王建不战而降,被囚于共,饿死松柏之间。齐国自周武王克商后分封立国,至此灭亡。共历三十二主,国祚八百二十三年。

秦国从秦王政十六年起,开始发动统一战争。共耗时十年,终于陆续兼并六国。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平灭六国,以王号不足显其大业,乃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自称皇帝,并号为始皇帝,希图自己而后,后继者百世无穷。

由是开始建国大业,继续执行孝公以来商鞅法家政策,加强君主**,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后起贵族。土地所有制维持西周时期“王有”制,改称为国有。准许农民、官员都可自由买卖田地,便利私有土地发展。

秦始皇废除分封,建立郡县。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定咸阳为首都,颁发始皇帝令:

中央政府最高官僚,是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亦称三公;郡官为守,县长为令。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直道;迁徙六国遗民到关中定居,命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以利统一管制。六国贵族迁到咸阳,命看护皇陵,或徙于西南边远地区。

秦统一六国,百家学派纷纷来到咸阳,黄老道家及阴阳家最为兴盛。阴阳家邹衍综合儒、法、道诸家学说,提出“五德终始说”,成为中国历代通行历史观。

邹衍: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代火者必将水,数备将徙于土。五德相胜,又是天数先定。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是谓天人感应。

秦统一六国之时,兵家祖师尉缭与弟子王敖联手,著成《尉缭子》一书,呈报始皇。秦始皇览之,见其书共有二十四篇。其篇目曰:

天官第一、兵谈第二、制谈第三、战威第四、攻权第五、守权第六、十二陵第七、武议第八、将理第九、原官第十、治本第十一、战权第十二、重刑令第十三、伍制令第十四、分塞令第十五、束伍令第十六、经卒令第十七、勒卒令第十八、将令第十九、踵军令第二十、兵教上第二十一、兵教下第二十二、兵令上第二十三、兵令下第二十四。

秦始皇大喜,赐其师徒二人重金,就此将书束之高阁,以备御览。尉缭子见心事已罢,乃辞帝而出,与王敖挂印封金而去,就此不知所踪。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挥师荆南蛮荒,开始南征百越。

镜头闪回,叙述百越。

远古至前秦之时,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统称为百越之地。此地原住民部落,被先秦中原人称为越人;越与粤通用,故亦称粤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故称百越,分别是为华夏族大禹、京族雄王、壮族布洛陀、黎族袍隆扣后裔。

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居住浙江南部瓯江流域;闽越部落以今福建福州为中心;南越部落分布于今广东南、北、西部;西瓯部落分布于今广西一带;雒越部落分布于广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带。百越部落居住地区,为山川五岭所阻,远离中原。

战国时期,广西、广东地区开始出现西瓯、骆越两大方国,是岭南地区方国鼎盛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东部、东北部则是闽越部落和吴越部落所建古邦国。多族系、多文化汇合,无权威朝廷政府,管理松散,方国林立。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即派国尉屠睢为上将,赵佗为副,率五十万大军,出击百越。

因百越各部居处分散,秦军共分五路而进:东边一路由江西向东,攻取东瓯、闽越;中间两路攻取南越,其一经赣江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荆南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西边二路则入广西进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五军分击目标,是为镡城、九嶷、番禺、南野、余干。

二将领旨,誓师祭旗,五军尽出。副将赵佗率领三万兵马先行出发,并用二十万刑徒,输送辎重粮草。旗甲鲜明,铁蹄铮铮,威势赫赫,当年就平定东瓯、闽越,设置闽中郡。

其余四路秦军,进攻岭南。由于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两广百越各部顽强抵抗,相持三年,未能取胜。

秦始皇闻之,又大发六**卒及全国刑徒,在广西兴安县北开凿灵渠,以通粮道。军粮运输问题解决,秦军才得以顺利进军。

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从宜章南下。屠睢生性暴躁,手段狠辣,对当地抵抗者大开杀戒,尽情屠戮,斩杀西瓯君译吁宋。

越人皆入丛簿之中,因恨屠睢,宁与禽兽杂处,亦莫肯为秦虏。

秦始皇三十三年,屠睢率军深入西江三罗,路经大林。当地土人早已埋伏林中,见秦军来至,一声唿哨,牛角长鸣,乱箭齐发。秦军陡遭突袭,成批倒地呼号,当即溃败。

屠睢见敌人箭矢如雨,无处可避,只得挥剑挡格,且战且退。终因格挡不及,身中两支毒箭,当场从马背跌落,坠地死亡。

秦军大溃,皆无战心,又因水土不服,军粮难以为济,其后几遭全军覆没之灾。

尉将报呈咸阳,秦始皇传檄委派任嚣与赵陀接替屠睢之职,共掌帅印,再征岭南。

始皇三十三年,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保障后勤补给。秦始皇再集十万兵马,与前番留守南越所剩二十万秦军,共集三十万大军,任命任嚣为帅、赵佗为副,再次进军百越。

因有第一次交战经验,秦军进军极速。而此时百越军已不足六千人,故秦军几乎未遇抵抗,就占据岭南全境。秦军吸取屠睢教训,发亡人、赘婿、贾人随军行进,每当秦军占领一地,便将部分移民留驻。大批商贾在岭南经营,也为军队粮饷补给提供保障。

由此大军兵锋凌厉,势如破竹,轻松击溃西瓯部落反抗力量,占领西瓯地区。随后任嚣、赵佗又挥戈南下,乘胜进击,一举击溃雒越文郎国,占领越南中、北部雒越地区。

至此,秦王朝经历五年波诡云谲之战,彻底征服岭南百越部落。

秦军占领岭南,始皇帝大喜,乃命在该地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南至越南中部,百越之地皆归秦朝版图。

为巩固占领区,防止越人死灰复燃,秦始皇采取军事戍守政策,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使任嚣为尉,掌兵专断一方,驻南海郡,治所番禺。

赵佗攻占百越之后不久,就与秦朝貌合神离,开始割据自立。

镜头转换,按下南越,再说北胡。

战国时期,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广大草原。

当时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三十二年,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燕国方士卢生进献图书,内有谶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以为应在匈奴胡人,于是回到咸阳,便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

三十三年春,蒙恬兵分两路,正式北伐。自统主力秦军,从上郡肤施北出长城,以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北出长城,以攻其西。匈奴不及防备,一战败逃。

秦军遂取河南之地,沿河置四十四县,移民垦守。

匈奴缓过神来,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引军出击。蒙恬北渡黄河,仗王敖所授鬼谷兵法,夺取高阙,攻占阳山、北假,匈奴只得北徙。

三十四年,秦为巩固边北河套,乃置九原郡,郡治即今内蒙古包头。

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万里长城,以巩固秦朝北部边地安全。秦始皇便派蒙恬驻兵上郡,防御匈奴。

由此六国既灭,南北亦平,中原持续数百年割据混乱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帝国形成。北至九原,南到百越,东至东海,西到巴蜀,尽入秦帝国版图。

秦始皇奋其长策,以十年之功并吞六国,又用五年南平百越,北驱匈奴,至天下混一。其所建辉煌伟业,自谓德逾三皇,功盖五帝,若以此功论之,未过其分。

修筑万里长城同时,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并去北地和陇西视察防务,又设黄、陲、琅邪三大山东粮仓,为北部军事提供后勤保障。

继又东巡,特别视察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上郡等地。

蒙恬认识到匈奴人定会反扑,于是先下手为强,又率主力渡河,杀入阴山、贺兰山,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匈奴头曼单于果然也正集结兵力,准备南下。不料秦军又一次杀来,措手不及,再受巨大打击。头曼被迫退出阴山及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一带游牧。

蒙恬对匈奴接连用兵,至此轻松取得完胜。此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控制九原郡四十四县。

秦始皇又迁三万户至九原,开发河南之地,使此成为富庶新秦疆域。蒙恬北伐匈奴,不仅有力制止匈奴南入中原,而且大大促进河套地区开发,使其永远成为中国版图。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江湖。

鬼谷门长尉缭子与兵家掌门王敖挂印封金,离开秦都长安。其后辗转东出潼关,复又北渡黄河,来至赵国境内,乃属古冀州地界。

在那蓟城西南三百里外,有一座仙山,是属太行山系,唤作黄公山。其山不高不低,正宜藏龙卧虎;其林不疏不密,恰好修真养道。并非他处,正是兵家祖师王敖老祖道场。

二人来至此山修行,免不得赏风咏月,吐纳真元,各炼内丹仙法。

忽一日,尉缭仙师道:自郭开葬送赵国,廉颇死而李牧诛,天下名将休矣!

王敖老祖:不然。我尚有徒蒙恬,乃世之不出良将,岂云休矣?

尉缭仙师:你那弟子,我岂不知?蒙恬原出姬姓,先祖乃琅琊蒙山人,故指其山为氏。其祖蒙骜后迁秦地,为秦国上卿;其父蒙武,又为秦始皇内史。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因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又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可谓中华第一勇士。果真是贤徒高弟,但有美中不足之处,可惜,可叹!

王敖老祖闻言不悦:有何可惜可叹?

尉缭仙师:可惜这个贤徒,虽勇猛无双,用兵如神,奈不善用谋,又胸无大局,只能偏守一隅。如此忠臣良将,后必为小人嫉害,没有下稍。此子死后,兵家一门便即绝后矣。

王敖老祖:你这个做师祖的,怎可信口开合,没来由咒我徒弟不得好死?莫非你是嫉妒我有贤徒,你鬼谷门却后继无人么?

尉缭仙师笑道:你我修道成仙者,怎可妄动无名,着急起来?我是就道论人,岂有嫉妒之心!某是一番好意,提醒道友再觅佳徒,早为之备而已。贤弟不知,我鬼谷门向来单传,绝不广种薄收。且六十四代掌门谱系早定,延续两千又四十年,整整四十个花甲子劫数。我又何必再替你孪兄王诩,费力操心?若不信时,拿此谱系一看便知。

说着话,一边探手入怀,掏出一个布帛绢轴,递将过去。

王敖老祖兀自不信,气咻咻地,夹手夺过,展开来看时,见是《鬼谷门历代掌门沿革谱系》,其下计有六十四代掌门花名谱册,一一开列清楚:

创派祖师,鬼谷子王禅;二代祖师,田齐军师孙膑;三代祖师,燕国上将军乐毅;

四代祖师,齐国方士徐福;五代祖师,济北隐士黄石公;六代祖师,汉留侯张良;

七代祖师,汉丞相陈平;八代祖师,汉淮南王刘安;九代祖师,汉御史大夫晁错;

十代祖师,汉大将军卫青;十一代祖师,汉太傅疏受;十二代祖师,汉大司徒邓禹;

十三代祖师,汉定远侯班超;十四代祖师,汉侍中张衡;十五代祖师,汉护羌校尉马贤;

十六代祖师,匈奴中郎将张耽;十七代祖师,司空周景;十八代祖师,荆州刺史度尚;

十九代祖师,汉太尉陈蕃;二十代祖师,汉司徒桥玄;二十一代祖师,谏议大夫何休;

二十二代祖师,侍郎黄琬;二十三代祖师,将军钟离权;

二十四代祖师,玄都观主史子眇;二十五代祖师,吴右将军诸葛靓;

二十六代祖师,赵汉天子刘渊;二十七代祖师……

尉缭子见王敖看完,伸手又抢了回来,复卷成轴纳入怀中,笑道:我门中这六十四位仙师,仗鬼谷门仙术绝技,韬略兵机,或另开一片天地,或力挽乾坤于既倒,或代天行罚以治万民。则就是替天行道,以正人世。鬼谷门在人世间共存六十四代,亦暗合后天六十四卦之数,乃谓天罡之数三十六,地煞之数七十二,人类之数六十四。天机隐微不显,凡俗之人岂能知道!所谓八八归人,九九归佛,世间之事,众玄之门。

王敖无话可说,叹口气道:如此说来,我不如你清闲。你那鬼谷门中,多是纵横之士,通晓阴阳天机,自然活得长久。我兵家一门,却是镇日价打打杀杀,瞬间便遭横死,马革裹尸,哪里能与你鬼谷门纵横家比得?也只能由你说嘴,我不跟你争竞便了。

说罢,便即瞑目不语。

尉缭见其耍开小孩脾性,不由好笑,摇了摇头,也便瞑目不言。

二人一师一祖,正在各想心事之际,忽觉洞外奇光闪现,划破天际,嗽嗽有声。

急睁目看时,却见是十几个彗星,皆从天宫中玄武门方向飞坠而下,直向东南投去,光分五彩,异象罕见。

王敖大喜,跳将起来,不小心脑袋撞到洞顶,咚地一声,脑门上长出一个大肉疙瘩。那也顾不得了,摸了一把,光脚往外就跑。

今人描绘王敖老祖,皆是跣足披发,脑门上有个大肉疙瘩,便是缘出于此。

尉缭穿鞋追出,已经不及,只见到老祖背影。

仙师便问:贤弟欲往何处?

老祖头也不回,高声答道:你不见适才那十数个将星么?皆投到吴楚分野去了。我要赶去寻找,将他们皆都收为门人弟子,再迟些便来不及也。

仙师奇道:今六国平定,四海一统,你寻这许多将星做甚?

老祖仍不停步,遥遥答道:就算是六国平定,四海一统,也要再闹他一闹,再让天下大乱。我倒要看看将门弟子,能否胜过你鬼谷掌门!

一边说着,早就人影不见,最后一句已是只闻其声,以千里传音之法送至。

尉缭听罢,脸色大变,暗道:坏菜!我闲来无事,干么要让他看甚谱册?

正在着急,忽听一个声音在耳旁响起:师父,在此做甚?

仙师吃了一吓,扭头看时,见身后站立一个青年道士,正笑嘻嘻地看着自己。

尉缭惊问:你是哪个?怎地忽然在我身后冒将出来!

道士:师父,我不是你徒弟徐福么,怎地才三十来年不见,就不识得了?

仙师恍然大悟,使劲一拍脑门,叫道:你不快些去见秦始皇,跑到我这里来做甚?

徐福奇道:嬴政一统华夏,正当壮年,正准备大干一番伟业,干么如此着急见他?

仙师怒道:你不见师叔王敖?他急着去找将星,训导弟子门徒,显是要踢倒大秦江山,打碎嬴氏社稷。你不去把秦始皇弄昏,使你师叔多费力气,他不又要找我晦气!

徐福闻此,不敢迁延,只得向师父唱个肥诺,直下黄公山,向咸阳而来。

徐福字君房,嬴姓徐氏,出于殷代徐国,王族后裔,徐偃王嫡脉,出自东夷少昊族。函谷关尹喜之徒,鬼谷门第四代掌门祖师。

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来到咸阳,向皇帝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神仙手中并有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览书大喜,乃亲自接见徐福,询问详细,以辨真伪。

徐福昂然上殿,以道家之礼揖首相拜,并不叩头。

秦始皇见其一派仙风道骨,以礼相待,命令赐座,问道:先生何来?

徐福道:贫道飞行三日,从一万里外海上仙山而来。”

秦始皇闻说是三日可行万里之遥,愈加钦敬,又问道:先生年齿几何?

徐福见天子如此相询,便张其口,露出满嘴七长八短黄牙,然后反问:以陛下观之,贫道当年齿几何?

始皇帝不悦:我观先生,亦入暮年,当有六十余岁。否则,因何牙齿半脱?

徐福笑道:不当人子,是此牙齿出卖贫道矣。

由是便讨铁锤、托盘。始皇帝不知其意,命赵高寻来予之。徐福接过铁锤,命赵高端着托盘,置于自己下颔,然后以锤击齿,尽落于盘中,丁当作响。

始皇帝大惊,向那盘中看时,见牙齿却都化为宝石,五颜六色,煞是光鲜。

徐福复张其口,见已生出满口银牙贝齿,有如少年。

因笑问道:陛下再看,贫道年齿几何?

秦始皇惊喜不置,离座躬身行礼:朕今日方信,果有神仙之事也。

遂命将那盘中宝石,小心收贮珍藏。

徐福见皇帝已十分相信,便即舌灿莲花,说以海外仙山之事。

秦始皇大喜,由是率众东游至海,命造巨舟大船,船上预备三年粮食、衣履、药品以及耕具,命徐福就此入海求仙。

徐福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始皇三十七年,在琅岈再见皇帝,推说在海上遇到巨鲛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要对付鲛鱼。

秦始皇应允,派遣五千弓手随徐福出海,果然射杀一头大鱼而归。始皇帝由是愈加深信不疑,再派徐福率众出海。

其实此番徐福复来欺骗秦始皇,是因在海外找到落足之地,为保护田氏齐国皇室而来。由是以献童子给神仙为名,带领齐国王室后代三千童男童女,更兼百谷百工、上古史籍、诗书礼乐、鲁削切玉,远渡海外。

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至日本列岛,先后抵达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时有七子,皆改为日本姓氏,分别派往七地居住。

从此徐福子孙遍及日本各地,逐渐繁衍起来。

事件悬疑:《史记》中记录徐福东渡之事,多出于《淮南衡山列传》,包括徐福到蓬莱,与海神对话,以及海神索要童男童女等事。后世一般认为,此是徐福所编造诡言托辞,以保护齐国田氏后代,并骗取秦国财物。又载徐福再度出海时携带谷种,并有百工随行,便已有一去不返之意。秦始皇一世英明,未虑及此,便上了徐福一个大当,遗为千年笑柄。徐福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便在此自立为王,成为化外天子。

建国称王后,所带百工便都派上用场,教给当地人农耕、捕鱼,以及沥浆化纸之术。

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在徐福诈骗秦始皇时,被首次提及。《史记》只说是在渤海中,并不能确定具体位置。而平原广泽究在何处,更是不能考证。

《三国志·吴主权传》及《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有提及徐福东渡之事。《三国志》说徐福到达亶洲,并滞留不归。同时又提到夷洲,说与亶洲同在中国东南方向,并相距不远。经后世有人考证认为,夷洲乃是台湾,亶洲就是日本,倭国之谓。

周所周知,《史记》、《汉书》、《后汉书》及《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乃是信史中的信史。前四史中竟有三史提及徐福东渡,可见其事在当时是何等轰动,以至天下皆闻。

历史真相:至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在其所著《义楚六帖》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之地便是日本。日本古代渡来豪族秦氏,便为徐福后代,至五代时,仍然对外自称秦人。并说徐福到达日本后,曾将富士山改称为蓬莱山。

镜头闪回,快速推进。

宋代欧阳修曾著《日本刀歌》,明确断言,徐福滞留之地就是日本。并认为徐福东渡时曾携带大量文史典籍,故才使得在中国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许多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

中国元朝至元年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亲房曾著《神皇正统记》,将此事作为信史记录,并言之凿凿声称:孔子全经,唯存日本矣。

日本人自己固执认为,徐福非但东渡日本,且是在纪州熊野之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及神社。每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祭祀之典,两千年来从未间断。

日本人认为徐福不但带来童男童女,且引进百工、谷种、农具、药物,以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以及司药神。

历史真相:徐福原名徐市,齐国边邑无棣人氏。无棣因古有无棣水而名,因防御燕国驻兵需要,筑有无棣城,城墙故址,在今山东无棣县城西北六十公里,河北省盐山县大傅庄乡故城,赵村至常金乡常金村一带。又说其所带五百童男童女并非秦始皇所赠,而是徐市自己在盐山一带招募而得,并率始皇帝所派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在原齐国故地饶安筹措物资,从无棣东端马谷山入海,一去不返。

《日本国史略》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坟五典来聘。福求药不得,遂留而不归。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

此是说徐福带童男童女来日本修好,贡献《三坟五典》而寻求仙药,然而不得,只好定居下来。徐福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担心秦始皇追杀,遂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如今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都还有秦姓日本人。有些家门口楼上还仍刻“秦”字,以为自诩是徐福后代佐证。

公元1982年6月,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在进行地名普查时,忽在金山镇南发现名谓“徐阜”之自然村。由此展开调查,发现其村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

赣榆在战国时属齐国,秦朝时属琅琊郡,也与《史记》所述相合。有连云港市人徐恺,称徐福是其第五十六世祖,并有徐家宗谱和连云港市地方志为证。

而在日本,其国人俱都深信,凡秦姓国民,或姓氏及地名中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者,皆与徐福及其共渡秦人子孙有关。

至若徐福东渡真正原因,已不得而知,便成千年迷案。

除《史记》所载为秦始皇访求仙药之说外,又有避祸复仇说,乃是为到海外繁衍人口,图谋积蓄力量后再恢复齐国;又有海外开发说,是因当时邹衍大九州观点十分流行,认为在海外还有很大疆土。秦始皇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以求仙药为名,派徐福出海,是为扩大版图,拓土开疆。

无论如何,徐福东渡事件,应是现存史料所知,人类史上最早远洋航海者,就此留下一段佳话。但其是否终到日本不归,是此谜案中争论最为激烈者。

闪回结束,复说史实。

自秦始皇以来,此后历代王侯将相,大多热衷神仙之道。故在历时数百年入海求仙活动中,出现过安期生、羡门高誓、韩众、卢生、少君等一大批方术之士。

秦始皇一边派出徐福,为自己出海寻找不老仙药,一面开始修筑驰道,以供巡狩之用。设计并总督驰道、轨道工程者,乃是鲁班门下传人,世称匠门巨子。

乃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筑驰道,长达五百里以上者共有九条。九道名曰:

出高陵通上郡者,谓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者,谓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者,谓东方三道;出商洛通东南者,谓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者,谓栈道;出陇县通甘陇者,谓西方道;出淳化通九原者,是谓直道。

秦始皇所修驰道,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栽种一树,两旁用金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车行。

其驰道之侧又有轨路,并铺有枕木,以大铁钉固定于地面,两木之间距离正与马步合拍。马匹一旦拉车进入轨道,枕木则自激振荡,使马拼力奔跑,其快如飞。

舆车行进之中,据其快慢需要,可随时与轨路及驰道之间转换,随心所欲至极。

数年之内,驰道修罢,秦始皇又创驿站,并修驿道,以通天下各郡县所。驿站专供传递宫府文书、军事情报者及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或换马乘骑以续脚力。

驰道既成,秦始皇便始四方巡守,统御天下。其巡游四方之壮举,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屡皆效之,且对次第承传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生态奠基。

这一日,秦始皇巡行至海,忽想起徐福远游不归之事。

便问随行术士卢生:徐福寻仙久不归者,何也?

卢生闻言大慌,灵机一动,奏道:寻找灵药及仙人久而不遇者,定有恶煞相克之故。若陛下不时秘密出行,便可驱逐恶鬼,神仙真人才会来至世间,并显其形。

始皇又问:其理若何?

卢生答道:陛下所居之地,若为臣子知之,则神仙必不愿前来相见,恐为俗气所污。陛下素日所居宫室,不可使他人知之,则不死之药或能得之。

秦始皇:我慕神仙真人,自今而后便称“真人”,不再称“朕”。凡咸阳附近二百里内,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及甬道相互连接,置以帷帐、钟鼓,全按规定位置,不得随意移动。皇帝所在之处,乃为最高机密,如有人泄之,必判死罪。(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