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九集 周失九鼎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九集 周失九鼎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17:48:39 来源:笔趣阁

战国中期,儒墨学派势衰,道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乃是宋国蒙人庄周,称为庄子。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观点,使道家思想真正成为学派,并得流传,自己也成为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周终生不仕,穷于治学,依老子之言,著书十余万字,名曰《庄子》,多以寓言喻理,辨明老子主张。将“贵生”、“为我”理念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

庄子周游列国,以光大道家学派,尝与魏相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临渊观鱼。

庄子赞道: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驳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不知鱼之乐是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此谓濠梁之辩,乃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命题,不可以诡辩之术视之。

其后不久,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遣使来访,请其出仕做官。

庄子执竿不顾,对来使说道:我闻楚有神龟,死时三千余岁,王裹以锦缎,置于竹匣,藏于宗庙。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楚使答道: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遂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楚使方知庄子之意,只得告辞,还报楚王。

庄子犹恐楚王再来啰唣,将欲离家远行,再去看望惠施。

有人闻此,便对惠子道:庄子既辞楚王之聘,前来大梁,是将欲取代明公为相也。

惠施大惧,命人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必要驱逐庄子出境,方才安心。

庄子闻此,遂乔妆躲过搜捕,竟至相府求见。惠施闻说庄子登门,不得不见。

庄子登堂,开门见山道:南方有鸟,名叫鹓鶵,子知之乎?

惠施:未知也。其鸟如何?

庄子: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见鹓鶵过之,便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施闻此,面红过耳,急离席谢罪,令人摆酒,为庄子洗尘接风。

庄子与惠施出游,行于山中。只闻林中叮叮作响,入而观之,见是匠人正在伐木。

两人甚有兴味,观之半晌。惠施忽见不远处有棵大树,枝叶盛茂,参天直立,而伐木者视若不见,绕行不取,只伐旁侧之树。

于是上前,问其伐木工人:此木高而且直,何不见伐?

伐木工头也不回,顺口答道:无所可用,故而不伐。

惠施听罢,目瞪口呆。

庄子上前,喟然叹道: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惠施:先生此言何意?

庄子:正因无用,方是有用。此间道理,兄不知耶?

眼见日色近午,二人携仆出山,至于乡邑,来访故人之家。故人喜而相迎,命家人盛具酒肉,并令竖子为客杀雁飨之。

竖子请问家主:家**有两雁,其一能鸣,一不能鸣,杀哪一个?

主人笑骂道:这还用问?杀其不能鸣者。

时有庄周弟子在傍,闻此一问一答,忽然若有所悟,便问师父庄子:山中之木,以不成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善鸣而死,先生将何以处?

庄子笑答: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惠施问道:我兄此言何谓?

庄子: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当日便以雁肉为馔,佐以家酿美酒,宾主尽欢。

庄子微醉,卧于凉棚之下,酣然入睡。直到日薄西山,这才醒来,睁眼看时,惠施正与主人在院中喝茶,相谈甚欢。

惠施听到动静,见庄子醒来,于是笑问:贤兄一睡半日,有何好梦?

庄子:果然有梦,果然有梦!

惠施:未知梦到何人,何景,何情?

庄子:并未梦到他人,亦无他景,只梦到我庄周本人,化为蝴蝶。

惠施:化为蝴蝶,其情状为何?

庄子: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也。

便在庄周做梦化蝶之时,西北风云渐起。

时有西羌义渠,是为诸戎部族中一支,据今陕西省北部、甘肃省北部及宁夏等地。至此逐渐改变游牧方式,择地而居,筑有城邑。

秦惠王三年,义渠部族向秦国进攻,在洛水流域打败秦军。

赵肃侯闻而惊惧,遂大发民工,开始修建固关长城,以备义渠败秦之后,再来侵赵。

画外音:固关长城,位于漳、滏二水之间,地势险要,后与娘子关、旧关共成鼎足之势,为历代军事要塞。明万历十七年再次修复,即现存之河北长城。南段新关经将军塔到白灰村,长十五里;北段固关经岭后底到娘子关嘉峪沟段,长二十六里,是为现存遗址。

镜头快进,风云突变。

楚威王七年,围齐徐州,大败齐将申缚;

韩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燕文公薨,子易王立;

齐国趁燕国之丧出兵,攻取燕国十城。

秦惠文王拜犀首为大良造,张仪为客卿,并依其连横亲秦策略,亲燕盟魏。至此楚齐相伐,齐燕互攻,便使六国合纵抗秦联盟,彻底烟消云散。

赵王召来苏秦,责问道:六国相攻,合纵涣散,秦若伐我,如其奈何?

苏秦谢罪道:臣请为大王出使燕国,且必有以报魏。必破秦国连横,请大王放心。

赵王从之,苏秦于是去赵至燕。

燕易王在位,闻说苏秦到来,大为惊喜,待若上宾,复又拜为相国。然后问道:先君以举国听命先生,终成六国合纵。今先君之骨未寒,而齐兵取我十城,如洹水之誓何?

苏秦答道:臣请为大王使齐,必奉十城还燕。

燕易王信之,便请出使齐国。

苏秦于是南趋临淄,来见齐宣王道:燕王者,大王之同盟,而秦王之爱婿也。大王利其十城,结燕、秦两国之怨,非善计也。大王听臣,不如归燕十城,以结燕、秦之欢。则齐为方伯,复兴桓、威霸业,号召天下不难矣。

齐宣王闻言大悦,乃以所夺十城还燕,并遣使重新修好。

秦惠王闻说苏秦复出,只三言两语,便使齐燕结盟,不由大惧,遂问计张仪。

张仪:其能盟之,我能破之。大王只需结好燕相国子之,与其结为儿女之姻;又使苏秦两位同胞兄弟苏代、苏厉,再与子之结为兄弟,便可重固秦燕之盟也。

秦王大喜,照计而行。由是燕国内部便分两派,燕易王与苏秦一派,持合纵之政;相国子之与苏代、苏厉同党,奉连横之策。

苏秦自齐还燕,载誉而归。易王因见十城失而复得,大喜若狂,连日摆宴以待苏秦,对其奉若神明,侍之如父。易王生母文夫人正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因素慕苏秦才能,遂使左右召入宫内,与其私通。

易王渐渐闻知,但思家丑不可外扬,于是隐忍不言。

苏秦恐怕因此获罪,乃思脱身之计,入说易王道:以燕、齐之势,今虽暂时释怨结盟,终当相并为仇。臣愿为大王江山社稷,行苦肉反间之计。

燕易王:何谓苦肉反间之计,其功如何?

苏秦:臣伪作得罪于燕,出奔齐国,齐王必重用臣。则臣可居中设计,败齐兴燕。

燕易王正欲苏秦离去,以断其与母亲奸情,当即许之,乃借故收回苏秦相印,并欲问罪。苏秦遂奔齐国,齐宣王果然不疑,用为客卿。

苏秦见用于齐,果然想方设法,暗行弱齐兴燕之策。齐宣王好乐,苏秦说以田猎钟鼓;宣王好货,苏秦因使厚其赋敛;宣王好色,苏秦因使妙选宫女。

客卿孟轲当时在齐,看出此中蹊跷,于是屡次上书切谏,说以其中利害,无奈齐宣王正信苏秦,皆不肯听。反而引起王后钟离春警觉,出面问政,苏秦才不敢十分放肆。

楚威王熊商在位十一年去世,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魏国欲图乘丧攻楚,为免除后顾之忧,先遣使至秦,许诺战胜楚国之后,便将河西上郡献给秦国。张仪闻说师兄苏秦已离燕国,又见魏使来至,认为连横时机已至,遂劝秦王。

张仪:大王可应允来使,并宜助魏攻楚。

秦王:却为何故?

张仪:若魏国取胜,秦国可得上郡;如果不胜,秦国亦可乘机攻取。

秦王喜而从之,遂征调驻皮氏军队万人,战车百辆,助魏攻楚。魏、秦联手,天下无敌,于是大胜楚军,攻取陉山(今河南漯河)。

联军得胜凯旋,秦王因此极重张仪,宠爱有加,专设相国之职,委予张仪,是为秦之首任相国。张仪既任秦相,便对魏国软硬兼施,迫其全部归献上郡十五县,以为贺礼。

至此秦国占有黄河天险,便以所占焦邑、曲沃河东之地还魏,以为投桃报李。

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素与张仪不和,此番见其拜相,恐为所害,离秦至魏。

魏王素知公孙衍之能,立即用为上将。

公孙衍既拜大将,便与齐将田蚡合谋,将欲出兵伐赵。无奈魏、齐二王尚持苏秦往年合纵之约,均不同意与赵国开仗。

公孙衍见此,遂寄书田蚡:我等只要说服魏、齐二王,先发少量军马,造成伐赵事实;则两兵相交,二王必不会坐视兵败,将发大军助战,以成灭赵大功也。

遣使入齐之后,公孙衍复劝魏王:赵国三面裹魏,榻侧之虎,不可不除。臣与齐将计议,只两国各出兵五万,不出五月,即可攻破赵国。

魏王耳软心活,终于同意。便在此时,田蚡亦以此言劝说齐王,齐王亦从其奏。

于是公孙衍、田蚡各率本国五万兵力,合力伐赵。各军未出国境,魏惠王、齐威王果忧不能一战而胜,又发大军随后。

魏、齐联军分进合击,果然一举打败赵国,俘虏赵将韩举,攻占平邑、新城。

张仪闻此,急劝秦王联合韩、魏,就此趁火打劫,向赵国西部发起进攻。

赵王虽然新败于魏、齐,依旧不服,遂遣赵疵为将,率军与秦军战于河西。结果秦军大胜,杀死赵疵,并乘胜渡河,复又攻占离石、蔺邑。

宋君剔成四十一年,弟公子偃发兵叛乱。剔成战败逃往齐国,公子偃自立为君。

孟子因不得齐宣王重用,于是去齐至宋,相助宋王偃进行改革,在国内推行仁政。

宋君偃出于沽誉钓名,外加大臣戴不胜、薛居州极力撺掇,佯行仁政,并非出于仁爱之心。更因身侧小人横行,宋王凶残暴虐本性逐步暴露。

魏国为抵抗秦人入侵,设置河东郡,管辖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是年中山郡苦陉县中,有嬴姓廉氏人家,夫人生产一子,名曰廉颇,字洪野。过百天之时,被奶姆抱往街市玩耍,两人忽然同时丢失不见。

正在全家焦急万分,派人四出寻找之时,有邻舍入府,言于廉公:今日巳时,我家小厮往市中购米,见有一头白额猛虎不知从何处而来,忽现市中,哧死你家奶姆,将公子叼走,逃往曲阳黄山之中。公子既入饿虎之口,估计其命难保。

廉公闻此,只得自叹命苦,痛哭一场,命人将奶姆尸首运出城郊埋葬,不再追究。

当此之时,乃是周显王四十三年。忽一日,周王遣使四出,传谕诸侯,说王室九鼎在迁移之时,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遍寻不见,打捞不出。

诸侯闻此,无不大惊。于是便以朝见为名,各遣使往洛阳王城打探,果然只见基座尚存,九鼎皆都不见踪影。九鼎乃为大禹所铸,作为镇国之宝,流传两千余年,就此下落成谜。

画外音:其后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在南巡之时,曾派数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九鼎,但也一无所获。到至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在其《汉书补注·郊祀志》中提出:由于周朝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逐鹿中原,九鼎成为群雄争夺焦点。为息事宁人,周王于是毁鼎铸钱,对外则诡称不知去向,免得各路诸侯举兵相向,兴师问鼎。

事件悬疑:又有一说,秦武王四年,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因力举雍字秦鼎,离地半尺,失手砸断胫骨而死。若依此说,则九鼎并未失踪。

周失九鼎之时,滕国太子出使楚国,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请教治政之策。

太子后为国君,是为滕文公。因受孟子教诲,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不久名声大震,称为贤君,远近来附者络绎不绝。

赵肃侯二十四年,赵国联合韩国攻魏,包围襄陵。魏军以一敌二,大败赵、韩联军。

次年,赵肃侯死,在位二十五年。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即位,为雪襄陵战败之耻,任用赵豹为相,虚心求教,又置博闻师、左右司过各三人,以便随时请教,纠正自身过失。每遇大事,先请教贵臣肥义,并尊礼寿高老者。

因思常受胡人侵扰,议于群臣道: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计议结果,乃决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强兵卫国。

张仪闻说楚威王已薨,怀王继立,乃遣人致书怀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盗璧之冤。楚怀王因惧秦国之强,收到来书,急遣使礼送张仪妻子至秦,再三致歉。

发遣使者去后,楚怀立召昭阳至殿,当面责道:张仪贤士,其才天下共知。当初既为子门客,何不进于先君?又诬其为盗,迫其终为秦用,非遗我楚之大患何?

昭阳受责甚愧,并无一语可答,回到家中,便即发病而死。

与此同时,卫平侯姬劲死,子嗣君即位,是为卫襄侯。

时有卫国徒役,逃到魏国,因医好魏惠王之病,便被魏王留做魏国医官。卫襄侯欲以五十金购回,使其继续服役,魏惠王不从。卫襄侯甚是固执,又欲用左氏之地易之。

众臣谏道:以一城易以刑徒,何谓也?

卫襄公道:若听任此徒逃脱,使刑不能施,甚于失一城也。

魏惠王听说,遂令人将此刑徒送回卫国,并未索要左氏之城,以及任何财物。

法律高于一切,卫襄公可谓中国史上首位践行者。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十三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韩宣惠王八年。

魏国上将公孙衍重新提出合纵联盟,共同抗御秦国。魏惠王与韩宣惠王先在巫沙(今河南荥阳)相会,又与韩王前往赵国,会见赵武灵王。

次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改称王号,重新结成合纵抗秦联盟。

楚怀王闻此,复申苏秦合纵之约,将欲结连中原诸侯。

张仪闻而大怒。因思此番合纵,并非出于师兄苏秦之策,乃入见秦王:臣请辞相印,前往魏国,请大王恩准。

秦惠文王惊问:孤有何得罪之处,君欲舍秦,往投魏国?

张仪:臣此番东去,非是叛秦投魏。山东六国溺于苏秦之说,未能即解;今又听秦国叛臣公孙衍蛊惑,联盟抗秦。臣此去必令魏国事秦,以为诸侯之倡。

秦惠文王闻言大喜,这才明白张仪意图,由是欣然许之。

张仪乃辞相印,去秦投魏,来至大梁。魏王得之大喜,用为客卿。

张仪因说魏王:大梁南邻楚,北邻赵,东邻齐,西邻韩,而无山川之险可恃,此四分五裂之道也。故非事秦,国不得安。

魏王因受苏秦合纵思路影响,未听张仪连横之议。

张仪知道不能仅以言辞打动魏王,遂还至己府,暗派心腹家人急还秦都咸阳,往招秦师伐魏。秦惠王立即配合,发兵攻取曲沃。

未料此举适得其反,魏王大怒,愈加不肯事秦,并与齐王会于东阿,再次谋为合纵,并推楚怀王为纵约长。齐宣王从之,于是各发使节,前往楚国郢都,请结楚盟。

楚怀王见说魏、齐皆肯奉己为纵长,不由激发雄心,慨然答应结盟合纵。因欲改革朝政,振兴楚国,便擢用大夫屈原为左徒,命其主持制定新法。

屈原名平,出身王族远支。博闻强识,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擅长外交辞令。

既受命为左徒,于是制定新法,改革楚国政治,提拔贤能官吏,采取联齐抗秦之策。

改革新政,自然难免触犯旧贵族利益,于是群起抵制,不肯配合。楚怀王幼子熊兰、宠姬郑袖,联合上官大夫,对屈原交相进谄。楚怀王初时不信,渐被迷惑。

屈原迭遭迫害,终被免官,流放汩罗。

便在魏惠王谋划联合山东各国,共同抗秦之时,张仪却也趁机私离大梁,与齐、楚两国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相会,商议破坏合纵之策。

次年,张仪向魏惠王进言,并献联合秦、韩,以伐齐、楚之策。魏惠王经不住张仪舌灿莲花,最终采纳其议,并用张仪为相,以代惠施。

公孙衍闻而大怒,急派人至韩,将张仪联合秦魏攻韩计划告之。

韩惠王如梦方醒,急派人向魏惠王表示归顺,并声言韩魏复合,完全归功于公孙衍。

魏惠王果然因此信任公孙衍,就而疏远张仪。

韩惠王由此说服齐、楚、燕、赵四国,皆都支持公孙衍合纵策略。在五国支持之下,魏惠王复又改任公孙衍为相,并将张仪逐回秦国。

周显王四十八年,显王姬遍垂暮,因念旧情,遂带亲随出京,到过去埋名避难之地巡游。因天气炎热、舟车劳顿,至宝堌堆一病不起,遂病死于吴家阜(今河南鹿邑)。

因遗体难以送回都城,就地发丧埋葬,称为显王墓。

镜头闪回。姬扁被立为储君之时,遭到王室诸子忌恨,派人暗杀。

大将吴震保护太子冲出都城,一路向东,见前方大河挡路,遂背起姬扁,跃上小船,奋力划渡。追兵万箭齐发,吴震脱其盔甲遮在姬扁身上,摇撸划船,终于脱离险境。

吴震身中数箭,血流如注,行至宝堌堆西北浅滩,伤重而死。

姬扁其后返国,为王四十八载,老来思及往事,重游宝堌堆,未料死葬于此。

闪回结束。周显王既崩,子姬定即位,是为周慎靓王。

与此同年,燕易王薨逝,子燕王姬哙即位。

齐靖郭君田婴有四十个儿子,田文乃贱妾所生,但倜傥智略,劝说父亲散财养士。

靖郭君从之,便使田文主家,接待宾客。

宾客争誉田文之美,皆请靖郭君册立此子为嗣,靖郭君从之。

田婴病卒,田文继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因遍招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为之筑舍立业,给予厚遇,并存救其亲戚。坐间食客常有数千人众,各以为孟尝君亲己。

孟尝君奉齐王之命使楚,楚王厚礼以待,并赠以自己所卧象牙之榻。孟尝君爱如珍宝,遂令家臣登徒直率领家甲亲兵,护送象牙床回国。

登徒直奉命,甚觉为难,便向门客公孙戌问策:此象牙床价值千金,若有丝毫损伤,既卖妻子儿女,亦不能偿也!公若使我躲过此差,我有祖传宝剑赠公。

公孙戌应之,乃入见孟尝君道:各小国之所以争请公子担任国相,是因公子扶助弱贫,存国延嗣,钦佩公子仁义廉洁。今公子方才至楚,就受楚王象牙床厚赐;则尚未到至诸国,将以何物以献公子哉!

孟尝君信以为然,于是谢绝楚王象牙床之赐。

公孙戌见目的达到,喜而告辞,快步离厅下堂。孟尝君深感奇怪,急命人将其召回。

孟尝君:卿何来时心事满腹,去时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哉?

公孙戌见被识破心事,不敢隐瞒,只得将登徒直贿以宝剑之事说之。

孟尝君于是令人悬榜于门:能宏扬田文名声,止我过失者,即使私受馈赠无妨。

出使诸国归齐之后,孟尝君名声大噪,更大筑馆舍,以招天下之士。

凡士来投,不问贤愚,无不收留,天下亡人及有罪者并皆归之。

孟尝君虽贵,饮食与诸客相同,并无二致。一日待客夜食,因有仆人立于案前侍候,无意间蔽其火光,遮住孟尝君面前饭食。

时有侠客初次来投,正在座中。见仆人遮遮掩掩情状,便怀疑自己案上饭菜,必与主人饭食不同,定有优劣之分。于是心中不快,便即投箸不食,起身请辞。

孟尝君不明所以,起初一愣。见客人目视自己桌案,便明其意,于是不动声色,起身挥令侍仆走开,笑道:客人若去,田文不敢强留。便请至前,以礼话别再走,未知可否?

侠客见主人有礼有节,遂怀忿上前,便要说话。此时灯光映照,案上饭菜一览无余,却与自己案上饭食一般无二,样样相同。

其客叹道:孟尝君待士如此,而吾过疑,真小人矣,尚有何面目,立其门下!

叹说已罢,乃引刀自刭而死。在座诸宾,无不动容,齐声惊叹。

孟尝君见状落泪,叹道:一念之误,人且不知,痴子何必如此!

于是下令厚殓,亲临其丧,哭祭甚哀。由是天下来归者益众,食客尝满数千人。诸侯皆闻孟尝君之贤,且多宾客,都是身怀异能者;由是又皆尊重齐王,相戒不敢犯境。

齐宣王因田婴之死,乃用储子为相。

魏惠王在位五十年而卒,寿止八十一岁,子魏嗣继之,是为魏襄王。

孟轲前来拜见魏襄王,相谈之下,甚不融洽。

魏襄王忽问:天下以何能安?

孟子答道:天下统一而安。

襄王又问:统一天下者谁?

孟子答道:不滥杀者。

襄王又问:谁愿使其统一?

孟子回答:天下百姓皆愿。

襄王又问:以何知之?

孟子回答:王知禾苗乎?炎夏遇旱,禾苗皆都枯萎。然逢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则生机勃勃,一片葱郁。如此势头,谁能阻挡!

魏襄王闻此,默然不语。孟子眼见话不投机,便即告辞,离开王宫,来见惠施。

惠施:子与魏王论政,尚得意否?

孟子:魏王态度,不似一国君主。与其接触言谈,不能产生敬畏之感也。

周慎靓王三年,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推举楚怀王为纵长。

楚怀王在位十一年,既为五国纵长,便道:齐乃东方大国,岂可不与我盟?

遂遣使至齐,劝齐王共同发兵攻秦。齐宣王不能决断,问于群臣。

左右皆道:秦国与齐乃甥舅之亲,未有仇隙,不可伐也。

苏秦此时在齐为客卿,力主当年合纵之约,坚执以为秦国可伐,双方争执不下。

孟尝君独持异议:言可伐与不可伐者,皆非也。

齐宣王:卿何出此言?

孟尝君:伐则结秦之仇,不伐则触楚国之怒,对齐国皆大不利。以臣愚计,莫如发兵从伐,而缓其行速,不与五国为异同,以观望进退。

宣王深以为然,即使孟尝君为帅,引兵二万前往。孟尝君方出齐郊,遽称病延医疗治,一路耽搁不行。

韩、赵、魏、燕、楚五王会于函谷关外,刻期进攻;秦守将樗里疾于关外陈兵索战,五国互相推诿,莫敢先发。

樗里疾遂突出奇兵,先绝楚国饷道。楚兵败走,韩赵魏燕四国皆还。

五国合纵伐秦之事,由是虎头蛇尾,终未成功。自此之后,山东各国反又畏秦如虎。

孟尝君未至秦境,闻说五国之师已撤,便即率军归齐。齐宣王见不费一兵一卒,乃赐赠孟尝君黄金百斤,为食客之费,自此益爱重之。

六国合纵失败,苏秦由此含愧,自以为智谋不及孟尝君。楚怀王亦恐齐、秦就此交合,乃遣使厚结于孟尝君,与齐国再次申盟结好,两国聘使往来不绝。

函谷关一战,五国联军惨败;因为魏国近于秦境,损失最为惨重。魏襄王欲与秦国媾和,又恐得罪合纵之长,遂派惠施前往楚国,说明此意。

楚怀王只得顺随魏国之意,亦向秦国求和。

秦国本欲不从,奈何义渠君乘机起兵来袭,大败秦军于李伯(今甘肃天水东)。秦国受到义渠牵制,不便再与五国联军交战,最终同意媾和。

宋康公偃闻说五国联军大败,不由大喜,于是自立为王,史称宋康王。

是年鬼谷门兵家弟子乐池奉命下山,返回祖父乐羊封邑中山,就任中山国相。

乐池使人持鬼谷令至秦,示以秦惠文王,请复用师兄张仪为相,以破公孙衍合纵之谋。秦王见而大喜,且不敢不从,遂复拜张仪为秦相,统揽军政大权。

张仪对鬼谷令使整衣四拜:庞涓师兄不知此令,因有马陵之败,以至亡身;孙膑师兄因持此令,虽受膑刑而终至获胜,乃为万世兵家师表。鬼谷令之重,其非重于泰山乎?

令使笑道:师兄即知此令之重,便请以鬼谷门弟子身份自重可也。

因持令牌而归,还报令主乐池。

乐池既为中山国相,便选兵车百乘,派弟子出使赵国,并选门客中有智能者为将,统领兵车而行。及至中道,队伍杂乱,不成章法。到赵都邯郸之后,便为赵人所笑。

门客带队还归中山,乐池早闻弟子说其乱伍之事,因而责问:吾以公为智谋之士,故使为将,出使赵国。今中道而乱,遗笑于赵人,是何故也?

门客拜揖称罪,告辞而去,告于其他门客:乐公虽是鬼谷兵门高弟,却甚不知治兵之道。我闻用人之法,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我仅是乐公门客而已,又无官职。则使某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岂能怪我耶!

听者便问:既如此,公如何方能使军伍不乱?

其客答道:授某以升杀大权则可。彼军中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不治!

摇头晃脑言罢,扬长而去。

乐池闻此,笑不可抑:此愚夫之论也。将在外,可得专权,升杀是也,其谁禁之?

众客闻此,恍然大悟。便有人问道:向闻鬼谷门下弟子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则明公诸位师兄之中,庞涓与苏秦孰胜?

乐池答道:必是苏秦。庞涓为人气量太过狭小,我孙宾师兄诚心往投,此为绝大臂助,其尚欲损之;苏秦却以智激之法,将张仪师兄送往敌国,此所谓养敌自重,更能在魏国以固自身之安。诸公试思,张仪若死,魏王不依苏秦,则谁能制之?

众客听罢,愈加恍然大悟,由是对鬼谷门智谋,艳羡不已。

周慎靓王四年,鲁景公薨逝,子姬叔即位,是为鲁平公。

秦国为报五国联军来伐之仇,展开反攻,先伐韩国,夺取鄢陵。复战于鱼邑,再次大败韩军,斩杀八万余人,韩国大将和申差被俘,诸侯震惊。

楚大夫陈轸闻此,入宫来见怀王,说以利害,建议发兵救韩。楚兵乃出,战车塞满道路。

秦师闻而惊惧,还师河西。

镜头闪回,叙说陈轸其人。

陈轸乃是田氏始祖陈完后裔,生于齐国,就学于云梦山王禅老祖,乃是苏秦、张仪同门师弟,纵横一派。下山之后,先仕齐,再仕秦,最后仕楚。(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