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三集 图穷匕见

华夏真相集 第三集 图穷匕见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8 15:48:26 来源:笔趣阁

黑袍煞神,白发苍苍;长戟短矢,去马如飞。

廉颇骑射一回,跳下马来,对来使笑道:以阁下观之,廉颇老否?

赵使:将军饭量,可以一敌三,将军勇力,可以一敌百。真勇士也,何老之有!

廉颇:愿使君还国,多向赵王美言。廉颇若能再为赵国效力,征战沙场,此生之幸也。

赵使:喏,敢不从命!

于是满口应诺,疾驰还国。虽然心中赞佩廉颇老当益壮,但毕竟已经收受郭开贿赂,只得昧下良心,回报赵悼襄王时,将无说有。

赵悼襄王:卿观廉颇老将,尚能为我所用乎?

赵使:廉颇虽然年老,但饭量不减。

悼襄王:如此说来,尚能带兵征伐,力战沙场?

赵使:臣谓不然。其虽能食,但与臣会见,不移时三次登东如厕,恐不耐征伐矣。

赵悼襄王闻此,认为廉颇已经年老无用,由是只得废然作罢。

自赵使去后,廉颇便常驰马边境,遥望故国。岁月流转,逝者如斯,草原上荣枯数度,老将终于绝望。忽一日,正登高坡北望,一阵风来,卷起颔下长须,扫在脸上,其白如雪。廉颇大叫一声,张口喷出一口鲜血,栽倒马下,再也没有醒来。

闪回结束,邯郸旅社。

王翦使者亦知郭开喜贿爱财,闻说大喜,于是催促顿弱速行离间,然后告辞回营。

顿弱不敢怠慢,乃将所余财宝归作一堆,趁夜前往郭府,倾其所有相赠。

郭开:俗语有云,无功不受其禄。明公如此重赐,却是何意?

弱顿:李牧为建功扬名,不顾十万赵国子弟性命,对我秦国大军拼力以抗,其实无异于以卵击石也。为避免杀伤,只请大人在赵王面前进言,将李牧撤其帅位可也。

郭开虽知来人乃是秦国间谍,但爱其礼重,遂欣然受之。先在城中造谣,又亲往宫中向赵王告密:李牧、司马尚不敌秦军,意欲率部投敌,与秦军里应外合,攻灭赵国。

赵王迁:莫非是秦人用间乎?

郭开:不惟秦人,今邯郸城中,皆作如此传说。若无其事,岂有空穴来风者耶?

赵王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遂命赵葱、颜聚出城,代替李牧、司马尚掌兵。

李牧在雁门行使便宜之权已久,且猜知必是秦国离间之计,由是拒不受命。

赵葱、颜聚不敢强夺帅印,只得回城,据实以报。赵王迁闻之,愈信郭开谄言是实,乃使人赍持王符及尚方剑,疾驰前线,分别将李牧、司马尚诱出军营捕之。

李牧欲行反抗,当即便被诛杀。司马尚被解除本职,发回邯郸待罪。

顿弱正在邯郸城中,闻讯大喜,急遣仆从前往秦营,告知上将军王翦。

残年刚过,河冰未开。王翦闻说李牧已死,便命两路大军齐进,展开南北急攻。王贲及杨端和奋勇出击,一阵大败赵军,斩杀前敌总帅赵葱。

王翦乘胜兵围邯郸,复使顿弱行贿郭开。于是郭开劝降赵王迁,及颜聚俱为秦军俘虏。

画外音:邯郸被攻破之后,赵国卿大夫北逃至代,拥立代王嘉为君。坚持六年,秦军破燕后攻灭代王嘉,赵国就此灭亡。赵国自西元前403年立国,至西元前222年亡于秦,存续一百八十一年,共历十一个君主。战国七雄之中,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由是迫使赵人团结、耐苦、善战,以此求生。赵国之亡,始于廉颇之逃,终于李牧冤死。

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迁,占领赵国大部国土,继而进军向北,到达燕国南部边界。

燕王喜闻而大惧,召集文武计议对策。

太子太傅鞠武叹道:数年之前,大王不听臣结联匈奴抗秦之策,今实无良谋也。

燕王闻言不悦,由是再问太子:我儿可有救国良策?

燕丹:燕国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待儿回府,求贤于野,定斩秦王嬴政之首,以献父王。

燕王喜见众臣再无善策,只得散班退朝,等候太子丹寻觅刺客信息。

太子丹回到东府,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门客王翰进言:殿下不闻昔日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守门老叟侯嬴及屠夫朱亥为助乎?求贤必于市井山野,太子何所忧耶!

太子丹惊问:如此说来,卿可识得此等奇人异士?

王翰答道:燕京之郊,有处士田光,邢邑东鄙人也。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勇士,亦享侠名。太子何不亲往拜访,以国家大义说之,使其出山相助!

太子丹大喜,于是收拾珠宝满车,以王翰为向导,前往东门之外,来寻田光。

镜头闪回,叙述田光。

燕国侠士田光,对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现实不满,由是不肯做官,屡拒燕王之请,一直游走江湖,行侠仗义,广交朋友。

晚年留居燕都附近,与一众豪侠之士交往,每日屠狗宰鸡,弹铗唱和,极为投机。

又与燕国太傅鞠武相交甚密,故对太子丹闻名已久,知之颇深。

闪回结束。田光正在家中闲坐,时近中午,便唤家人:去请我好友,前来喝酒相聚!

家人应诺,刚刚转身,忽闻门首车马声喧。

家僮来报:家主,家主。王翰先生来了!

田光:就他一个人吗?

家僮:陪同一位公子,说是叫什么太子燕丹!

田光闻言,长叹一声:秦兵压境,国破家亡之际,我等闲适之日休矣!

遂更衣出迎,接入内室待茶,动问来意。

太子丹相见礼毕,见田光已经老态龙钟,略感失望,便命王翰呈上礼单。

田光不看礼单,只看院中满车珠宝,问道:老朽山居,不用此物。太子何意?

燕丹再拜言道:强秦灭韩亡赵,兵屯燕界,国家危矣。闻先生乃是豪侠高士,岂忍坐视国人受此荼毒,社稷遭此倾颓耶!敢望出手相助,以救燕国生民。

田光:依太子之意,是欲招募勇士,谋刺秦王乎?

燕丹:然也。除一独夫,而使天下安,实我辈分当应为。

田光:太子相请,某何辞一死报效?争奈此身业已衰老,虽不惜死,恐坏殿下大事。某荐一挚友,乃卫人荆轲,今寓居徐水赤鲁,距我居所只有三里之遥。其豪气尚侠,气度俨然,常人皆不能及,可为殿下行此惊天大事。

燕丹:先生举荐,必非常人,丹敢不应诺!但未知荆卿何等样人,可否相告?

田光:荆轲本是齐国庆氏后裔,后迁卫国,始改姓荆。

镜头闪回,叙说荆轲来历。

荆轲酷喜读书击剑,凭超人剑术游说卫元君,但是不得任用。

秦国攻破卫国,设置东郡,将卫元君亲属迁到野王。

荆轲由此离开卫国远走,漫游天下,专好抱打不平。

路经榆次,闻说此地有当世大侠盖聂,于是登门拜访,谈论剑术。

盖聂见荆轲年轻,以为其不知天高地厚,故而洋洋不睬,并踞案高坐,对其怒目而视。荆轲见此,便借如厕登东之故离席而去,未再归来。

家人还报,说客人已出门登车而去,盖聂放声狂笑,便向门人宾客吹嘘:刚才我与荆轲谈论剑术,其所论不甚得当。我以目瞪之,其便心怀恐惧,不敢复留此地也。

其实荆轲不是惧他,只因不愿作无谓之争。于是便吹口哨上路,又漫游到至赵都邯郸。因闻说本地无赖鲁句践善玩士博戏,于是上门挑战,争执博局路数。

鲁句践屡博不胜,突然发怒,立身拔剑呵斥。荆轲见此,默无声息起身,又借如厕登东逃走,不再回来见面。所赢钱帛,也都未曾拿走。

经过此事,赵人皆以为荆轲为人怯懦,当作笑话传说。

荆轲听此传闻,不作解释,复又吹口哨上路,去赵至燕,游于蓟城。因与屠狗匹夫高渐离结交,二人成为知己。高渐离擅长击筑,荆歌喜欢弹剑作歌。二人常在燕郊市井喝酒,饮至似醉非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节放歌街市,相互哭泣,旁若无人。

闪回结束。田光综述:荆轲混迹酒肆,但为人沉稳,且喜读书。其所游历诸侯各国,都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者结交。人皆以为狂徒,惟我知为隐侠,非平庸之辈也。

太子丹闻言甚喜,由是请道:我与先生同去拜访荆卿,未知可乎?

田光:太子乃是贵人,岂敢枉屈车驾?便请回府,田光当自往拜见。

王翰:先生不惜枉驾,此太子之幸也!

遂请太子先回,自与田光同车后行,造访太子宫中。

田光到时,太子丹早在宫外迎接,执辔下车,京中之人观者如堵。

太子丹亲扶田光入府,亲自献茶,极尽敬慕之礼。旁观众宾见田光年老不堪,太子如此恭敬相待,无不窃笑。

田光环顾左右,早明众人之意,便对太子丹道:殿下爱贤之名,今京中之人尽知,荆轲亦必稍后听闻。老朽愿借殿下车马,亲去请荆轲前来,其必不能辞。

太子丹逊谢,又问:度先生所交游豪杰之中,除荆卿之外,亦有智勇如先生少壮之时,可代为先生持筹者乎?

田光连连摇首道:大难,大难。虽然,太子自审门下客,可用者尚有几人?若有,可使就此相见,待田光请为殿下相之。

太子丹闻说,又惊又喜。乃悉召夏扶、宋意、秦舞阳数人至前,使与田光相见。

田光将此三人俱都相过,又一一问其姓名,乃请众人退出。

太子丹:先生观此三人如何?

田光:老朽不才,窃观太子诸客,俱无可用者。

太子丹:先生何所据而言?

田光: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则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怒则面白。怒形于面,而使人觉之,何以济事?

太子丹:则荆轲如何?

田光:臣所说荆卿者,实乃神勇之人,喜怒不形,似为胜之。

太子丹大喜,便在内堂设宴相待。席间相求,必请荆轲来府中相见,田光然诺。

稍时席散,太子亲送至门首,命以自己车驾送归,并听先生驱使,田光复又逊谢。

田光将欲登车,太子低声相嘱:席间所言,乃国之大事,先生万勿泄于他人!

田光笑道:敬诺。太子即使不言,老朽亦知其要。

来日一早,田光便乘太子銮舆,来见荆轲。日光斜照,蓬门蔽户,家徒四壁。

荆轲:老叟何来?

田光:从来处来。

荆轲:此是从何处借来怒马轩车,到我舍下显摆?

田光:燕太子丹欲募刺秦勇士,我已将贤弟举荐于太子矣。子将一举成名,可喜可贺!

荆轲盯视田光片刻,说道:是你自己活得不耐烦,却将我先送上祭坛。此去九死一生,有何可喜,复有何可贺?

田光:如此说来,贤弟是不敢去矣。我这便回复太子,使其另请高明可矣!

荆轲:且慢。是谁说我不敢去者?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壮士何惧一死?

田光见其应允,长叹一声:贤弟豪气,千古少见,喜我所托得人。

荆轲:既曰喜得其人,老兄又何必长叹?

田光:所喜者,终不负太子所托;所叹者,被人所疑,不得不死也。

荆轲:此话怎讲?

田光:某闻长者之行,不可使人疑之;昨日临行,太子告光,勿泄此事。此是疑我口风不严,恐坏其大事也。夫为壮行,而使人疑之,非副我节侠之谓。

荆轲:老兄意欲何为?

田光:愿足下乘此车马,急往宫中去见太子。便言田光已死,明我不泄其谋之志。

说罢此言,忽退后数步,毅然拔剑自刎,仆伏倒地而死。

荆轲托人将田光送回庐舍掩埋,毫不回顾,便乘门外车马,进城来见太子丹。

太子闻而大喜,接出府外,携手入内,以上宾之礼相待。

荆轲见礼已毕,平静告诉太子:某既受故友所托,必忠太子之事,请勿怀疑。

太子:卿乃豪侠之士,向来一言九鼎,燕丹岂有怀疑!未知田老先生,何不与卿同来?

荆轲:我友田光,为兑现守密之诺,已自杀而死矣。

太子丹闻而大惊,向城东方向再拜跪行,痛哭流涕道:是我杀先生也。嘱以勿泄,是欲使大事成功,并无他意。田公以死践之,岂我初衷耶!

荆轲旁观,沉默不语。

太子丹哭罢,起身拭泪,延请荆轲登堂上坐,自己跪施大礼,以头叩地,慷慨陈辞:

田公不弃,荐公于我,此天哀燕国,不弃宗社。秦王贪利,欲壑难填,不占尽天下,野心难足。前虏韩王,占领其土;又南攻楚,北破赵国,兵势无二。王翦率数十万军抵达燕境,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既已臣服,仅余代地一隅,祸将及我。燕国弱小,多被战争所困,虽举全国之力,亦不能御秦。诸侯畏服,再无敢提倡合纵者,如此奈何!

荆轲:太子但有所命,荆轲无有不从。

燕丹:窃有拙策,欲得天下勇士,使往秦国,以重利诱之。秦王贪婪,必允我请。卿果能似曹沫当年柯地之盟时,劫齐桓公一般挟持秦王,逼其归还各国土地,则善之善者;如不能行,则趁势杀之。彼国大将在外,皆都独揽兵权;而国内无主,则必相猜疑溃散。我山东六国,便可趁此再行合纵,必败秦国。此小可之愿,希卿思之。

荆轲闻罢,思索良久,缓言答道:此国家大事,小可才能低劣,恐不能胜任。

太子丹闻言下泪,以头叩地,坚请道:卿若推托,不但燕国不保,且田光亦徒枉死矣!

荆轲闻此无奈,只得点头应诺。太子转悲为喜,当即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馆舍,命十名厮仆精心伺候。且每天亲自前去问候,供以丰盛宴席,备办奇珍异宝。

旬日之内,太子丹绝口不提入秦之事,又不时进献车马美女,任由荆轲随心所欲。

半个月后,太子丹见荆轲并无行动之意,由是亲来馆舍拜见,婉言相激:今闻秦军早晚将渡易水,小王虽欲长久侍奉先生,又岂能得乎?

荆轲不悦,于是答道:在下计议已定,即使太子不言,亦欲请行。惟缺凭信之物,难以接近秦王。今闻秦王悬赏千金,封万户侯,以购取樊於期将军首级。若能得其首级,及燕国督亢地图以献,则秦王必然大喜召见,我可即报答太子矣。

太子闻罢,颇为难道:樊将军是因走投无路,而来归附燕国。我何忍为报仇,以伤可敬长者投附之心哉?望先生另谋良策,退而求其次者,不亦可乎!

太子言罢,泪水双流。

荆轲佯作筹思:既是如此,待某另处。

太子再拜称谢,施礼辞去。

荆轲便离馆舍,私来会见樊於期道:我闻秦王对待将军,刻毒透顶。父母同族,都被杀死,或没入宫中为奴。今又以千金赏、万户封,索购买将军首级。公将如何?

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道:我每思至此,常恨入骨髓,只彷徨无计也。

荆轲:某有一计,既可解除燕国忧患,又可报将军深仇,如何?

樊於期:请道其详?

荆轲:若得将军首级以献,秦王定必悦而见我。则某借上殿呈献首级之机,左手掳其袖,右匕刺其胸。如此将军之仇得报,燕国之耻可消。未知将军肯否?

樊於期脱袖露膊,扼腕近前:此我日夜切齿捶胸恨者。今得闻教,幸也!

于是伏剑自杀,倒地身亡。

太子闻说,驱车而至,伏尸大哭,悲伤至甚。事已至此,不能挽回,于是收拾樊於期首级,置于匣中,交付荆轲。然后问道:今可赴秦乎?

荆轲:昔专诸刺僚,公子光赐以鱼肠之剑。秦廷守卫,远愈吴王僚十倍。敢请利刃!

太子丹允诺,越数日,寻得赵国徐夫人匕首,以百金购之,命工匠淬以剧毒。以死囚试之,血湿衣褛,无不立毙。于是命人整理行装,即遣荆轲上路,使秦武阳为副。

又过数日,仆从来报,荆轲仍旧留于馆驿,并未启行。

太子疑之,由是亲来催请:其事急矣!先生若不愿动身,请先遣秦武阳前往可也。

荆轲闻言大怒,呵斥道:今行此奇险之事,去而不能复返者,无用之辈耶!今只凭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强暴之国,其事之难,不问可知。某之所以停留不行者,是欲待故友同行,以为臂助也。既太子嫌迟,又疑我惧死不行,臣请辞别可矣!

于是怀忿出发。太子未知其言真伪,只得佯作未闻,乃率一众门客宾朋,皆着白衣,头号戴白帽,前往送行。行到易水之畔,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其节拍高歌,喉中发出变徵之音,众宾客闻而泣下。

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唱至末节,转为羽声,天空中风云为之变色。众宾客皆都瞪目悲和,个个怒发冲冠。荆轲歌罢,则率秦舞阳登车离去,始终不曾回顾一眼。

荆、秦二人到达咸阳,寻找馆驿住下。荆轲先赍持价值千金重礼,优赠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请其代为通融,要求拜见秦王。

蒙嘉得其重贿,乃向秦王进言:今燕王深惧大王威势,不敢出兵抗拒,愿举国以为大王臣民,尊我主为天子。并愿为秦国郡县,贡纳赋税,只求守其宗庙而已。因不敢自来面陈,谨遣使者二人,以反贼樊於期首级、督亢地图以献。燕使在外求见,惟听大王吩咐。

秦王闻言大悦,乃具朝服,安排九宾大礼,命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

荆轲闻说准予接见,暗道:侥幸,是天不灭燕国也!

遂亲捧樊於期头颅之盒,命秦武阳捧地图之匣随后,次序进宫。

到至殿前阶下,秦武阳见秦宫卫士威势赫赫,不由脸色大变,两股战战,十分害怕。

殿下秦国群臣及武士见其形状,皆感奇怪。

二人进殿叩拜秦王,秦舞阳已近瘫倒,便连秦王也感惊异,面露疑问之色。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一笑,乃向秦王谢罪道:此北方蛮夷之人,平生未见天子之威,故此害怕。望大王原谅休怪,下国外臣则深感天恩。

秦王闻他说得谦卑,甚觉得意,乃对荆轲说道:既如此,寡人不怪。卿即胆大,且对答得体,便请平身,将其所持地图献上,以供孤家观览!

荆轲闻言大喜,便从秦舞阳手中拿过地图,并首级盒子一起举过头顶,移步升阶上前,到至龙书案前,捧送给秦王,面不改色。

秦王先看樊於期首级,咬牙恨道:好了你这逆贼,得如此便宜死法。

命令近侍拿出首级,悬于午门示众。再命燕使:打开地图,并解说各城关隘。

荆轲奉命,由是凑近书案,将案上地图慢慢伸展,一边口中申说。

秦王心中喜欢,全神贯注,直脖伸颈以观。未至片刻,图轴全部打开,图穷匕现。

那宝刃露出,寒光闪闪,冷气森森。秦王双目陡然一花,不由大骇,上身往后一仰。

秦王:这,这是什么东西?

说时迟,那时快!荆轲早伸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捉起匕首,便往秦王颈中比划。秦王脸色大变,挣扎站起,扯断衣袖。就势打一个滚,绕柱而逃。

事件悬疑:荆轲乃是一位盖世奇侠,因何被那秦王脱身而逃?

历史真相:匕首过短,龙书案过于宽大,此为主因。秦王原是坐在龙榻之上,荆轲是在书案对面,相隔近丈,中有巨案相阻。秦王陡见匕首,又往后仰身,故此便被书案隔开,够之不着。而荆轲思及燕太子所嘱,欲生擒秦王,逼其退土撤兵,故无法施其刺杀妙术。

秦王一股猛力,扯断衣袖,吓出一头白毛汗,急拔肋下佩剑,欲与刺客相争。但其剑太长,又有宽大袍襟相阻,一时拔之不出。

荆轲已知事情紧急,便急跃起,越过书案,又一脚踹倒龙榻,追逐擒拿秦王。

依照秦国之制,文武上朝议政,皆不许带剑上殿,此时只能面面相觑,无不惊呆。

秦王绕柱狂跑,朝服绊脚,一时狼狈万状。持戈侍卫都在宫殿阶下列队,没有君王命令不能上殿,一时也不能来救,情势愈加危急。

荆轲信心复起,大叫一声:秦王,今日不是你,便是我!

将双脚一垫,便欲再次跃起,凌空下击。正当此万分危急时刻,殿上忽有随从医官夏无且,心急智生,双手一抖,将怀中药囊掷出,投击荆轲。

荆轲偏头躲避,药囊击在龙案之上,散落一地。荆轲亦因此脚下一顿,未能跃起。

夏无且一击不中,又从怀中掏出药杵,再次飞出,迎面打来。

荆轲再次避过,口中骂道:贼胚,直如此多零碎!

夏无且又掏出数枚银针,甩手投出,口中叫道:奸贼,再着我神针罢!

荆轲一边躲闪,一边咒骂,一边紧追不舍。秦王绕着柱子狂跑,殿外士兵惊惶失措,皆都不知所为。

医官夏无且再摸怀中,却掏了一个空,身上再无可投掷之物。

荆轲右手持刃,左手忽然暴长数寸,已搭在秦王肩头,嗤地一声,扯下半幅袍领。

秦王愈加狼狈,更拔剑不出。此时若无巨柱,便是八个嬴政,亦已成擒。荆

荆轲虽然轻功了得,但因有被自己踹倒龙榻碍事,只得兜转疾追,每一圈倒要比秦王多跑半里多路。由是心中暗悔:直娘贼!我因何要将这贼榻踹倒?

一边脚下不停,一边自怨自艾,头上冒出汗来。

此时殿中忽有一个尖细嗓音响起,高声叫道:大王,负剑于背!大王,负剑于背!

此话便如一声惊天霹雳,将秦王从梦中震醒。于是据其提醒,将剑鞘往身后一背,刷地一声,拔出剑来,向身后猛地挥出。于是剑气大涨,便如长虹经天,满室生寒。

适逢荆轲刚刚追至秦王身后,将左腿飞起,一脚向秦王后背踢来。

也是因缘凑巧,又如鬼使神差。分明是荆轲将自己左腿递上剑刃,哪里还避得开?只听嚓地一声轻响,真好利剑!早将荆轲左腿齐膝砍断,卸了下来。

荆轲倒下,运起神威,拼尽全力,将手中匕首掷出。却又是鬼使神差,短剑飞到之时,适逢秦王闪身躲到柱子后面,于是只听“铎”地一声,匕首入柱,直没至柄。

秦王见荆轲手中没了凶器,左腿又折,脑中灵光一闪,遂回身从柱后绕出。于是挥剑斩出,又砍断荆轲左手。其后乱砍乱斫,直砍伤八处方止,连断肢共有十处,血涌如泉。

荆轲已知刺杀失败,必然无幸,乃依柱箕坐,以右手点指秦王:上天不佑善人!某事不成,是想生擒于你,逼写约契,以回报燕太子。天不灭秦,夫复何言!

秦王此时两股战栗,长剑亦有些拿捏不住,哪里还能回言?

便在此时,忽又听那尖细嗓音道:殿外武士,还不上殿拿贼,更待何时?

殿外武士得令,方才如梦初醒,一起奔上殿来,七手八脚,斩杀荆轲。

又有十数人奔向秦舞阳,亦将其剁成肉泥。秦舞阳号称燕王三大勇士之一,自始至终皆都瘫软在地,竟未能支吾一招半式。

秦王坐在地上,头昏眼花许久,这才缓过神来,起身站稳。

回头看时,见那提醒自己背负拔剑,及号令武士进殿击贼者,正是内侍宦官赵高。

赵高飞身上前,屈身扶起秦王,并令近侍将龙榻立起扶正,搀扶秦王归座。

秦王大惊之余,复又大喜,迅速镇定下来,复又恢复帝王气势。当即下令,命厚赏医官夏无且,近侍赵高,并封赵高总领内宫侍宦。

画外音:对于荆轲刺秦之事,太史公司马迁首为立传,后世传闻评论,可谓数不胜数。历代文士皆有所评,或赞或叹,或鄙或斥,或褒或贬,众论不一,按下不提。

荆轲既死,秦王愈怒燕国,遂命增兵赴赵,诏令王翦进军。

王翦挥师北上,犹如雷霆万钧,无坚不催,当年十月,便攻拔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皆率本部精兵,弃城而逃,退保辽东。王翦命令部将李信,随后追击不舍。

燕王喜逃到辽东,秦军仍在后面攻打,不肯停止;太子丹率门客家将逃到襄平,躲在附近衍水洲中,暂避锋芒。

代王赵嘉恐受池鱼之殃,遂写信给燕王喜道:秦军如此穷追不舍,皆是因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之故也。依小王之计,不如杀死太子丹,献其首级给秦王政,则秦王定能罢兵,因而保住燕、代国祚也。时至今日,也只得弃卒保帅,有何不可?

燕王喜生性愚昧,竟然听信代王嘉拙计。遂派人到襄平衍水洲,斩杀太子丹,将其首级带回辽东,复遣专使前往咸阳,献给秦王。

嬴政虽得太子丹首级,依旧不肯罢兵,照样命令攻打燕国。五年之后,秦军俘虏燕王喜,燕国终于灭亡。自召公奭立国,至燕王喜失国,共计四十二代国主,国祚八百二十二年。

镜头转换,按下燕国覆灭,回说魏国之亡。

秦灭韩、赵之后,便欲趁热打铁,南下攻楚。但中间尚隔魏国,甚觉不便。虽然此时魏国只剩国都大梁附近城邑,但终属进军楚地障碍。

嬴政于是议于群臣,决定先灭魏国,再伐荆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攻占燕都,完全取得黄河以北之地,乃将主攻方向转向河南。

赢政遂派王翦之子王贲这帅,率军进攻楚国,一举占领其北部二十余城。

楚国由此龟缩淮南,不敢轻举妄动。秦军乃知侧背安全,随即回军北上,扬言要从邯郸进攻魏国,诱使魏王将四十万主力放在河北。

王贲诱兵之计已售,乃突然挥师南下,绕过楚国三十八城,自南而北,包围魏都大梁及安阳邑。秦军又封锁黄河,阻挡北方魏国援军南下。

城内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大水浸泡三个月后,大梁城终于崩塌毁坏,秦军由此大举入城。

魏军殊死抵抗,进行巷战,最后战败。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

王翦又发动平阴之战,消灭魏国河北主力四十万大军,魏国至此灭亡。魏国自被周威烈王承认诸侯地位,至魏王假灭国,共计八代君主,国祚一百七十八年。

秦灭魏后,在其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镜头转换,魏国既亡,再说灭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取其二十余城,已揭开攻灭楚国序幕。

楚国公子昌平君徙于陈郢,不敢出战。

画外音:虽然楚国屡战屡败,当时仍不失为南方大国,拥有今之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非但如此,楚国此时尚有对秦国作战实力,只是屡为秦军所败,不敢主动出击而已。

秦王平灭韩、赵、燕、魏四国,此时已被胜利冲昏头脑,便谓胜楚甚易,可一战而定。于是分析国内能征惯战之将,欲择伐楚主帅。

丞相李斯进言道:将军李信,年少壮勇,才能不凡。其曾以数千精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大胜。故此堪当重任,可命其率兵攻楚。

秦王称善,于是亲问李信:孤若派兵攻楚,以卿为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楚兵甚弱,昔武安君率师七万伐楚,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吾虽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万人足矣。

嬴政称善,因见王翦在坐,于是顺口问道: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沉吟片刻,然后答道: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笑道:将军老矣,何如此怯也!李将军壮勇,堪当此任。

王翦以己言不见采用,又被秦王讪笑,遂含愧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激流勇退。

李信受命为秦军统帅,以青年将军蒙恬为副,率兵二十万,攻伐荆楚。引军向南,将主力大军集中于颖川郡,下寨安营。经日夜研究,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平原,无险可扼,李信最终确定战略:此次作战目的,宜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消灭敌国最后有生力量!

由是下令擂鼓升帐,聚集诸将道:当我军向楚国进攻之时,楚军必将兵力集于汝水两岸御之。则我可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平灭楚国,亦在此一举。

诸将闻此,皆都称叹:将军用兵谋略,虽孙、吴亦不及也。

李信闻此大喜,于是分兵派将:由副将蒙恬率领前部兵马,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本帅自引主力,从汝水以南,迂回楚军左翼,与蒙将军会师,聚而歼之。

众将声诺,于是两路大军齐发。一路势如破竹,排除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攻击,击破楚军。于是果如所料,李信军顺利占领平舆,蒙恬军同时占领寝城。

秦军进占两城后,李信因见未遇重大抵抗,便以为楚师已无再战之力,于是下令渡过洪河,继续东进。未料前面其所要面对者,却是战国最后一位战神。(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